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15篇)

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15篇)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读治国理政学习心得体会多篇  读治国理政学习心得体会3篇  篇一:读治国理政学习心得  “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15篇),供大家参考。

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15篇)

篇一: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读治国理政学习心得体会多篇

  读治国理政学习心得体会3篇

  篇一:读治国理政学习心得

  “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的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成真。”细品《谈治国理政》整本书的精神要义,在折服于习的领导风范与治国智慧的同时,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我也开启了一段关于如何更好落实本职工作、有力推进三区房屋征收工作、加快三区统筹融合发展的思考之旅。

  《谈治国理政》整本书用18个版块阐述了中国今日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大势,介绍了主持制定的宏伟改革蓝图,介绍了他有关治国的许多观点,包括关于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外交方针、国防建设、群众路线、反腐倡廉等许多问题,对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理念都极具参考价值。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如是说:“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广大干部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句话同三区几年来的发展历程深深契合:正是大家紧紧围绕在区委区政府周围,同舟

  共济,风雨兼程,连续奋战,结合广大干部群众的顽强拼搏我们的白云才能在全省千亿级开发区综合测评中排名第一;我们的综保区一期围网区才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封关运行;我们的901项目才能用45天的战绩再次诠释白云速度;我们的高新沙文园区才能在全省“5个100”工程100个工业园区中排名第一。同样,也正是有了区房征局全体干部职工的昼夜鏖战,三区项目建设才能顺利推进。着眼新常态下的三区统筹,为了更好推进三区新型城镇化,做好房屋征收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何更好完成房屋征收工作目标,促进项目建设,我认为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治”,要将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位。和谐的征收氛围是有效开展房屋征收工作的外部环境基础,房屋征收工作人员要团结稳定鼓劲,把握好时、效、度,进一步加强正面引导宣传,增进被征收户对房屋征收工作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熟识度,通过入户走访、入户回访、发放宣传手册、通过公开栏、微信、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及时公开房屋征收工作动态、组织业务培训会等多样化形式帮助群众了解房屋征收补偿奖励政策规定和相关工作流程,在宣传的同时让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增强房屋征收工作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要坚持抓好业务理论学习,准确把握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房屋征收工作必须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内开展,如果对政策规范没有敏感度就无法准确把

  握工作细节,因此房屋征收工作人员必须增进个人学习意识与危机感,不断提升业务素养,求实创新,以更丰富的业务知识为房屋征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房屋征收有关工作部门之间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相关部门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实现联动,形成强大合力,提高房屋征收工作效率,保障在各房屋征收项目中能够及时疏通工作梗阻,打通工作脉络,为房屋征收工作中遇到的新热点、难点出谋划策,尤其是给重大项目建设注入更多智慧源泉,抢占项目建设制高点,确保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要继续加强重视群众工作,切实维护百姓合法利益。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房屋征收工作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与理解,只有在工作中深入基层调研走访,认真听取群众利益诉求,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在群众“最急”上下功夫,在群众“最难”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转作风,才能凝聚民心,汇聚民力,为房屋征收工作增添胜利砝码。

  回首2014年,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在党员干部的付出和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下开辟了一条三区发展的希望之路,新年伊始我们有了新的蓝图:围绕“见效年”的目标,明确“打造一个创新型城市占据未来领头羊的位置”目标,落实在奋力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中当“急先锋”,做“顶梁柱”的总要求,在全体推动

  “加快城市化进程”上见成效。功崇惟志,业广唯勤,瞻望2015,我将以更踏实的作风团结领导区房征局一班人马主动适应新常态,汲取以往工作经验教训,奋发争先,乘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东风,精心研究主动作为,继续发扬“着眼大局、勇于担当、敢打必胜”的白云精神,共同携手,以生态为保障,以激情加动力,以创新添砝码,不断刷新“立说立行、争分夺秒”的白云精神,为“中国梦”的美丽画卷再添多彩一笔。

  篇二:读治国理政学习心得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谈治国理政》收录了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分为18个专题。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

  一、用“中国梦”凝聚民族共识,激发正能量

  中共后不久,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

  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有56个民族,人口众多,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加之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想法都差异甚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凝聚共识,一心一意求发展,推动民族复兴。中国梦提出后,民族凝聚有了一个坚实内核。中国梦的提出,可谓意蕴深远,他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充满激情,充满创业、创造的活力。每个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汇聚成了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正能量。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明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走向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履职伊始,就郑重宣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书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反复强调和理论阐述,彰显自信,也传达和传导了自信,大大增强了全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鲜明的旗帜、坚定的步伐,展

  示了中央领导集体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世情国情的清醒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深沉思考,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和自信。

  三、提出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发展新蓝图

  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思路和举措,书中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各领域具体改革思路。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定了总体方案,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可以说,新一届党中央描绘的改革发展新蓝图,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和成功的自信。

  四、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了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

  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过不同工作岗位的磨练,对中国的国情了然于心,对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感同身受。从本书的字里行间,能深切感受到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情怀和理念。

  强调,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他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他强调,“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以来,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重大举措在本书中都有充分体现。透过这些内容,可以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顺民意、赢民心

  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使领导干部不

  想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六、重担当,尚实干,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

  认为,担当就是责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喊空口号,招招指要害,件件有着落。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

  系列重要讲话,内容结构层次清晰,涵盖全面,其中的重要思想,既有目标上的引领,又有原则上的要求;既彰显执政方略,又体现实践路径,具有鲜明的目标引领性、价值导向性和具体操作性,是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认真学好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我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

  度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贯穿在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变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三:读治国理政学习心得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强调,要“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让我们通过学习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与重要性。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比照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杠杠”办事,严格的执行。

  所谓法治,字面意思即为:以法律为准则来治理国家,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但是,其效力如何,法律本身是否公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在执行上,落实的力度大不大,严不严格,决定着法治的效力。

  正如习在广州战区考察时所言:要牢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严”字当头,是加强治军之策。法治建设也一样,不折不扣的按照法律法规执行,切实拿出魄力,拿出“吃莲藕专挑眼眼”的精神,一是一、二是二,绝不心驰手软,在执法过程中把各项法律条例落到实处。这样,既有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更有助于维护社会良好的执行,进而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常言道:为政之要,贵在力行。再好的法律,再好的法律规定,如果不执行,不一五一十的比照标准执行,也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毫无作用。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最终要看执法过程中的执行力。“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因为,法律一旦制定就有其强制性和约束力。一旦没有得到落实,那么,他的权威性、公信力就会降低,甚至影响,变得一文不值,社会秩序就在无形中招到破坏,不但不利于维护法治反而起到危害。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治国理政,推进依法治国,要有严格的执行力十分关键。群众最讲究实际,最看重行动。严格执行是无言的号召、有力的动员。只有严格执行,才能取信于民,法治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尊重。为此,务必以严格的执行力体现依法治国建设的成效。

篇二: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范例

  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范例

  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下面是带来的读治国理政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读治国理政学习心得

  “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的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成真。”细品《谈治国理政》整本书的精神要义,在折服于习的领导风范与治国智慧的同时,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我也开启了一段关于如何更好落实本职工作、有力推进三区房屋征收工作、加快三区统筹融合发展的思考之旅。

  《谈治国理政》整本书用18个版块阐述了中国今日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大势,介绍了主持制定的宏伟改革蓝图,介绍了他有关治国的许多观点,包括关于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外交方针、国防建设、群众路线、反腐倡廉等许多问题,对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理念都极具参考价值。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如是说:“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广大干部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句话同三区几年来的发展历程深深契合:正是大家紧紧围绕在区委区政府周围,同舟共济,风雨兼程,连续奋战,结合广大干部群众的顽强拼搏我们的白云才能在全省千亿级开发区综合测评中排名第一;我们的综保区一期围网区才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封关运行;我们的901项目才能用45天的战绩再次诠释白云速度;我们的高新沙文园区才能在全省“5个100”工程100个工业园区中排名第一。同样,也正是有了区房征局全体干部职工的昼夜鏖战,三区项目建设才能顺利推进。着眼新常态下的三区统筹,为了更好推进三区新型城镇化,做好房屋征收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何更好完成房屋征收工作目标,促进项目建设,我认为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治”,要将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位。和谐的征收氛围是有效开展房屋征收工作的外部环境基础,房屋征收工作人员要团结稳定鼓劲,把握好时、效、度,进一步加强正面引导宣传,增进被征收户对房屋征收工作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熟识度,通过入户走访、入户回访、发放宣传手册、通过公开栏、微信、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及时公开房屋征收工作动态、组织业务培训会等多样化形式帮助群众了解房屋征收补偿奖励政策规定和相关工作流程,在宣传的同时让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增强房屋征收工作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要坚持抓好业务理论学习,准确把握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房屋征收工作必须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内开展,如果对政策规范没有敏感度就无法准确把握工作细节,因此房屋征收工作人员必须增进个人学习意识与危机感,不断提升业务素养,求实创新,以更丰富的业务知识为房屋征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房屋征收有关工作部门之间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相关部门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实现联动,形成强大合力,提高房屋征收工作效率,保障在各房屋征收项目中能够及时疏通工作梗阻,打通工作脉络,为房屋征收工作中遇到的新热点、难点出谋划策,尤其是给重大项目建设注入更多智慧源泉,抢占项目建设制高点,确保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要继续加强重视群众工作,切实维护百姓合法利益。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房屋征收工作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与理解,只有在工作中深入基层调研走访,认真听取群众利益诉求,把群众利益放

  在心上,在群众“最急”上下功夫,在群众“最难”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转作风,才能凝聚民心,汇聚民力,为房屋征收工作增添胜利砝码。

  回首20XX年,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在党员干部的付出和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下开辟了一条三区发展的希望之路,新年伊始我们有了新的蓝图:围绕“见效年”的目标,明确“打造一个创新型城市占据未来领头羊的位置”目标,落实在奋力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中当“急先锋”,做“顶梁柱”的总要求,在全体推动“加快城市化进程”上见成效。功崇惟志,业广唯勤,瞻望20XX年,我将以更踏实的作风团结领导区房征局一班人马主动适应新常态,汲取以往工作经验教训,奋发争先,乘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东风,精心研究主动作为,继续发扬“着眼大局、勇于担当、敢打必胜”的白云精神,共同携手,以生态为保障,以激情加动力,以创新添砝码,不断刷新“立说立行、争分夺秒”的白云精神,为“中国梦”的美丽画卷再添多彩一笔。

  篇二:读治国理政学习心得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谈治国理政》收录了在20XX年11月15日至20XX年6月13日这段时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分为18个专题。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

  一、用“中国梦”凝聚民族共识,激发正能量

  中共后不久,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有56个民族,人口众多,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加之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

  变化,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想法都差异甚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凝聚共识,一心一意求发展,推动民族复兴。中国梦提出后,民族凝聚有了一个坚实内核。中国梦的提出,可谓意蕴深远,他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充满激情,充满创业、创造的活力。每个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汇聚成了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正能量。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明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走向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履职伊始,就郑重宣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书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反复强调和理论阐述,彰显自信,也传达和传导了自信,大大增强了全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鲜明的旗帜、坚定的步伐,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世情国情的清醒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深沉思考,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和自信。

  三、提出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发展新蓝图

  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思路和举措,书中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各领域具体改革思路。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定了总体方案,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可以说,新一届党中央描绘的改革发展新蓝图,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和成功的自信。

  四、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了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

  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过不同工作岗位的磨练,对中国的国情了然于心,对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感同身受。从本书的字里行间,能深切感受到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情怀和理念。强调,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他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他强调,“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以来,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重大举措在本书中都有充分体现。透过这些内容,可以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顺民意、赢民心

  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

  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六、重担当,尚实干,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

  认为,担当就是责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喊空口号,招招指要害,件件有着落。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

  系列重要讲话,内容结构层次清晰,涵盖全面,其中的重要思想,既有目标上的引领,又有原则上的要求;既彰显执政方略,又体现实践路径,具有鲜明的目标引领性、价值导向性和具体操作性,是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认真学好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我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贯穿在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变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三:读治国理政学习心得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强调,要“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

  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让我们通过学习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与重要性。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比照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杠杠”办事,严格的执行。

  所谓法治,字面意思即为:以法律为准则来治理国家,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但是,其效力如何,法律本身是否公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在执行上,落实的力度大不大,严不严格,决定着法治的效力。

  正如习在广州战区考察时所言:要牢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严”字当头,是加强治军之策。法治建设也一样,不折不扣的按照法律法规执行,切实拿出魄力,拿出“吃莲藕专挑眼眼”的精神,一是一、二是二,绝不心驰手软,在执法过程中把各项法律条例落到实处。这样,既有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更有助于维护社会良好的执行,进而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常言道:为政之要,贵在力行。再好的法律,再好的法律规定,如果不执行,不一五一十的比照标准执行,也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毫无作用。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最终要看执法过程中的执行力。“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因为,法律一旦制定就有其强制性和约束力。一旦没有得到落实,那么,他的权威性、公信力就会降低,甚至影响,变得一文不值,社会秩序就在无形中招到破坏,不但不利于维护法治反而起到危害。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治国理政,推进依法治国,要有严格的执行力十分关键。群众最讲究实际,最看重行动。严格执行是无言的号召、有力的动员。只有严格执行,才能取信于民,法治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尊重。为此,务必以严格的执行力体现依法治国建设的成效。

篇三: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合集20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发行以后,按照某某支委的统一安排,我进行了认真、深入地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0月18日至2022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分为19个专题,全面深入的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信息化工作实际,谈三点学习体会。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十四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卷中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重要思想进行了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全局性、大势性论述对我们进行信息化顶层设计以及十四五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十四五信息化规划是以我所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业务需求为依据,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定义组织信息化的目标、使命和远景,确定主要任务和战略步骤,规划出信息化架构,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完整的蓝图,前瞻性地、全面地、系统地指导研究所的信息化进程。信息化规划是能够为研究所创造价值的,一是通过对目前信息化建设现状的梳理,找出存在问题,提出信息化发展目标,指导研究所信息化建设;二是规划信息化架构,构建企业业务与信息化之间的通道,使得所内业务能够得到信息化支撑,引导十四五信息化建设;三是统一标准、整合、共享信息资源,对信息化基础治理提出方案。因此,做好十四五信息化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做好信息化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发展的主题,兵器集团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装备质量提升工程。信息化技术在高质量发展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信息化技术为实现装备质量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以及奠定基础,研究所正处于企业转型改革时期,信息化尤其是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知识工程等研发信息化技术对我所新型工业化转型尤为关键。其次信息化发展面临新形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所从仿研向正向研发迈进的重大战略机遇期,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式和装备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快信息化技术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

  最后按照集团装备质量提升工程的要求,扎实推动信息化十四五规划部署实施落地,以质量为导向,突出两化融合,着力推进信息化技术和具体业务特别是研发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倍增与催化作用。

  第三,强化队伍建设,打造领军人才。打铁必须自身硬。过硬的信息化建设队伍是做好新时代信息化工作的基石。当前,研究所信息化人员素质与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工作形势、任务和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定程度存在,必须多管齐下,通过教育培训挖掘内在潜力,通过加强与先进单位的合作交流寻找外部助力,通过建立畅通的上升通道以及激励机制促进干事创业积极性,打造出一支具有技术带头人的专业化信息化建设队伍,更好的担负起新时期我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2)

  2022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浇灌,因文化而非凡,因自信而精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阐

  明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文化自信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文化自信,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智慧,心中有文化,工作才能有方法,行动才会有成效。

  文化自信的含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精髓,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同样,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长盛不衰也是极其重要的。寰宇旗下生产箱厂的我们,文化的自信,就是对“卓越共享”企业文化的自信,始终秉承中远海运集团的“四个一”理念,将文化根植于企业经营中,指导我们的行为,打造卓越青岛箱厂。文化自信能够提高员工归属感必须增强价值认同感。企业文化是企业和员工的黏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黏合、团结在一起,让目标明确、协调一致。自百合花项目融合以来,我司积极践行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文化建设”、“风控文化建设”、“卓越班组建设”三方面切实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性质及特点,通过全员参与,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百日目标。通过文化建设,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厂环境变了样,处处都是干净整齐。

  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们从中吸取养分,激励精神,憧憬着未来,我们扬帆乘风向广阔未来奔涌而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肩负起我们的担当和责任。作为一名寰宇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为建设卓越寰宇贡献自己的力量。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3)

  自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来,书中清新朴实的文风令笔者印象深刻。“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一个举重运动员,最开始只能举起50公斤的杠铃,经过训练,最后可以举起250斤。”??像这样生动的语句在书中随处可见,将“高大上”治国理念转化为“接地气”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富于感染力,让人回味无穷。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对年轻干部而言,大多从事的都是基层工作,身处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要时刻牢记教导,学会同群众“说话”,用好“群众语言”,真正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信得过。

  以“情感”为线,让“群众语言”更亲切。有些年轻干部不愿讲“群众语言”,觉得那种语言太平太俗,显不出自己的理论水平。爱用“生硬晦涩”式的语言,既脱离实际,又没有“干货”,让群众听得云里雾里,听不懂也记不住,更别提口口相传。这种不顾及群众感受的说话方式,不仅影响干部的形象,更会伤害到群众的感情。年轻干部首先学会站在群众的角度进行交流,放下架子,做到眼里有群众、心中有担当。做群众的“贴心人”,善用“群众语言”,不打官腔、不说妄语,学会“坐着小板凳与群众拉家常,虚心请教意见,耐心倾听抱怨,诚心接受批评”,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交心、和群众做朋友,这样才能培养同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

  以“学习”为首,让“群众语言”更透彻。只有平时多加强理论学习,加深对政策的理解,并结合实际加以贯彻,在面对群众时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年轻干部要深入学习并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

  针政策、农村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与群众沟通交流时能够对答如流,避免出现“一问三不知”的尴尬场面。在学好理论政策的同时,要善于将政策法规用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大白话”。还要多向基层群众学习“群众语言”,学习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些民间话、歇后语、方言、俗语,同时对“群众语言”改进升华,围绕群众的实际情况释疑解惑,打通语言“壁垒”,讲起话来才能不跑题、不走调,真正讲到群众心坎里。

  以“实干”为要,让“群众语言”更坚定。与群众交流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年轻干部要经常沉入基层,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摸清摸透实际情况,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符合政策、具备条件的马上办,暂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用“群众语言”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正确引导群众的心理预期。对群众作出的承诺,答应群众的事,一定要兑现,否则就会失信于民,引起群众反感。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沉下身子担当作为,把为群众办实事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换取群众的满意,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后,引发国内外热烈反响。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的19个专题、92篇文章中,开篇之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近5年来,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扎根向下、脊背朝天,在知重负重中矢志前行,在苦干实干中锻造过硬本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续奋斗、毫无怨言。而今在推动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践上,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良法、良贤、良机”善治成为共同的精神坐标和不懈追求。

  把稳“知行”之舵,让“良贤”善治有遵循。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发挥乡村善治主体优势,就要以思想建设为主要抓手,筑牢干事创业坚强堡垒,努力形成“精气神”丰盈、知识技能深厚、作风建设过硬的发展热潮。

  一方面,要在以“知”引“治”上固根本聚合力,聚焦要素整合、模式构建共同发展,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勇于开拓创新思维“破题”,在善治上谋大局求大同,时刻保持思想上清醒、信念上坚定,常态推进、与时偕行。另一方面,要紧盯治理短板弱项,在艰难探索中把握“笃行”与“善治”的前进节奏,因时因势调整战略,在应变求变中坚持行动自觉、以行促治,在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中寻求“行治”的最大公约数。

  同时要蓄力转换“危”与“机”形势、对接“供”与“需”断点、提升“长”与“短”效能,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合理分布点位、贯穿领域,打通资源与产业、要素与项目有机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让“制、治、效、能”同频共振、行稳致远。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三良”合璧之道在全面小康路上镌刻着深厚情感和卓越智慧,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在综合之治中充分发挥“良贤”的主观能动和行动自觉,持续巩固“架梁”“稳舵”“拓宇”,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发充实,让乡村走向善治光明大道。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5)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通知》,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学好读懂第三卷,是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前提与后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翻开了新的篇章。

  不忘过去,一点一滴悟初心。没有牢固的基础,不能成就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也并非空中楼阁,其是第一卷、第二卷的延伸,也印证着无数共产党人的时代脚步。卷中第一段,“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人们拉回到3年前的时光,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作报告,宣告着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和伟大的使命,并在新征程中永不懈怠、永不停滞,也为广大党员鼓足干劲,为打好以后的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注不竭动力。

  正视当前,一分为二看今夕。卷中对过去五年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点评,从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生活等不同方面作出的成绩,肯定了我们的道路是充满希望的,我们的理论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的制度是无与伦比的,我们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但我们的挑战仍然是艰巨的,卷中有客观的表扬和批评,也是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事物发展本就是前进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知道我们做得好的地方,戒骄戒躁,继续保持,谋求更大突破;反省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瞄准困难源头,破除发展掣肘。如此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发展中的成绩和不足,才能

  更好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融汇贯通,举一反三有创新。马列主义理论体系注重实践,毛泽东同志以“实践出真知”来让马列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发展壮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长远、全面的眼光成为我党的指导性读物,是各级党组织开展工作的蓝本。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极具时代特色,为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谋事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让我们的语言文字有的放矢。要以观一叶而知秋至、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敏锐性和创新性,丰富我们的思维和手段。要从书本折射到生活,不仅要在看懂、读懂、学懂的基础上,用卷中理论明确道路,用卷中精神瞄定方向,最重要的是用卷中智慧让工作锦上添花,让我们的事业百花齐放,让我们的梦想受群众拥戴,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篇四: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东坝中学

  常海燕

  理论强化培训,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性

  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是戍边、稳边的需要。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懂得,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够有力地促进各方面工作的进步,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作为“三个队、四个力量”在*的巨大作用,也更坚定了我屯垦戍边的决心与信心。

  二、不断地加强学习,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

  人民群众认识共产党人,就是从我们基层班子党员干部的身上来认识。基层党支部班子担负着传达党的政策,带领人民共同致富的责任,这就要求基层党支部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通过不断地学习,增强我们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信念,廉洁奉公,体察人民群众的疾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为民办实事,求真务实,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积极开展“两级党建联创”,为人民选准发展致富的路子。

  1、是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维连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这也对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是增强创新、发展观念的需要

  市场是一双无形的手,市场经济是对市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开放竞争、优胜劣汰。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方式,捕捉市场信息,从而指导生产,减少因决策失误而给人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加快*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立足于本地实际,求真务实,大胆创新,谋求经济快速发展。

  三、基层党员干部如何加强学习

  1、端正态度,大兴学习之风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端正学习态度,珍惜每次培训学习的机会,遵守学习纪律,做好笔记,认真写好心得体会,平时也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进行自我完善。

  2、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更好地用于实践,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学习法律知识就要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把依法行政渗透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

篇五: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浅谈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的战略目标。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17年、法治国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今天,我们党对“依法治国”进行再部署,既缘于历史经验,也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依法治国是当务之急。尽管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级党政机关依法处理政务的能力与民众日益增长的依法治国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私枉法、司法不公的现象仍然存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信访不信法的情况时常发生。

  从xxxx年到xxxx年的XX年间,“反腐倡廉”12次名列民关注的“两会热点”前xxxx名。而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司法公正、食品安全等民关注度较高的话题无不与法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作为普通的老百姓,许多人可能认为,法治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到打官司上诉,小到购物看病,法治的身影无处不在。但现如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暴力拆迁现象有之,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有之,对环境违法行为视而不见或是处罚不严现象有之。要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指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刻2016/4不容缓。

  你肯定有过去政府部门办事吃闭门羹、看脸色的经历,这样的经历不仅关乎办事的效率,更关乎尊严。相信你肯定遇到过权力寻租的事情,手里有点权力就想着变现。官员渎职乃至腐败,让经济社会运行成本陡然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规则和社会风气的毁灭性打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公平正义是人类的追求。没有法治以前,人们靠英雄,比如“替天行道”的水浒好汉;还靠革命,比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近现代革命运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公平正义长期缺席,社会必将崩溃。治理当今的社会问题,健全法制、厉行法治,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法治”一词的落地,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当时,英国一家媒体评论道,“‘依法治国’的提出,是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在走向法治的伟大进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坚持党的领导、进入新世纪,我国立法进程加速,到xxxx年底,形成了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建立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决策前听证等制度,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公正司法不断提出新举措,修改xxxx大诉讼法,扩大警务狱务公开、司2016/4法检察公开,保障律师执业权利。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违法的人受到惩罚,让守法的人免于恐惧,是公平正义最基本的体现。

  严格执法是法律实施的重中之重。严格执法是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的重要保障。执法者在履行职责时,不践踏法律、不徇私枉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事,严格执行程序,真正通过办好每个案件来体现公平正义,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自己身边。同时,还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防止和克服执法工作中的利益驱动,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群众是法治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满意是衡量法治建设的最终标准。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要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让法治真正走进群众生活,让群众亲身感受到法治建设带来的实惠。这样不仅能够让群众知法、守法,还能够用法律来监督政府、监督各级公务人员。只有将法律信仰的标识烙在每位国人心中,让它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那么公民知法、守法,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法治社会的建设就不是一句空谈。当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依法办事成为一种自然,才能源源不断地释2016/4放规则的正能量。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依法行政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行政权力必须在法治框架下运行,一切行政行为都要接受监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对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即在于完善这种外部监督机制,如人大的预决算审查制度、质询制度和法院的行政诉讼等制度。可见,政府部门要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依法办事,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奏响了“法治”最强音。在新的征程中,法治会越来越被重视,依法治国的理念亦逐步深入人心,只要全面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法治氛围,广大群众就能享受到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美好生活,才能牢牢铸就“梦”的基石。

  2016/4

篇六: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依法治国理得体会多篇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此谈谈对依法治国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依法治国理念心得体会一:

  依法治国,实现法治中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梦想之一,刚刚结束的中共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大跨越、迈向法治中国的新里程,描绘出了一幅明晰的实施路线图。

  全会公报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引领作用,司法不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我认为,这一理念的树立,对我们加强法治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司法的权威公正,不在于制订了多少法律法规的条文,也不在于运用司法手段惩处了多少人,更不体现在借权力立威上,而是公正法治。公正的法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立法的公正,即法律法规的制订,不是面向少数人、少数阶层的利益,而是为全社会国民服务;另一方面是执法的公正,不徇私枉法,一切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没有法治的公正,法制就会混乱,法治社

  /会建设也就没有了基础。

  这些年,党和政府在实现法治公正方面做了大量建设工作,例如为了保证法治公正,一些重大案件采取了异地审理的办法,还主张了上级法院的督办督查或检察机关的抗诉,提出了司法独立办案拒绝干扰的措施,并开始实现司法改革的起步,十八届四中全会更首次提出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体系的思想,提出要建设既高效又公正的法治政府等。这些都说明,法治公正的建设已纳入了正常的轨道。

  司法公正过去也曾强调过,而且这一思想理念也从没什么人公开反对过,但问题是过去在实践中还是不断发生不公正的偏差,这是为什么?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法治公正建设中,监督机制没有彰显权威,在权力面前经常缺席或被削弱。这种影响法治公正的权力,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某些当权的一把手有意将法治的权力纳入自己囊中,以“批示”、“指示”等方式干涉法治,以自己的威权代替法治,也就是以权代法;二是执法者出于种种原因徇私舞弊,不依法办事,或放弃法律原则立场,屈服于权力;三是行政者或执法部门习惯性不作为,不敢依法担负责任,法律之外,还要上面的批示、决定才肯依法行政,这就与法治政府南辕北辙。

  当前中国的法治建设,争取司法公正不仅是必然,而且是重中之重、任重道远。法治公正集中体现在高素质法治队伍建设的/加强、法治环境的构建、法治机构的独立、全民法治观念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但其中首要任务,是建立起一整套对法治环境的全面监督机制:

  第一,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体系建设,重点管住一把手的无限止权力(也称“绝对权力”),要把权力关进笼子,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党内没有超越法律、党章党规的特殊党员,社会上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殊公民。

  第二,对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应加强监督。现在司法独立的理念正在被公众接受,一些党政机关领导人也严以自律不干涉司法机关办案,但是,司法机关的独立,只是司法公正的一种保障,并非有不受监管的无限权力。作为各级司法部门,既要敢独立行法,也有自觉接受上级和社会检验、监管的义务和天职,将来司法真正独立以后,既需要理顺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更要接受社会的监督,例如人大、政协、纪检监察部门、舆论舆情乃至人民陪审机构的监督;在法冶建设中,应使司法独立建设与司法监管体系的完善同步进行,两者缺一不可。

  第三,司法公正的建设不能忽视司法透明。由于不透明,往往会给司法不公正留下了各种非法潜规则的操作空间,所以,司法公正的建设,更有赖于制度设计的透明、科学,要堵塞潜规则的生存空间,不给司法公正留下隐患。

  依法治国理念心得体会二: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

  /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具有规范相和确定性,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者废止。这种法律所独有的确定性,使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法律

  /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时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任何个人或者组织违反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性。

  依法治国理念心得体会三:

  4月23日下午,我局按照县委政法委统一安排部署,组织全局干警集中学习了省委党校社科部王卿教授的辅导讲课,通过学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

  /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如果执法机关威信扫地,司法没有权威,就难以有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包括有些自认为“有理”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没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起到规范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凡能做到执法如山,法制的权威与尊严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严格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到执行某一部法律,检验我们执法行为合法、正当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执法的结果是否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强调执法结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强调维护社会主义

  /法制的统一,尤其要克服当前执法环节中存在的部门保护、地方保护、只重视单位利益和个人主义的倾向。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应尽责任。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社会公众眼里,执法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权威和形象,执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执法者能够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就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给社会和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执法犯法,带头破坏和践踏法律,那么,也同样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典型,普通群众也会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进而产生对法律尊严的轻视和对法律权威的怀疑。因为我们是执法者,法律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们自己不带头遵守法律,不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导致整个社会轻视法律,到最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也就不会被社会所尊重,也就丧失了价值和尊严。因此,每个政法干警都应当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克服特权思想,从我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时时自觉遵守法律,努力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

  /8

篇七: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学习第四卷心得体会:在“深学”“常思”“活用”上下功夫

  近日,单位组织我们学习《治国理政》第四卷,心得体会如下:“开卷”不倦,稳扎稳打下好“深学”功夫。把马步扎牢,双脚才能站稳。学习也是如此,只有“主动学”才能学出热情。只有“坚持学”才能学而有成,只有“反复学”才能学得深入,学习就要有不厌其烦、勤奋刻苦的过程,才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新台阶”。作为体制内职工,在基层工作中,我们要有好学勤学的好学风,要有学深学透的行动自觉,在学习中“站得更高”,在理论水平上不断提升;在学习中"看得更远”,能够远观未来发展大势,更好地为事业发展服务。

  “开卷”不倦,领悟真谛下好“常思”功夫。古语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刻阐明了学与思相石结合、互为推动的重要意义。作为体制内职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要把脑力调动起来,把理论知识经过“思维加工”提炼为好的方法,用活跃的思维解决问题,进而推动基层事业的进步。双手干时要边做边思考,用双手去办好为民实事,用头脑去思考如何提升服务成效,把“思”的功夫渗透到基

  层工作中的全过程、各方面。理论丰富的内涵,基层丰富的知识非深思无以“提取”理论知识中蕴含的观点和基层工作上的要求非深思无以“把握”,要下好“常思”功夫,不断推进事业发展。

  “开卷”不倦,起而行之下好“活用”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上提能增效。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和能力本领的最佳“校验场"。因此,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真正把学、思、用三者贯通起来,善干统筹全局、善干见远观势,把理论学习到的知识和智慧用得活、用得好,下足“挤”和“钻”的功夫,鼓足不懈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全力以赴“赶考”,在新的征程上书写一份份“优秀答卷”。

篇八: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谈治国理政的读书笔记5篇

  《谈治国理政》整本书用18个版块阐述了中国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力量现代化的发展大势,介绍了主持制定的雄伟改革蓝图等。下面给大家带来谈治国理政的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谈治国理政的读书笔记1最近,以中外9种文字出版的《谈治国理政》畅销海内外。拿到这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新书,广阔党员群众积极学习,深刻领悟,指导实践;海外政要及各国人士手不释卷,赞誉有加。德国前施密特为本书德文版作序,另一位德国前施罗德参与本书推介会。这本书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反响呢?这是写给中国人的圆梦指南,也是写给外国人的国策宣示。

  在党的之后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科学把握国内形状势发展变化的新需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XXX论和现实问题,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是治党治国治军的基本遵循,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政治宣言,是坚决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谈治国理政》正是两年来系列重要讲话的精选,集中展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为广阔党员干部深刻领悟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供应了权威系统的文献,剧烈吸引着广阔党员群众积极投入到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之中。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6年来,成就举世瞩目,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从世界舞台边缘走向中央,整个世界不能不关注中国的将来走向,不能不关注新的领导集体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的新变化。《谈治国理政》正是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科学理念和基本方略,昭示了中国将来的基本走向和对外基本方针,为各国读者开启了一扇观看中国深刻变革和感知中国幻想追求的窗口。正因为这样,《谈治国理政》的出版引起了国外政要和友人的极XXX趣和剧烈反响。施密特称这本书使他受益匪浅,“这样的书籍有助于外国读者客观、历史、多角度地观看中国,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施罗德则认为:“这本书阐释了主席和中国领导人的立场,能关心我们理解中国政治。书中提出的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幻想的实现,一个开放、稳定和富有的中国,符合欧洲利益。”库恩基金会董事长罗伯特·库恩博士赞扬《谈治国理政》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其“提出的国家治理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而是囊括国家生活和民众、社会等全方位的执政方略,向全世界发出了清楚的政策宣示。”

  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略也会连续丰富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谈治国理政》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将会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宏大进程中,在推动中国与世界XXX发展的宏大进程中日益凸显出来。

  谈治国理政的读书笔记22

篇九: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读谈治国理政有感600字、1000字

  《谈治国理政》一书提出的治国理论和执政方略,就是要求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群众读后会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下面小编来看看大家所写的谈治国理政读后感吧!字数分别在600字左右、1000字左右、1100字左右。

  读谈治国理政有感篇一600字

  最近读了《谈治国理政》一书,关于《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这篇论述,心里有一些感触。

  这些年提出的中国梦,点燃了很多国人为国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热情,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壮大指明了目标。梦想虽美,但是如何才能成真呢?没错,幸福不会从天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要想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作为一名基层中共党员,我们大多一辈子都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会成为指点江山、功勋卓越的大人物,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站好自己的一班岗,这就是我们的“实干”。现在是和平年代,爱国不一定非要在遇到大是大非的时候才表现,遵纪守法、/洁身自好,团结同事、关爱家人,保护环境,积极进取等等,这些都是“爱”,爱国爱家爱自己,如果我们每一名党员都能做到这些,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就不愁梦想太遥远。

  说:我深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我们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团结奋进,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们一定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可见,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名劳动者的共同参与,每人前进一小步,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众人划浆开大船,在这一艘承载着全民梦想的大船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落水。

  读谈治国理政有感篇二1000字

  最近,以中外9种文字出版的《谈治国理政》畅销海内外。拿到这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新书,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学习,深刻领会,指导实践;海外政要及各国人士手不释卷,赞誉有加。德国前施密特为本书德文版作序,另一位德国前施罗德参加本书推介会。这本书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反响呢?这是写给中国人的圆梦指南,也是写给外国人的国策宣示。

  在党的之后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科学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新需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是治党治国

  /治军的基本遵循,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政治宣言,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谈治国理政》正是两年来系列重要讲话的精选,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为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权威系统的文献,强烈吸引着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入到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之中。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6年来,成就举世瞩目,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从世界舞台边缘走向中央,整个世界不能不关注中国的未来走向,不能不关注新的领导集体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的新变化。《谈治国理政》正是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科学理念和基本方略,昭示了中国未来的基本走向和对外基本方针,为各国读者开启了一扇观察中国深刻变革和感知中国梦想追求的窗口。正因为这样,《谈治国理政》的出版引起了国外政要和友人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反响。施密特称这本书使他受益匪浅,“这样的书籍有助于外国读者客观、历史、多角度地观察中国,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施罗德则认为:“这本书阐释了主席和中国领导人的立场,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政治。书中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的实现,一个开放、稳定和富裕的中国,符合欧洲利益。”库恩基金会董事长罗伯特·库恩博士赞扬《谈治国理政》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其“提出的国

  /家治理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而是囊括国家生活和民众、社会等全方位的执政方略,向全世界发出了清晰的政策宣示。”

  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略也会继续丰富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谈治国理政》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将会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在推动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进程中日益凸显出来。

  读谈治国理政有感篇三1100字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将中国建成法治国家,是习从总体上勾画出的中国发展蓝图。从根本上讲,中国走上法治的轨道,也就是人民依照宪法行使民主权力的轨道。在国家价值层面呈现的民主、在社会价值层面呈现的自由平等,无不关系到人民权利优先于国家权力的民主属性。而这正是法治中国展现出来的民主本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走向民主文明,需要勾画宏观蓝图,更需要切实深化改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表明习推进改革的决心与信心,显现出改革在实现中国梦、坐实法治梦上的决定性作用。习在书中鲜明地指出: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面向未来,要破解

  /发展中的难题,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他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实现党的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狠抓干部作风建设,体现出公权公用的现代国家权力公共性特质,预示着反腐作为一种政治新常态的长期性与持续性。在铁腕反腐的同时,习誓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建立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建立使领导干部不想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今年来,蓬溪县委县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一区三县”建设目标,确立了“富民强县、生态育县、产业兴县、文化立县”的发展思路,这一发展思路,以习的治国理政方略为基础,结合蓬溪实际,是“四个全面”的蓬溪实践,富民强县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贯彻落实,是发展目标,生态育县、产业兴县、文化立县是具体举措,是支撑抓手。结合编制“十三五规划”,我们将发展思路细化为“三十工程百项计划”,落实到项目上,/明确了具体的时间表、路线图,相信通过蓬溪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未来五年蓬溪必将实现科学发展、跨越追赶,建成省级生态经济强县。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新的理念,新的韬略,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复研读。中国在发展,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略也会继续丰富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谈治国理政》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将会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日益凸显出来。

  谈治国理政读后感篇四

  近日,我阅读了关于《谈治国理政》一书。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我认为,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开辟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崭新局面,全面了解中国“新常态”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科学指南,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比较系统的重要文献。我一边读一边思考,《谈治国理政》一书,视野开阔,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读后难忘,受益颇深。

  品读此书,体会有三:

  一、坚持运用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

  /《谈治国理政》一书提出的治国理论和执政方略,就是要求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的治国理政就是要求我们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使命的历史担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的治国理政方略,有助于形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风尚,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理论思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理论水平。在开展“适应新常态,重在敢担当”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就是要坚持运用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就是要着力解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把主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主题教育活动的实际成效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坚持运用治国理政思想统一我们的思想

  当前,我国正处在各种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和凸显期,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当前,我们党面临各种考验、危险与挑战;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运用治国理政思想来统一我们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运用治国理政思想来凝聚共识,谋求发展,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凝聚思想意志,形成强大精神力量。

  /这就必须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治国理政思想和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进而使美丽的中国梦蓝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变为现实。

  三、坚持运用治国理政举措推动我们的工作

  在治国理政新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改革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了改革发展的新蓝图。《谈治国理政》一书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具体改革思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运用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务实的工作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有谋划工作的新思路,要有推动工作的新举措,要有解决问题的新对策,要有敢于担当的新胆识。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干出成效来。

  总之,《谈治国理政》一书蕴含了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自始至终贯穿体现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战略谋划之中。

  /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以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坚持用治国理政思想统一我们的思想,坚持用治国理政举措推动我们的工作,立足实际,敢于担当,努力工作,进一步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9

篇十: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论述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体现时代性、应变性、实践性的要求和特点。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不断深化,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不仅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等相关专题中继续深化细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举措,而且结合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时代性要求。

篇十一: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浅谈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_依法治国学习感悟与反思(2)浅谈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篇五

  4月23日下午,我局按照县委政法委统一安排部署,组织全局干警集中学习了省委党校社科部王卿教授的辅导讲课,通过学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如果执法机关威信扫地,司法没有权威,就难以有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包括有些自认为“有理”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没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

  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起到规范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凡能做到执法如山,法制的权威与尊严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严格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到执行某一部法律,检验我们执法行为合法、正当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执法的结果是否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强调执法结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强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尤其要克服当前执法环节中存在的部门保护、地方保护、只重视单位利益和个人主义的倾向。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应尽责任。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社会公众眼里,执法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权威和形象,执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执法者能够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就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给社会和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执法犯法,带头破坏和践踏法律,那么,也同样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典型,普通群众也会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进而产生对法律尊严的轻视和对法律权威的怀疑。因为我们是执法者,法律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们自己不带头遵守法律,不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导致整个社会轻视法律,到最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也就不会被社会所尊重,也就丧失了价值和尊严。因此,每个政法干警都应当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克服特权思想,从我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时时自觉遵守法律,努力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

  浅谈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篇六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

  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

  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

  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制建设,什么时候人民民主就

  有保障。最典型的反面例证莫过于““””,无法无天,践踏法制,砸烂公检法,搞所谓的“大民主”,其结果是人人自危,每个人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反

  过来,也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法制的轨道上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

  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

  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而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的过程,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

  导下制定法律,并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过程,法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依法有序参与。因此,这一过程的本身也是一项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依法治国

  方略的深入实施,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

  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

  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

  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

  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

  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

  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

  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

  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具有规范相和确定性,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者废止。这种法律所独有的确定性,使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法

  律后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时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任何

  个人或者组织违反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性。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

  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

  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

  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果根据不同的社会规范所作出的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终衡量和评判的标

  准只能是依据法律。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尊重和服从法律,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是全部法律的母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权利的保证书,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

  护宪法权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

  实施的职责。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要牢固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切实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坚

  决同一切违反宪法规定、破坏宪法权威的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切实树立起宪法的权威与尊严。也就是必须树立执法和司法权威。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

  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如果执法机关威信

  扫地,司法没有权威,就难以有

  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厂“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包括有些自认为“有理”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

  要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

  没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起到规范人

  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正如英国法学

  家培根所说:“一次不公平的判决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

  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如果专门的执法机关尚且不能严格执行法律,怎么能够要求广大公民、社会团体严格遵守法律呢?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凡能做到执法如山,法制的权威与尊严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更需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执法

  活动中出现的“执行难”、袭警等现象,虽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由于有的执法部门执法不公而影响了这些部门的公信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切实解决执

  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一项重要措施。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也是一个漫长

  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政法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执法司法力量,肩负着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使命。全体政法干警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自觉用这一理念

  指导执法司法行为。努力提高法律素养,是我们政法干警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政法机关是专门的执法机关,几乎每天都在与法律打交道。政法工作这种

  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政法干警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学法、知法、懂法,是对每一个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对于政法干警来说,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两

  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国家的重要法律法规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二是对与自己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熟练掌握、熟练运用。当

  前,从总体上来说,广大政法干警学习法律的风气很浓,政法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严格执法是法治是依法办事观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图再美好、法律结构再严谨、法律规定再具体、法律条文再完善,但如果执法不严,在现实中得不到切实执行,等于一纸空文。不仅如此,如果执法不严成为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就会使社会公众普遍产生对法律的轻视和忽略心理,从而对法律的权

  威和尊严造成严重损害,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又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个方面。所谓实体合法,就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前提下,执法机关

  对执法当事人作出的处理决定要严格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而不能没有法律依据,也不能任意适用法律。现实当中,一些执法人员把自己和法律划等号,认为“我自

  己就是法律”,执法的随意性很大,如交警执法中的“开口罚”,有的审批部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等等,这些都是执法理念

  不端正导致的违法行为,应当按照严格执法的要求认真加以整改。所谓程序合法,就是执法行为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法定程序既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依据,也是严

  格执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遏制执法过程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重要武器。

  在现实当中,由于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缺乏程序

  意识,不重视、不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应当履行通知的手续而不通知,应当告知相对人的权利而不告知,应当举行听证的而不举行,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法律的严肃

  性,也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造成执法不公、引起执法相对人不满的重要原因。因此,执法人员应当切实增强程序意识,自觉做到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

  手续执法。这是依法办事原则对执法结果合理性的要求。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严格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具体到执行某一部法律,检验我们执法行为合法、正当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执法的结果是否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强调执法结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

  强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尤其要克服当前执法环节中存在的部门保护、地方保护、只重视单位利益和个人主义的倾向。比如,罚款作为一项行政处罚,其目的本来是维护某一方面或者领域的社会管理秩序,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却将罚款作为创收谋利的手段,甚至强行制定并分配罚款指标,这就背离了法律设定罚款处罚的初衷。类似这种目的不正当的执法行为,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切实加以克服和纠正。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应尽责任。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是模范守法的模范。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

  社会公众眼里,执法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权威和形象,执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执法

  者能够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

  律的权威和尊严,就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给社会和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执法

  犯法,带头破坏和践踏法律,那么,也同样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典型,普通群众也会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进而产生对法律尊严的轻视和对法律权威的怀

  疑。同时,政法干警模范遵守法律也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因为我们是执法者,法律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们自己不带头遵守法

  律,不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导致整个社会轻视法律,到最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也就不会被社会所尊重,也就丧失了价值和尊严。

  此,每个政法干警都应当

  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克服特权思想,从我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时时自觉遵守法律,努力维护法律的权威

  与尊严,以模范守法的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执法者的信任,从而使依法办事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力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政法机

  关和政法干警自觉接受监督,就是在行使执法司法权力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制约,并把监督制约作为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保证和促进严格公正

  文明执法。绝不能认为监督是不信任、“找碴子”.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应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接受监督既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的保证,是防止和纠正执法不公、执法违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政法工作和政法干警的帮助、支持和关爱。一些干警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监

  督,结果是既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给自己及其家庭造成了追悔莫及的损失。因此,每个政法部门,每个政法干警,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监督就是爱护”、“严是爱、宽是害”道理,真诚欢迎监督,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把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执法办案的全部活动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审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

  职权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

  但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并不意味着不要监督,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排斥监督,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监督,司法权力也不例外.实际上,政

  法各部门对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

  制高度重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很强,比如,有的政法机关就曾作出过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规定,有的政法机关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各级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强化接受

  监督的意识。与此同时,我们所主张和实行的监督,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监督,这种监督是支持而不是干预,是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是

  对办案过程中违法行为的监督、纠正而不是代替司法机关具体处理案件。因此,监督者也要掌握合法、正当监督与不正当、非法干预之间的界限,严格依法监督。总

  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是有机统一的,共同目标是正确行使权力,保证执法公正。

  政法各部门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要忠实贯彻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重要原则,特别是要注意克服和纠正实践中重配合、轻制约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加强监督,共同致力于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

篇十二: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治国理论个人心得体会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美好所系,是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阅历。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美好所系,是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需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需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动。依法执政,既要求党根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根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必需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擅长使党的主见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擅长使党组织推举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擅长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擅长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法治强则国家强,法治兴则国家兴。坚持和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法治,全面推动依法治国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就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继续推动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定,是推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面依法治国必将在我国展开壮阔的历史画卷。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因此,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党员,我要以这句话为行为的准绳,时刻提示自己,新法纪,守规矩,从自己做起。

  要做到遵纪守法,就要把多加强自我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首先要学懂法。在学会的基础上,再来做到如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遵纪守法。

  只有做到遵纪守法,国家才稳定、社会才安静,祖国的历史才能得到进步。也只有遵纪守法,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才能和睦,生活才能美好,人民才能国泰民安,经济社会才能平稳进展。

  因此,遵纪守法对每一个公民来说十分重要。无论在工作上、生活上,都严格遵守纪律、法规,仔细严格的规范自己的行为。管好自身,时时自重、自省、自警,对自己的言行要高标准严要求,做一名合格公民、合格党员。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礼貌的重要标志。法治国家,是以市场经济的相当进展为经济基础、以民主政治的相当完善为政治基础、以发达的权利义务观为核心的精神礼貌为思想文化基础的。真正好处上的依法治国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实行,但是,正如资本主义社会不行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样,资本主义也不行能有彻底的法治。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定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全新的、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定要经受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进展与成熟,以科学的权力义务观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逐步进展,全面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针的要求越来越剧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家法律,在司法工作中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篇十三: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谈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

  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

  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

  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制建设,什么时候人民民主就

  有保障。最典型的反面例证莫过于“文化大革命”,无法无天,践踏法制,砸烂公检法,搞所谓的“大民主”,其结果是人人自危,每个人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反

  过来,也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法制的轨道上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

  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

  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而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的过程,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

  导下制定法律,并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过程,法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依法有序参与。因此,这一过程的本身也是一项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依法治国

  方略的深入实施,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

  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

  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

  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党的xx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

  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

  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

  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

  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

  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具有规范相和确定性,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者废止。这种法律所独有的确定性,使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法

  律后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时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任何

  个人或者组织违反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性。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

  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

  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果根据不同的社会规范所作出的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终衡量和评判的标

  准只能是依据法律。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尊重和服从法律,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是全部法律的母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权利的保证书,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

  护宪法权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

  实施的职责。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要牢固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切实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坚

  决同一切违反宪法规定、破坏宪法权威的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切实树立起宪法的权威与尊严。也就是必须树立执法和司法权威。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

  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如果执法机关威信

  扫地,司法没有权威,就难以有

  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厂“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

  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包括有些自认为“有理”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

  要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没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起到规范人

  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正如英国法学家培根所说:“一次不公平的判决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

  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如果专门的执法机关尚且不能严格执行法律,怎么能够要求广大公民、社会团体严格遵守法律呢?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凡能做到执法如山,法制的权威与尊严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更需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执法

  活动中出现的“执行难”、袭警等现象,虽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由于有的执法部门执法不公而影响了这些部门的公信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切实解决执

  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一项重要措施。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也是一个漫长

  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政法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执法司法力量,肩负着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使命。

  全体政法干警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自觉用这一理念

  指导执法司法行为。努力提高法律素养,是我们政法干警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政法机关是专门的执法机关,几乎每天都在与法律打交道。政法工作这种

  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政法干警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学法、知法、懂法,是对每一个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对于政法干警来说,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两

  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国家的重要法律法规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二是对与自己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熟练掌握、熟练运用。当

  前,从总体上来说,广大政法干警学习法律的风气很浓,政法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严格执法是法治是依法办事观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图再美好、法律结构再严谨、法律规定再具体、法律条文再完善,但如果执法不严,在现实中得不到切实执行,等于一纸空文。不仅如此,如果执法不严成为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就会使社会公众普遍产生对法律的轻视和忽略心理,从而对法律的权

  威和尊严造成严重损害,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又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个方面。所谓实体合法,就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前提下,执法机关

  对执法当事人作出的处理决定要严格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而不能没有法律依据,也不能任意适用法律。现实当中,一些执法人员把自己和法律划等号,认为“我自

  己就是法律”,执法的随意性很大,如交警执法中的“开口罚”,有的审批部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等等,这些都是执法理念

  不端正导致的违法行为,应当按照严格执法的要求认真加以整改。所谓程序合法,就是执法行为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法定程序既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依据,也是严

  格执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遏制执法过程职权滥用和腐朽现象的重要武器。在现实当中,由于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缺乏程序

  意识,不重视、不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应当履行通知的手续而不通知,应当告知相对人的权利而不告知,应当举行听证的而不举行,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法律的严肃

  性,也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造成执法不公、引起执法相对人不满的重要原因。因此,执法人员应当切实增强程序意识,自觉做到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

  手续执法。这是依法办事原则对执法结果合理性的要求。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严格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具体到执行某一部法律,检验我们执法行为合法、正当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执法的结果是否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强调执法结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

  强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尤其要克服当前执法环节中存在的部门保护、地方保护、只重视单位利益和个人主义的倾向。比如,罚款作为一项行政处罚,其目的本来是维护某一方面或者领域的社会管理秩序,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却将罚款作为创收谋利的手段,甚至强行制定并分配罚款指标,这就背离了法律设定罚款处罚的初衷。类似这种目的不正当的执法行为,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切实加以克服和纠正。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应尽责任。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是模范守法的模范。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

  社会公众眼里,执法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权威和形象,执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执法者能够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

  律的权威和尊严,就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给社会和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执法

  犯法,带头破坏和践踏法律,那么,也同样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典型,普通群众也会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进而产生对法律尊严的轻视和对法律权威的怀

  疑。同时,政法干警模范遵守法律也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因为我们是执法者,法

  律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们自己不带头遵守法

  律,不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导致整个社会轻视法律,到最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也就不会被社会所尊重,也就丧失了价值和尊严。因此,每个政法干警都应当

  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克服特权思想,从我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时时自觉遵守法律,努力维护法律的权威

  与尊严,以模范守法的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执法者的信任,从而使依法办事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力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政法机

  关和政法干警自觉接受监督,就是在行使执法司法权力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制约,并把监督制约作为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保证和促进严格公正

  文明执法。绝不能认为监督是不信任、“找碴子”.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应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接受监督既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的保证,是防止和纠正执法不公、执法违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政法工作和政法干警的帮助、支持和关爱。一些干警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监

  督,结果是既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给自己及其家庭造成了追悔莫及的损失。因此,每个政法部门,每个政法干警,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监督就是爱护”、“严是爱、宽是害”道理,真诚欢迎监督,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把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执法办案的全部活动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审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

  职权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但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并不意味着不要监督,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排斥监督,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监督,司法权力也不例外.实际上,政法各部门对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

  制高度重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很强,比如,有的政法机关就曾作出过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规定,有的政法机关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各级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强化接受

  监督的意识。与此同时,我们所主张和实行的监督,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监督,这种监督是支持而不是干预,是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是

  对办案过程中违法行为的监督、纠正而不是代替司法机关具体处理案件。因此,监督者也要掌握合法、正当监督与不正当、非法干预之间的界限,严格依法监督。总

  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是有机统一的,共同目标是正确行使权力,保证执法公正。

  政法各部门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要忠实贯彻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重要原则,特别是要注意克服和纠正实践中重配合、轻制约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坚持以事实。

篇十四: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谈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谈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

  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

  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

  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

  而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制建设,什么时候人民民主就

  有保障。最典型的反面例证莫过于“文化大革命”,无法无天,践踏法制,砸烂公检法,搞所谓的“大民主”,其结果是人人自危,每个人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反

  过来,也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法制的轨道上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

  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

  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而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的过程,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

  导下制定法律,并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过程,法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依法有序参与。因此,这一过程的本身也是一项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依法治国

  方略的深入实施,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

  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

  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

  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

  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

  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

  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

  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

  人民意志的高

  度统一。法律具有规范相和确定性,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者废止。这种法律所独有的确定性,使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法

  律后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时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任何

  个人或者组织违反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性。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

  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

  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果根据不同的社会规范所作出的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终衡量和评判的标

  准只能是依据法律。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尊重和服从法律,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是全部法律的母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权利的保证书,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

  护宪法权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

  实施的职责。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要牢固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切实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坚

  决同一切违反宪法规定、破坏宪法权威的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切实树立起宪法的权威与尊严。也就是必须树立执法和司法权威。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

  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如果执法机关威信

  扫地,司法没有权威,就难以有

  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厂“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包括有些自认为“有理”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

  要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没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起到规范人

  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正如英国法学家培根所说:“一次不公平的判决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

  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如果专门的执法机关尚且不能严格执行法律,怎么能够要求广大公民、社会团体严格遵守法律呢?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凡能做到执法如山,法制的权威与尊严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更需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执法

  活动中出现的“执行难”、袭警等现象,虽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由于有的执法部门执法不公而影响了这些部门的公信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切实解决执

  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一项重要措施。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也是一个漫长

  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政法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执法司法力量,肩负着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使命。全体政法干警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自觉用这一理念

  指导执法司法行为。努力提高法律素养,是我们政法干警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政法机关是专门的执法机关,几乎每天都在与法律打交道。政法工作这种

  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政法干警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学法、知法、懂法,是对每一个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对于政法干警来说,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两

  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国

  家的重要法律法规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二是对与自己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熟练掌握、熟练运用。当

  前,从总体上来说,广大政法干警学习法律的风气很浓,政法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严格执法是法治是依法办事观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图再美好、法律结构再严谨、法律规定再具体、法律条文再完善,但如果执法不严,在现实中得不到切实执行,等于一纸空文。不仅如此,如果执法不严成为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就会使社会公众普遍产生对法律的轻视和忽略心理,从而对法律的权

  威和尊严造成严重损害,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又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个方面。所谓实体合法,就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前提下,执法机关

  对执法当事人作出的处理决定要严格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而不能没有法律依据,也不能任意适用法律。现实当中,一些执法人员把自己和法律划等号,认为“我自

  己就是法律”,执法的随意性很大,如交警执法中的“开口罚”,有的审批部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等等,这些都是执法理念

  不端正导致的违法行为,应当按照严格执法的要求认真加以整改。所谓程序合法,就是执法行为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法定程序既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依据,也是严

  格执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遏制执法过程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重要武器。在现实当中,由于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缺乏程序

  意识,不重视、不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应当履行通知的手续而不通知,应当告知相对人的权利而不告知,应当举行听证的而不举行,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法律的严肃

  性,也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造成执法不公、引起执法相对人不满的重要原因。因此,执法人员应当切实增强程序意识,自觉做到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

  手续执法。这是依法办事原则对执法结果合理性的要求。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严格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具体到执

  行某一部法律,检验我们执法行为合法、正当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执法的结果是否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强调执法结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

  强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尤其要克服当前执法环节中存在的部门保护、地方保护、只重视单位利益和个人主义的倾向。比如,罚款作为一项行政处罚,其目的本来是维护某一方面或者领域的社会管理秩序,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却将罚款作为创收谋利的手段,甚至强行制定并分配罚款指标,这就背离了法律设定罚款处罚的初衷。类似这种目的不正当的执法行为,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切实加以克服和纠正。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应尽责任。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是模范守法的模范。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

  社会公众眼里,执法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权威和形象,执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执法者能够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

  律的权威和尊严,就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给

  社会和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执法

  犯法,带头破坏和践踏法律,那么,也同样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典型,普通群众也会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进而产生对法律尊严的轻视和对法律权威的怀

  疑。同时,政法干警模范遵守法律也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因为我们是执法者,法律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们自己不带头遵守法

  律,不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导致整个社会轻视法律,到最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也就不会被社会所尊重,也就丧失了价值和尊严。因此,每个政法干警都应当

  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克服特权思想,从我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时时自觉遵守法律,努力维护法律的权威

  与尊严,以模范守法的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执法者的信任,从而使依法办事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力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政法机

  关和政法干警自觉接受监督,就是在

  行使执法司法权力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制约,并把监督制约作为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保证和促进严格公正

  文明执法。绝不能认为监督是不信任、“找碴子”.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应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接受监督既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的保证,是防止和纠正执法不公、执法违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政法工作和政法干警的帮助、支持和关爱。一些干警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监

  督,结果是既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给自己及其家庭造成了追悔莫及的损失。因此,每个政法部门,每个政法干警,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监督就是爱护”、“严是爱、宽是害”道理,真诚欢迎监督,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把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执法办案的全部活动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审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

  职权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但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并不意味着不要监督,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排斥监督,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监督,司法权力也不例外.实际上,政法各部门对建立

  完善监督制约机

  制高度重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很强,比如,有的政法机关就曾作出过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规定,有的政法机关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各级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强化接受

  监督的意识。与此同时,我们所主张和实行的监督,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监督,这种监督是支持而不是干预,是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是

  对办案过程中违法行为的监督、纠正而不是代替司法机关具体处理案件。因此,监督者也要掌握合法、正当监督与不正当、非法干预之间的界限,严格依法监督。总

  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是有机统一的,共同目标是正确行使权力,保证执法公正。

  政法各部门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要忠实贯彻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重要原则,特别是要注意克服和纠正实践中重配合、轻制约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坚持以事实。

篇十五: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学习心得体会】

  x月x日下午,我局按照县委政法委统一安排部署,组织全局干警集中学习了省委党校社科部王卿教授的辅导讲课,通过学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如果执法机关威信扫地,司法没有权威,就难以有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包括有些自认为“有理”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没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起到规范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凡能做到执法如山,法制的权威与尊严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严格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到执行某一部法律,检验我们执法行为合法、正当与否的一

  项重要标准,就是执法的结果是否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强调执法结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强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尤其要克服当前执法环节中存在的部门保护、地方保护、只重视单位利益和个人主义的倾向。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应尽责任。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社会公众眼里,执法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权威和形象,执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执法者能够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就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给社会和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执法犯法,带头破坏和践踏法律,那么,也同样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典型,普通群众也会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进而产生对法律尊严的轻视和对法律权威的怀疑。因为我们是执法者,法律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们自己不带头遵守法律,不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导致整个社会轻视法律,到最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也就不会被社会所尊重,也就丧失了价值和尊严。因此,每个政法干警都应当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克服特权思想,从我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时时自觉遵守法律,努力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转载于::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学习心得)。

  x月x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文章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全部组织体系的根基,要打好依法治国奠基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学习永无止境,无论是对个人而言,还是对组织而言,学习都非常重要。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使我们党永葆青春。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学法,做制度执行的表率。从党组织开始,做到人人心中有法,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掀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新风尚,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同时,完善好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

  治国社会基础。学以致用是关键,要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性知识,逐渐完善提高法治执政能力,才能用法治保障人民群众的核心地位。基层党组织要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挥好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夯实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

  法者,治之端也”。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转

  载于::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学习心得)。全面依法治国,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学用结合,从下而上打好依法治国的基石,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实保障。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制建设目标。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论日益走向成熟,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实践迈入更高阶段。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国家,是以市场经济的相当发展为经济基础、以民主政治的相当完善为政治基础、以发达的权利义务观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为思想文化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实行,但是,正如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样,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有彻底的法治。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发展与成熟,以科学的权力义务观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逐步发展,全面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针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承邓小平同志的民主法治思想,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的成功经验,反映全国人民的意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理念,这标志着党和国家治国方略的根本性转

  变。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

  (一)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有法可依不仅要求立各种各样的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精神的法。如果所立的法非常糟糕或者漏洞很多,不仅会给坏人提供为非作歹的机会,还会使好人无从依法行事。

  (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要求:

  (1)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执政党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能否做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能否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能否实现的关键。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要求执政党不去随意干预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更不能代替国家政权包办一切,而是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严肃认真的监督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执法守法,保证其充分、正确、合理地行使职权。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务必加强对法律和法学知识的学习,努力增强法治意识,掌握和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为坚持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是代表国家制定、执行和实施法律的专门机关和人员。它们严格依法办事,是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要严格依法办事,这样才能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又为人民群众树立守法的榜样。

  (3)广大社会成员要依法办事。广大社会成员不但要自觉以法律为行动指南,还要善于运用法律来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力和自由,勇于同一切破坏法律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威严。这是依法治国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依法治国真正实现的重要标志。

  (三)执法必严,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在执法。执法必严一是讲执法要严肃,即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忠实于法律的精神严肃认真地、一丝不苟地执行法律。二是讲执法要严格,即正确、合法、合理、公正、及时。

  (四)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违法不究,不但会使受到侵犯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和救济,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得不到恢复,而且还会损害法律的威严,使法律失。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作为基层司法人员,我们要切实做到从自身做起,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在司法工作中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学习心得】

推荐访问:谈治国理论第四卷第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治国 第二章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