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五篇】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0~3岁婴幼儿中有80%处于散居状态,祖辈家长参与0~3岁婴幼儿抚养,即隔代教养的共占84.6%。两代人共同育儿已是我国大多数家庭的育儿现状。因此,由祖辈育儿而带来的育儿分歧和两代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五篇】,供大家参考。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五篇】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范文第1篇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0~3岁婴幼儿中有80%处于散居状态,祖辈家长参与0~3岁婴幼儿抚养,即隔代教养的共占84.6%。两代人共同育儿已是我国大多数家庭的育儿现状。因此,由祖辈育儿而带来的育儿分歧和两代人关系紧张正渐渐凸显,从本期开始,“祖辈育儿”将陆续与读者分享专家、父母及祖辈是怎么看,又是怎么做的。

两代人的育儿分歧在各个家庭或多或少存在,一切在于是否沟通好。都是为孩子好,如果沟通得当,育儿冲突完全可以避免。沟通最重要是坦诚相待,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心平气和,不能互相指责。此外,沟通还要经常进行。年轻父母尤其要避免轻率抱怨父母,带孙不容易,没功劳有苦劳,要是实在不放心,还可以提前进行“岗前培训”。否则就会出现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奶奶对孙子说,“你妈整天忙着赚钱,哪顾得上你?!还是奶奶疼你哦!”――制造亲子隔阂

×为笼络孩子,无心或有意之间伤害年轻父母与宝宝之间的感情,逐渐造成亲子隔阂,有可能给孩子的成长。

问题2:“别说他了,他很好了。你小时候比他差远了!”――当面袒护、战线不统一

×当面袒护孩子,与孩子父母战线不统一,在纵容孩子继续犯错的同时,降低了父母的威信,增加了父母管教孩子的难度。

优势互补化解两代人育儿分歧

带孙辈虽有含饴弄孙之乐,但更多是辛劳。如果仅此也就罢了,我们可敬的老人一向舍得为子女奉献一切,不过,最怕是一边掏肝掏肺劳心费力,一边却是被子女抱怨宠坏了孩子,或观念落伍方法不对,结果经常跟子女发生矛盾,一肚子气没处发,怄气更伤心,甩手不干又不忍心。事实上这种因两代人育儿分歧产生的矛盾在大部分家庭存在,或浅或深而已。这种矛盾不设法化解,不但伤害亲人间感情,导致家庭不和,而且令孩子无所适从,影响孩子的成长。

两代人产生育儿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各自在生活习惯、教育观念、经验阅历以及角色方面存在差异,又不能充分看到对方的长处,总认为自己的是更好的。解决这个难题,重要的是看到各自的优势和短板,做到优势互补。

老一辈的优势和短板

老一辈的优势很明显,他们大都带大过几个孩子,从头到尾经历了整个喂养、教育过程,比较了解孩子的心理,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虽然可能陈旧,可能有不科学、不可取之处,但大部分是经过实践证明可行的。有人说,做父母如同游泳,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老一辈即便是完全没有文化的人,只要脑子不笨,在长期的育儿过程中也一定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心得,是年轻父母短时间内无法拥有的。因此,年轻父母要学会尊重老人,发现他们身上的优势,那种认为老人的所有说法做法都过时落伍不科学,而把育儿书当圣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老一辈的另外一个优势是由于没有工作压力,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比较有耐心去陪伴和教育孙辈,经历世事沧桑后的沉稳、宽容以及“隔代亲”心理的存在,也会给孩子带来温暖、安全、慈爱的感觉。

当然老人身上也可能存在一些短板,那就是经验反被经验害。正因为经历过育儿或多次育儿,非常相信自己的经验,所以老人大都不会像年轻父母那样如饥似渴地去收集育儿资讯,阅读育儿书刊。更由于总体存在的文化基础差、理解力低、精力有限等原因,他们对新的育儿理念缺乏了解、不易接受,在观念和方法上不够科学、先进。

年轻父母的优势和短板

年轻父母的优势是大多文化素质高,理解力强,善于学习,更懂得和更习惯透过专业的育儿书刊、网络来了解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先进的育儿理念,也比老人更清楚未来社会对孩子的要求,因此采取的做法往往比较科学。加上格外重视独生子女的培养,往往比老人更严格,更理性。

短板则是缺乏经验,心情紧张,过分迷信书本和网络,依葫芦画瓢,不懂得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必须施以个性化的照顾和教育;
有时候功利心太重,过分望子成龙,给小孩太大的压力,反而令到孩子身心不健康。

专家的话: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范文第2篇

一、幼儿隔代教育的概念与现状

所谓幼儿隔代教育,是指父辈将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抚养的责任转交给祖辈(大部分为祖辈)。现如今,80后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便接过了教育和照顾幼儿的责任,“幼儿隔代教育”便成为社会主流。“幼儿隔代教育”对幼儿教育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人们对这种教育方式更是褒贬不一。

二、幼儿隔代教育的利和弊

1.幼儿隔代教育的利

(1)祖辈有更多的育儿经验。祖辈有过带孩子的经验,对孩子的各种需求更为了解,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得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可以增强幼儿的心理安全感;
而父辈往往缺乏这类生活经验,遇到问题时,难免手忙脚乱。

(2)祖辈更易与幼儿建立沟通。由于父辈需要在外奔波,很容易将工作的烦闷情绪带到家中,这样会使幼儿本能地疏远他们;
而祖辈心态平和,并且他们大多很疼爱自己的孙辈,幼儿也会很亲近他们,愿意与他们沟通、玩耍。

(3)为年轻父母解决后顾之忧。“421”的家庭模式意味着年轻人需要承担对四老和孩子的责任,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而祖辈对幼儿的细心照顾,可以使得年轻人在外安心工作,缓解他们的压力。

(4)汲取传统优秀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攒了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祖辈对这些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可以将优秀文化传承给幼儿。例如:祖辈带着幼儿一起听或看京剧,使得很多幼儿了解并喜爱它。

2.幼儿隔代教育的弊

(1)“隔代惯”不利于性格发展。有资料显示,中国有6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与隔代教育有关,因为隔代教育使得幼儿个性扭曲,成人后容易误入歧途。

(2)观念陈旧,阻碍幼儿发展。祖辈时期接受的教育相对落后,但是他们固步自封,不愿接受当今的科学育儿方法,他们落后保守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幼儿心智发展。同时,还有一些祖辈缺乏教育,语言粗俗,行为举止不文明,这些都会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恶劣影响。

(3)易形成亲子隔阂。幼儿时期,父母的影响对孩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时父母的缺位容易在他们的心中留下阴影,使他们对父母缺乏应有的依赖。此外,幼儿习惯了祖辈对他们的庇护和溺爱,而父辈会对他们某些不良习惯进行教育与管制,这时幼儿与父母之间很容易出现对立情绪,久而久之,便形成亲子隔阂。

(4)教育方法不同易引发家庭矛盾。当今,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层出不穷,父辈更是对这些方法深信不疑,希望运用最科学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祖辈却认为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经得起检验的,因此两代人对于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容易发生分歧,引起家庭矛盾。另外,当幼儿犯错时,父辈批评纠正他们,而祖辈会偏袒保护幼儿,从而加深祖辈和父辈之间的争吵与不和。

三、如何让隔代教育做到三赢

1.对于父辈的建议

首先年轻父母要明确一点,不管工作再忙,也一定要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哪怕就是饭后的几分钟,不能把孩子完全推给祖辈。要与幼儿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要关注幼儿各个时期的行为与心理,发现不正确的地方,一定要及时纠正;
幼儿若有什么合理的需求也要及时满足。

其次,父辈不但要和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也要和祖辈进行交流,与祖辈探讨一下自己了解到的幼儿教育方法,给他们讲述你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更适合孩子,同时让祖辈讲述他们的育儿方法,若认为有不妥的地方,可以耐心指出其中的错误,最后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幼儿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2.对于祖辈的建议

首先,祖辈应该分清爱与溺爱的界限,不能一味纵容幼儿,而要适时地阻止一些不当行为;
第二,不能让幼儿过度依赖自己,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亲近父母;
第三,祖辈要解放思想,学习新知识,采用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照顾幼儿。

3.发挥幼儿园的作用

由于现在幼儿大多由祖辈接送幼儿园,因此幼儿园对于促进隔代教育有效进行,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1)与祖辈进行沟通。幼儿教师首先要鼓励祖辈讲述自己的幼儿教育方法,在听的过程中,对祖辈的正确方法进行肯定,同时,要针对幼儿在学校出现的问题与祖辈进行讨论,探讨祖辈教育方法中的不当之处,建议他们改正方法。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范文第3篇

    一、儿童教育本质

    (一)杜威儿童教育思想本质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这也是其儿童教育思想的本质问题。教育为何是生活?是生长?是经验的改组与改造?这些问题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给予我们充分的解释。他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儿童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在体验一种生活,并且随着经验的增长和重组不断的发展。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思想本质斯宾塞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教育预备说”及“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在他看来儿童教育思想的本质是培养儿童的未来生活的能力。斯宾塞在其教育理论中,反对传统的古典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所追求的仅仅是装饰而非实用。他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设问,并通过对人类生活需求程度高低的研究,回答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且编制了各种他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从而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本质的比较与分析杜威与斯宾塞在谈论儿童教育本质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都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从哲学的角度看,他认为经验是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的,他在解释儿童教育现象时,认为不能把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而是以个人的适应生活和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主观经验去诠释儿童教育现象,因此他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而斯宾塞提出的“教育预备说”,从哲学的角度看,他意识到了教育与个人生活世界内在的一致性,主张教育应像个体在自己的社会生产活动中成长一样,采取自我教育与自然教育的方式,因此他提出教育要为儿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二、儿童教育目的

    (一)杜威儿童教育目的论杜威在儿童教育目的上主张“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同理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教育本身是没有目的的。从中可以看出,杜威并不主张普遍而终级的教育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随着儿童的生活经验的增长而变化的。因此,他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考虑儿童的天性,并让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增长经验,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目的论斯宾塞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完满生活。他认为教育应教导儿童怎样生活,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为其完满生活作好预备。他认为教育要关注儿童,但教导儿童更多考虑的是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其《教育论》中提出“判断一门教学科目唯一合理的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此处的职责也就是儿童的完满生活,因此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儿童获得未来完满生活。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目的的比较与分析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杜威与斯宾塞在教育目的上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两者都以儿童自身为出发点,杜威以儿童为中心,强调教育的个人本位性,提出教育“无目的论”;而斯宾塞的教育目的更倾向于社会性,他通过对儿童教育而达到未来完满生活。

    三、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杜威儿童教育内容杜威反对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杜威认为,学校教授的内容是以社会性作业为中心,要求学校课程和教材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在课程教材中突出儿童在亲身活动中获得知识的过程。他严厉批评传统教育“消极对待儿童,机械的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划一,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他主张要以儿童为中心,一切的教育应围绕儿童旋转。有关于杜威的儿童观具体包括:儿童是有能力的;儿童是完整的;儿童是有潜力的;儿童是不断发展的;儿童是社会的正式成员。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内容在斯宾塞看来,学校教育首先是教导儿童怎样生活,让他们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从而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并且斯宾塞根据人类活动的重要程度,把教育排列成以下的次序: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并以这个尺度为出发点,来制定课程体系,儿童按着这个课程体系来进行课程学习从而实现完美生活的目标。在他看来,只有这样设计儿童的课程,才能使儿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条件下,学习最需要掌握的知识。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内容的比较与分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杜威与斯宾塞都是反对传统教育且尊重儿童的,他们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的发展,但是二者在教育内容上是有区别的。杜威是以儿童个体适应生活为中心,并主张“教育的生活化”及以儿童自己本能的能力为教育的素材。而斯宾塞是以儿童未来生活为中心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主张设计完满生活所需要的课程。因此,二者的儿童教育内容是针锋相对,大相径庭。

    四、儿童教育方法

    (一)杜威儿童教育方法论杜威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他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要使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与在生活过程中的经验相联系起来。儿童只有在有意义的、快乐的和有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生长和发展。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方法论斯宾塞在其儿童教育观中,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提出适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的教学法原理,并且教育还应顺从儿童的兴趣,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愉快体验,因此提出“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其运用在教学方法上,则是快乐学习法。他认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是儿童对事物的主动选择;他强调教师引导的作用,认为引导能促进加强儿童的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他还认为好奇心能让儿童自愿学习,要熟练掌握了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教师和父母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方法的比较与分析杜威与斯宾塞在教育方法上有异同。前者关注的是儿童自身的动手能力,强调“从做中学”,让儿童从做中去发掘生活的美好,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而后者则强调于教师的引导作用,认为教师对儿童的学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二者都关注儿童在学习中的感受,强调快乐学习法,注重儿童的兴趣培养,在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中,把生活与教育相结合,让教育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影响因素;
问题;
教育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幼儿教育受到家长的极大关注,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在教育方法上却存在很多问题,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也是根据自己传统的经验来进行,无法摆正自己的教育观,或是过度溺爱孩子,认为只要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或才艺,可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教育造成了影响。此外,还有很多影响幼儿教育的因素,导致幼儿不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影响幼儿教育的主要因素

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科学 近年来,幼儿教育愈加被重视,国家也在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但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缺乏管理和教育幼儿的经验,其素质有待提升。虽然幼儿园中也有不少经验丰富的教师,但仍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满足幼儿教育的需求。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较快,教师必须不断的吸取新的经验和信息,了解更多的知识和文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幼儿教学。例如,很多幼儿园中对于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
幼儿教师中缺乏男教师,或是根本没有男教师,这同样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园的管理设备和管理方法较为落后 据相关调查,目前很多幼儿园都缺乏相应的设备,如教室的空间较小、游戏设施安全性不够、环境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等。很多幼儿园在办学时,考虑的首先是自身的利益,对于怎样提高幼儿教学质量、营造舒适的环境并没有考虑得太多,这就造成了很多幼儿园的管理措施较为落后,设备也不齐全。只有很少一部分幼儿园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措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例如,学校没有制定详细的计划,设置具体的目标,教师的工作杂乱无章,管理较为混乱。或是教师的教学仅凭自己的经验等,不能得到有效指导,不重视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开展的有效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育部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幼儿教学的重视,制定具体的改革措施,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使其落到实处。制定的管理措施需要在幼儿园中实际应用,真正的实行起来。幼儿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利用地方及群众的力量,对幼儿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拓展,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此外,还要尽量选择经验丰富、文化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来担任幼儿园管理人员,并明确其责任和义务,提升幼儿园的教学水平。

提高幼儿教师文化素质水平 幼儿园应当对本园幼儿教师开展定期的专业教育培训,以使教师能及时掌握最新教学方法,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幼儿园应当积极开展人事制度改革,制定科学、正确的竞争淘汰机制以及工作考评制度,对幼儿教师进行全面考核,给予幼儿教师更多的工作压力,推动幼儿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幼儿园可以与其他幼儿园或者是幼儿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相结合,组织教师到其他幼儿园或培训机构进行交流与学习,有效提升本园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发现幼儿有错误行为时要及时批评,并帮助其改正 教师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幼儿出现错误的行为,一定要做出适当的批评并帮助其改正,以防幼儿再犯同样的错误。但在批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维护幼儿的自尊心,防止他们在幼儿时期自尊心就受到伤害。由此看来,教师的批评要有一定的策略,既要引起幼儿的重视,又不能给他们留下心理的伤害。

结束语

幼儿教育已经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关注,成为社会讨论得热点问题。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因为生气而说出一些侮辱孩子的话语,而是要紧紧的抓住道理,用真理和事实来说服幼儿,帮助幼儿改正错误,并给幼儿留下余地,要公平、公正的对待幼儿。这样既能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明白正确的道理,又能避免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维护幼儿的尊严。

参考文献

[1]吴亚英.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基于江苏省常州市的调查[J]. 中国教育学刊,2014(2):89-94.

[2]伊国福.影响幼儿教育的因素及教育方法的初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2):22-23.

[3]魏娜.探讨影响幼儿教育的因素及教育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151.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杜威;
经验;
教学;
教育者;
儿童

一、杜威“经验”概念的内涵解析

“经验”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可谓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了。那么,杜威的“经验”指什么?按照杜威的解释,我们对某一事物有所作为,然后它反过来又对我们有所影响,这样一个结合体就是我们所获得的经验。具体讲,当我们作用于一事物的时候,还不能称作经验;
当被我们作用的事物又反过来作用我们的时候,也还不能称作经验,只有当我们把这种前后发生的两件事联系起来思考时,也即当我们发现两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时,我们所获得的才是经验。“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这个意义,用实验这个术语来表达就清楚了。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1]可见,按照杜威的理解,经验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它既有主动的一面,又有被动的一面。主动方面,它表示尝试或实验;
被动方面,它表示承受结果或接受教训。我们可以把经验的这两个方面看作经验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动态的意思是“去经验”,这相当于经验的主动方面;
静态的意思是“在经验”,这相当于经验的被动方面。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静态“在经验”到动态“去经验”再回到静态“在经验”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它的教学目的,而这样的教学过程又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它作为下一个教学过程的一个手段或工具而存在,而正因为它作为进一步教学的工具而存在,它自身的价值才得以体现。因此,杜威讲,教育本身无目的,教育过程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目的是已完成的手段,手段是未完成的目的。经验本身也就在这种教育教学过程中被不断改组或改造,而正是这种被不断改组或改造的经验,实现了经验本身的意义。后一个经验把前一个经验“所包含的,但一直未被察觉的联系显露出来。因此后面的结果揭露前面的意义。” [2]

二、杜威“经验”概念的教学意蕴

了解了杜威“经验”概念的内涵,接下来,在教学中,它又是以何种方式呈现并发挥作用呢?当我们“在经验”的时候,我们所经验的对象即是我们现实中的书本、教材;
当我们“去经验”的时候,我们经验的途径手段即是现实中的教育方法。当我们把动态的“去经验”与静态的“在经验”加以联结时,我们所用的即是思维。因为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检验经验的效果和价值。传统教学中教育者是动态的“去经验”者,儿童是静态的“在经验”者。而杜威强调“主动作业”,也就是让儿童也成为主动的“去经验”者,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活动教学,使儿童由静态“坐中学”到动态“做中学”。而为实现这种转变,需要思维的艺术。也即杜威所提的“思维五步”。笫一步,创设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创设情境的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为儿童做指导的过程。通过经验情境的创设,教育者控制影响儿童的外来阻力,疏导儿童的内在动力。“真实”二字反映的是经验情境的性质满足儿童兴趣。通过这一步,教育者把儿童引导到他所感兴趣的某一条连续的训练其心智的道路上。“真实”二字同时反映出教育经验情境的性质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第二步,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能刺激思维的真实问题。问题能刺激思维,说明问题对于儿童是有意义的。问题的真实性说明问题是产生于儿童内部而非外部强加给儿童的问题。第三步,占有能解决问题的必要资料。这里的必要资料对儿童而言无外乎是书本与教材。第四步,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杜威看来,方法不是教材之外的东西。换句话讲,方法就是对教材的有效组织。第五步,检验观念是否有效。实际上,从这里我们已经能够看出,杜威的“思维五步”和“教学五步”的思想是一致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所以,“思维五步”并不局限于儿童对问题情境所作的应答,“教学五步”也不局限于教育者对教学真实情境的创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和儿童同时在进行着“教学五步”和“思维五步”。教学活动作为教育者和儿童通过教材(人类经验载体)的改组改造构成的经验与学习的共同体,教育本身也就成为教育者和儿童对人类经验的一种共同的改组或改造。

三、杜威“经验”概念对教育者的要求

了解了“经验”的内涵,认识了它在教学中的意蕴,最后,这种“经验”下的教育教学对教育者有什么要求呢?杜威强调,教育者不仅要了解教材,更要了解儿童。教育者必须意识到教育成长的标准是儿童心理质量的提升,而不是提出正确的答案。在当前教育实践中,一些教育者拿自己的“标准经验”衡量儿童学习的效果,这种现象不正是杜威所极力反对的教育者所不应有的做法吗?而真正的教育者应成为儿童解答问题的“助产师”。教育者对儿童问题的解答必须是建立在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时,他的回答才是有意义与有价值的。正如杜威所言:“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这种知识就变成纯粹言词,即纯粹感觉刺激,没有什么意义。”[3]换句话说,教育者所提供的解答只是作为解决儿童心中疑难所搭建的一座桥梁,关键还在于教育者能否通过一种合理指导把儿童从疑难引向发现,让儿童在自己原有经验基础上对自己的经验实现新的改组或改造,然后,经过经验不断地改组或改造,最终达到系统知识的获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者给儿童提供的,只是一种思维路径和一种可能的假设。在这里,教育者宛如为儿童解疑的“助产师”,最终的答案将从儿童自己脑海的某一顿悟中顺利“产出”。今天,我们应做这样的教育者。

总之,杜威关于“经验”的论述拥有极强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续仔细品味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3.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9.

推荐访问:育儿 心得 经验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五篇】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精选5篇) 育儿经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