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确立的启示(12篇)

两个确立的启示(12篇)两个确立的启示  浅谈卢梭的两个观点及启示  摘要  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作品丰富深邃,他的业绩永垂史册。卢梭在《论人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个确立的启示(12篇),供大家参考。

两个确立的启示(12篇)

篇一:两个确立的启示

  浅谈卢梭的两个观点及启示

  摘要

  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作品丰富深邃,他的业绩永垂史册。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中提出两个主要观点:一是需要依赖的人不是强者,二是分权是不对的,因为那些渴望分得权力的人是不自由的人,即不是有野心,就是胆怯的人。本文拟就卢梭上述两个观点进行分析,并揭示这些观点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

  关键词

  卢梭;人类学;平等;自由;启示

  卢梭的一生平凡而不朽。他的生活虽然充斥着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但他顽强地直面苦难,与苦难抗争。他常说:“我没有高贵的门第和出身,但我却得到了另一种我特有的东西:我以不幸著称于事。”正是由于他身心遭受悲惨命运的折磨,才造就了他的伟大,造就了他崇高的心灵和坚强的品格,造就了他高于世人的眼光,以无限的勇气和信念不屈服于任何人并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前进,他的精神直到现在都深深的感染着我。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另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和思考,回顾了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过程,以假定人类最初状态为相对完全平等作为基础。卢梭把不平等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另一是伦理或政治上的不平等作为全文的论据。从而他得出: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这一结论。卢梭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问题,解释了问题的原因,但却没有为解决这一问题给予解答,这个问题与德尔菲神庙里所说的“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同样难解决。但他给了我们后人一个思考的方向。他在写作过程中散发的理性光芒以及他发现问题的独特思维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卢梭认为,需要依赖的人不是强者。他反对霍布斯认为人由于没有任何善的概念,因此必定天生就是邪恶的并称恶人就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他指出如果一个人身体强壮和虚弱时一样要依靠别人,那么他就会无恶不作了,比如当母亲给这个孩子喂奶时,手脚慢了点,他就会打她;当这个孩子嫌一个弟弟碍手碍脚的时,他会掐死他。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一个人既强壮又依赖别人,这个是互相矛盾的。人在依赖别人的时候应该是软弱的。显然,如果当所有的人都不需要依赖任何因素而独立存在时,就不会出现不平等的状况。但经验告诉我如果对这句话这样理解显然是有误区的。我把这一观点稍作改变:认为依赖程度与这个人的强大程度成正比。我以婚姻关系为例,婚姻关系是一种风险契约关系,以双方需要彼此的依赖为合意。由此可以得出凡是结婚的人都不是真正的强者。从而由此拓展开来,在我们生活中,一些思想上的寄托,对待亲人和社会的依赖以及信仰,可以说明我们是一个害怕得到也害怕失去的人,我们的内心存在脆弱的一面。我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在失去亲人之后,会突然的变的成熟。当然我的这些叙述是以定量分析作为基础,也就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在这个充满各种观念的新时代,我们总得信点什么。因为在现代社会中

篇二:两个确立的启示

  “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当今启示

  一、“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②由此观之,无论是旧的社会形态的灭亡,还是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而这种矛盾运动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一)旧的社会形态的灭亡

  旧的社会形态或生产关系只有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后,才会灭亡。如果旧的社会形态或生产关系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就被人为地消灭,那么会出现两种情况:

  (1)取而代之的新的生产关系会因为不适应现实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旧的生产关系复辟,回到旧的社会形态;

  (2)在新的社会形态中保留旧的生产关系,使旧的生产关系成为新的社会形态的一种生产关系、甚至是主要的生产关系。总之,如果旧的社会形态或生产关系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就被人为地消灭,那么很有可能会回到旧的社会形态。即便是不回到旧的社会形态,旧的生产关系也会在一定时期内、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直到旧的生产关系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后,旧的生产关系才会完全退场,真正进入新的社会形态。

  (二)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

  新的社会形态或生产关系只有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成熟以后,才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存在的物质条件的成熟度决定着新的生产关系与现实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程度:如果新的生产关系存在的物质条件充分成熟,就意味着新的生产关系与现实生产力完全适应,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就会自然出现,它将极大地促进现实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新的生产关系存在的物质条件不充分成熟,就意味着新的生产关系与现实生产力不是完全适应,这种新的生产关系需要人建立或创造;如果新的生产关系存在的物质条件尚未成熟,就意味着它与现实的生产力不相适应,这样的新的生产关系就算人为地建立起来,也最终会因为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被取消。因此,新的社会形态或生产关系能否出现,取决于它存在的物质条件是否成熟。

  二、当今启示

  从“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内涵可以得知,旧的社会形态的灭亡和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突飞猛进。生产力的提升带动生产关系的革新,生产关系的革新即经济基础的变动又带动上层建筑的革新。总之,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给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资本主义发展至今还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姿态。但是,这并不表明资本主义会一直发展下去,只不过资本主义社会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全部发挥出来而已。资本主义之所以得以继续发展,关键就在于它总是在变革生产关系,使得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还在于生产力,一旦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无法容纳、无法适应的时候,资本主义自然会灭亡。资本主义能够通过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而避免自身的灭亡,由此观之改革的重要性。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也应该注重改革,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得社会主义革命进入低潮。也因此,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国际上长期不被承认。直到今天,全时间一共仅有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朝鲜、越南、老挝以及古巴,其中发展最好的是中国。虽然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很少,但是团结就是力量。一直以来,中国都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只因大家的信念是一致的,那就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即便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很是曲折,我们还是坚持过来了。中国今天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就是强起来的中国。中国的崛起,也会带领着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起崛起,未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只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

篇三:两个确立的启示

  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提出及其当代启示

  1.乡村解围都会反动开展路途实际,提醒了中国反动开展的纪律,指点中国反动获得了最初的成功。毛泽东指出:不管做什么事变,不明白那件事的情况,它的性子,它和它以外的事变的联系关系,就不晓得那件事的纪律,就不晓得怎样去做,就不克不及做好那件事。中国反动有其本身特别的开展纪律,这种特别的开展纪律本源于中国共同的国情,乡村解围都会反动开展路途实际正是树立在对中国国情精确的掌握和看法的根底上。

  2.乡村解围都会反动开展路途实际,丰厚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反动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度的人民反动妥协提供了紧张经历。暴力反动是社会反动的根本方式,马克思主义以为,无产阶层反动的中央义务和最高方式是武装攫取政权。但是,列国的详细状况差别,分开本人国度的实践谈马克思主义,没故意义,列国用什么方法到达目标,该当由各个国度的工人阶层本人选择决议。马克思已经指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需攫取政权,以便树立一个新的休息构造;……但是,我们历来没有断言,为了到达这一目标,四处都应该接纳异样的手腕。我们晓得,必需思索到列国的制度、习俗和传统;我们也不否定,有些国度,像美国、英国,……工人能够用战争手腕到达本人的目标[6]。”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通准绳与中国的详细实践相联合,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眼前的一项艰难而紧急的义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地承受了这一应战,而且作出了准确的判别。

  3.乡村解围都会反动路途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广泛原理与中国反动详细实践相联合的光芒模范,是毛泽东头脑构成的紧张标记。毛泽东说:“不研讨中国的特点,而去搬本国的工具,就不克不及处理中国的成绩。”“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办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发明出一些新的工具。只要普通的实际,不必于中国的实践,打不得朋友。但假如把实际用到实践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办法来处理中国成绩,发明些新的工具,如许就用得了[3]。”毛泽东头脑的构成和开展进程,便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联合的进程,便是中国反动不时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进程。乡村解围都会反动开展路途的开拓,完成了中国反动由都会向墟落的汗青性变化,保管和开展了反动力气。

  4.乡村解围都会反动开展路途实际,对建立具有中国特征的社会主义实际起到了启示作用。毛泽东指出:“任何本国的经历,只能作参考,不克不及看成教条。肯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真理和本国的详细状况这两个方面联合起来[7]。”1982年9月邓小平说:“我们的古代化建立,必需从中国的实践动身。无论反动照旧建立,都要留意学习和自创本国经历。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历、别国形式,历来不克不及失掉乐成。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广泛真理同我国的详细实践联合起来,走本人的路,建立有中国特征的社会主义,这便是我们总结临时汗青经历得出的根本结论[8]。”1984年10月,邓小平又一次夸大指出:“中国反动的乐成,是毛泽东同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相联合,走本人的路。六年来,中国乡村便是依据如许的准绳,获得乐成的。近来经过的以都会为重点的变革的决议,也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联合,走本人的路。这是我们吃了甜头总结出来的经历[8]。”

  巨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层反动家、战略家和实际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束缚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次要创造者和向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夫家庭。辛亥反动迸发后在叛逆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修业。结业前夜和蔡和森等构造反动集团新民学会。五四活动前后打仗和承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立共产主义构造。

  1921年7月,列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天下代表大会,前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布告,向

  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活动。1923年,列席中共第三次天下代表大会,当选为地方实行委员,参与地方向导任务。1924年国共协作后,在百姓党第一、第二次天下代表大会上都中选为候补地方实行委员,曾在广州任百姓党地方宣传部署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理第六届农夫活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地方农夫活动委员会布告。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宣布《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剖析》、《湖南农夫活动调查陈诉》等著作,指出农夫成绩在中国反动中的紧张位置和无产阶层向导农夫妥协的极度紧张性,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头脑。

  国共协作片面决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地方告急集会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获得的”,即以反动武装攫取政权的头脑,并当选为地方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界限向导秋收叛逆。接着率叛逆队伍上井冈山,发起地皮反动,创建第一个乡村反动依据地。1928年,同朱德向导的叛逆队伍会师,建立工农反动军(不久改称赤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布告,朱德任军长。以他为次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践动身,在百姓党政权统治比拟单薄的乡村开展武装妥协,创始了以乡村解围都会、最初攫取都会和天下政权的路途。他在《中国的白色政权为什么可以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成绩从实际上作了论述。

  1930年5月,写《支持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观察,没有发言权”的闻名结论。同年8月,赤军第一方面军建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时当局在江西瑞金建立,当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地方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末起,同朱德向导红一方面军打败了百姓党部队的屡次“围歼”。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道路向导团体进入地方反动依据地当前,将毛泽东排挤于党和赤军的向导之外,他们实行差别的战略和政策,招致第五次反“围歼”和平失败。1934年10月,参与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地方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展集会(即遵义集会),建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地方向导。10月,中共地方和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完毕长征。12月,作《论支持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的陈诉,说明了抗日民族一致阵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颠末长征抵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故战争处理,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协作、配合抗日的时势转换的关键。1936年12月,写《中国反动和平的战略成绩》。1937年夏,写《理论论》和《抵牾论》。

  抗日和平开端后,以他为首的中共地方对峙一致阵线中的独立自主准绳,高兴发起群众,展开敌后游击和平,树立了很多大块的抗日依据地。这些抗日依据地大局部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展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点准绳。在抗日和平时

  期,他宣布《论耐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紧张著作。1942年,向导全党展开整风活动,改正客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真理和中国反动的详细理论相联合的根本偏向,为攫取抗日和平和天下反动的成功奠基了头脑根底。1943年,向导依据地军民开

  展消费活动,度过了严峻的经济困难。同年3月,当选为中共地方政治局主席。1945年,掌管召开中共第七次天下代表大会,作《论结合当局》的陈诉。大会订定了“放手发起群众,强大人民力气,在我党的向导下,打败日本侵犯者,束缚天下人民,树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头脑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点头脑。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去世为止,不断担当中共地方主席。

  抗日和平成功后,针对蒋介石希图清除共产党及其武装力气的理想,他提出“针锋绝对”的妥协目标。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会谈,标明中国共产党夺取国际战争的愿望。

  1946年夏蒋介石发起片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向导中国人民束缚军停止积极进攻,会合劣势军力,各个扑灭朋友。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东南战场和天下的束缚和平。1947年夏,中国人民束缚军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

  御,在以他为首的党地方向导下,颠末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当前的作战,颠覆了百姓党当局。1949年3月,掌管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紧张陈诉,决议把党的任务重心从乡村转到都会,规则了党在天下成功当前的各项根本政策,召唤全党务必坚持谦逊、慎重、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持续坚持艰辛斗争的作风。7月1日,宣布《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则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子及其对内对外的根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树立,他中选为地方人民当局主席。1950年6月,掌管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夺取国度财务经济情况的根本恶化而妥协的总义务。同年10月,迫于美国部队??3731?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要挟中国西南部的情势,以他为首的中共地方决议停止抗美援朝和平。1950~1952年,在他的向导下,停止了地皮变革、反抗反反动和其他民主变革,展开了支持贪污、支持糜费、支持权要主义的“三反”活动和支持受贿、支持偷税漏税、支持盗骗国度财富、支持偷工减料、支持偷盗经济谍报的“五反”活动。1953年,依照他的发起,中共地方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道路,开端有零碎地停止社会主义产业化和对消费材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革。1954年,第一届天下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集会经过了由他掌管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集会受骗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写就的,中国革命的成功无疑是劳苦大众赢得的。然而伟大人物的影响力,特别是乱世英雄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毛泽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掌旗者,其理论、思想以及一系列的政策甚至细节上的思路明显影响了整个中国。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了一整套革命的新思想,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并且以此领导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群众争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在当时,数以千万计的仁人志士舍生赴死以求民族自强国家振兴,革命的思想道路可谓百家争鸣,这从当时的民主党派和思潮可以看出来。可是他们都失败了,只有毛泽东开创的道路走通了,只有毛泽东思想胜利了。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胜利,毛泽东思想是当时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今天,在高呼创新口号的同时,我们回顾历史来看看当时的革命者是如何创新的。由今日的改革创新反观历史上的伟大思想,从中我们能得到很多有益于今天创新的启示。

  第一,开创新道路是从老路上走出新路。从老路上走出新路要求我们对于老路牢记于心,对老路非常熟悉,在此基础上走出新路。从老路上走出新路是以老路子为基础,学习前人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汲取既有理论中的营养,之后,结合当前的形势,根据眼下的情况,审时度势灵活变通,适时适度合情合理地运用并推陈出新。也就是开出新路子。这类似于孔夫子说的“温故而知新”。从老路子上走出新路子是以老路为起点,但决不是重复老路子,不是一味地模仿,一味地照搬。单纯地重复永远创造不出新东西。

  在毛泽东之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中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提出之前,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大会上确立中国革命的正确的革命纲领之前,中国已经有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维新改良等改革救国思想,也有实业救国和文艺救国等思潮,更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三民主义。这些是有助于中国革命的,但是并不能真正使中国自主自强。这些都在毛泽东的视野之内。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前,社会主义革命先在苏联取得了成功。这也是毛泽东等人所关注的。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样是毛泽东精神的食粮。上述改良运动救国思潮以及资产阶级革命都失败了,而毛泽东思想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毛泽东以他们为师,吸取了他们的经验教训并且深入调查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并且把一切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都拿来运用。毛泽东对于前人经验的运用又是活学活用推陈出新的。毛泽东的两篇调查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是其重要著作,这两份报告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精神和深入思考分析的能力。毛泽东认为,知识源于对前人经验的继承和在实践中的摸索总结。毛泽东坚持实践出真

  知。正是如此。毛泽东的革命思想,战争理论等很多东西都是源自与中国古代文化和革命先驱,只是毛泽东把他们同当时的革命战争结合在一处了。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这样一个从未留洋的人带领一批海归革命成功。

  这是说,创新首先得重视积累,积累又要促成创新。由积累到创新的过渡需要将积累的东西放在现实环境中检验应用。要特别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矛盾的特殊性,由此推陈出新。

  第二,走出新路子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界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创新要有开路的决心和魄力。新道路的产生需要有人大胆突破,需要有人敢为天下之先。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长征等一系列思想的时候都曾经遭到强烈的反对,都必须顶着巨大的压力。就像是愚公移山的时候有智叟的嘲笑一样。这些观点是全新的,没有人提出过,这样的事情没有人做过,这样的路没有人走过。大多数人不愿意走开创性懂得第一步,甚至不愿意跟在开路的人后面走第二步。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走如歧途。他们害怕吃苦头。无路难啊开路更难。但是,必须有人开路。创新就是这样。毛泽东就像其笔下的愚公一样,有移山的胆略,有开路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毛泽东思想并且坚持了毛泽东开创的新道路,终于取得成功。这说明创新需要过人的胆识和毅力,创新也必须坚持到底才能胜利。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一个新事物,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创造。这一制度也曾经引起许多人的警觉,好在得到了当时领导人的赏识并且大力推行。结果加速了改革开放也促进了城市的工业上的改革。这也可以算是另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运动,又是一个于无路处开新路的成功案例。

  毛泽东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不是瞎闯莽撞,不是没头的苍蝇式的乱撞,也不是盲人骑瞎马式的乱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我们要看准情况,要结合实际。前头是悬崖绝壁,你还往前走,这不是创新的英雄,是没有头脑的傻帽;脚下是沼泽深潭,你还向前奔,这不是开路的先锋,是不会拐弯的蠢猪。是的,山可翻,河可渡,劳动人民无所畏惧。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成本和风险呢?是不是也要考虑收益大小呢?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这路必须是脚踏实地的,切实可行的,有事实根据的。不能是主观臆造的,不能是空凭热情的,不能是徒洒热血做了无谓的牺牲。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基于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充分调研形成的,是符合当时的形势,是切实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坚持下去最终取得胜利。

  今天,大到国家的改革发展,小到企业工厂的结构组合,都应该有大刀阔斧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但又要提防着别做了凭空幻想的春秋大梦。

  第三,开创新道路更要坚持新道路。既然我们付出了代价作出了努力最终开创出了新道路,而且这一新道路是科学的,是正确的,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的新事物。那么,我们就要坚持走下去。冒了大风险,付出大代价,找到正确的新道路,之后就偏离了这一道路,甚至废弃了这一道路。这是浪费,甚至会是一种危险,建国后的八大是正确的,可是,正确的纲领方针没有被坚持贯彻,后来却有了反大跃进,反右派扩大化,及至文革。革命的果实只差一毫就毁于一旦。好在中国共产党历来注意坚持路线方针的问题,大是大非要分清,路线主义要记牢,之后,制定的方针政策要执行。毛泽东开创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就是赢在执行。整风运动,思想教育,紧紧围绕这一道路;政治工作,战斗生活都在这一道路上;最终红军,人民解放军为人民打下江山建立新世界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相反的话,有了正确的道路没有人走,真理的道路上杂草丛生就是没有人类的踪迹,岂不是又一种无知?上令下不行,其结果更可想而知。

  所以,无论行政部门,军事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对于新政策新任务新思想要认真接受,切实贯彻执行。这是决定性的工作。

  由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我得出以上三点关于创新的启示,连缀成篇,以期有助

  于眼下的各项创新。当然,毛泽东思想博大精神,学生不能悟其中万一。未尽之处,错误瑕疵还请指正。

篇四:两个确立的启示

  转眼间,这个寒假已经结束了,我们迎来了开学,可以说心情非常激动。我们准时观看了《开学第一课》,今年的主题是“拥护‘两个确立’争做时代新人”。不得不说,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让人印象深刻,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和好好感悟。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争做新时代的好青年,思想好,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要立志振兴中华,不忘国耻,警钟长鸣。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服务于人民。为祖国的建设做出我们的一份贡献,让祖国变得更美好,更强大。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也应当为自己,为时代加油干。

  开学第一课给我带来很多感触。在祖国繁荣昌盛的背后,是无数先烈前辈奋不顾身、忘我奋斗才建设出我们如今这个美丽的新中国。所以我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各位革命先辈的辛苦付出,只有以优越的成绩,坚定爱国的心,才能对我们的先辈们予以回应。

  身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是自豪无比的,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党更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在观看了这一期的《开学第一课》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党如黎明的曙光,赶走了黑暗,带来了光明。处于新时代的我们是非常幸福的,因而青少年的我们都应该要树立好自己的理想,好好学习,向目标的道路前进,为祖国未来发展更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价值有所展现。

  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深深地被触动,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中国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我们年轻人的力量,要坚持“两个确立”、“两个维护”,更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信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能接好这新时代的接力棒,不负韶华,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篇五:两个确立的启示

  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

  摘

  要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1787年联邦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美国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三权分立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权分工、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里,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建国家,以防止权力滥用而形成专制。这一思想在美国制宪者的努力下,成为1787年联邦宪法的内容之一。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对稳定美国政局,调节国家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很多国家的政治制度中都能找到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影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本文对其在美国的确立、发展历程等进行了梳理,通过这些内容,希望对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进而对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有所启发。

  关键词:美国、三权分立制度、起源、确立、发展、意义、启示

  一、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起源

  三权分立的思想最早应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国家的职能分为议事、行政和审判三个方面,这就是他的“政体三要素”论,为分权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古希腊的波里比阿在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国家的这三种权力在分工的基础上又互相牵制,以维护政体的平衡,权力制衡的思想开始出现。17世纪,英国人洛克则创立了资产阶级分权思想的先河,他认为政治权力应分为立法、执行和外交三个方面。

  对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产生有直接深远影响的应是孟德斯鸠。他在《论法的精神》中详细系统地阐释了三权分立思想,这个思想取得了反对封建专制政权的胜利。孟德斯鸠认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①他把国家权力三分化:立法权是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权力,这项权力应体现公意,应由全体人民来行使;行政权是用以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应当由国王行使;司法权是惩罚犯罪、解决私人争诉的权力,由法院行使。同时他进一步指出了分权的必要性:“当立法权力、行政权力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力不同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分立,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力同立法权力合二为一,则将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权力。如果同一个人或者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权,执行公共决策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都完了。”②

  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与洛克的分权理论相比有重大的发展,孟德斯鸠的三权划分比洛克更明确,且比较合理,更重要的是,他仅说明分权,而且进一步说明了权力行使过程中发生矛盾冲突时如何解决,不仅在政治上起到了鼓舞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而且对未来国家如何防止权力滥用,如何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提供了参考模式。

  二、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确立

  美国常用“一个国家”、“一部宪法”、“一种命运”来说明宪法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换而言之,就是美利坚合纵国是由《联邦宪法》所产生的。美国是最早将三权分立宪法化的国家。随后三权分立制度成为美国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何这项制度能够步入美国的政治生活?究其原因,一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其思想渊源;二是在美国还处于英属殖民地时期,英国人的专制统治,给美国人带来了无尽灾难,从而美国人对权力的专制,尤其是行政专制产生了畏惧感。当美国人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时候,他们迫切地要把国家权力进行分化,三权分立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一点,在联邦建立之前,对美国社会起承上启下的邦联时期,各州政府的立法专制是推动联邦宪法实行分权体制的直接原因。组成邦联的各州遵循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进行了分权,但基于对行政专制的恐惧,把政府的主要权力赋予立法机关,使得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权力配置极其不平衡。而且缺失了相互制约,造成了立法机关权力滥用、无所顾忌。人们认识到权力集中到立法机关依然会带来专制和权力滥用。1787年的费城会议上,通过了《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制度。从而开始了三权分立完善的过程,也是联邦宪法完善的过程。

  (一)国会

  立法权力机构。在现代政治体制下,它就是立法程序,通过指定某团体作为全体公众的规则制订者,最终正式通过法律。这就是美国国会作为立法机构的职能。美国国会的权力在《美国宪法》中给予了明确规定,包括确立税项及征收税款的权力,借款、调控商业的权力,铸造货币、确定重量和度量标准、建立邮政体系、创立司法体系的权力,划定联邦区域、管理版权和专利的权力,宣布参战、为美军筹资和提供资助常备民兵的权力。国会权力广泛,但也有限制。《美国宪法》专门指定了一些限制范围,比如国会不能通过任何剥夺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不能通过公民权力剥夺法案、不能追溯既往的法律等。

  (二)总统及其权力

  行政权力机构。美国行政部门的基本职能是执行法律和政策,担负政府的日常工作。行政部门实行总统负责制,各部部长、副部长、助理部长、署长、局长和管制委员会委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总统免除他们的职务则无须参议院批准。各部、署、局均实行部长、署长、局长负责制。在当今,总统是美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和权力最大的人物。《美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职位是单一的,独立于国会之外,由全国选民选举产生。总统在军事和外交上的权力是由宪法直接授予的。总统任期4年,连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拥有监督法律执行权、政府官员任免权、缔结条约权、战争权(不含宣战权)等。宪法授予总统上述权力的同时,也给予了限制。比如,政府高级官员的任命需经参议院批准;对总统否决的议案,参众两院有权经2/3以上议员同意而重新通过;总统未经国会宣布在国外的用兵作战,时限不超过90天等等。对总统最致命的限制是《美国宪法》授予国会拥有罢免包括总统在内的政府官员的权力,众议院“独自拥有弹劾权”;参议院“独自拥有审判一切弹劾案的全权”。

  (三)法院

  司法权力机构。从体制上看,司法程序在某种意义上是政治制度的关键部分。不论司法制度采取哪种形式,它的基本政治作用是一致的,帮助社会控制冲突,对法律的尊重是政治秩序的生命。美国法院法官在司法权力和司法程序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法官任职终身制,薪金高于其他政府官员,而且任职期间不得减少。《美国宪法》对法官行为做出了明确限制,法官任职期间不得在某一政治组织中任职,不得参加竞选公职活动、不得为某一政治组织或其候选人演讲或公开捐款、参加政治集会等活动。国会对法官拥有独自的弹劾权。

  在对权力进行分工的基础上,美国宪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运用了孟德斯鸠的“权力制约权力”理论,规定了三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这种制衡强调相互性,而不是一种单向制约。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的制衡。美国宪法把司法权赋予法院,美国的法院包括联邦法院和州法院。根据亚里士多德最初的三权分立思想,司法权尤其是要独立于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这也是司法独立和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美国宪法为了保障法官能独立行使职权,规定法官只要能尽忠职守,应终身任职。另外在薪金方面,为了解除法官的后顾之忧,规定要高于政府官员,而且不得任意减少,即“按期接受俸给作为其服务之报酬,在其继续任职期间,该项

  俸给不得削减”。同时,宪法还规定:在法官任职期间,不得担任政治组织的工作,不能参加竞选公职活动等。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和任命,由参议院批准。这是美国宪法设定的立法权、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制约。除此之外,国会和各州如果不认可最高法院的裁决,可以联合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其推翻,也可以重新通过被法院判定为违宪的法律。反观之,司法权对立法权、行政权的制约体现在最高法院对总统和国会的司法审查权上。这项权力虽然没有在1787年美国宪法及其后1789年《司法条例》中明确规定,但已经在实际中发挥了作用。至今,美国最高法院已经判处100多项国会所制定的法律违背宪法。

  三、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发展

  (一)建国前的发展

  三权分立原则作为一种学说,最先由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提出。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皇帝或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总揽立法、行政、司法大权。17世纪,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10月英王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1701年6月签署了《王位继承条例》。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以三权分立为原则的君主立宪政体。洛克在已经存在的政治现实基础上,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权高于行政权,他讲的立法权和执行权分别指国会和英王。因此洛克所谓的分权,就是分掉代表封建贵族的国王特权,把立法权、司法权一项项夺过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分权理论在政治上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

  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权学说,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成国家。他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他还根据英国的政治制度说明各种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指明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可通过相互的反对权相互钳制,立法机关的两部分都受行政权的约束,而行政权亦受立法权的约束,彼此协调前进。

  (二)建国后的发展

  已有的三权分立理论、实施三权分立的经验以及英国专制统治的历史教训,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建立的基础。美国的政治领袖们正是在充分总结英国历史和早期州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提出了比较完善的三权分立原则。1780年至美国内战,是权力的相对平衡时期。其主要原因是:一、华盛顿总统不介入国会立法事务的表率作用,对维护立法与行政两个部门的平衡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二、早期美国为农业国家,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相对简单,导致行政与立法两个部门对抗的机会很少;三、奴隶制问题的发展使三权分立问题居次要地位。1865至1900年之间是国会居主导地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三权分立原则的运行出现不平衡,权力中心向国会倾斜,国会成为三个部门中地位最高的机关,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国会迫使总统按照国会的意志行事。其主要原因是:一、共和党国会对民主党总统的斗争胜利。国会与总统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的斗争。当时民主党处于分裂的不利地位,而共和党则长期控制着国会,特别是一直控制参议院,从而不断巩固了国会的优势;二、国会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因而更能够顺应现实的需要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实

  行调控,这进一步巩固了国会的权力和地位。1901年以后是总统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进入20世纪后,美国总统的权力开始不断扩大,国会的权力日趋削弱,到罗斯福执政时期,形成了总统居主导地位的三权关系新格局。这一格局一直保留下来,至今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形成总统权力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要求扩大政府的行政职能;二、20世纪,美国频繁出现的非常时期,助长了总统权力的扩张;三、进步运动为20世纪强化总统权力提供了舆论准备。

  尽管在历史上,美国的三权关系不断变化,但是三权分立的格局并没有被打破。一方面是因为宪法对三权的平等独立地位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因为处于较弱地位的司法权在国会与总统的权力斗争中发挥了平衡的作用。就美国三权分立长期实施的后果来看,其防止出现专制暴政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专制统治都脱胎于行政部门,而在美国的宪政体制下,尽管总统被英国学者拉斯基称之为集“欧洲君主与首相”于一身的人,但是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不可能形成专制暴政。所以美国学者普遍认为,“分权这一由精心构思的制约与平衡来履行的制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防止专制暴政的安全措施”。

  四、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意义和启示

  (一)意义

  首先,从三权分立的目的看,无论对于该理论的创始人还是运用该理论的国家来讲,三权分立就是为了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防止某一国家机关或者个人的独裁和专制,从而保证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

  “如果同一个人或者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制裁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而制约权力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因此,无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对权力的制约都是一种实在的需要,只是资本主义国家制约权力的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制约权力的本质是为了真正保障人民的权利。

  其次,从三权分立的内容看,在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分享政权的事实已成为历史以后,按分权理论建立的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关,都根据国家权力的表现形式将其分为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这三种国家机关分别行使不同的国家权力,并使之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很难说这三种权力是分立的,就连代表民意的代议机关实际上也是有产者的论坛和表决器,但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仍然是资产阶级为维护其整体利益,为保证国家权力有效、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模式。

  再次,从三权分立的功能来看,在国家生活中,它大体发挥了以下几种功能:1、区分功能。现代美国宪法学家柯尔文曾把三权分立总结为四个要点:(1)政府有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固有的独特的职能;(2)这些独特的职能应由三个分别配备人员的政府部门各自行使;(3)三个部门在宪法上应该是平等、互相独立的;(4)立法部门不能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此种说明为许多学者所接受,特别在美国这个说明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现代大多数国家在实践上都有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机关的设置(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使得国家职能得到合理的区分和实现,这的确是有目共睹的。2、平衡功能。国家权力在区分的前提下,根据其职能配置不同的权力机制,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部门的权力都是有限的,不致

  使某一部门因权力过大而导致权力运行失衡。3、制约功能。立法、行政、司法职能的差异,机构的分离,职权的划分,相互间权力运行的牵制,使得三种权力能够达到有效的制约。4、补救功能。当三种机关中的某一机关在行使权力不当招致社会不满时,其他的机关可以行使权力,挽回影响和损失,从而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二)启示

  将三权分立看作是制约权力的手段,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三权分立的地位。第二,有利于我们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益的经验。中国不搞三权分立,但可以吸收其合理的因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制度,它直接反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行政机关权力滥用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人大的监督;另一方面要提高司法机关的地位,深入进行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使司法机关能配合人大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对行政权进行有效的制约;同时,应配合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尽快制定完善的司法人员资格法,让高素质的人担任法官、检察官,并对司法人员的枉法行为以重惩,建立严格的错案追究制度,保证司法队伍的纯洁性。三权分立不应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我们要在观念上对其重新认识,摒弃偏见,吸收其合理成分,借鉴其经验,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国家权力运行走上法治的轨道,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总之,三权分立学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历史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其作用在政治体制中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国实行政行合一的政治体制,不搞三权分立,但可以吸收其合理的因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制度,它直接反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课题。我们可以从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吸取其长处来完善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注

  释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泽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泽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参考文献

  [1]徐希军:美国总统否决权探析[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2]赵震江: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张采凤:论美国政府的分权制衡机制[J],比较法研究,1999年02期

  [4]赵德平:试论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原则[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5]刘钰,赵文:美国分权制衡原则探悉[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6]樊体宁:论美国分权制衡制[J],世界历史,1988年01期

  [7]陈土光,李光炎:评美国的“三权分立”及其它[J],社会科学探索,1989年05期

  [8]李其荣:美国总统权力的扩张及其动因[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董秀丽:三权分立与美国总统和国会的权力之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张锐智:试论美国司法审查制在权力监督中的作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篇六:两个确立的启示

  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

  摘

  要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1787年联邦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美国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三权分立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权分工、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里,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建国家,以防止权力滥用而形成专制。这一思想在美国制宪者的努力下,成为1787年联邦宪法的内容之一。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对稳定美国政局,调节国家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很多国家的政治制度中都能找到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影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本文对其在美国的确立、发展历程等进行了梳理,通过这些内容,希望对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进而对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有所启发。

  关键词:美国、三权分立制度、起源、确立、发展、意义、启示

  一、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起源

  三权分立的思想最早应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国家的职能分为议事、行政和审判三个方面,这就是他的“政体三要素”论,为分权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古希腊的波里比阿在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国家的这三种权力在分工的基础上又互相牵制,以维护政体的平衡,权力制衡的思想开始出现。17世纪,英国人洛克则创立了资产阶级分权思想的先河,他认为政治权力应分为立法、执行和外交三个方面。

  对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产生有直接深远影响的应是孟德斯鸠。他在《论法的精神》中详细系统地阐释了三权分立思想,这个思想取得了反对封建专制政权的胜利。孟德斯鸠认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①他把国家权力三分化:立法权是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权力,这项权力应体现公意,应由全体人民来行使;行政权是用以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应当由国王行使;司法权是惩罚犯罪、解决私人争诉的权力,由法院行使。同时他进一步指出了分权的必要性:“当立法权力、行政权力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力不同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分立,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力同立法权力合二为一,则将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权力。如果同一个人或者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权,执行公共决策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都完了。”②

  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与洛克的分权理论相比有重大的发展,孟德斯鸠的三权划分比洛克更明确,且比较合理,更重要的是,他仅说明分权,而且进一步说明了权力行使过程中发生矛盾冲突时如何解决,不仅在政治上起到了鼓舞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而且对未来国家如何防止权力滥用,如何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提供了参考模式。

  二、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确立

  美国常用“一个国家”、“一部宪法”、“一种命运”来说明宪法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换而言之,就是美利坚合纵国是由《联邦宪法》所产生的。美国是最早将三权分立宪法化的国家。随后三权分立制度成为美国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何这项制度能够步入美国的政治生活?究其原因,一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其思想渊源;二是在美国还处于英属殖民地时期,英国人的专制统治,给美国人带来了无尽灾难,从而美国人对权力的专制,尤其是行政专制产生了畏惧感。当美国人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时候,他们迫切地要把国家权力进行分化,三权分立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一点,在联邦建立之前,对美国社会起承上启下的邦联时期,各州政府的立法专制是推动联邦宪法实行分权体制的直接原因。组成邦联的各州遵循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进行了分权,但基于对行政专制的恐惧,把政府的主要权力赋予立法机关,使得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权力配置极其不平衡。而且缺失了相互制约,造成了立法机关权力滥用、无所顾忌。人们认识到权力集中到立法机关依然会带来专制和权力滥用。1787年的费城会议上,通过了《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制度。从而开始了三权分立完善的过程,也是联邦宪法完善的过程。

  (一)国会

  立法权力机构。在现代政治体制下,它就是立法程序,通过指定某团体作为全体公众的规则制订者,最终正式通过法律。这就是美国国会作为立法机构的职能。美国国会的权力在《美国宪法》中给予了明确规定,包括确立税项及征收税款的权力,借款、调控商业的权力,铸造货币、确定重量和度量标准、建立邮政体系、创立司法体系的权力,划定联邦区域、管理版权和专利的权力,宣布参战、为美军筹资和提供资助常备民兵的权力。国会权力广泛,但也有限制。《美国宪法》专门指定了一些限制范围,比如国会不能通过任何剥夺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不能通过公民权力剥夺法案、不能追溯既往的法律等。

  (二)总统及其权力

  行政权力机构。美国行政部门的基本职能是执行法律和政策,担负政府的日常工作。行政部门实行总统负责制,各部部长、副部长、助理部长、署长、局长和管制委员会委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总统免除他们的职务则无须参议院批准。各部、署、局均实行部长、署长、局长负责制。在当今,总统是美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和权力最大的人物。《美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职位是单一的,独立于国会之外,由全国选民选举产生。总统在军事和外交上的权力是由宪法直接授予的。总统任期4年,连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拥有监督法律执行权、政府官员任免权、缔结条约权、战争权(不含宣战权)等。宪法授予总统上述权力的同时,也给予了限制。比如,政府高级官员的任命需经参议院批准;对总统否决的议案,参众两院有权经2/3以上议员同意而重新通过;总统未经国会宣布在国外的用兵作战,时限不超过90天等等。对总统最致命的限制是《美国宪法》授予国会拥有罢免包括总统在内的政府官员的权力,众议院“独自拥有弹劾权”;参议院“独自拥有审判一切弹劾案的全权”。

  (三)法院

  司法权力机构。从体制上看,司法程序在某种意义上是政治制度的关键部分。不论司法制度采取哪种形式,它的基本政治作用是一致的,帮助社会控制冲突,对法律的尊重是政治秩序的生命。美国法院法官在司法权力和司法程序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法官任职终身制,薪金高于其他政府官员,而且任职期间不得减少。《美国宪法》对法官行为做出了明确限制,法官任职期间不得在某一政治组织中任职,不得参加竞选公职活动、不得为某一政治组织或其候选人演讲或公开捐款、参加政治集会等活动。国会对法官拥有独自的弹劾权。

  在对权力进行分工的基础上,美国宪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运用了孟德斯鸠的“权力制约权力”理论,规定了三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这种制衡强调相互性,而不是一种单向制约。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的制衡。美国宪法把司法权赋予法院,美国的法院包括联邦法院和州法院。根据亚里士多德最初的三权分立思想,司法权尤其是要独立于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这也是司法独立和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美国宪法为了保障法官能独立行使职权,规定法官只要能尽忠职守,应终身任职。另外在薪金方面,为了解除法官的后顾之忧,规定要高于政府官员,而且不得任意减少,即“按期接受俸给作为其服务之报酬,在其继续任职期间,该项

  俸给不得削减”。同时,宪法还规定:在法官任职期间,不得担任政治组织的工作,不能参加竞选公职活动等。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和任命,由参议院批准。这是美国宪法设定的立法权、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制约。除此之外,国会和各州如果不认可最高法院的裁决,可以联合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其推翻,也可以重新通过被法院判定为违宪的法律。反观之,司法权对立法权、行政权的制约体现在最高法院对总统和国会的司法审查权上。这项权力虽然没有在1787年美国宪法及其后1789年《司法条例》中明确规定,但已经在实际中发挥了作用。至今,美国最高法院已经判处100多项国会所制定的法律违背宪法。

  三、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发展

  (一)建国前的发展

  三权分立原则作为一种学说,最先由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提出。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皇帝或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总揽立法、行政、司法大权。17世纪,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10月英王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1701年6月签署了《王位继承条例》。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以三权分立为原则的君主立宪政体。洛克在已经存在的政治现实基础上,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权高于行政权,他讲的立法权和执行权分别指国会和英王。因此洛克所谓的分权,就是分掉代表封建贵族的国王特权,把立法权、司法权一项项夺过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分权理论在政治上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

  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权学说,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成国家。他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他还根据英国的政治制度说明各种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指明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可通过相互的反对权相互钳制,立法机关的两部分都受行政权的约束,而行政权亦受立法权的约束,彼此协调前进。

  (二)建国后的发展

  已有的三权分立理论、实施三权分立的经验以及英国专制统治的历史教训,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建立的基础。美国的政治领袖们正是在充分总结英国历史和早期州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提出了比较完善的三权分立原则。1780年至美国内战,是权力的相对平衡时期。其主要原因是:一、华盛顿总统不介入国会立法事务的表率作用,对维护立法与行政两个部门的平衡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二、早期美国为农业国家,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相对简单,导致行政与立法两个部门对抗的机会很少;三、奴隶制问题的发展使三权分立问题居次要地位。1865至1900年之间是国会居主导地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三权分立原则的运行出现不平衡,权力中心向国会倾斜,国会成为三个部门中地位最高的机关,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国会迫使总统按照国会的意志行事。其主要原因是:一、共和党国会对民主党总统的斗争胜利。国会与总统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的斗争。当时民主党处于分裂的不利地位,而共和党则长期控制着国会,特别是一直控制参议院,从而不断巩固了国会的优势;二、国会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因而更能够顺应现实的需要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实

  行调控,这进一步巩固了国会的权力和地位。1901年以后是总统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进入20世纪后,美国总统的权力开始不断扩大,国会的权力日趋削弱,到罗斯福执政时期,形成了总统居主导地位的三权关系新格局。这一格局一直保留下来,至今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形成总统权力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要求扩大政府的行政职能;二、20世纪,美国频繁出现的非常时期,助长了总统权力的扩张;三、进步运动为20世纪强化总统权力提供了舆论准备。

  尽管在历史上,美国的三权关系不断变化,但是三权分立的格局并没有被打破。一方面是因为宪法对三权的平等独立地位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因为处于较弱地位的司法权在国会与总统的权力斗争中发挥了平衡的作用。就美国三权分立长期实施的后果来看,其防止出现专制暴政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专制统治都脱胎于行政部门,而在美国的宪政体制下,尽管总统被英国学者拉斯基称之为集“欧洲君主与首相”于一身的人,但是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不可能形成专制暴政。所以美国学者普遍认为,“分权这一由精心构思的制约与平衡来履行的制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防止专制暴政的安全措施”。

  四、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意义和启示

  (一)意义

  首先,从三权分立的目的看,无论对于该理论的创始人还是运用该理论的国家来讲,三权分立就是为了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防止某一国家机关或者个人的独裁和专制,从而保证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

  “如果同一个人或者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制裁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而制约权力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因此,无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对权力的制约都是一种实在的需要,只是资本主义国家制约权力的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制约权力的本质是为了真正保障人民的权利。

  其次,从三权分立的内容看,在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分享政权的事实已成为历史以后,按分权理论建立的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关,都根据国家权力的表现形式将其分为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这三种国家机关分别行使不同的国家权力,并使之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很难说这三种权力是分立的,就连代表民意的代议机关实际上也是有产者的论坛和表决器,但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仍然是资产阶级为维护其整体利益,为保证国家权力有效、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模式。

  再次,从三权分立的功能来看,在国家生活中,它大体发挥了以下几种功能:1、区分功能。现代美国宪法学家柯尔文曾把三权分立总结为四个要点:(1)政府有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固有的独特的职能;(2)这些独特的职能应由三个分别配备人员的政府部门各自行使;(3)三个部门在宪法上应该是平等、互相独立的;(4)立法部门不能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此种说明为许多学者所接受,特别在美国这个说明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现代大多数国家在实践上都有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机关的设置(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使得国家职能得到合理的区分和实现,这的确是有目共睹的。2、平衡功能。国家权力在区分的前提下,根据其职能配置不同的权力机制,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部门的权力都是有限的,不致

  使某一部门因权力过大而导致权力运行失衡。3、制约功能。立法、行政、司法职能的差异,机构的分离,职权的划分,相互间权力运行的牵制,使得三种权力能够达到有效的制约。4、补救功能。当三种机关中的某一机关在行使权力不当招致社会不满时,其他的机关可以行使权力,挽回影响和损失,从而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二)启示

  将三权分立看作是制约权力的手段,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三权分立的地位。第二,有利于我们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益的经验。中国不搞三权分立,但可以吸收其合理的因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制度,它直接反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行政机关权力滥用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人大的监督;另一方面要提高司法机关的地位,深入进行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使司法机关能配合人大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对行政权进行有效的制约;同时,应配合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尽快制定完善的司法人员资格法,让高素质的人担任法官、检察官,并对司法人员的枉法行为以重惩,建立严格的错案追究制度,保证司法队伍的纯洁性。三权分立不应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我们要在观念上对其重新认识,摒弃偏见,吸收其合理成分,借鉴其经验,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国家权力运行走上法治的轨道,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总之,三权分立学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历史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其作用在政治体制中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国实行政行合一的政治体制,不搞三权分立,但可以吸收其合理的因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制度,它直接反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课题。我们可以从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吸取其长处来完善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注

  释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泽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泽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参考文献

  [1]徐希军:美国总统否决权探析[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2]赵震江: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张采凤:论美国政府的分权制衡机制[J],比较法研究,1999年02期

  [4]赵德平:试论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原则[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5]刘钰,赵文:美国分权制衡原则探悉[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6]樊体宁:论美国分权制衡制[J],世界历史,1988年01期

  [7]陈土光,李光炎:评美国的“三权分立”及其它[J],社会科学探索,1989年05期

  [8]李其荣:美国总统权力的扩张及其动因[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董秀丽:三权分立与美国总统和国会的权力之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张锐智:试论美国司法审查制在权力监督中的作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篇七:两个确立的启示

  浅谈卢梭的两个观点及启示

  摘要

  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作品丰富深邃,他的业绩永垂史册。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中提出两个主要观点:一是需要依赖的人不是强者,二是分权是不对的,因为那些渴望分得权力的人是不自由的人,即不是有野心,就是胆怯的人。本文拟就卢梭上述两个观点进行分析,并揭示这些观点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

  关键词

  卢梭;人类学;平等;自由;启示

  卢梭的一生平凡而不朽。他的生活虽然充斥着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但他顽强地直面苦难,与苦难抗争。他常说:“我没有高贵的门第和出身,但我却得到了另一种我特有的东西:我以不幸著称于事。”正是由于他身心遭受悲惨命运的折磨,才造就了他的伟大,造就了他崇高的心灵和坚强的品格,造就了他高于世人的眼光,以无限的勇气和信念不屈服于任何人并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前进,他的精神直到现在都深深的感染着我。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另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和思考,回顾了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过程,以假定人类最初状态为相对完全平等作为基础。卢梭把不平等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另一是伦理或政治上的不平等作为全文的论据。从而他得出: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这一结论。卢梭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问题,解释了问题的原因,但却没有为解决这一问题给予解答,这个问题与德尔菲神庙里所说的“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同样难解决。但他给了我们后人一个思考的方向。他在写作过程中散发的理性光芒以及他发现问题的独特思维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卢梭认为,需要依赖的人不是强者。他反对霍布斯认为人由于没有任何善的概念,因此必定天生就是邪恶的并称恶人就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他指出如果一个人身体强壮和虚弱时一样要依靠别人,那么他就会无恶不作了,比如当母亲给这个孩子喂奶时,手脚慢了点,他就会打她;当这个孩子嫌一个弟弟碍手碍脚的时,他会掐死他。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一个人既强壮又依赖别人,这个是互相矛盾的。人在依赖别人的时候应该是软弱的。显然,如果当所有的人都不需要依赖任何因素而独立存在时,就不会出现不平等的状况。但经验告诉我如果对这句话这样理解显然是有误区的。我把这一观点稍作改变:认为依赖程度与这个人的强大程度成正比。我以婚姻关系为例,婚姻关系是一种风险契约关系,以双方需要彼此的依赖为合意。由此可以得出凡是结婚的人都不是真正的强者。从而由此拓展开来,在我们生活中,一些思想上的寄托,对待亲人和社会的依赖以及信仰,可以说明我们是一个害怕得到也害怕失去的人,我们的内心存在脆弱的一面。我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在失去亲人之后,会突然的变的成熟。当然我的这些叙述是以定量分析作为基础,也就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在这个充满各种观念的新时代,我们总得信点什么。因为在现代社会中

  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万事万物,好比各式各样的潘多拉盒子,弱者可能在其中迷失,而强者才可能在其中生存,好比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所提出的优胜劣汰。那么次强者为了避免迷失,在其中选择了自己所支持的观点并始终坚持不渝,我想卢梭就是这么一个人。由此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应该带着疑问去体悟去分析,如果发现问题再进行批判可以提出自己新的观点,不要轻易的就先入为主。这样的道理同样也体现在我们生活中,在生活中权威就一定是正确的,不可质疑的么?如果所有的人都迷信权威的话,那么怎么会有社会的进步发展,如果盲目迷信权威,直接导致的就是人民群众的愚昧和国家的落后,反思中国的历史比比皆是,国家落后就会被他国欺凌,进而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弱国为了生存只好依赖于强国,因此我认为只有一时的权威,没有一世的权威。

  在社会学中,“人”的概念被定义为社会中的人,即现代人都或多或少的社会化了。卢梭认为:“人的本初状态犹如一张白纸,无所谓善和恶,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由此看出,我们比自然状态中的人所处环境相对复杂,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犹如一个信号源,向四周辐射出无数的社会关系链,由此而来的是使我们对社会产生依赖的价值影响因素,比如善恶好坏之分等等,它的存在就致使人们的行为有了更多的依赖,至少说明在社会里人活得更累了,相对得不自由了。那么就出现了一个概念一一理性。卢梭认为:“理性使人孤立,使人趋利避害,使人有自尊心,自保胜于援助他人。”但理性到底是什么呢?是我们作出行为前的思考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保证了我们做出行为的正确性,至少是自己认为正确的。其产生根源可以说是人类对真理的追求这种形而上的东西,或者是为了满足人类无穷的欲求这一世俗的说法。卢梭认为:“自然人是无欲无求的,社会人是有追求的,毋宁说是逐利的,希望得到社会认同的,所以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受到了社会规范的制约,限制。”因此,可以得出对于行为的好坏取决于社会的看法,他人的态度,而不是自我的认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奴化过程,同时表现出对社会的依赖。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更好的满足欲求只是理性产生的因素,这并不说明所有逐利行为都是具有理性的。比如,熬夜工作加班的人,难道它们不知道这是伤身体的吗?当然知道,但是为了公司的安排或是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者可以得到个人更大的经济收入,在权衡之下,认为这样是有更大利益的,所以就做了而且往往还是自愿的去做,这就是一个将外界制约内化以及对社会依赖渗入潜意识的过程。在现实中比如说有人对于街上摔倒的老人是视而不见,其原因是因为进行了理性分析,因为他们想到了类似于“彭宇案”等案件,所以他们决定不行为。这说明决定理性的价值最终决定于社会,更说明现代人对社会的依赖是根深蒂固的。综上所述,对于强者的界定,我们不可能完全的到达,但这个观点是有用的,它提醒我们在社会化程度如此发达的今天,应当保持自身一定的独立性。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中还提出“分权是不对的,因为那些渴望分得权力的人是不自由的人,即不是有野心,就是胆怯的人”的观点。在卢梭看来,权利的不可分性在于权力的固有属性,即对他人的支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所以其在之后的论证中(社会契约论)他提出了集权的思想,具体来说是人民主权,即所有人共同享有不可分的权力。但如何行使权利,卢梭也没能给出符合实际的方法,只是将其理想化为通过绝对的民主。但是在今天的整个社会发展的现实看来,分权已成为必然。他这一

  观点虽有局限性,但是对我们也有一定的意义。从上一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对个人的依赖导致了小集体的产生导致了分权,而个人对集体的依赖则导致了大一统导致了集权。所以权力就是绝对的权利,那我们有什么必要进行分权呢?每个人只要行使好自己的权利就可以了。但问题出现在权力的使用上,如何保证权力分配的平等呢?集权是事前的保障,而分权是事后的保障,共同目的都是保障权利,进而达到保障每一个体自由的目的。但集权做决定时也具有缺陷。当分歧较小时,用集权的方法还可以行得通,即政令统一,标准一致,便于统筹全局。但当分歧大时,应该采取分权的手段,如果采取集权的方法是顾及不到事物的特殊性的,导致权利的不平等性。马克思提出看待事物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我们不能盲目的只使用一种权利方式,对于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所以在我看来用集权和分权来把握权利的分配,是很有必要的。在我们的社会中的法律常常被解释成:是给予弱者新的约束,给予强者新的力量,成为强者的保护伞,并把私有和不平等的法律规定下来这种结论。或是得出法律是约束人而不是改变人的规范的观点,强调了法律的不平等性。但是在我看来: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是绝对不可以改变的,就像卢梭在《社会契约论》所提出:“我们需要一个社会契约”。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为了实现自由,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权利让渡给集体,从而获得契约自由,最终实现我们个体的自由。但是我们不能让渡我的意志,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宝贵的财富。一旦让渡了意志,就等同于把我们的所有交付出去,那么公平、平等、自由就形同摆设,毫无意义可言。所谓的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所谓自由也不是正在意义上的自由了。自由在政治法律生活中主要表现在思想自由、讨论自由和追求个人发展的自由使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伏尔泰说过“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要广开言路利用各种现代媒体手段贴近人民群众给人民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卢梭的法律思想是社会契约论,可以说是强调平等主体,强调民众的力量,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卢梭的观点同样对我们研究平等相对性也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自然和生理上的不平等可以含有先的因素,但其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为导致的不平等,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具有优势,而在另一方面就具有劣势,所以总的来说,以自然和生理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绝对的,如果相对来看的话,从这一方面出发的结果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念说明平等是相对的,这对于我们保持良好心态是很有用的。因为万事万物要真正达到绝对的平等是不现实的。卢梭提出:“个体的差异只有在相比较的时候才能体现,所以当私有制,商品经济出现的时候,不平等也随之而来。”他这一观点的提出就是在于比较的方法,他发现了事物时间的联系及其矛盾所在,这是我值得借鉴的地方和学习的地方,这对于我以后在学习生活中,尤其是论文的写作方面给予了指导作用。

  卢梭是一个既伟大又平凡的人,他的伟大在于他以独特的视角给人们展现出前所未有思想观念,他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不断前行,给人以精神食粮。他的平凡在于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他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同一颗星球,呼吸同样一片蓝天。他提出的观点和

  思想并不一定全是真理,他也会有他思想上的缺陷,但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目前所做的许多事情也只不过是把卢梭的主张变为现实,换言之,卢梭的主张对于我们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有着直接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篇八:两个确立的启示

  两个确立学习体会研讨发言

  落实好“两个确立”,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讲政治是我们党的本质属性、优良传统和现实需要,更是党员干部的行动准则。组织部门是政治机关,政治坚定是第一要求。思想上要绝对认同,持续强化理论wz,学*悟*笃行*思想,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方向上要绝对跟随,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首要政治纪律,始终忠诚核心、信赖核心、紧跟核心、维护核心。立场上要绝对坚定,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重大决议、决策和工作部署,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

  落实好“两个确立”,必须扛起政治担当。学习好全会精神,落实好“两个确立”,组织部门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打铁必须自身硬”。要以过硬的能力本领扛起担当,不断在实践中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做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悟*,对业务知识熟悉精通,对基层情况知根知底,用能力撑起担当。

  以深厚的民本情怀扛起担当,主动走下机关案头、走进田间地头,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了解实情,到最困难的地方研究对策,从人民群众的期盼中汲取推动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以清正的作风操守扛起担当,守好“心锚”,将规矩和纪律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以铁的“内核”为组织工作增光添彩。

  落实好“两个确立”,必须加强政治建设。“两个确立”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既是重大历史结论,更是重大实践要求。落实好“两个确立”,必须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举政治建设之纲,张组织工作之目。选人用人要突出政治标准,严格落实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重点考察干部践行“两个维护”情况,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

  固本强基要突出政治功能,着眼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引才聚才要突出政治引领,从党的建设的政治高度抓人才工作,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篇九:两个确立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两个“彻底决裂”思想对当前中国意识形态斗争的启示

  作者:曾

  艳

  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06期

  摘要:从《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彻底决裂”思想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将是长期的和异常复杂的原因:一是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将仍然长期并存;二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所有制结构还是意识形态都具有特殊性。最后提出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彻底决裂”;意识形态;启示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8-0015-02凡是认真读过《共产党宣言》的人对其中的两个“彻底决裂”思想都不会陌生,原文是这样表述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293这对于我国当前的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建国已经有6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她诞生之日起到现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从未停止过,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也愈益复杂,我国意识形态斗争之所以会如此,其实可以从两个“彻底决裂”思想,即同“传统的所有制”和“传统的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的角度进行思考。

  一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向共产主义这个目标奋斗过程中,与资本主义国家将仍然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从那时起至今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在矛盾斗争中,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随着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仅存五个,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通过改革而不断前进,尤其是中国,更是通过改革开放,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强国。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也在不断完善。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资产阶级被迫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这个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调整。通过这些改革使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不可否认,当今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还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社会主义要在世界范围内超越资本主义,还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来增长实力。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消灭私有制更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历史进程,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33目前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斗争,由过去的军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事斗争转化为现在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军事和科技等强大优势,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攻击马克思主义,冲击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企图从内部攻破“堡垒”。

  二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十七大报告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概括,也指明了我国发展一切的前提。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并且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3]173。而我国不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却是从起点更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因而,在各方面还带着旧社会的各种痕迹。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点更低。

  判定目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我国生产力的层次性决定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具有特殊性。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构。也就是说,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从当今世界发展态势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而是长期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所以,我国同这些所有制进行彻底的决裂尚需时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尽管我们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但传统社会中的剥削阶级观念仍然存在和影响着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又由于目前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不仅有小生产,而且还存在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私有制还在相当范围内存在,还有产生传统观念的土壤。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资产阶级思想也无孔不入地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伴随着对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引进,西方文化中以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中的糟粕性内容也随之影响和泛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同时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中的糟粕性内容相互结合,就构成了今天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同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任务就更为尖锐和复杂。还要看到,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还具有反作用,如果不与传统观念作斗争,而是听任其蔓延和泛滥,就会影响新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甚至会为复辟旧经济基础创造条件。

  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是长期的、复杂的,但我们决不能听之任之,坐以待毙,我们要主动出击。从《共产党宣言》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是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宣言》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刻阐明了共产主义的又一重要特征,即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必须居于统治地位。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292。我们知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时,不仅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且从精神生产过程,透辟地分析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思想的产生及其社会阶级性质。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是使某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思想。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和指导地位,很显然,这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决定的,同时又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所必须的。我国当前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就是要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的思想保障,也是《宣言》的两个“彻底决裂”思想在现今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我国现阶段就是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宣言》揭示了资产阶级呼唤生产力的秘密。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为什么资产阶级能够呼唤出这么大这么多的生产力?首先是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其次是资产阶级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所以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就是说,资方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科技,科技在市场机制下转化为生产力。呼唤生产力的法术就是科技与资本结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生产力。其次,无产阶级政权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293。人民要真正当家做主,提高生活质量,物质生活的解放是精神生活解放的基础,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再次,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奔向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之初,就公开宣布将来的目标是消灭阶级的统治,即消灭自己的统治,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如何向着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共产党宣言》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途径,就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越是向前发展,我们就向目标前进了一步。只有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比资本主义更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的整体素质更高,我们才能战胜资本主义。在现阶段,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是一种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三是加强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第十项措施是: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和免费的教育。这里首次提出对儿童实行免费教育,是为了使儿童摆脱资产阶级“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把人训练成机器”的教育,从而使儿童获得真正的教育而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项措施在我国已经开始实施。200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将大大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教育部社科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篇十:两个确立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两制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在阐述了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发展的总趋势。列宁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提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要学会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资本主义的方法,指明了处理两制关系的方向,还勾勒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制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当今世界仍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阻挡;苏东剧变后,中国处在了两制关系斗争的最前沿,而资本主义国家又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在这种形势下,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加强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最早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进行探讨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眼里,资本主义制度是万恶之源,因此,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基于对资本主义的深切痛恨,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同资本主义社会绝无联系的。在大多数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纯粹是对立和代替的关系,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使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关于两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次革命。不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形成的时候,无产阶级刚刚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在他们的著作中,主要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更多的是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他们学说的目的是指导无产阶级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他们推断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而没有预想到这种革命会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首先胜利,也没有想到社会主义体系会与资本主义体系长期并存。所以,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具体的答案。尽管如此,马克思恩格斯仍然为

  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正确处理两制关系的初步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列宁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当时面临的形势出发,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和原则,为新生政权的发展争取到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一)积极评价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曾经起过的进步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取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是根本对立的。他们同时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要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但对资本主义的进步性也应充分肯定;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建筑在单纯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憎恶和厌弃的态度上,恰恰相反,而是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作用,把它看作是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阶梯。“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是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桎梏,建立了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资产阶级领导下,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在封建制度的废墟上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特权以及人身依附关系是不相容的。这就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作用。

  (二)强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极端重要性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指出,正是资本主义打破了各民族的闭关状态,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他们还强调,资本主义市场的建立使不同的地区和民族联系起来,“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以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能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随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已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显然,开放的世界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要求得发展,也要融入这个世界中去发展和完善自身,对外开放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阐明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关系

  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但也有内在的联系。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社会主义虽然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存在的,但这并不排除二者的历史继承性。社会主义作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一种否定。但这种否定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即是在吸纳了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有价值东西的基础上的否定。社会主义不是在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在他们看来,“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显然,社会主义也不例外,也要继承、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资本主义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高度完善的文化设施,高度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以及全社会所普及的较高文化素质和比较文明的社会精神娱乐方式,等等,这些都是未来社会的精神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具有内在历史联系。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在现有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19世纪70年代后期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上,表达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性论点是,社会主义在客观物质生产力基础层面上只能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顶点上,社会主义确立的全部经济、政治、文化的现实基础,只能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最深层的历史联系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联系,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文明成果上的直接承继关系。因此,邓小平认为,像中国这样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要建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必须在当代世界上建立起社会主义与国际资本主义在社会化大生产上本应具有的内在历史联系,把当代资本主义所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文明成果,转化为使社会主义得以最终确立的现实基础。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的历时态上没有完成的任务,必须在世界历史的历时态与共时态的统一中来实现。

  (四)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历史上社会制度的每一次变革,都经历过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斗争,如同任何社会的交替过程一样,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尽管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主义是一种进步,但是资本主义仍然不能克服自身的矛盾、危机和局限性,最终必然导致“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因为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面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

  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无产阶级是新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力量、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得出结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两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规律,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恰好构成了辩证的统一体,这是现实与未来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就体现了这样的思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能把“两个必然”的实现狭隘地理解为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两个阶段,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也可能出现波折和起伏。

  列宁也指出,各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会只有一个路径,一种方案。他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和试验的过程:“我们准备忍受几千个困难,准备作几千次尝试,而且,我们在作了一千次尝试以后,准备去作一千零一次尝试。”十月革命的意义在于它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列宁把这个“新时代”称作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科学预见“开始实现的时代”,即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时代。列宁晚年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由于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仍然是一个庞大的世界体系,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科技领域比社会主义国家占有明显的优势,这样,势必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与竞争的世界大格局。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是转瞬即逝的,“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的大时代”。在这一“整个历史时代”,资本主义自身也会做一些调整,但无论其如何调整也摆脱不了自身的矛盾。因此,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时代,也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长期并存、共处和进行历史性竞争的时代。

  (五)强调要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继承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社会主义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无产阶级在批判地吸收了人类社会一切进步因素,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继承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辩证的否定。马克思晚年在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时,特别是在讨论俄国的社会主义前途时,提出落后的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881年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针对有人反对俄国村社制度有可

  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观点,指出,俄国“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它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为它提供了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的成果”。1882年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这说明,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和现实成就,可以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吸收利用。

  在俄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很多人认为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天然敌人,俄国国内必须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一切痕迹,不能与资本主义发生任何联系。列宁指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不可能截然分开,苏维埃国家应根据自己正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对这种制度加以改造和利用。列宁的基本思路就是“用资本主义之砖,筑社会主义的大厦”,即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如果你们不能利用资产阶级世界留给我们的材料来建设大厦,你们也就根本建不成它,你们就不是共产党人,而是空谈家。”列宁期望通过迂回的道路,使俄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列宁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列宁还提出要继承和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物质和文化遗产,他说:“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他所提出的“资本主义文化的遗产”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技术文化。列宁还特别重视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强调“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

  二、经典作家关于两制关系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对我们今天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必然取代和消灭资本主义,但道路是漫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同时又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就指出了“代替”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也就是说,社

  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铁的规律,但道路是漫长的。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中每一步的前进和发展都会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更深的基础,当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存在条件完全成熟了,“两个必然”才能得以最终实现。

  从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来看,任何旧的社会形态,只要其生产关系能够容纳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社会矛盾还未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野蛮落后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而比它们先进、民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资本主义制度仅存在了300多年,从目前状况看,当代资本主义还有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社会矛盾缓和,生产力持续发展,不能指望它在短期内灭亡。同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与以往的社会形态更替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不同,而且资产阶级集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经验和本领于一身,掌握着以往剥削阶级所不可能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所以,社会主义要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比其他社会形态更替所面临的难题更多,所需的时间也更长。

  社会主义没有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而是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成为现实。这就使这些国家在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之后,面临着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等重大任务。只有尽快完成这些任务,缩小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吸引力,为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答案。邓小平曾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不仅仅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历史定位,而且也是对资本主义走向衰亡的历史定位。还应看到,二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当代资本主义步入了一个较长的稳定和发展时期,它通过自我调整,吸收了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极大地激发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经济发展迅猛,政治相对稳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更加延长了“两个必然”的实现过程。我们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在实现“两个必然”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看到其长期性、曲折性。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将主要表现为竞争

  从现实的情况看,资本主义不可能完全消灭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短时期之内也不可能完全取代资本主义,相互竞争成为必然。这说明,两制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一种共处和动态竞争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能否处于优势,关键是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否完全发挥出来,如果在竞争中出现过多的失误,长期处于劣势,就有可能被资本主义搞垮;如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就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稳住了阵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此,邓小平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是谁也动摇不了的。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过程来看,在当前阶段,社会主义要努力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选择: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性的一面,更主要的是在资强社弱、资富社贫的情况下,要看到其统一性的一面,拿出向资本主义学习的勇气,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进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

  在今天的世界体系中,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充分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能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下得到发展。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邓小平提出了吸取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又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基本结论。

篇十一:两个确立的启示

 校长两个确立心得体会

  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始终不渝忠于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确保全党团结一致、行动一致。在奋进新征程中,坚决拥护并捍卫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的党是定盘星、全国人民是主心骨、中华民族“复兴号”大船是舵手,在惊涛骇浪面前,你一定能“任凭风浪起稳钓鱼船”。

  坚决维护“两个确立”和坚决实现“两个维护”必须坚持阅读原著,学习原文,领悟原理,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其中包含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等内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理论上表现出来的政治勇气,历史担当,人民情怀以及人格魅力、在思想上,情怀上,形成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的认可。

  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必须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不断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它需要我们知重负重,担当作为并勇于?地雷阵涉深水区啃硬骨头将“两个确立”反映到抓当前工作取得的实际效果上来,用实干实绩来检验“两个维护”是否真正实现。

篇十二:两个确立的启示

 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

  摘

  要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1787年联邦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美国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三权分立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权分工、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里,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建国家,以防止权力滥用而形成专制。这一思想在美国制宪者的努力下,成为1787年联邦宪法的内容之一。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对稳定美国政局,调节国家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很多国家的政治制度中都能找到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影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本文对其在美国的确立、发展历程等进行了梳理,通过这些内容,希望对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进而对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有所启发。

  关键词:美国、三权分立制度、起源、确立、发展、意义、启示

  一、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起源

  三权分立的思想最早应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国家的职能分为议事、行政和审判三个方面,这就是他的“政体三要素”论,为分权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古希腊的波里比阿在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国家的这三种权力在分工的基础上又互相牵制,以维护政体的平衡,权力制衡的思想开始出现。17世纪,英国人洛克则创立了资产阶级分权思想的先河,他认为政治权力应分为立法、执行和外交三个方面。

  对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产生有直接深远影响的应是孟德斯鸠。他在《论法的精神》中详细系统地阐释了三权分立思想,这个思想取得了反对封建专制政权的胜利。孟德斯鸠认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①他把国家权力三分化:立法权是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权力,这项权力应体现公意,应由全体人民来行使;行政权是用以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应当由国王行使;司法权是惩罚犯罪、解决私人争诉的权力,由法院行使。同时他进一步指出了分权的必要性:“当立法权力、行政权力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力不同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分立,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力同立法权力合二为一,则将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权力。如果同一个人或者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权,执行公共决策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都完了。”②

  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与洛克的分权理论相比有重大的发展,孟德斯鸠的三权划分比洛克更明确,且比较合理,更重要的是,他仅说明分权,而且进一步说明了权力行使过程中发生矛盾冲突时如何解决,不仅在政治上起到了鼓舞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而且对未来国家如何防止权力滥用,如何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提供了参考模式。

  二、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确立

  美国常用“一个国家”、“一部宪法”、“一种命运”来说明宪法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换而言之,就是美利坚合纵国是由《联邦宪法》所产生的。美国是最早将三权分立宪法化的国家。随后三权分立制度成为美国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何这项制度能够步入美国的政治生活?究其原因,一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其思想渊源;二是在美国还处于英属殖民地时期,英国人的专制统治,给美国人带来了无尽灾难,从而美国人对权力的专制,尤其是行政专制产生了畏惧感。当美国人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时候,他们迫切地要把国家权力进行分化,三权分立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一点,在联邦建立之前,对美国社会起承上启下的邦联时期,各州政府的立法专制是推动联邦宪法实行分权体制的直接原因。组成邦联的各州遵循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进行了分权,但基于对行政专制的恐惧,把政府的主要权力赋予立法机关,使得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权力配置极其不平衡。而且缺失了相互制约,造成了立法机关权力滥用、无所顾忌。人们认识到权力集中到立法机关依然会带来专制和权力滥用。1787年的费城会议上,通过了《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制度。从而开始了三权分立完善的过程,也是联邦宪法完善的过程。

  (一)国会

  立法权力机构。在现代政治体制下,它就是立法程序,通过指定某团体作为全体公众的规则制订者,最终正式通过法律。这就是美国国会作为立法机构的职能。美国国会的权力在《美国宪法》中给予了明确规定,包括确立税项及征收税款的权力,借款、调控商业的权力,铸造货币、确定重量和度量标准、建立邮政体系、创立司法体系的权力,划定联邦区域、管理版权和专利的权力,宣布参战、为美军筹资和提供资助常备民兵的权力。国会权力广泛,但也有限制。《美国宪法》专门指定了一些限制范围,比如国会不能通过任何剥夺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不能通过公民权力剥夺法案、不能追溯既往的法律等。

  (二)总统及其权力

  行政权力机构。美国行政部门的基本职能是执行法律和政策,担负政府的日常工作。行政部门实行总统负责制,各部部长、副部长、助理部长、署长、局长和管制委员会委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总统免除他们的职务则无须参议院批准。各部、署、局均实行部长、署长、局长负责制。在当今,总统是美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和权力最大的人物。《美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职位是单一的,独立于国会之外,由全国选民选举产生。总统在军事和外交上的权力是由宪法直接授予的。总统任期4年,连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拥有监督法律执行权、政府官员任免权、缔结条约权、战争权(不含宣战权)等。宪法授予总统上述权力的同时,也给予了限制。比如,政府高级官员的任命需经参议院批准;对总统否决的议案,参众两院有权经2/3以上议员同意而重新通过;总统未经国会宣布在国外的用兵作战,时限不超过90天等等。对总统最致命的限制是《美国宪法》授予国会拥有罢免包括总统在内的政府官员的权力,众议院“独自拥有弹劾权”;参议院“独自拥有审判一切弹劾案的全权”。

  (三)法院

  司法权力机构。从体制上看,司法程序在某种意义上是政治制度的关键部分。不论司法制度采取哪种形式,它的基本政治作用是一致的,帮助社会控制冲突,对法律的尊重是政治秩序的生命。美国法院法官在司法权力和司法程序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法官任职终身制,薪金高于其他政府官员,而且任职期间不得减少。《美国宪法》对法官行为做出了明确限制,法官任职期间不得在某一政治组织中任职,不得参加竞选公职活动、不得为某一政治组织或其候选人演讲或公开捐款、参加政治集会等活动。国会对法官拥有独自的弹劾权。

  在对权力进行分工的基础上,美国宪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运用了孟德斯鸠的“权力制约权力”理论,规定了三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这种制衡强调相互性,而不是一种单向制约。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的制衡。美国宪法把司法权赋予法院,美国的法院包括联邦法院和州法院。根据亚里士多德最初的三权分立思想,司法权尤其是要独立于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这也是司法独立和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美国宪法为了保障法官能独立行使职权,规定法官只要能尽忠职守,应终身任职。另外在薪金方面,为了解除法官的后顾之忧,规定要高于政府官员,而且不得任意减少,即“按期接受俸给作为其服务之报酬,在其继续任职期间,该项

  俸给不得削减”。同时,宪法还规定:在法官任职期间,不得担任政治组织的工作,不能参加竞选公职活动等。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和任命,由参议院批准。这是美国宪法设定的立法权、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制约。除此之外,国会和各州如果不认可最高法院的裁决,可以联合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其推翻,也可以重新通过被法院判定为违宪的法律。反观之,司法权对立法权、行政权的制约体现在最高法院对总统和国会的司法审查权上。这项权力虽然没有在1787年美国宪法及其后1789年《司法条例》中明确规定,但已经在实际中发挥了作用。至今,美国最高法院已经判处100多项国会所制定的法律违背宪法。

  三、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发展

  (一)建国前的发展

  三权分立原则作为一种学说,最先由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提出。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皇帝或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总揽立法、行政、司法大权。17世纪,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10月英王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1701年6月签署了《王位继承条例》。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以三权分立为原则的君主立宪政体。洛克在已经存在的政治现实基础上,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权高于行政权,他讲的立法权和执行权分别指国会和英王。因此洛克所谓的分权,就是分掉代表封建贵族的国王特权,把立法权、司法权一项项夺过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分权理论在政治上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

  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权学说,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成国家。他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他还根据英国的政治制度说明各种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指明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可通过相互的反对权相互钳制,立法机关的两部分都受行政权的约束,而行政权亦受立法权的约束,彼此协调前进。

  (二)建国后的发展

  已有的三权分立理论、实施三权分立的经验以及英国专制统治的历史教训,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建立的基础。美国的政治领袖们正是在充分总结英国历史和早期州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提出了比较完善的三权分立原则。1780年至美国内战,是权力的相对平衡时期。其主要原因是:一、华盛顿总统不介入国会立法事务的表率作用,对维护立法与行政两个部门的平衡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二、早期美国为农业国家,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相对简单,导致行政与立法两个部门对抗的机会很少;三、奴隶制问题的发展使三权分立问题居次要地位。1865至1900年之间是国会居主导地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三权分立原则的运行出现不平衡,权力中心向国会倾斜,国会成为三个部门中地位最高的机关,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国会迫使总统按照国会的意志行事。其主要原因是:一、共和党国会对民主党总统的斗争胜利。国会与总统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的斗争。当时民主党处于分裂的不利地位,而共和党则长期控制着国会,特别是一直控制参议院,从而不断巩固了国会的优势;二、国会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因而更能够顺应现实的需要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实

  行调控,这进一步巩固了国会的权力和地位。1901年以后是总统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进入20世纪后,美国总统的权力开始不断扩大,国会的权力日趋削弱,到罗斯福执政时期,形成了总统居主导地位的三权关系新格局。这一格局一直保留下来,至今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形成总统权力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要求扩大政府的行政职能;二、20世纪,美国频繁出现的非常时期,助长了总统权力的扩张;三、进步运动为20世纪强化总统权力提供了舆论准备。

  尽管在历史上,美国的三权关系不断变化,但是三权分立的格局并没有被打破。一方面是因为宪法对三权的平等独立地位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因为处于较弱地位的司法权在国会与总统的权力斗争中发挥了平衡的作用。就美国三权分立长期实施的后果来看,其防止出现专制暴政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专制统治都脱胎于行政部门,而在美国的宪政体制下,尽管总统被英国学者拉斯基称之为集“欧洲君主与首相”于一身的人,但是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不可能形成专制暴政。所以美国学者普遍认为,“分权这一由精心构思的制约与平衡来履行的制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防止专制暴政的安全措施”。

  四、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意义和启示

  (一)意义

  首先,从三权分立的目的看,无论对于该理论的创始人还是运用该理论的国家来讲,三权分立就是为了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防止某一国家机关或者个人的独裁和专制,从而保证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

  “如果同一个人或者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制裁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而制约权力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因此,无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对权力的制约都是一种实在的需要,只是资本主义国家制约权力的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制约权力的本质是为了真正保障人民的权利。

  其次,从三权分立的内容看,在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分享政权的事实已成为历史以后,按分权理论建立的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关,都根据国家权力的表现形式将其分为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这三种国家机关分别行使不同的国家权力,并使之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很难说这三种权力是分立的,就连代表民意的代议机关实际上也是有产者的论坛和表决器,但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仍然是资产阶级为维护其整体利益,为保证国家权力有效、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模式。

  再次,从三权分立的功能来看,在国家生活中,它大体发挥了以下几种功能:1、区分功能。现代美国宪法学家柯尔文曾把三权分立总结为四个要点:(1)政府有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固有的独特的职能;(2)这些独特的职能应由三个分别配备人员的政府部门各自行使;(3)三个部门在宪法上应该是平等、互相独立的;(4)立法部门不能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此种说明为许多学者所接受,特别在美国这个说明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现代大多数国家在实践上都有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机关的设置(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使得国家职能得到合理的区分和实现,这的确是有目共睹的。2、平衡功能。国家权力在区分的前提下,根据其职能配置不同的权力机制,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部门的权力都是有限的,不致

  使某一部门因权力过大而导致权力运行失衡。3、制约功能。立法、行政、司法职能的差异,机构的分离,职权的划分,相互间权力运行的牵制,使得三种权力能够达到有效的制约。4、补救功能。当三种机关中的某一机关在行使权力不当招致社会不满时,其他的机关可以行使权力,挽回影响和损失,从而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二)启示

  将三权分立看作是制约权力的手段,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三权分立的地位。第二,有利于我们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益的经验。中国不搞三权分立,但可以吸收其合理的因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制度,它直接反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行政机关权力滥用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人大的监督;另一方面要提高司法机关的地位,深入进行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使司法机关能配合人大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对行政权进行有效的制约;同时,应配合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尽快制定完善的司法人员资格法,让高素质的人担任法官、检察官,并对司法人员的枉法行为以重惩,建立严格的错案追究制度,保证司法队伍的纯洁性。三权分立不应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我们要在观念上对其重新认识,摒弃偏见,吸收其合理成分,借鉴其经验,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国家权力运行走上法治的轨道,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总之,三权分立学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历史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其作用在政治体制中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国实行政行合一的政治体制,不搞三权分立,但可以吸收其合理的因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制度,它直接反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课题。我们可以从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吸取其长处来完善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注

  释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泽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泽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参考文献

  [1]徐希军:美国总统否决权探析[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2]赵震江: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张采凤:论美国政府的分权制衡机制[J],比较法研究,1999年02期

  [4]赵德平:试论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原则[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5]刘钰,赵文:美国分权制衡原则探悉[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6]樊体宁:论美国分权制衡制[J],世界历史,1988年01期

  [7]陈土光,李光炎:评美国的“三权分立”及其它[J],社会科学探索,1989年05期

  [8]李其荣:美国总统权力的扩张及其动因[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董秀丽:三权分立与美国总统和国会的权力之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张锐智:试论美国司法审查制在权力监督中的作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推荐访问:两个确立的启示 确立 启示 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