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理论对商贸文化的影响7篇

协同治理理论对商贸文化的影响7篇协同治理理论对商贸文化的影响  作者:闫亭豫  作者机构: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出版物刊名: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244-250页  年卷期:2015年  第7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协同治理理论对商贸文化的影响7篇,供大家参考。

协同治理理论对商贸文化的影响7篇

篇一:协同治理理论对商贸文化的影响

  作者:闫亭豫

  作者机构: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出版物刊名: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244-250页

  年卷期:2015年

  第7期

  主题词:公共事务;协同治理;公共行政理论

  摘要:国外协同治理研究缘自治理需求与治理能力的不平衡。面对公共事务在量与质方面的飞速发展,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解决公共问题上日渐式微,协同治理逐渐成为公共行政理论与政府改革实践的发展趋向。在厘清协同治理的内涵及其近义术语的基础上,根据协同治理分析框架的逻辑关系,梳理协同治理的背景、机制、产出等方面,可以发现,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视角、方法、内容、领域等方面对我国研究协同治理的启示意义,并为推动我国公共事务的协同治理提供参考。

篇二:协同治理理论对商贸文化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协同治理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张旭霞

  余克寒(675)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1期

  【摘

  要】协同治理是突破传统治理模式、走出传统治理困境、打破传统治理局限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新模式。协同治理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能够优化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发展社会治理民主。本文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协同治理的介绍以及对三国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等方面的系统化比较分析,借鉴其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协同治理的发展实际,对中国进一步构建新时期协同治理体系提供现实的指导。

  【关键词】协同治理;国际比较;治理理念;治理方式

  随着世界各国对社会建设格局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高度重视,协同治理已经成为各国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完善治理体系的过程中普适性的治理模式。纵观全球,美国、英国、日本在协同治理的实践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对于提升中国协同治理的实践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时,中国也应该注意和避免上述国家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在社会治理中建立多元参与、协同合作、民主科学的协同治理机制,构建中国特色的协同治理发展体系。

  一、协同治理的现实意义

  协同治理是在政府引导下、基于协同理论与治理理论发展的当代社会治理新模式。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协同治理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团体、公民等子系统以及货币、法制、道德等控制参量,通过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对冲突和利益矛盾加以协调,解决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共同致力于公共利益最大化和社会稳定发展的目标。[1]这种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规范化为一体的社会治理模式赋予了社会发展更强大的动力,充分体现了对高效治理和规范治理的理性追求。

  具体来说,协同治理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协同治理以“多中心治理”为治理理念,治理主体除传统的政府部门以外,还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团体、公民个人等,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在协同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从而保证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治理权威的多样性,在传统的社会治理中,治理权威往往只属于政府部门。但在协同治理的过程中,任何主体都可以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治理权威的重要补充,从而打破了政府一元化权威的治理模式;三是子系统的协作性,在协同治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与其他治理子系统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监督与被监督的传统关系被打破,更多地强调在法律平等、机会平等、话语权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四是系统的动态性,面对复杂的社会发展方向和规律,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滞后性与低效性已经逐渐暴露,而协同治理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按照动态和权变的原则,加强各主体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存,使整个治理系统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达到更高的发展层次。总体而言,实现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与传统的治理模式相比,协同治理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优化公共服务,保证有效供给

  在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当中,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基本都由政府提供,但是庞大的社会需求以及政府提供存在的固有弊端则导致了供给的低效性、滞后性和不对称性。协同治理将各治理主体都纳入到供给体系当中,政府可以根据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特性以及供给对象的需求选择由其他子系统充当供给主体,通过外包等手段组织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规避时间、空间、资源、能力等各方面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供给上的局限性,有利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高质量、高效率提供。

  (二)完善公共政策,实施有效反馈

  公共政策失效可能存在于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存在于直接关乎到自身利益的方面。协同治理强调了在公共政策发展的各个阶段,多元主体作为公共政策的相关者,共同致力于公共政策的良好运行。协同治理模式下的多方协同能够提高公共政策的认可度和执行度,可以弥补传统官僚制治理中存在的固有缺陷,缓和矛盾和冲突。

  (三)扩大民主途径,保障有效民主

  协同治理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拓宽公民参与治理的途径,提高公民参与治理的能力。在协同治理的过程中,早期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被推翻,公民作为协同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被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公民能够通过多样化的途径与渠道参与社会治理,合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二、协同治理的国际比较:以美、英、日为例

  协同治理是当今各国普遍追求的社会治理模式。从简政放权、政企协作、公民参与等各方面看,西方在协同治理方面起步较早,社会协同治理体系较为完善,参与性、合作性、民主性、制度性等理念在西方协同治理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中国社会治理发展阶段与协同治理运行模式进行理性化、有序化、科学化的选择和借鉴,以期对中国协同治理的发展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

  (一)美国:以公民为中心,强调高度协同

  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改革可以说是在社会结构和经济运行剧烈变动时期的改革。美国这一时期的社会无序性导致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公民也逐渐认识到在社会治理方面仅依靠单一的组织部门和单一的治理模式是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定会被淘汰。美国是典型的公民社会,政府、市场、社会构成了社会协同治理的三个最重要子系统,整体社会的良好运转离不开上述三部门主导下的多元化协同治理。当代美国社会治理改革以协同政府为起点,通过自治性社区这一有效平台,将非营利组织等各参与主体贯穿始终,构建从公民个人到社区组织,再到地方政府以及联邦政府的多元化治理主体。

  美国协同治理的运行模式明显带有美国极度崇尚个人自由的独特民族个性,具有鲜明的美国特色,其协同治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美国协同治理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务理念,其战略目标共有三个:一是深入政府改革,实现管理扁平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公民与联邦政府之间的有效互动沟通搭建桥梁;二是高度的社会参与,美国社会组织和公民通过建立众多与政府部门相对应的理事会、委员会等机构参与和监督政府决策;三是完善的法律支撑,在美国,地方政府有着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证协同治理的有序、有效进行。

  (二)英国:以政府为引导,社会多元参与

  英国作为社会治理改革的先驱国家,其社会治理从“无为而治”到“有限治理”,再到“全面治理”和当今的“协同治理”,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协同政府”到“整体政府”,协同治理成为英国社会治理中最具前沿性的治理模式。英国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中高效有序运转,为整个英国社会提供了优质化的服务。[2]2010年,英国提出“大社会、小政府”的社会治理理念,支持鼓励更多的主体参与到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当中来。此后,社会多元参与、合作共治的协同治理体系也逐渐成为英国社会治理的主要模式。

  英国社会协同治理体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扩大公民与社区的权利,保障公民与社区的合法权利的有效实施。公民在整体社会运行中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公民直接参与”成为弥补英国传统代议制体制不足的重要补充,为国家社会治理确定了一个整体的政治框架。“协商和参与民主”则是英国社会治理的具体方法,保证了英国协同治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例如,英国经常通过“公民评审委员会”、“公民议会”、“常设公民小组”等方式征求公民意见或者接纳公民直接参与到相关决策当中;其次,强调志愿精神,鼓励全社会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到社会治理当中。英国是世界上志愿者活动开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之一。例如推行“大社会日”、建立全民服务机构、发展一系列志愿慈善事业等。

  (三)日本:深化公民社会,三部门协同治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传统中央集权下的官民型社会开始变革,政府和社会都积极探讨社会治理的新路径,一种政府与公民相互协商与合作的新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在日本的社会治理中,“公民社会”是最为普遍的社会治理概念,以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公民社会三部门为社会治理的主流。在这种三部门社会治理理论当中,政府部门是对法律、国家财政等公共事业的规范,社会企业是对市场竞争的规范,公民社会参与到整个社会治理过程当中,主要负责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话交流。日本将“公民社会”定义为一切处于团结、联合之名,来自民间参与和公共事务的社会组织、团体及个人。经历了数次社会转型,日本以《NPO法》的颁布以及相辅的一系列社会治理的配套跟进为改革契机,开启并推动了日本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协同治理理念不断发展并深入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转变社会治理方式,社会治理由传统的政府部门单向管制向由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运行模式转变;(2)在“公民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充当合理角色,发挥有效作用,并给予社会组织有效的评价;(3)在综合考虑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社会治理的基本法律,明确各治理主体的法律地位,形成有力保障。

  三、三国协同治理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上述三个国家的协同治理进行系统概述,可以看出,在共同的国际大环境下,各国在协同治理方面有一些共性特征。然而,各国面临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各国不同的民主化程度等因素,体现在社会协同治理中就会表现出差异化的治理理念、多样化的治理方式。

  (一)治理理念的比较

  1.美国:发扬自由民主精神,寻求多元治理路径

  美国是信奉自由主义的典型国家,其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是在几十年的社会治理变革与发展下成长起来的。首先是自由主义理论,从理论上讲,美国信奉个人主义,崇尚自由主义,美国在社会管理方面也十分宽松,社会自由程度较大。但实际上美国的社会治理体系十分严密,疏而不漏,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手段严厉而多样,造成西方国家公民法制观念较强,对于协同治理的参与也具有高度的积极性。[3]自由主义背后的底线治理、监督治理、法律治理也是信奉自由主义的美国协同治理的重要理论保障;其次是社区自治理论,从克林顿政府的“授权社区”、“重建社区”工程开展以来,社区自治作为美国的一种社会治理传统历时已久,其典型特征之一就是社区公民直接参与,并直接表现在社区内部与外部的多元主体对各项事务的参与过程当中。[4]2.英国:深化大社会论,构造整体政府

  “大社会小政府”是英国社会治理改革后最典型的治理理念,强调将政治家手中的权利转移到公民手里。英国政府认为,要解决传统治理时期遗留的社会问题,必须彻底改变工党执政时期“所有问题依靠政府解决”的传统做法,转向“小政府”、“还政于民”,让公民重新学习并参与到社会责任当中。[5]另外,大社会理念下的英国社会协同治理赋予地方社区更宽泛的权力,甚至对权力进行重新分配。英国“大社会小政府”治理理论包括三项基本实施原则:社会行动、公共服务改革、社区的能力。与美国相比,当代英国政府作为协同治理的最重要的引领主体仍保有较大的话语权。英国“整体政府”理论在英国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整体政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府是指为了共同目标的完成而实现的跨部门协作、有机组合的联合机构,既包括高层政府与地方政府间以及各级政府间的纵横合作,也包括政府与市场乃至社会的合作;既包括政策制定的合作,也包括政策执行的合作。

  3.日本:打造公民社会,推行“新公共”理论

  近年来,日本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变革与发展十分显著。首先,在日本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最常见的方式是公民通过自主结社的方式主动参与协同治理,“公民社会”也逐渐发展成为日本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之一。日本公民社会在日本民主政治发展与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调自治性,培育公民的自治能力与自治精神。例如引进公民社会评价指标作为衡量日本公民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准等,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重要的空间和平台,从而促进了日本协同治理的发展。日本公民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依次是运动动员时期、能量积蓄时期和爆发发展时期,基本上经历了一个“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的过程。在日本社会的协同治理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日本政府逐渐推出了“新公共”理论,致力于构建互助和有活力的日本社会的公民们所拥有的共治场所,主张由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公共性转变为以多元为主体的公共性,首次将政府与社会体系力量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协同治理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二)治理方式的比较

  1.美国:调控政府职能,重视非营利组织,完善法律保障

  美国协同治理运作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政府职能范围和管控力度的调整。在美国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中,政府的核心职能逐渐由“划桨”转变为“掌舵”。尤其在里根和克林顿时期,“重塑政府”运动盛行,政府职能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较大力度的调整;二是支持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激活社会活力。美国在社会治理改革过程中,逐渐明确了多主体协同合作的社会治理模式,尤其是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快速发展,成为当今美国协同治理的一大特色和优势。美国非营利组织数量多、覆盖面广、实力雄厚,在社会协同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是以法律制度为依托,加强监管反馈体系建设。美国在协同治理的运作过程中高度致力于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完善,通过法律规范和有效制度引导,促进社会治理稳定和社会治理创新。

  2.英国:促进政府稳定,加强社区治理,发展民间组织

  英国在社会协同治理上也明显地体现出了立法先行、法律保障以及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等众多国际社会协同治理的共性。[6]同时,英国的协同治理也表现出了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英国协同治理强调政府淡出而不是政府退出,与美国自由主义背景下的社会协同治理体系相比,英国社会协同治理体系体现出了更大程度的国家主义。英国政府对社会事务管控和干预的深度和广度更大,在教育、医疗、社保等基础社会项目中必然会看到英国政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府的参与,这与英国政府“保障基本、保证公平”的治理原则也是密不可分的,政府拥有其他组织或部门不具有的天然优势。其次,英国同样重视并鼓励民间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从而在源头上和根本上实现多元协同治理。英国民间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被英国公民广泛认可,英国政府通过搭建社会治理安全网,为社会治理创造了新的治理工具。

  3.日本:创新官民关系,发展民间组织,扩大参与渠道

  日本在社会协同治理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寻找新型的官民关系,推进社会治理的变革与发展。首先,日本放宽了对民间组织的管理,通过立法、减税、资助等各种方式鼓励引导以非营利组织为代表的民间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民间组织介入社会治理预示着日本单靠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时代已经结束,多元化治理的时代已经到来。同时,日本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建立政府、公民、非盈利组织之间的新型合作互补关系,这种关系既不是完全对立的,也不是过分依赖的,而是一种互助互动的新型关系。另外,日本不断扩大社会各阶层表达意愿的途径,疏通利益诉求渠道,社会各组织各部分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参与政治、监督政治,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四、三国经验对构建中国协同治理体系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治理的趋势也逐渐向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发展,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共同治理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此同时,各种弊端和不足也日益显露,对政府以外的其他治理主体认识不足、治理能力受限、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缺失、协同治理实践程度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社会协同治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在协同治理方面的比较分析,其协同治理路径主要集中在多元主体、法律法规、治理人才以及财政补充等方面。借鉴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先进经验,汲取其在运作过程中的教训,结合中国社会治理发展的实际,扬长避短,合理借鉴,对构建中国特色协同治理体系有着重要启示。

  (一)加强政府引领,构建多元主体中心

  当今社会,对于整体社会的治理必须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依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依靠部门分工和专门化服务下治理效率的提升,形成由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协同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统治的机制是控制,治理的机制是信任。[7]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三国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协同治理的基本路径与首要前提就是重新构建政府、社会、公民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通过积极有效的协商合作,发挥各自在社会治理中的优势,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解决社会冲突。[8]同时,社会治理中多元主体的参与行动必须要有坚实有效的制度进行约束,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仍要发挥其强有力的管控作用,进行新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为协同治理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完善法律政策,提供坚实有效保障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美国等国家在协同治理过程中不断健全法律政策,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参与治理的多元主体在协同治理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多重矛盾。解决这些矛盾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责任划分、规范追责程序,从而完善社会治理的事前预防机制、运行机制和事后处理机制。同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整体领域内的社会治理进行科学化、有效化的评价和监督,及时纠正偏离正常运行机制的行为。另外,在政策建设方面,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度,规范各主体的责任、行动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制定统一的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保证协同治理的一致性。

  (三)招募治理人才,积聚财政资金优势

  中国协同治理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随着协同治理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中国应大力支持并鼓励优秀的人才投身于社会治理的相关领域尤其是志愿服务工作,在人才招募与人才培训阶段通过计划性、规范性、科学性的方法措施,以激励为主、以薪酬为辅,保证协同治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在社会治理的物质基础保障方面,中国应该汲取日本财政投入不足的教训,加大政府和社会对协同治理的财政投入,在保证资金充足的基础上不能将社会治理的资金来源仅局限于传统的政府拨款,要充分发挥社会资助和公民捐赠等方式的特色和优势,保证社会治理在资金投入上的协同性,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保证社会治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五、结语

  随着国际社会对社会治理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社会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多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协同治理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共同的追求。就中国而言,结合现阶段协同治理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层次,合理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协同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全面科学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协同治理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叶大凤.协同治理:政策冲突治理模式的新探索[J].管理世界,2015(6):172-173.[2]孙迎春.现代政府治理新趋势:整体政府跨界协同治理[J].中国发展观察,2014(9):36-39.[3]Proctor,Julia.OpenGovernmentInitiative[J].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2014(1):209.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4]张晓明.美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做法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4):13-17.[5]王薇.英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2):9-12.[6]TomL.DeliveringjoinedupgovernmentintheUK,Dimensions,IssuesandProblems[J].PublicAdministration,2002(4):615-642.[7]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4(4):98-120.

篇三:协同治理理论对商贸文化的影响

  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理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其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1971年他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还著有《高等协同学》等。

  协同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论以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吸取了结构耗散理论的大量营养,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的领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建立了一整套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在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上,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

  协同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是近十几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说过,他把这个学科称为“协同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

  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的或自然界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宏观的或微观的系统等,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却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协同论则是在研究事物从旧结构转变为新结构的机理的共同规律上形成和发展的,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类比对从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并推广到广泛的领域。它基于“很多子系统的合作受相同原理支配而与子系统特性无关”的原理,设想在跨学科领域内,考察其类似性以探求其规律。哈肯在阐述协同论时讲道:“我们现在好像在大山脚下从不同的两边挖一条隧道,这个大山至今把不同的学科分隔开,尤其是把‘软’科学和‘硬’科学分隔开。”

  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协同学引论》)。对千差万别的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而言,均存在着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任何复杂系统,当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能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混沌中产生某种稳定结构。协同效应说明了系统自组织现象的观点。

  伺服原理

  伺服原理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它从系统内部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方面描述了系统的自组织的过程。其实质在于规定了临界点上系统的简化原则——

  “快速衰减组态被迫跟随于缓慢增长的组态”,即系统在接近不稳定点或临界点时,系统的动力学和突现结构通常由少数几个集体变量即序参量决定,而系统其他变量的行为则由这些序参量支配或规定,正如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所说,序参量以“雪崩”之势席卷整个系统,掌握全局,主宰系统演化的整个过程。

  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是相对于他组织而言的。他组织是指组织指令和组织能力来自系统外部,而自组织则指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自组织原理解释了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

篇四:协同治理理论对商贸文化的影响

  “协同治理”及其在当代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在当前我国的农村治理当中,社区治理的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社区的治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任务,对于农村的社区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开放和流动的社会背景之下,要对不同的利益主体进行积极的引导并且参与其中,通过相互的协商和合作,共同的去面对和解决农村社区治理的一些问题,也就是协同治理的理念。在现实的实践当中,协同治理在基层的治理中已经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对于进行深化农村社区当中的协同治理要从硬件和软件这两个方面进行完善,构造出一种全新的关系模式,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进行多元的协同和协商机制,维护好农村社区进行和谐稳步的发展。

  关键词:当代农村;社区治理;应用分析;协同治理

  1.

  协同治理的内涵

  协同治理是治理理论的重要措施,是将科学的协同理念引入到治理的理论当中,协同其实就是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相互的调配和合作,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各个部分之间进行协同合作。社会的协同治理就是政府要发挥主导的作用,去构建平台和进行沟通的渠道,强化对社会的支持和教育。在现代转型发展的社会当中,要努力的构建沟通和共同协商的机制,尽可能的去消除相互的矛盾和冲突,进行构建一个和谐友好的社会,这也成为了社会治理的主要发展的趋势。

  从总体上来看,协同治理有其发展的背景,要在整体的发展之中去解决社会主体之间的一些矛盾和分歧,在多边的参与互动中去化解矛盾,最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政府要根据农村社区治理的方面进行创新和发展,是解决社会转型的需要。

  1.

  当代农村社会治理的新环境和任务

  社区治理是社会的基础的目标,在不同的社会形势下,社区的发展都会受到国家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建设下,社区在国家的治理当中有着凸显的地位,社区的国家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1.

  社区治理环境的变化

  国家的重要职能就包括社会管理,同时也是通过载体和平台在社会上进行落实。在现实的社会当中,社区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国家在进行治理和建设的主要载体和平台。是社会进行实践的产物,也是社会关系的不断外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也不断的推动着社区的进步。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冲击下,农村的社区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和变革,同时也对新时期的农村的社区治理打来了巨大的挑战。

  1.

  社区治理面临的新任务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我国的农村在社区的治理方面面对着新的任务和挑战,而且正在经历着现代化,不同性质的社区正在逐步地形成大型的社区,使得社区关系和公共空间都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扩展。一些传统的农村社区和城市的社区有一些相同的特点,还有其自己的特点。对于传统的农村社区治理很难适应现代的新型农村社区的一些发展的要求。怎样去构建包容性的社区治理的良好结构,就是现代农村在进行社区治理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1.

  协同治理的价值和应用

  社会管理模式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构建出多元主体参与到社会的治理机制当中,这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当中的必然趋势也是必要的要求。从改革开放这么些年看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在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各种社会的问题也在逐步地凸显出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对发展的

  形势进行不断的创新和进行调整,要以新型的组织形式和社交形式为现代化的新社区注入新的活力。

  结束语:从总体的发展来看,在现代化的发展来看,特别是在这种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阶段,当代的农村社会都在发生着改变,而且新变化对于农村的社区治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协同治理是一个多元的主体力量,通过相互的沟通和协商,一起去解决社会分歧和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维护大众的合法权益,这对于农村的社区治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协同治理在现实的社会实践当中具有很多优势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增元.协同治理及其在当代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应用[J].学习与实践,2013(12):98-106.

  [2]鲁篱.论金融司法与金融监管协同治理机制[J].中国法学,2021(02):189-206.

  [3]张泉.Y市开放式公园协同治理的问题与对策[D].扬州大学,2021.

  作者简介:赵莹(1977-01),女,汉族,籍贯:辽宁朝阳,当前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国际贸易外交

篇五:协同治理理论对商贸文化的影响

  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理论是自然科学中的协同论和社会科学中的治理理论综合而成的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交叉理论,对于解释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协同学是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协同学是研究由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诸如电子、原子、分子、细胞、神经元、力学元、光子、器官、动物乃至人类)所构成的各种系统。研究这些子系统是通过怎样的合作才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的。尤其要集中研究以自组织形式出现的那类结构,从而寻找与子系统性质无关的支配着自组织过程的一般原理。”。根据哈肯创立的协同学理论,不沦是在宏观系统还是在微观系统,只要具有开放性,那么就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有序的结构。不同的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都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协同现象,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机制和规律.因而具有明显的方法论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概念不仅在政治学领域,而且在社会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所谓治理,是“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俞可平认为,治理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等四个方面。陈振明将庞杂的治理理论研究途径概括为三种方式:基于政府

  管理的治理、基于社会自组织的治理、基于网络化的治理,认为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相互合作、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所谓协同治理,是指多元主体间通过协调合作,形成相互依存、共同行动、共担风险的局面.产生合理、有序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协同治理包含合作治理之义,但又不仅限于简单合作,它是在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治理的协同性。其内涵包括:

  (1)主体多元化。治理主体不仅指政府组织,而且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庭以及公民个人,各个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也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在社会系统中,它们之间保持着竞争和合作两种关系,因为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者行为体具有能够单独实现目标的知识和资源。与多元化主体相伴的是治理权威的多元化,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威中心,其他治理主体在一定范围内都可以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发挥和体现各自的权威性。不仅如此,多元治理主体需要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行动的一致性,并且积极配合,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最终取得更好的结果。

  (2)协同性。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要求各个子系统之间加强协作,这样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发展。有的治理主体可能在某一个特定的交换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这种主导并不是以单方面发号施令的形式,而是在发挥主要作用的同时,与其他主体相互配合。具体而言,协同治理就是强调政府不再仅仅依靠强制力,而是更多地通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企业等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对话、相互合作等方式建立伙伴关系来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3)动态性。社会系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各个子系统应当根据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协同治理中,各主体需要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这必然增加主体间合作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为此,治理主体应当根据治理过程中的变化状况作出动态性的回应。合作治理过程中显然不能因循守旧,照搬过去的路径,各治理主体需要不断顺应变化的形势,并积极、灵活地调整行为,从而保证治理目标的实现。

  (4)有序性。各治理主体构成了治理体系,但这个体系不能处于无序的状态,否则会导致协同的低效甚至失效,使治理体系出现碎片化、重复建设、资源内耗等现象。当然,治理主体行为的有序性,并不表示主体间关系的完全等同,事实上,在不同的时空,由于各主体所掌握的资源不同、承担的职责有异、能力大小不一等,因而处于不同的位置,而且相互之间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变化。

  在社会各子系统功能分化的基础上,要达成协同治理的目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是完善协同治理的法规制度。国家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有序结构,需要各种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加以保障。法律法规一种极为重要的正式制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一方面是社会系统中各种元素、变量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各个社会系统要素相互作用所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则。法律法规对社会各子系统的行为方式和关联方式加以规范和约束,使各子系统协同运作进而形成治理的有序结构。因此,应当建立健全协同治理的法律法规,同时制定各子系统协同治理的工作制度,以实现协同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定化。

  二是优化协同治理的权责体系。协同治理的权责体系是关于各子

  系统权力、职责的明确界定,包括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是取得协同效应的前提之一。在协同治理结构中,一方面需要由国家对资源和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将各子系统围绕一个共同的政策目标而整合集成起来,并强化其整体行动的能力以发挥协同效应;另一方面需要科学地分解决策权,赋予各子系统以一定的决策、协调与管理职能,使其能够在各自权责范围内做出合理、科学的决策。

  三是加强协同治理的资源保障。系统从无序状态转变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有序状态,或者从一种有序状态转变为薪的有序状态,首要的条件是从外部环境获得能量流和物质流。社会各子系统的运行都需要消耗必要的资源,包括内生资源和外生资源两部分,前者依靠系统内部的自我生长,后者则是依赖系统外部的投入。各治理主体的资源保障包括人力资源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物资保障等多方面内容,要完成协同治理的目标,一方面需要资源的必要投入,另一方面还应当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四是搭建协同治理的信息平台。社会子系统之间的交流、沟通的前提之一是准确、及时的信息,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再好的协作体系或是协作机制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在各子系统之间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不仅能够为指挥系统的决策提供依据,为各治理主体的信息交流提供便利,而且能够保证各方的有效合作,根据掌握的信息在行动策略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从而产生治理的协同效应。

篇六:协同治理理论对商贸文化的影响

  协同理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其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1971年他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还著有《高等协同学》等。

  协同治理是自然科学中协同论和社会科学中治理理论的交叉领域。尽管该理论还没有形成明晰的概念和框架,但基本上包括治理主体多元化、各子系统协同性、自组织间竞争合作以及共同规则制定等内涵。协同治理的本质是通过在共同处理复杂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协调,实现共同行动、耦合结构和资源共享,从根本上弥补政府、市场和社会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性。

  协同治理理论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理论,它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作为自然科学的协同论和作为社会科学的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简单来讲,就是在开放系统中寻找有效治理结构的过程.协同治理理论就是有关在开放系统中有效治理结构形成的研究范式.换一个角度看,协同治理理论就是用协同论的知识基础和方法论来重新检视治理理论.因此,协同治理理论的提出和完善对于改善治理效果,实现"善治"的治理目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篇七:协同治理理论对商贸文化的影响

  作者:张贤明;田玉麒

  作者机构: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出版物刊名:湖北社会科学

  页码:30-37页

  年卷期: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协同治理;民主巩固;公民参与;民生改善;发展趋向

  摘要:协同治理是全球化时代,由跨越组织、部门和空间边界的公共部门、市场组织、社会组织或个人相互协调合作,共同解决棘手公共问题的整个过程,可以从政策制定过程、构建良善关系和善治实现方式的维度对其内涵进行阐释。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策略,协同治理的重要价值在于能够通过鼓励公民参与使新兴民主得以巩固、衰退型民主能够复兴,并通过多元协同提升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协同治理是对现实治理难题的回应,在产生、达成与运行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特有的实践取向;而作为新兴研究领域的协同治理在理论探讨还落后于实践,需要在内涵的本质属性、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内在机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推荐访问:协同治理理论对商贸文化的影响 协同 治理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