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现状19篇

小城镇发展现状19篇小城镇发展现状  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目前,小城镇所具有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人口集聚效应明显,不仅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刺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城镇发展现状19篇,供大家参考。

小城镇发展现状19篇

篇一:小城镇发展现状

  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目前,小城镇所具有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人口集聚效应明显,不仅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重要途径。小城镇是城镇化的主要阵地,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是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要课题。小城镇必须完善城市功能、繁荣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迎接这个城镇化浪潮。

  一、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一)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

  个别乡镇对城镇建设缺乏主体意识,没有切实履行城镇建设主体责任,使城镇建设总体进度缓慢。在小城镇建设中,建制镇政府的主体资格认识不清,思想存在误区,对小城镇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工作方法不多,力度不够,存在畏难情绪,这直接影响到集镇快速发展。

  (二)商业网点设计布局滞后

  个别地方的小城镇建设,呈现居民住宅建设过剩,但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市场,商店等商业服务性建设不配套。教育、医疗等相关服务保障设施跟进不到位。日后,势必出现新的群众就医难、孩子受教育难的问题。社会公共养老服务性建设没有提到重要日程。据国家主流媒体介绍,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可怕,未来仅靠家庭养老单一模式,已经完全无法承受。所以,小城镇建设当中,强化养老服务设施及功能建设完全必要。

  (三)城镇化水平低,产业支撑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和同期的工业化和非农业化水平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如果把中国的城镇化放在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进行比较,其落后的程度就更为明显了。城镇一般处于农业和工业的过渡地带,农业不是其强项,工业更不是其主打项目,缺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城镇现有的企业多是一些加工型或者手工型的企业,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的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小,可获利的空间较小。除此之外,城镇也没有太多的知名企业或者知名品牌来拓宽市场,引进外来资金,而且企业之间的布局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相对规模的工业聚集区,企业对推动城镇化建设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就非常薄弱了。

篇二:小城镇发展现状

  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绩效分析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以平均每年0.625%的速度递增,而1952~1977年均只提高0.2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共有小城镇45462个,其中建制镇19060个。另据1997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截止到1996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6126个,镇区户数平均1221.1户,镇区人口平均451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71.5人,镇区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建制镇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三类地区分别拥有建制镇7479个、4682个和3965个,分别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46.4%、29%和24.6%;从人口规模看,目前建制镇大多属于小规模之列。镇区人口在4000人(全国平均数为4518.6人)以下的镇达到10544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65%;中等规模的镇(镇区人口4000~10000人)4235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26%;镇区人口10000人以上镇1347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8.4%,这部分人口规模较大的建制镇虽然数量较少,但却拥有建制镇人口总数的36%和非农业人口总数的40%,属于经济实力最强、发展势头最猛的镇。

  尽管经历了改革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1952~1978年,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提高了5.4个百分点,但同期工业化率和非农化率却上升了26.7和22.4个百分点[1]。改革以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中国城镇化带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弥合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的差距。1978~199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25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幅度从26.4%下降到11.7%,下降了14.7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的幅度从54%仅下降到51.2%(见表1)。这说明滞后程度仍然十分严重。而如果把中国城镇化放在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其落后程度更是极为明显的。199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比低收入国高1.9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数低16.1个百分点,更不用说与中等收入国和发达国家相比了(见表2)。

  城镇化的滞后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社会经济效应。首先,形成和固化了城乡产业―就业―收入与消费结构的长期失衡态势。1978年,农业部门以70.5%的从业人员创造了28.1%的生产总值,而非农部门却以29.5%的从业人员创造了71.8%的生产总值,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产业―就业结构总偏差为84.8%。1997年,中国的产业―就业结构偏差虽然有所缩小,但仍保持在62.8%的较高水平。产业—就业结构的过大偏差,使得农业部门的回报率(农业产值比率除以劳动力就业比率)相对过低,1978年为非农部门的1/6.25,1997年虽有所上升,但也仅为非农部门的1/4.41。回报率的低下直接限制着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维持在不到城镇居民一半的较低水平,消费水平只大体保

  表1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与非农化的程度

  单位:%

  年

  份19521957196519781985199019971998

  工业化率17.625.431.844.338.537.043.542.1

  非农化率49.559.762.171.971.672.981.381.6

  城镇化率12.515.418.017.923.726.429.930.4

  城镇化滞后

  于工业化5.110.013.826.414.810.612.611.7

  城镇化滞后

  于非农化37.044.344.154.047.946.551.451.2

  注:工业化率和非农化率按国内生产总值基数(当年现价)计算。

  表2我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城镇化水平对比

  单位:%

  年份

  中国

  世界

  平均

  低收入

  国家

  中等收

  入国家

  高收入

  国家

  美国

  日本

  197017.4351846747471

  198019.4402238747476

  199729.9462849787778

  2.The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Report1998/1999,KnowledgeforDevelopment,P192~193.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3.中国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9),111页,与上述世界银行出版物有差距。

  持在城镇居民的1/3左右。并且,从近几年情况看,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扩大的趋势。其次,使我国在人均消费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过早地遭遇了工农产品的买方市场和经济过剩。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买方市场和产品过剩与城镇化水平过低有着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是农民收入增速趋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再次,对农业部门的发展造成了诸多方面的限制和约束。城镇化水平过低使农业市场难以有效启动,限制了农业市场扩大的可能空间;农业人口过多使农业竞争地位低下的状况难以真正扭转。最后,限制了农村人口的转移,使农业内部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我们估计,我国现有的农业劳动力约有1/3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总量达到1.5亿左右,今后每年还可能产生800万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如此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仅靠农村内部是不可能全部消化的,必须从农村走向城镇,实行异地转移。

  国内外实践证明,城镇化水平提高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根据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运用经济计量模型估算出2010、2020、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可能分别达到40%、50%和60%,实际上是前10年和后10年稍慢一些,中间10年稍快一些。如果按照我们估计的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多吸收100万剩余劳动力,则2003年前后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充分吸收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以后农业剩余劳动力总量不断减少,估计2030年以后才有可能实现劳动力增加和就业吸收的动态平衡。如果考虑到加入WTO后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是粮食)的生产将大量减少,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将大量增加,从而从长期看农业领域可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则各产业吸收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达到平衡时的“转向点”可能会提前一些。

  那么,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道路,但各类型城市的发展重点应有所不同,其中,大、中城市主要依靠不能挖潜和城市质量的提高来集聚人口,即内涵发展方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主要依靠数量的扩张来集聚人口,即外延发展方式。当然,前者并不完全排斥数量的扩张,只不过数量扩张不是其主要任务;后者更不能不要内部挖潜,只不过其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吸收农村剩余人口。由于小城镇位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与农村经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体系,因此,在我国的城市体系中,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应该是最快的。此外,县、乡(镇)两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他们必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快小城镇建设,从而使小城镇的增长速度大于其他城市类型。

  下面,我们首先分析现阶段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很快,但由于其成长具有特殊背景,即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加上一些乡镇干部急功近利扩大财源的心态,我国小城镇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走一点弯路,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我们选择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一)小城镇的规模普遍偏小。当前,小城镇的规模普遍偏小,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根据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全国建制镇镇区平均只有1221.1户,4518.6人,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中西部地区建制镇的镇区规模更小。建制镇尚且如此,一般集镇的规模可想而知。在镇域人口上,有的镇只有几千人[2]。山东省烟台市属于比较典型的沿海发达地区,在该市175个乡镇中,总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只有2个,3~5万的75个,3万人以下的占56%,其中7个乡镇总人口不足1万人[3]。中西部地区乡镇的人口更少。

  现行行政区域规划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做出的,乡镇规模小比较利于管理。但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小规模乡镇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个小城镇只有当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时,才能够发挥经济中心对镇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作用;2万人时作用比较明显;超过5万人则可以对周边若干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其次,镇域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少不了多少,必然加剧农民的负担。实际上,乡镇“吃饭财政”状况的形成以及一些地区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等现象,与镇域规模过小、行政人员相对过多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一个2~3万人规模的镇吃“财政饭”的人员要达到150~180人,而某规模不到5000人的小镇吃“财政饭”的人员竟也超过100人。镇域规模与农民负担的关系可见一斑。

  再次,这种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有些地方小城镇发展很快,早已突破了原来的规划,有的地方两个或多个相邻的镇已经联在了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区域,但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这些经济区域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各镇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如温州市的柳市镇和北白象镇,综合经济实力一个是温州第一,一个是温州市第八,镇域人口都是10万人,镇区人口都是5万人,历史上(1992年)同属于一个区,曾经有过联体发展规划,建成区中心距离4公里,目前事实上已经联在了一起。

  再如温州市的龙港镇和鳌江镇,前者是温州市的第二经济大镇,后者也是该市的经济强镇。二镇的建成区人口分别为7万人和6万人,分属于苍南县和平阳县。两镇隔岸相望,不能互通,一条龙港大桥却建在离镇4公里之外的上游。在两镇建成区建大桥的方案提了十几年,终因分属于不同县而未能付诸实施。二镇距离虽近,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形成互动和互补,规划也雷同。

  又如在温州的东部,从瓯海区的永中镇到瑞安市的塘下镇,相距20公里,沿公路两侧居然有11个镇,已经成带状连在一起,单边的房屋最大间隔不超过100米,建筑以公路为街道式的布局,且都是“顶天立地”式的民房建筑,下面店铺,上面住家。水电等基础设施各自为政,小城镇管理十分困难。

  问题在于,上述问题出现的背景是浙东南极缺具有一定集聚能力的中等城市,使得这一带的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很强但发展质量不高。“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是这一带小城镇发展格局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能突破原来的行政区划,把事实上成为一体的两个镇规划成一个镇或者一个小城市甚至中等城市?而这种现象在发达地区并不少见,如山东省淄博、烟台等地。近年来,北京市、江苏省等省市已经开始合并乡镇工作,通过行政区划变动的方式提高乡镇规模,增加小城镇的集聚能力,同时,也能够有效解决联片镇的发展问题。从资源配置角度看,这项工作不是做得早了,而是晚了。

  (二)资金短缺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大问题,也是小城镇领导人考虑最多的问题之一。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在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这里,我们首先分析现行财政体制对小城镇投资的影响,然后讨论当前小城镇筹集建设资金的几种主要做法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在温州市的调查结果,按照现行财政体制,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地方税归县财政所有,镇政府只能按人头获得经费,超收部分按一定比例分成。而各种费用则由县级政府各部门直接收取,一般情况下,各种费用总数约占预算内财政收入的1/5到1/4,有的地方还可能要多一些。该市虹桥镇1997年预算内财政收入为7800万元,镇政府分得财政总费用(含教师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工资)600万元;灵溪镇(城关镇)1997年预算内财政总收入9200万元,镇政府分得1520万元(含教师工资和学校办公费800万元),镇财政预算外收入补贴预算内支出(不含城建投资)300多万元;水头镇1997年预算内财政收入

  5620万元,镇政府仅分得财政总费用670万元。县财政提取比例过大,往往使一些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捉襟见肘。

  总的来看,小城镇镇级财政和金库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小城镇财政的统管统支没有得到落实。县级各职能部门都在执行着各自带有很强的部门利益色彩的部门政策,乡镇政府很难打破它们的垄断权益,在一些地方县级职能部门在小城镇争相乱收罚款的现象比较严重,乡镇政府与县级有关职能部门的利益冲突越发明显。尤其是有些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以及受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的部门利益的驱使,在小城镇市场上吃拿卡要、以权某私的现象比较严重。根据我们的调查,1997、1998两年度南方某镇县级职能部门拿走的正当规费上解和不正当的罚没收入总额竟超过该镇两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种状况不仅大大降低了小城镇政府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及投入力度,而且由于乱收费和乱罚款,又极大地挫伤了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广大农民和个体工商业者的投资积极性,而这正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活水源头。

  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由于大量小城镇财政都是“吃饭财政”,个别乡镇甚至连工资都难以按月发放,在这种情况下又想由政府包办,就只能依靠手中的资源(包括行政资源)扩大资金来源。主要手段有“以地生财”和“集资建镇”等。

  “以地生财”是当前各地小城镇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手段。这种做法实际上与保护耕地的国策相矛盾。在实践中,各个小城镇都尽可能多出让一些土地,或者变相把农用土地非农化;有的乡镇领导错误地认为乡镇政府是管理农村的一级政府因而理所当然地拥有对农村土地的征用权,全然不顾正常的征地程序,盲目圈地搞小城镇开发区或进行房地产开发。这种混乱状况给耕地保护增加了压力,助长了“摊大饼”式发展小城镇之风。我们每到一个小城镇调查,听到的总是“土地不够用”之类的抱怨,很少有小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或者注重旧城区改造。

  “集资建镇”也是小城镇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卖户口”,即符合一定条件把农业户口转为小城镇户口的,要按照规定交纳一定的费用。二是企业或个体工商户集资,又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做法和行政措施的做法。前者指把小城镇的某些基础设施交给企业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利可图;后者指硬性摊派,要求小城镇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摊一定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这实际上对企业利益的一次剥夺,从长期看,对小城镇的发展有害无益。

  有些地方还把小城镇建设也列入义务工范围,有些乡镇企还号召农民自愿奉献并扩大义务工的范围和时间,变相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引起了广大农民的不满。

  总之,把小城镇建设状况与乡镇主要领导人的政绩乃至职务升迁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小城镇建设具有急功近利的色彩,而不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水到

  渠成的结果,在资金的筹集上就必然出现种种问题,其结果必然导致小城镇的高速度、低质量发展,有些问题甚至会带入下个世纪。

  (三)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导致小城镇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形成于50年代后期的户籍制度是传统计划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可以说,传统户籍制度的任务已经完成。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仍然依靠僵化的户籍制度限制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小城镇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现行户籍制度下,能够进城经商的农民仍然是“农业户口”,形成了城乡两栖的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游离阶层。这些农民户口仍在原籍,并且承包着土地,而就业和日常生活又在城镇,在农村和城镇都拥有生产和生活设施,实际上既无心或无力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业粗放经营甚至出现土地撂荒,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又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身份和待遇,工作和生活都难以稳定。这就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2.现行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空间范围,即使在大中城市有比较稳定的职业和在事业上有一定成就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无法取得城市户籍,仍然没有稳定感,更何况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在大中城市找到稳定的职业和较高收入。这就造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的局面。

  3.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必然就近发展非农产业,造成农村非农产业的分散化。近年来虽然提倡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但新建企业由于追求低成本和避税效应,集中的效果不能使人满意,而老企业集中的难度更大。缺乏非农产业的支撑,小城镇发展就失去了产业基础。

  (四)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不够密切。小城镇位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其产业结构更接近于城市,但在与农村经济的联系上比城市要密切得多。小城镇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从地域上看,小城镇发展最快、质量最高的地区实际上就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沿海发达地区,如浙东南、苏南、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等。正是由于小城镇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这种天然联系,小城镇的发展必然不可能脱离农业和农村经济而成为另外一个经济体系。各地发展的经验表明,许多小城镇正是把立足点放在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才逐步走出困境,不断跃上新的台阶。早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大都与农业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起码与较扎实的农业基础有关。但从全国总体看,小城镇经济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联系十分薄弱,我们认为,这正是我国小城镇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城镇的工业结构与农业的联系太小。尽管乡镇企业的集中度很低(只有大约8%左右的企业集中在建制镇),但仍然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主体。而乡镇企业与城市大工业的同构性过大,高达80%以上。也就是说,尽管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但其中的绝大多数是在农民不熟悉的非农领域与地方

  工业争原料、资金、人才和市场。从乡镇工业自身的产业结构看,80年代以来,乡镇工业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所占比重一直在30%左右,而80年代中期在泰国和印度农村工业的产业结构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分别占55%和90%以上。另据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生活理事会(ESCAP)的调查,在大部分亚太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加工和纺织品生产两项从业人员占农村人口的50%以上,在孟加拉国占75%以上。我国农村工业的这种畸形结构与其在城市工业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2.很多新建小城镇,尤其是相当一部分试点镇,往往把建设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而不是以发展镇域经济为手段促进小城镇发展。这种不正确的认识的结果是开发区泛滥,有的县几乎一个乡镇一个开发区,甚至一些根本没有开发价值的乡镇也不得不紧跟“形势”,办起了开发区。开发区泛滥的结果是对土地和资金的浪费。有的乡镇把开发区“三通一平”、“五通一平”后,等待外商前来投资;有的还在开发区里建起了一定数量的厂房或职工宿舍;有的把土地圈起来后便让其荒芜着。

  3.当前,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农业产业化对于有效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引导千家万户农民走向市场,并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龙头企业发育不足,而据有关学者推算,在全国2000多个乡镇企业中,只有5000个可以算作龙头企业[4]。小城镇经济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不够,不仅镇域农业经济发展难以跃上新的台阶,小城镇自身的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

  (五)小城镇管理体制不健全。现行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是在人民公社改革完成、乡镇政府成立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沿袭了人民公社的运行模式,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较浓。在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过程中,小城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有:

  1.管理体制不健全。乡镇虽然是一级党委、政府,但许多职能部门,如工商所、派出所、供销社、电管所、粮管所、土地管理所等都是人财物统归县职能部门垂直领导管理,乡镇政府的职权十分有限,难以对乡镇经济社会的运行实施统一协调管理和服务。这种状况对于一般集镇尚可,对于发展较快的建制镇甚至试点镇就有捉襟见肘之感。有些较大的小城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行政和社会管理问题,如镇容镇貌、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城镇绿化、市场管理、文化娱乐业的审核和管理、街道交通管理等,都被列入镇政府的目标责任制,但由于这些部门不属于镇政府直接管理,镇政府的工作难度很大。

  按照国家试点镇的政策规定,国家级试点镇可以设立有关职能部门的分局,一些省、市对该省级和市级试点镇(示范镇)也作了类似的规定。根据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情况,这一规定在有些地区执行得较好,有些地区则执行得不够好。如早在1995年,安徽省阜阳市就开始在20个示范镇试行设立建委、土地、地税、工商、公安等职能分局,并且规定人财物三权下放给镇管理。但从执行情况看,远

  不如像水利、广播、农技、农经等“七站八所”这些既无利可图,又需要支付大量管理费用的部门那样来得容易,往往是牌子挂起来了,但实际上人财物三权仍然牢牢地控制在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手里。小城镇政府的人权和事权不统一,凡是制定的涉及到这些部门利益的政策,都无法有效执行。有一个县曾经就三权下放问题下发了专门文件,但却遭到这个县各职能部门以及上至省级主管部门的反对。[5]可见,小城镇的发展客观上已经提出对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

  2.机构臃肿,人员严重超编。在国家统计局等部委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奇怪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小城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情况是:镇党政机构及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数平均16个,其中,党政机构平均7个,事业单位平均9个;干部总人数平均155名,其中党政机构平均64名,事业单位平均91名。县直派出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设置数平均19个,其中,党政机构平均5个,事业单位平均6个,企业单位平均8个;干部总人数平均290名,其中,党政机构平均64名,事业单位平均110名,企业单位平均115名。[6]机构、人员过多,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并导致农民负担屡减不轻,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紧张。

  3.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主要表现党政机构重叠,职责不清,则权分离,以及以政代企,对企业事务干预过多等。

  (六)小城镇规划问题。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全国情况看,大部分建制镇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有的地方连集镇甚至中心村的规划都做得相当漂亮。但在相当一部分小城镇的规划和初步建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

  1.过分贪大求洋,好看而不实用。有些小城镇主街道规划成六车道甚至八车道,有的在目前镇区只有不到2万人的情况下按照15~20万人作规划,有的小城镇在镇中心规划出接近1公顷土地的绿地,……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耕地,由于规划过分超前,实际上也无法实现。

  2.很多小城镇的规划实际上成了大城市的翻版。走过许多规划、建设得比较好的小城镇,都可以看到相同或接近相同的高楼大厦,层出不穷的“某某精品一条街”,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清一色的“水泥丛林”,这些大城市居民都开始厌恶的东西都在许多小城镇重现。在相当一部分乡镇领导人看来,“把马路让出来,把电灯亮起来,把垃圾收起来,把高楼建起来”等等,这就是城镇化了,就由农村变成城市了,这实际上是对城市的误解,是只看到了城市的躯壳,没有看到城市的精髓。

  3.很多小城镇沿主干道的一侧或两侧向两个方向延伸发展,这种“规划”实际上是没有规划,不仅浪费了土地,城镇的功能也得不到发挥。浙江温州、山东淄博等地的一些小城镇正是沿路延伸发展,才导致镇与镇之间首尾相连,成为“龙形”,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心腹大患”,应该尽快制止这种做法,起码在中西部小城镇的发展中不要重现。

  4.随意更改规划的现象比较严重。乡镇一级主要领导的变动比较频繁,新领导上任后,对小城镇建设往往有自己的想法,从而对原有规划进行变动。频繁的变动使小城镇规划流于随意,缺乏长期性和严肃性。

  三、以制度创新推进小城镇建设

  制度创新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及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四个融合”,即城乡人口融合,通过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使城市和乡村劳动力能够根据需要和自己的意志自由流动;城乡政治融合,城乡政治一体,工农联盟更加紧密;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经济优势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文明融合,社会进步的成果为全社会所共享,农村居民能够充分享受城市文明,城市居民也能够充分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重点。目前,全国共有1万9千多个建制镇,2万6千多个集镇,这么大数量的小城镇,如果平均用力,共同发展,既不科学,也不可能,超出了目前的财力允许范围。按照规模和财力,可以把小城镇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2000多个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第二个层次是1万7千个一般建制镇;第三个层次是2万6千多个集镇。目前,已经明确显示出来规模较大、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吸收劳动力能力强、对区域经济带动比较明显、城镇功能比较强的小城镇主要有2000多个城关镇和2000个一般建制镇,总计大约4000个,应该成为21世纪前期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重点。

  分地区看,全国小城镇的发展极不平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具体说来,东部地区小城镇建设应以县城城关镇[7]和若干条件较好的建制镇为重点,中部地区应以城关镇和少量建制镇为重点,西部地区应主要以城关镇为重点。各地在确定发展重点时,国家级和省级试点(示范)镇应该包括在里面。

  通过重点建设城关镇和强镇,到2010年把它们发展成为以下三种规模的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县,以城关镇和强镇为依托,发展为1个30万人左右的中等城市和1~2个5~10万人的小城镇;人口在50~100万的中等县,发展为1个20~30万人的中等城市和1个5~10万人的小城镇;50万人以下的小县发展为1个20万人的小城市。到2030年,150万人以上的大县发展为1个50万人左右的城市和5~10个10万人的小城镇,100~150万人的县发展为30~40万人的城市和5个10万人的小城镇,100万人以下的县发展为1个20~30万人的城市和3~5个10万人的小城镇。通过这种重点发展战略,一方面避免城镇化进程中“遍地开花”的“小城镇化”倾向,另一方面促进城镇在地区之间分布的平衡,使城市文明能够迅速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二)乡镇合并与小城镇建设。目前,我国的小城镇普遍偏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普遍较弱。这种状况还导致在经济发达地区高速发展的小城镇已经连在一起,难以划清边界,重复投资现象严重。小城镇普遍偏小还是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省市已经开始了乡镇合并工作。我们认为,适当合并乡镇,扩大小城镇规模,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措施。从各地合并乡镇的经验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乡镇的合并要尽可能按照经济区域来进行,不能平均化。合并时就要尽可能把处于同一经济区域的乡镇归到同一行政区域,而不要人为割裂,否则,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结构优化。要通过乡镇合并使经济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大化,而不是简单地把几个乡镇合并在一起。

  2.合并后小城镇的运作更要符合经济规律,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尽量排除行政因素的干扰。乡镇合并后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命、富余人员的安排、镇政府驻地的选择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以能否真正推动经济发展为标准。

  3.要使合并后的小城镇能够根据本地资源真正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形成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可以是一个镇一个主导产业,也可以是多个镇一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在一定经济区域内形成的,它的确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原则,以资源条件为基础,而不必考虑行政区域的界限。并且尽可能使相临或相近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之间相互配合,互为发展条件,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再上新台阶。

  4.与乡镇合并相结合,较小的自然村也要向中心村集中合并,不断增加村庄规模。村庄的合并不仅能够增加耕地,更重要的是以合并为契机,使中心村的规划更加合理,各功能区的划分更加符合实际。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村庄也要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环境优美、房舍道路建设整齐的现代化新农村,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以结构调整提升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素质。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主体,是小城镇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来的经验证明,没有高速发展的乡镇企业,小城镇的崛起和发展是不可能的。但应该看到的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乡镇企业传统发展模式中固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这就使得乡镇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进一步发展的困难会更大,从而影响到小城镇的结构升级和素质的提高。影响乡镇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就其自身而言,结构调整是关系乡企经济效益能否尽快提高的深层次问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产业政策和资源优势为导向,坚持“高起点、高速度、上规模、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国家产业政策的着眼点上,要根据不同产

  业、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出可操作性强和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要按照市场需求、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资源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在市场需求、产业政策和资源优势“三导向”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市场需求导向,而且应该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目前,应继续运用积极的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乡镇企业的出口受到很大冲击,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与东南亚国家结构雷同的产品受到的冲击更大,至今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即,这对于乡镇企业的出口(包括乡镇企业的生存)的影响更大。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应尽快调整乡镇企业的经济结构,挖掘出口潜力,千方百计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值得高兴的是,外贸部门已经放松了对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限制,这对于外向型乡镇企业走出低谷、加速发展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就国内市场而言,有最终消费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平淡和走低问题,但也有产品结构和质量不适应问题,致使城乡居民的一些潜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乡镇企业要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在不断的技术创新中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争取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出新品、精品、名品。乡镇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与农村市场距离近的先天优势,立足于农村市场的开发,根据农民生活和生产的特点,设计与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搞好对农民的服务,在农产品加工、建材、家电、农具、服装等农民消费的领域增加有效供给。

  2.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要和制度创新结合在一起,通过制度创新,及时实施结构性调整,为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和更大的空间。制度创新是结构调整的基础。目前,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应着眼于理顺企业与政府(主要是社区行政组织)的关系,逐步培育独立于社区的企业主体;同时,通过市场对政府的有效替代,为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寻找新的支点,从而平稳地实现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主要是:

  (1)加快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步伐。只有明晰了产权,才能将政企之间的权责划清,才有可能消除社区为企业的发展设置的种种羁绊,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的地位才能真正树立起来,才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投资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近年来,各地在乡镇企业产权改造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出售、租赁、兼并、破产、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企业改制的具体形式,并且仍在积极的探索之中。

  (2)促进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在企业改制的基础上,开辟直接融资渠道,推进产权交易,不仅有助于企业充实资本金,改善自身的资产结构,也是乡镇企业盘活资产存量、实现规模经济的必要条件。因此,应积极探索乡镇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各种有效形式。目前,乡镇企业已经探索出来的具体形式有:通过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造定向募集资金,通过兼并、募股、收购组建企业集团,通过投资基金方式推动乡镇企业进入股权市场,以及与城市企业改制相结合进行资产重组等。

  (3)改善乡镇企业的金融环境。主要是通过提高乡镇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经营业绩和完善内部管理,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重建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

  的相互信任关系。地方政府对此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扶持,可以考虑将目前的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的功能转变为信用担保功能,逐步改善乡镇企业的信用和金融环境。

  (4)建立一批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通过中介组织的建设逐步弱化政府对企业的直接调节功能。

  3.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要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通过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推动小城镇的建设,通过小城镇的上规模、上档次带动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通过工业小区建设促进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促进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必须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主要应包括:

  1.建立起有利于吸引投资和保证入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政策环境,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对入区乡镇企业实行管理和服务,尤其是对于国家及本地政府规定的扶持乡镇企业或适用于乡镇企业的各种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以及其他优惠政策,都要切实兑现。

  2.工业小区内部也要加强管理。小区管委会(或其他名称)人员和机构的设置要精干,运转要灵活,办事要高效。小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物业管理等能够实行企业化的,一定要实行企业化经营。其目的就是降低小区运作成本,减轻入区企业的负担。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制定合理的土地价格及税费,不断完善小区管理体制。

  3.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对于新建企业,一方面从严审批在村里企业的用地,或者新建企业原则上不予审批,迫使其在工业小区内落户;另一方面,对于在小区内落户的企业要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使在小区内集中的企业既能够享受到集中服务的好处,又有成本优势,并且不影响原来的产权关系。对于老企业,应该本着自愿集中的原则,以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一定的利益来调动入区的积极性,而不能采取硬性搬迁的办法。但当老企业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时,则要求其在小区内设立新址。

  工业小区的选择和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结合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建设工业小区,不能一个乡镇一个,更不能像某些省市那样,每个乡镇搞工业小区,每个村搞“工业大院”,其结果只能是加速乡镇企业布局的分散化。

  (五)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本研究的界定,小城镇既包括建制镇又包括集镇,后者属于一般乡镇机构的改革,涉及面大,表现等到建制镇管理体制改革摸索出经验后再向集镇推广。并且,对现行管理体制感触最深的是规模较大的建制镇,实际上主要是其中发展最快的包括城关镇在内的4000个左右建制镇。我们认为,建制镇管理体制改革应围绕“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来进行,主要内容为:简政放权,精简机构,强化服务。

  1.简政放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小城镇政府要坚决把企业事务交给企业自己管理,尤其是企业运行方面的事情,政府不要过问,要相信企业会管好这些事务,从而真正理顺政府和企业直接的关系。二是大力发展一批中介组织,目前政府管理的很多事务实际上都可以交给中介组织。中介组织在略有盈利的条件下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国际经验表明,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三是理顺小城镇政府和县直部门之间的关系,要根据中央有关精神,把对小城镇发展影响较大、专业性较强的城建、环保、土地管理等部门又小城镇和主管部门双重领导,以小城镇为主;把具有监督、检查职能的公安、税务、工商等部门实行双重领导,以主管部门为主,真正解决小城镇政府“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四是积极培育市场体系,把一些应该由市场承担的组织调节商品生产的职能交给市场。

  2.精简机构。“简机构”是“简政”的必然结果,精简机构又是和精简人员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合并党政重合的部门,如办公室。二是撤消那些职能已经交给市场或企业(包括中介组织)的部门。三是对保留部门的人员也要精简。

  一些国家级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在机构和人员的精简上已经闯出了新的路子。如湖南省羊楼司镇将原来的19个二级机构合并为5个办公室,行政人员由73人减少到20人,精简下来的人员分流到镇经济联合总公司,同时对干部实行聘任制,按照“选贤、任能、治庸、治懒”的原则,节省了财政支出,提高了工作效率。

  再如,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改革后的机构和人员设置如表3所示。

  3.强化服务。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方向,县直部门下放的机构和人员要与小城镇经济管理和技术服务部门逐步融为一体,转变为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为小城镇居民服务,为乡镇企业服务,以及采取产业化等形式为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服务。

  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建议小城镇财政由县(市)政府统一管理,在县(市)财政局设立各乡镇帐户,按照规定的收入完全上缴县(市)财政,支出按照规定拨付,剩余部分用于小城镇建设。这样,可以提高县(市)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集中财力建设重点小城镇。

  表3桥头镇改革后的机构和人员设置

  机构

  行政编

  领导

  行政

  编制

  借用

  人员

  名称

  制数

  职数

  现有人数

  缺编数

  事业编制

  临时工

  镇二套班子正副职数1515132

  党政办公室1911638

  农业发展办公室32313

  计划与经济发展办公室(科技办)52411

  村镇建设办公室3121

  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计生办)107354

  政法办公室(综治办)3211

  财政办公室(规费办)55

  合计634815294

  备注

  镇领导

  干部15名,中层

  干部12名。

  (六)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实践证明,现行户籍制度对经济发展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已经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随着80难道中后期以来农村第一步改革的完成和民工潮的不断出现,对这一制度改革的呼声就在实践中出现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逐步改革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那样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

  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提出在试点镇具备条件的农村人口有权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下列农村户口的人员,在小城镇已有合法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已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而且有了合法固定的住所后居住已满两年的,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①从农村到小城镇务工或兴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人员;②小城镇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聘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③在小城镇购买了商品房或者已有合法自建房的居民。上述人员的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可以随迁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外商、华侨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在小城镇投资兴办实业、经批准在小城镇购买了商品房或有合法自建房后,也可以办理小城镇户口。”[8]并规定农村居民必须交回在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和自留地。

  上述规定在传统户籍管理制度的铜墙铁壁上凿穿了一个大口子。在具体执行时,各地的做法不完全一样,但大都是只允许一定规模以上的投资者和用一定数额的资金在小城镇购买住房或自建住房的人,而与绝大多数农民无缘。可以肯定,即使上述规定经过试点后在小城镇中推广,也无助于解决目前的工农、城乡分离问题,起码进展将非常缓慢,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相差很远。

  实际上,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的创新就一直处于自下而上的自行性改革攻坚阶段。由于制度供给不足,流入城市的农民长期在体制管理之外生存,既不利于城市的稳定,也不利于维护进城自身的合法权益。一些地方的农民建设“农民城”,一些地方实行“蓝印户口“管理制度,实际上也是自发地进行户籍制度创新,但这种自发性改革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弥补制度供给的短缺。因此,政府应当积地把目前的自下而上的改革转变为自上而下的改革,及时推进户籍制度的创新。我们认为,目前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应该看到,户籍制度毕竟在我国实行了接近50年,不仅自身根深蒂固,对其他社会管理制度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因此,对户籍制度的改革不可能采取“一揽子”改革方式,而应该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具体说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可以设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5年,放开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的户籍制度,允许农民自由进入。凡是在小城镇有合法的固定住所和生活来源的,均可在小城镇落户,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小城镇居民的管理实行身份证管理,按照居住地和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为了避免刚进城的农民有后顾之忧,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允许他们在三到五年内保留在农村的承包地。这一阶段,中小城市可以适当放开,但要设置较高的门槛。大城市暂不对农民放开,但对与城市居民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可以“网开一面”。

  第二阶段:2005~2010年,彻底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允许有合法住所、固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中国公民(农民或者其他城市的居民)落户。并可选择几个大城市进行试点。

  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放开大城市户籍,在全国范围内按照居住地和职业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实行身份证管理。

  (七)加强小城镇的规划工作。从规划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合理的小城镇规划至少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超前性。即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科学预测小城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小城镇规划工作。按照这一思路,小城镇规划的标准和起点要高,但不能太离谱,不能脱离对小城镇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二是科学性。即优化布局,节约土地,每个小城镇都要规划好六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行政区、绿化区),并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各个规划区的安排要合理,发展要留有余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做到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三是本土性,即小城镇规划要体现地方特色。小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的集中体现。因此,如果小城镇规划一味照搬大城市的样子,即完全把大城市高楼大厦、“水泥丛林”的躯壳搬到小城镇来,必然使小城镇失去自我,失去特色,也失去了发展和建设小城镇的意义。

  鉴于小城镇规划的重要性,国家建设部门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规范,各个小城镇在制定或修订规划时也要放在“百年大计”的高度。具体说来,注意以下几点是十分必要的:

  1.建设部门应针对小城镇的特点,培育或建立一批专门或擅长从事小城镇规划设计工作的人才和单位,并不定期推出一些设计得比较好的示范性规划,以供其他小城镇参考。

  2.小城镇规划工作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这是做好小城镇规划的基本点。二是让农民有归属感,不要有距离感。小城镇是农民的小城镇,要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小城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三是要有地方特色或本土特色,要使小城镇规划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特点。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小城镇形象“千城一面”。四是要坚决制止或控制那种沿交通要道两侧发展的“龙形”规划。

  3.把老城区改造放在小城镇规划中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小城镇规划要以节约土地为重要指导思想,在处理新老城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体现老城区的更新和改造,仍然满足不了小城镇发展的需要时再开发新城区。

  4.规划的制定要严肃认真,要发动社会各届广泛讨论,一旦制定出来以后,首先要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就要严格按照规划来执行,不能随着乡镇主要领导人的变动而随意更改。

  [1]按国民收入基数计算;《中国统计年鉴(1990)》,第34页。

  [2]在西部地区,有的少数民族乡镇只有几百人甚至更少,这种特殊情况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3]烟台市计划委员会:《我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打印稿),烟台市计委提供。

  [4]《中国资产新闻报》,1998-10-12。

  [5]阜阳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阜阳市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打印稿),1998年10月26日,第13页。

  [6]参见中编办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课题组:《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载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政策培训班教材》(打印稿),1998年10月。

  [7]这里的“城关镇”是广义的,有的地区县改市后,城关镇也相应改为区,但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即县级政府所在地。

  [8]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98》,21~22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篇三:小城镇发展现状

  小城镇发展:问题.原因和对策

  赵涛

  【期刊名称】《浙江经济》

  【年(卷),期】2000(000)005

  【摘

  要】小城镇是现代化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探讨浙江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原因和对策,对加快推进浙江城市化进程,探索有浙江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现状和问题改革开放20年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专业市场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浙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经济,而且也促进了农村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到1999年底,全省已有建制镇1006个,比1978年的167个增加近6倍;

  【总页数】2页(P60-61)

  【作

  者】赵涛

  【作者单位】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99.275.5

  【相关文献】

  1.我国历史小城镇(包括村寨)的保护发展与建设之管见——兼谈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保护发展与建设问题[J],罗哲文

  2.新形势下中国小城镇发展问题求解--评杜建芳贾丽娟专著《小城镇发展问题综合研究》[J],何建斌

  3.我国历史小城镇(村寨)的保护发展与建设之管见——兼谈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

  保护发展与建设问题[J],罗哲文

  4.关于发展小城镇的若干问题--甘肃省小城镇发展调研报告[J],"小城镇建设"课题组

  5.中国小城镇发展的实绩、问题与政策选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小城镇发展研讨会综述[J],荆建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小城镇发展现状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园林相关

  一、存在的问题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9811个,建制镇数量已超过乡的数量,占乡镇的比重达50.7%。迅速发展的小城镇已经成为聚集乡镇企业的重要载体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的压力。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我国小城镇建设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与规模成长转变。

  1.规划滞后

  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2.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与带动能力不强

  有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与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与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利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

  吸纳力弱。

  3.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因素依然存在

  (1)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市场融资机制不健全

  目前,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引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据有关部门测算,小城镇建设每平方公里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服务设施等)至少需要2.5亿元,在当前的财政体制与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财政饭”状况的制约,资金短缺不利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2)市场尚未在小城镇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土地是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但在小城镇建设中,用地大都以协议出让为主,很少进行土地的挂牌拍卖出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小城镇建设使用土地普遍存在廉价、土地使用率低与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3)相关配套体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引导性政策措施不配套。当前小城镇建设中仍存在一些政策与体制性障碍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小城镇发展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例如,受上述制度约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形式大多数都是采取半工半农,就业者“离土不

  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流动”不“转移”,导致农村工业与农村城镇化相分离,制约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4.部分小城镇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一是城镇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新的破坏;二是城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三是城镇周边农村生产与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四是一部分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虑“三废”治理与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二、发展小城镇的几点建议

  1.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引导、启动与调控作用,改善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1)政府要承担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定位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必须先行。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要从合理的区域发展的需求角度来提供小城镇发展的充分供给。因为,在一个发达的区域内,大都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镇、村庄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不可能离开对方而得到健康发展。一味地单方面强调某一形态的作用只会损害这一地区的全面综合

  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的经济特别是非经济后果。所以,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工作十分重要,要将其放到其所在的整个区域发展框架中去做发展规划,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与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注重实效,突出特色,与中心城市配套规划,形成城镇一盘棋,周边城镇相互呼应的系统效应,使小城镇成为联接广大小集镇、农村与城市的纽带。

  (2)政府要立足于创新,从制度与政策上推动小城镇建设

  在我国传统的二元结构格局下,小城镇建设经常会遇到一些政策性与制度性的矛盾与问题。当前要从推进我国向一元化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高度,积极探索,加大改革力度,消除推进城镇化的体制与政策障碍,打破城乡分割,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从体制与政策上为小城镇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

  ①适当调整行政区划,逐步扩大重点镇与中心镇的规模。

  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尽快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应坚持实行以居住地确定落户地点,以现行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农民向小城镇聚集。要确保进镇农民在子女上学、参军、招工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培育与完善劳动力市场,最终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

  ③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保护耕地与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土地经营权,并允许其依法有偿转让;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合理用地与严格保护耕地的

  关系,引导农民宅基地的有序流转,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存量土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④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积极探索以社区股份合作制形式改造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组织,尤其是要深化村级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民真正体现为集体资产的占有人,给外出人口转让本属于自己的一份财产权利创造条件。

  ⑤探索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建立与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险体系,以解决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小城镇建设的融资环境,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的渠道与机制。小城镇的中小企业属于多种经济成分,要改变包括小城镇在内的农村资金净流出与一定程度的金融歧视,实行公平有效的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创业,建立面向城镇中小企业、农村乡镇企业的金融体系。政府除了规范市场秩序、税费收取外,重要的是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改善服务,特别是改进金融服务,发展小额信贷与中介担保服务。政府要积极推进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建立适合公用事业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公有事业融资市场,加大证券、资本市场融资力度,最广泛地吸引社会投资。

  (3)政府要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个职能明确、结构

  合理、廉洁高效的小城镇管理体制

  小城镇管理体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与运行机制相适应,在理顺职能的基础上进行机构改革,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强化服务功能,管理好公共行政与公益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社会环境,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与民主化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4)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上应更多考虑“三农”的利益

  应采取向小城镇倾斜的支持政策,使小城镇成为接纳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体,使小城镇成为当地农产品集散、加工、储运的中心,使小城镇成为引进外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与人才以及教育与培训农民的根据地,使小城镇成为与大中城市在市场、信息、交通、科研与文化上沟通的纽带。

  2.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小城镇自我扩张、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固然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是,政府不能也无法大包大揽,市场才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力量,自我扩张、自我发展才能实现小城镇建设的良性循环。因此,小城镇建设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资源有效配置的经营模式。

  一要盘活存量土地、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存量资本,运用市场规则将政府在城镇建设中的中长期投入最大限度地通过“投入——产出”的资本运动形式表现出来。城镇土地是政府掌握的最大国有资产。因此,政府要通过有效运作城镇土地资产,促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

  的转化,可以以地生财,努力实现收益最大化,从而优化与提升城镇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符合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各种经济成份的资本都可以投入到有收益的准公共产品(如城市公交、供气、供水等)及部分可市场化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

  二要建立与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新体制,有效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解决城镇土地开发与经营中的资金瓶颈与障碍。可通过政府投入一定的启动资金,吸纳多种投资主体的资金,进行市场化运作。(1)有步骤地改革小城镇现行财政、税收体制。理顺县镇两级财政关系,建立镇级财政,将镇级预算内、外收入统一纳入财政管理,聚集财政资金,规范收支行为,合理分配,从制度上保证小城镇建设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2)建立小城镇建设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资方向;(3)金融部门要对小城镇重点企业、项目与有回收效应的公用事业重点项目在资金上安排专项贷款,创新金融衍生工具,比如为参与小城镇建设的企业与个人提供贷款,将沉积在银行里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4)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打破公共设施建设上的各种垄断,放宽国外、民间资本准入条件与准入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无力投资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实行有偿使用,积极引导农民、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把乡镇企业与个体私营经济培育成小城镇建设财源的主渠道,逐步建立起个人参与小城镇建设的引导机制、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5)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开发公司,按照规划统一开发,积累建设资金,滚动发展。小城镇开

  发公司的发展前景很广阔,比如,发展大工业、大项目的配套产业;适应农业向公司加农户与订单农业方向发展的要求,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创造适宜的软硬件环境,为农业生产资料交易与农产品加工、贸易、运输等提供便利的条件;发展休闲旅游业;发展房地产业,等等。(6)要积极建立与发展形式多样的银企机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多渠道融资,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与金融服务中心,并组建专门以非公有制经济为对象的地方金融机构,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3.增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与发展小城镇,无论在发展战略上还是城镇形态规划方面,都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融历史、文化、民族与时代特色于一体。

  (1)建设小城镇,要树立新的发展观,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

  城镇化的主要对象是农民。作为城市化的组成部分,小城镇建设的本质、主要任务、主要内容是改变农民的社会关系,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化农民为市民。小城镇发展要为企业、人口、劳力按市场机制流动与聚集创造条件,要确认劳动者、企业在就业与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小城镇在内的劳动力市场城乡开放,清理限制歧视农业人口流动就业、向小城镇迁移的规定,政府应切实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保护劳动者就业权益与公民的其他权益。

  (2)小城镇建设一定要有产业支撑

  小城镇产业发展的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既有利于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又利于小城镇经济凭借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今后20年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还会是廉价的,巨大的人口负担将变成人力资源的优势,我国应将依托中小城镇发展劳动密集产业提到发展战略上来。我们要既重视追赶信息技术革命,又注重劳动密集产业发展,抓住机遇,以中小城镇为基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相互为用,共同推进。

  根据小城镇的特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原则是一业特强、多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基地,将发展小城镇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要发挥小城镇功能与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与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观光旅游业;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吸引乡镇企业进镇,鼓励农村新办企业向镇区集中。

  (3)小城镇发展要重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充分挖掘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重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抓好新闻出版与广播电视事业,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增强市民的文明意

  识。可以肯定,一个文化设施齐全、教育资源丰富、品味高雅的小城镇对人们是有极大的凝聚力与吸引力的。

  (4)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小城镇大都有自己的特定区位环境与产业资源,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与依托,应该发挥小城镇接近自然与乡村的天然优势,形成城乡一体、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新型城乡结构形态。小城镇作为人们理想的生活居住地,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适度增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工程,坚决淘汰与关闭严重浪费资源与污染环境的企业,要合理布局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设计开发具有时代气息与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创建人与自然相与谐的城镇生态环境。

篇五:小城镇发展现状

  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

  ?

  小城镇发展

  1、小城镇的相关概念

  小城镇: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城市: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市区和镇区。

  乡村:市区和镇区以外的地区一般称作乡村。设立乡和村的监制,分为集镇、村庄。

  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市城市地狱的组成部位,由城市建成区向外延伸,最终过渡到农业用地,兼具城市与乡村的特点,既是城乡功能的过渡区,也是城乡功能的混杂区。

  城乡一体化:从系统观点来看,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整体。其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地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城乡差别很小,各种时空资源利用率高。

  2、我国发展小城镇的基本模式

  农业发展型、商贸发展型、工业发展型、外贸推动型、外资推动型、移民发展型、强村扩展型、科技带动型

  3、我国发展小城镇的优势(为什么要发展小城镇)

  ①扩大内需;

  ②节省城市建设的社会成本;

  ③吸收、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蓄水池”;

  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城乡一体化;

  ⑤为城镇工业集中联片发展提供载体和依托;促进农村产业提高,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⑥依靠自下而上的自发动力,发展上一级城市成本小,是自下而上型城市化的重要贡献者;

  ⑦小城镇是农村财富的集聚中心,是城市化的增长点,传承了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与组合;

  ⑧缓解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就业、购销制度)的隔离,形成第三元的过渡性环节(接4)

  ⑨是农村经济的突破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

  4、小城镇发展历程

  ①1979-1986小城镇和村庄的初步规划

  ②1987-1994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

  ③1995年后

  城乡规划融合成为大趋势

  5、小城镇发展的弊端及出现问题

  (1)发展小城镇的战略反思

  ①小城镇不等于城市化,甚至不是城市化主流,发展小城镇应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②小城镇发展是城市经济要素不能一体化和资本短缺条件下的被迫选择,不是最佳选择;

  ③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其效率高,而是因其对国家积累模式冲击最小,确保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积累;

  ④最优城市等级是一定分工水平下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不能完全依靠制度干预进行人工选择;

  ⑤乡村工业化发展的市场机遇不再,乡镇工业大发展的创业环境不再,农村宽松的财政金融环境不再,资本西移困难,民间投资难以启动,分散布局不可持续;

  ⑥农村既不丧失土地,又有生财之道的既得利益团体形成,大大弱化了农村向城镇彻底转移的动力。

  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

  〓改城镇化重点战略为全方位城镇化战略,重点应是大力开通城乡加速发展大中城市。

  (2)小城镇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①没有完善得城镇体系得规划指导,区域发展规划乏力,小城镇布点分散,建设用地占用多,缺乏通盘考虑;

  ②小城镇总体发展规划的约束力不强,建设用地需求旺盛,没有按规划执行建设;

  ③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从关系不明,小城镇总体规划突破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

  ④土地利用比较受利益驱动,方向多变,建设用地扩张难以抑制,工业布局分散,内部用地控制不够,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土地资源浪费;

  ⑤城镇规划偏小,无法诱发消费环境,提高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良制约第二产业市场规模;

  ⑥工业布局分散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无法集中统一,制约城市化进程;

  ⑦“小而全”的镇区有城市外观,而缺乏城市生活的内在魅力和气氛,形成过渡城市化;

  ⑧由于城镇体系结构模糊连续,等级不清,规模连续,造成小城镇职能雷同,分工不明,重复建设及建设空白形成;

  ⑨无积极性实现农业现代化,出现耕地抛荒;

  ⑩过分重视行政建制的改革,即撤乡设镇,导致建制镇作为城镇居民点的质量总体上不断下降;

  11由于行政区划与行政管理的分割使关系密切的小城镇地域分割,城乡分割,部分分割。○

  (3)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缺陷)

  分散经营效益低、规模小污染大、技术落后能耗高、滥占耕地环境差。

  6、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①充分认识城市体系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机制,进行城镇体系规划,协调城镇体系中各城镇的功能和作用,规模与布局,等级划分。达到资源合理配置,整体协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②调整行政区划,扩大城镇规模,实行村镇合并,推动中心镇的发展。对于有基础,有规模的城镇赋予优先发展的政策。从而推动城镇集中和城乡一体化。

  ③统一规划、分片建设,从区域合作的宏观角度统一建设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

  ④提高规划水平,抓紧小城镇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审批工作,切实纠正规划滞后的被动局面;

  ⑤加大改革力度,清除小城镇发展在体制上的制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多种形式的建房购房制度、财政制度、购销制度等)

  ⑥用农业产业化补充或部分代替乡镇企业,使三大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⑦加快企业转制,从内在机制上为工业集中创造动力。加快现代化企业运作,使生产服务设施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现代化;

  ⑧协调小城镇发展和强化建设用地的对策。协调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归和小城镇总体规划三者的关系,转变小城镇土地利用方式为集约、高效的城市型土地利用方式,改革效城镇土地需求;

  ⑨合理布局、弹性对策、完善规划建设;

  ⑩注意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保护环境、生态、突出特色、继续文脉、形成多元内涵、多样形态的城镇。

  7、城市的郊区开发特点、问题和合理利用模式

  郊区: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依赖的尚未完全城市化的周边地区。

  城市边缘区: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或由城市郊区过渡的地带。表现为明显的城乡结合部和城乡经济混合增长的特征。

  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

  8、城市病

  主要问题:①城市功能混杂,用地布局凌乱;②人口超高密度集聚;③住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④交通拥塞,通讯落后;⑤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社会缺乏整体协调发展。

  诱发问题:①外来流动人口膨胀导致大城市规模扩张,引发城市犯罪率上升;

  ②城市失业率提高迅速;③城市交通压力大,与城市规模关系不明确;④城市间和城市内部由于协调问题造成巨大浪费——重复建设、盲目竞争;⑤由于政策、制度产生的好大喜功的形象问题与超需求开发建设;⑥郊区小城镇及农村小城镇的环境污染已明显大于大城市中心(城市污染问题的扩张);⑦缺乏适应市场机制的政府财务监督和责任机制。

  9、“城中村”现象、特点及问题

  城中村:指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由于急风暴雨式的城市建设和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用地的急剧膨胀,把以前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其耕地的性质由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全民所有制,而在征地过程中还给乡村的用地和以前的村民住宅用地,自留山丘等则维持以前的集体所有性质不变,在这些用地上以居住功能为主所形成的社区则称为“城中村”。

  特征:

  ①空间形态和内部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剧烈反差:首先,这些快速城市化地区村落用地范围内用地功能紊乱,建筑密度容积率高,居住条件恶劣,缺乏统一连续的街景立面和天际轮廓线;其次,这些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另外,在城市不断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上述地区与周边单位在用地、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上往往不能有效地进行协调和合作。

  ②村镇用地、人口的性质和规模难以界定:首先,用地的功能混杂难以区分,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用地很难在四个中类的居住用地划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用地性质介于村镇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其次,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之间的巨大反差在这里荡然无存,城市总体规划中计算城市人口时又难以统计;另外,这些地区大量流动人口也使得村落里人口构成复杂,相应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③行政体制和管理机制上的混淆和疏漏:相对于城市,这些村落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行政运作体制和地区管理机制,由于受既得利益者的影响,这几年的建设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缺乏长远的规划。村民和村领导的法制意识淡漠,乱占地、建设无序的现象突出,封闭狭隘的小农经济意识痕迹明显。

  焦点:

  ①“城市里的乡村”更新和土地所有权的矛盾(土地的问题)

  ②“城市里的乡村”更新和土地开发商之间的矛盾

  ③“城市里的乡村”更新与政府职能及规划师的关系

  10、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特性

  小城镇的发展也具有渐进性和动态性:

  ①乡城人口迁移的序列表明.从农村到城市所发生的人口迁移过程具有时间上相互继起、空间上逐级递补的特点.即大城市从中等城市中吸收入口,中等城市所留下的空缺又由小城市的人口去填补,小城市所空下的位置又由小城镇的人口去填补,这些小城镇的空缺又由周围农村人口去填补。

  ②市场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推进将会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域界限,自发地促使技术、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

  资金、劳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向更有利的地域流动,而其流动、集聚的方向并非总是小城镇。当土地价格、劳力成本、环境保护代价等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时,生产要素便会向小城镇集聚;当技术创新、资金、人才、信息等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时,生产要素就会向大中城市集聚。一些发展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乡镇企业已不满足于小城镇所能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而将其总部迁人大中城市,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即是很好的证明。

  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小城镇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将转化为人才流失的劣势,地价便宜的优势将因严格保护耕地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而受到制约:原有的政策优势将由于大中城市的机制优势和科技优势的替代而被削弱;小城镇居民中高档消费品的购买力普遍外流与大中城市商业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发展,使得部分小城镇作为区域姓商品流通和生产服务中心的职能正在萎缩。

  11、我国现今农村城镇化的主旋律:小城镇升级(以前的笔记,不知出处)

  追求小城镇的数量扩张。事实上,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城镇化的核心不在于设立新的市镇,而在于优化市镇的结构、提高市镇的功能、增强市镇的聚集效应。与其说我国存在“城市短缺“现象,还不如说我国存在“小城镇规模短缺及承载能力短缺”现象。

  近期小城镇建设耍选择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条件好,交通便利,镇区建设和人口有一定规模,乡镇工业相对集中,个体私营经济和专业市场比较发达的中心镇,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开发,培育区域增长中心和增长点。当据点式开发达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向组团式开发、轴线开发乃至区域开发拓展延伸、推动小城镇升级.进而推进城镇体系升级。

  12、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导向:适度降低农民进镇的门槛条件而非降低设镇的标准(以前的笔记,不知出处)

  1适当降低城镇住房价格

  通过缩短土地有偿出让年限来降低房价

  2适当降低进镇农民的迁移成本

  3对进镇农民原有承包地和原有宅基地要妥善处理,通过有偿转让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或给与相应的经济补偿。

  4乡镇企业是否愿意从村里向小城镇集中,主要取决于搬迁成本、配套的基础设施及政策的优惠程度。

  历年试题分析

  1、简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实质(城市规划汇刊

  2003-3

  P37-)

  城乡—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也可理解为城乡融合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复合系统与时俱进、持续趋优的综合变迁模式,它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永恒的追求与

  过程,而不是—种最终结果。

  城乡—体化的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深化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环境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体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

  ?

  论述城乡—体化发展的必然性(考题)(城市规划汇刊

  2003-3

  P37-)

  1工业化基本完成,迈向后工业社会

  国际经验表明,伴随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将由对立趋向融合。

  2城市化发展从市区化阶段进入郊区化阶段

  3都市型农业现代化初具规摸

  4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快速交通网络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

  5城乡分割的制度性壁垒基本被打破,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户籍制度初步解冻,城乡居民身份和社会地位渐趋平等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趋于整合

  ——城乡融合的土地流转制度正在发育成长

  ?

  上海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重点(城市规划汇刊

  2003-3

  P37-)

  1城乡制度和政策的一体化

  2郊区产业的市场化整合

  3形成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城镇网络体系

  4推进城乡结合性社区的系统转型

  5推进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尽快建立“以城助乡,以工补农”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实施都市农庄计划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和融合度

  ——完善城乡利益分配机制

  ——建立城乡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农民郊区市民化进程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

篇六:小城镇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问题与对策

  摘要: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带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我国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并严重制约着小城镇自身的发展。小城镇的合理发展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加速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前提和基础。解决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小城镇的建设、改进和完善小城镇管理水平、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保障制度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问题;对策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小城镇建设的高潮。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因此,解决好小城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摆脱小城镇发展的束缚,使小城镇又好又快发展,不仅对丰富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全国小城镇发展和建设,推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依照科学的方法,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可行的措施、更加扎实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谋划新时期小城镇发展战略,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①。

  一、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条件和农村建设的总体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城镇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遇到了发展中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国家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需要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313.7万个村庄,其中行政村56.3万个,1.8万个建制镇(不含县城关镇)和2.1万个乡集镇,村镇现在非农建设用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小城镇建设用地3.16万平方公里。小城镇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能力,直接影响农村地区10亿人的民生,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实现我国小城镇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快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一)规模较小,人口吸纳能力较弱

  目前,全国中等大小的小城镇的35000人,只有非农业职工7874人。平均每镇乡镇人口7909人,82%的人口不足10000人之乡小城镇。由于规模小、整体素质小城镇的较低,大多数的小城镇,采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较差的乡镇企业、金融、信息、技术、及其他相关服务和低水平的生产要素市场开发不够,使小城

  ①

  汪光焘,新时期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2月.1

  镇的引进人才、资金、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严重受限,影响了改善功能。小的城镇,是城市功能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完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费用太昂贵了,严重不足,创造就业门路窄,人口吸收力不强、规模效益低。这反过来影响城市的扩张,在一个低水平的恶性循环。

  小城镇在很大程度上是肯定的集料的人口,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研究表明,2-30000人会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已经有超过50000的人口,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更明显。小城镇人口的数量级低,会造成小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面积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资源和资金吸引小,城镇功能将得到很大的影响了。目前我国23个镇,除了新晃城镇个体外,其他城镇的人口基本上是在20000人。城市人口的整体偏小,乡镇人口积累不足,加上近年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民工,更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在我的县。

  近年来,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实施之乡、镇从真真的组合,行政区划的调整方法,提高能力积累的小城镇。但确能起到作用面积,一般没有得到根本的增加,尺寸小,我国小城镇仍是主要的问题②。

  (二)分布不均衡,生产力水平差异明显

  在全国范围内看,城镇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东中心区域密集,使布点中心,西部地区布点稀疏分布的情况,符合我国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现状。东部地区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水平,乡镇人口规模、城市规划管理、宜居环境建设、政府管理服务,高于平均水平的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强镇,大多属于资源开发型经济支持,或者区位优势提升。和东经济强镇在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及服务业见长。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考虑到东部差距非常清楚,东部江浙地区玫瑰的国内生产总值通常可以和西部地区乃至几个县县GDP无可匹敌的,这并不是嫌疑犯的妄言,有真正的数据支持这一结论。江苏省南部江苏省就是这样的例子,它的年销售收入达310亿元,可为人民币18.8亿元,而西部地区千百万的人水平也不过300亿元产值,尽管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但它反映了一定程度的区域经济趋势,它很难给出一个值在西部地区的重要性高于东部一个县国内总产值的情况下,这都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

  (三)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低、数量少、配套差

  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基本物质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也是对外招商引资的基础。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保障小城镇正常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衡量小城镇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实践中许多基层政府往往将小城镇仅作为人口聚集和财政增长的手段,注重于经济方面的建设,而忽视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致使基础设施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乡镇工业的需要,也不适应小城镇居民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能源短缺,交通运输条件差,环保设施不健全,排、供水设施欠发达,难以发挥其区域内农村工业中心、商业中心、交通中心、财经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与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大部分小城镇内缺少绿化、广场和停车场等,旧城改造过程中,只满足于原拆原建,不能按规定退足道路红线或预留公共建筑、绿化、广场用地,使小城镇缺乏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和吸引力③。

  ②

  朱文忠,杨章明,朱坚强,小城镇发展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年5月.228~229王志强,小城镇发展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31~32

  ③

  (四)小城镇建设资金匮乏

  缺乏资金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小城镇建设制约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从总体上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最重要的来源仍然主要是政府投资。而在我国,不完整的财务预算单位,所得税上缴到县域金融,乡镇政府支出需要的是县财政奖励和分布的过量的佣金,这些成本足够的正常运转政府,因此,城镇建设资金主要依靠预算外收入来弥补。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改造土地拍卖收入和高城镇建设的方法。为了增加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政府只能抬高土地价格及配套建设成本,这创造了一个限制农民进城和投资开发成“门槛”,增加了乡镇企业、农民和外部资本成本的小城镇浓度,抑制乡镇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减弱了招商优势。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共同资金短缺,面对这个问题的融资渠道。在乡镇的税收改革和完善工作比较缓慢,许多地方统收统支系统还处于操作。和其他融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不发达。城镇建设是一种经济行为,缺乏资金来谈不到的建设与发展。

  (五)土地制度、政策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土地承包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不执行,没有相应的土地流转机制,进城农民经常绑在两头;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和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滞后,农民离开农村集体经济,享受再次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各项权利和利益,因为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农民从农业、“弃土”的动力不足,“两栖”现象较为普遍,受农民转移小城镇。政府在一个小城镇建设不能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完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之间的关系小城镇建设、政企不分政治,是分不开的,导致行政效率不高。小城镇建设缺乏资金来源、投资和融资管理能力是不够的。户籍政策、就业、社会福利制度障碍,阻碍了元素之间自由流动的城市和农村中,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里去。此外,这个小镇上金融体系、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小城镇附近。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结果有两个,一个是农村乡镇的功能提升,二是城市近郊小城镇城镇化进程。无论哪种结果,将涉及到一个最关键的是土地问题。许多小镇存在于土地重型、轻型、挖潜改造平面扩张,导致浪费土地资源。现场和办公室的一部分小城镇土地利用比例过大,绿化、道路使用小的区域。

  (六)户籍制度对小城镇发展的制约

  城乡分离、不得随意迁移的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对小城镇的发展十分不利。从目前情况来看,不少小城镇存在着人口规模过小、居住分散、且不稳定的问题。也有,一部分劳动力已进镇务工经商,处于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游离阶层;由于,他们难以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身份待遇,导致了他们无心回乡从事农业,但又不敢放弃原籍的土地承包。既影响他们进镇务工经商的积极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又延缓了小城镇发展的步伐和农村社会的稳定④。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问题的原因

  (一)规模较小,人口吸纳能力较弱原因

  数据显示,小城镇,城镇(包括县)乡镇平均人口规模约10000人,不足1000

  ④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92

  座的建制镇镇区人口超过30000人规模;我国西部地区的县人口只有约50000人,许多偏远山区县人口仍维持在30000人下。研究结果表明,当城镇镇区人口规模低于30000人规模的时候,城市基础设施行业难以形成规模经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乡镇规模可用于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正增值效应。因此,镇区30000大小是实现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效应的最小尺寸要求。造成城镇人口较小,因为除了户籍制度改革是不完整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城镇乡镇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贸易服务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不能有效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缺乏产业促进乡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的根本原因,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二)分布不均衡,生产力水平差异明显原因

  与各类城市在全国地理空间上分布的极大不均衡性相比,我国小城镇在地理空间分布的均衡性有明显改善。我国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城市就无论从规模和数量上都不能与其相提并论。无论是人口版图、经济版图还是大中城市版图,无疑都呈现着东部重、西部轻的格局,但是,东、西部小城镇数量分布情况就要好得多了。把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和西部欠发达的陕西省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变化:江苏省有省辖市13座,县级市27座,建制镇1117个;而陕西省有省辖市9座,县级市3座,建制镇822个,分别占到江苏省的69.2%、23%、73.5%;如果把两省各类城市分别加总比较的话,陕西城市在数量上只占到江苏省的30%,与建制镇在数量上73.5%的占比有一半以上的差距。因此,小城镇在我国东、西部地区数量分布相对均衡。这样的均衡性有利于破解农村“二元结构”、减少城镇化成本,有利于城镇化在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全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低、数量少、配套差的原因

  城镇化水平一般工业在我国发展的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人口因素。中国非常人口基数大,城市就业机会和更多的有限,有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闲着。第二,历史的因素。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过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有限的土地在其中,停止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第三,中国的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通过国家整合资源,使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重点扶持的重工业的发展,工业化发展水平大大高于在城市化进程。第四,文化因素。中国的农民一直农业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比较保守,常常安于现状,不愿冲到竞争氛围强烈的城市。第五,农民工身份的因素。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农民工是一个奇怪的产品。农民工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城市发展,但他们不能找到了他们的位置在城市,城市就不能给他们应得的处理,例如注册城市和福利等。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户籍制度,虽然已经有了惊人的改变,但当前的户籍政策和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与制度仍然歧视,同时强调在这里无助的情况。

  (四)小城镇建设资金匮乏的原因

  小城镇建设投资巨大,资金不足是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全国小城镇每年700亿—1000亿元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目前,除中国农业银行对小城镇建设每年发放8个月至1年的短期房地产项目贷款10多亿元外,能够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信贷资金的银行做的几乎支持。不仅如此,因为金融制度不健全的财政小城镇,一方面小城镇的税收不能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资金通过当前金融系统要素的外流,严重制约的发展建设小城镇。这也是导致小城镇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其它公共基础设施缺乏的重要原因。

  (五)经济结构不健全的原因

  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干农产品出售难、价格低而造成的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在这方面,要做好以下工作:

  ①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和带动农民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市场;②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行业协会等形式,指导广大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尽量减少生产的盲目性;③改进和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尤其是农业管理部门要改进职能,改进服务方式,从过去的大包大揽、催耕催种的直接管理,转向以引导、协调、扶持、服务为主的间接管理,把向农户和农业生产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作为一项主要的工作;④积极培育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其在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结构调整必须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面对国内外农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调整出优势,优势的确定要有科学依据,要以当地的经济条件和区位条件为支撑,要在成本质量等方面有明显的竞争力。

  (六)户籍制度制约对小城镇发展的原因

  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5年,放开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的户籍制度,允许农民自由进入。凡是在小城镇有合法的固定住所和生活来源的,均可在小城镇落户。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小城镇居民的管理实行身份证管理,按照居住地和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为了避免刚进城的农民有后顾之忧。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允许他们在3-5年内保留在农村的承包地;第二阶段:2000-2005年,彻底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允许有合法住所、固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中国公民(农民或者其他城市居民)落户。并可选择几个大城市进行试点.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放开大城市户籍,在全国范围内按照居住地和职业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实行身份证管理。

  三、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

  在建设小城镇的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与大中城市等的通道连接功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载体功能

  ,按照优化小城镇规划布局,保护利用好耕地,抓紧编制好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在认真做好总体发展规划的同时,加快编制控制性详规。编制小城镇规划时,要采取招标、引资等多种方式,确保规划质量要加强与其他规划间的沟通,衔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要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则,研究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产业聚集型、市场带动型、旅游提升型、资源开发型等特色小城镇要深入挖掘小城镇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结合地形地貌,搞好场镇的风貌设计,切实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新晃侗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县,在小城镇的发展中就应当保留原来的少数民族风俗,因为这些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像在建筑方面可以尽可能的用吊角楼,在文化方面也要保留原有的文化,你侗话,赶集,赶坳等等。尽可能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做到“原汁原味”。这样以后才能为日后发展为生态旅游城市做下坚实的基础。

  要提高对小城镇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大战略”思想,把发展小城镇放在中国推进城市化及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的高度加以认识。从规划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合理的小城镇规划至少要体现以下几点:首先是超前性,即用改革和发

  展的观点,科学预测小城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展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小城镇规划工作。按照这一思路,小城镇规划的标准和起点要高,但不能太离谱,不能脱离对小城镇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其次是科学性,即各个规划区的安排要合理,发展要留有余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要做到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还有一点就是本土性,即小城镇规划要体现地方特色。小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特点的集中体现[6]。因此,如果小城镇规划一味照搬大城市的样子,必然使小城镇失去特色,失去自我,也失去了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意义。

  小城镇规划工作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这是做好小城镇规划的最基本点。而且,规划的制定要严肃认真,要发动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一旦制定出来,首先要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使其具有法律效力,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实施,不能随着乡镇领导人的变动而随意更改。

  (二)抓好小城镇建设的重点

  目前,全国共有1.9万多个建制镇,2.6万多个集镇,这么大数量的小城镇如果平均用力,共同发展,既不科学,也不可能,超出了目前的财力允许范围。按照规模和财力,可能把小城镇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2000多个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第二个层次是1.9万个一般建制镇;第三个层次是2.6万多个集镇。目前,已经明确显示出来规模较大、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吸收劳动力能力强、对区域经济带动比较明显、城镇功能比较强的小城镇主要有2000多个城关镇和2000个一般建制镇!总计大约4000个,应该成为21世纪前期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重点。

  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集聚基地,也是农副产品就近加工的最好基地,它具有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人才聚集、能源动力供应充足,原材料购进及产品运出便捷、生活环境优越等优势,不仅从事乡镇企业的人员聚集在小城镇上,而且带动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也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规模扩大,促进小城镇经济和乡镇企业不断壮大,使之从分散建设走向集中发展,推动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乡镇企业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通盘考虑,选择企业比较集中、交通便利、便于工业“三废”处理的区域,有条件的要考虑污水处理。要有计划的布局企业项目,引导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中连片发展。改善对企业落户小城镇的“软件”服务,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禁止向进镇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使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乐意到小城镇中来。只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规划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就能够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行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小城镇发展成为充分展现当地经济优势和文化特色的中心⑤。

  ⑤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红旗出版社,2010年9月.390

  (三)完善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

  遵循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求,才能获得最佳的小城市和城镇的统一、和谐的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规划必须特别强调科学性,根据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限制相信,在布局的性质进行界定小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使小城镇成为农村和城市的连接线和大桥。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我们以“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为发展目标、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建立完善的规划和实施和监督管理的反馈系统,确保规划的有序进行。,小城市规划还需要突出重点,注重特色,避免遍地开花,平衡的练习。1、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拓宽投资渠道,努力实现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国家成立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中央财政给予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的专项支持,地方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加大金融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国债资金和地方政府的财政信贷,应更多地向农村地区的小城镇倾斜。

  2、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对小城镇供水、供电、通信、燃气等具备自负盈亏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支持企业和个人参与建设、经营和管理。对位于大城市近郊或城镇密集地区、土地升值潜力较大的小城镇,可以将土地使用权与具体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捆绑,筹集建设资金。

  3、要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的联建共享,推进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向小城镇延伸。无论是内陆地区还是沿海发达地区,对投资大、建设门槛较高的城镇基础设施如供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等,应依据区域内的合理布局,由受益方共同出资建设,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四)进一步招商引资

  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来源要打破单一靠政府投资的模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这是解决小城镇资金问题的关键。政府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处理好上级政府和镇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不能仅仅依靠镇政府财政来筹措建设资金。政府方面可以通过财政贴息、民间资本、实行股份制和利用外资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来,像当前新晃县河道沿岸改造开发的工程,就引用外来资金的。实践证明,小城镇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需要政府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得小城镇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小城镇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发展资金不足,为此,一要对小城镇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小城镇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分税制财政体制,小城镇财政建设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稳定的独立一级财政实体。目前应按照事权与财政相统一的原则,完善其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向分税制靠拢。二要以政府和财政投资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商业银行、企业、团体、个人、外商参与建设,形成多元投资机制。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城镇设施的经营与市场运作机制,使城镇经营纳入市场化轨道。

  ⑥王茂林,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9月,147

  (五)建立健全合理的人口管理制度

  分离的城乡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进入城镇。所以只好步伐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减少“阈值,轻松的标准。会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小城镇的生活在源为基本条件下,住宅不再规定,允许农民进入城镇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允许依法有偿转让,等等。

  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精髓是经济的发展,促进小城镇人口浓度。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二进制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和农村人口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专业分工和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化、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以市场机制调整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和城镇的过程,扩大企业规模的城市人口。所有在小城镇有固定职业,稳定的收入、固定住所的农民,可迁入小城镇小城镇户籍管理。在城市人口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和乡镇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这个小镇上的农民给适当的照顾,城市人口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为了提高小城镇的吸引力,逐步缓解外来人员进城的条件。使农民成为小城镇是致力于所从事的行业,并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乡镇提供加工领域,优惠政策为部分费用,孩子上学、就业、采购等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权利。新城农民有了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生活设施、信任的离开了土地,成为失去了农村宅基地小城镇人口,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在小城镇投资一个相当大的行业,并且可以安置部分人员就业的农民,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结论:小城镇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规模较小、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都是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很好的解决,直接关系着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在强调这些问题的同时,积极的分析了一系列解决的对策和策略,比如用科学的规划、如何进行科学规划来提高小城镇的发展质量等相应的应对措施;用政府监管和群众提高自我认识相结合的方法来改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等。当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小城镇的保障制度、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因自身知识的有限而仍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在今后小城镇的发展中,定会出现某些新的问题和障碍,而我们也应保持一颗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头脑,为小城镇更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1]汪光焘,新时期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2月.1[2]朱文忠,杨章明,朱坚强,小城镇发展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年5月.228~229[3]王志强,小城镇发展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31~32[4]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92

  [5]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红旗出版社,2010年9月.390[6]王茂林,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9月,147[7]程俐骢,城市管理概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36~38[8]孔祥智,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11(3)

  致谢

  随着本文的结束,大学生涯也行将结束。回首这几年,在我的学习及生活中,师长、家人、同学、朋友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关心和支持。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他们的指导与帮助在这里,我要真诚的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孜孜教诲,感谢大家有缘能在生命中重要而充实的四年谢谢你们给我这么多的帮组和支持。

  在我大学的最后一次作业的完成中,很幸运的能得到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在我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影响,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学习老师的求实精神。这里,真诚的向老师说一句:老师,感谢您!

  同时,感谢与我共同走过大学的朋友们、同学们,每个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扶过我一把。感谢上天,感谢命运,能有机会在彼此的生命中出现,并共同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天。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感谢你们,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开心、幸福!

  衷心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

  年

  月

  日

篇七:小城镇发展现状

  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

  加快发展小城镇,推动城市化进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县自“九五”期间以来,在抓好小城镇建设中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基础上,以县城为中心,以兴街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带动其它乡镇建设,逐步完善各类城镇基础设施,为进一步加快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我县小城镇建设现状

  **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县城距州府所在地文山92公里,距省城昆明432公里,距国家级口岸船头60余公里。北回归线过县城横贯全境,周边与文山、广南、砚山、麻栗坡、马关相接。全县总面积1506平方公里,其中岩溶山区面积占%。全县目前辖7个乡2个建制镇(西洒、兴街),建制镇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境内有较丰富的水能、矿产、动植物等资源,铝土矿储量居全省首位,盛产粮食、烤烟、亚麻、阳荷等农作物,是全国阳荷特产之乡。

  (一)各乡(镇)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1、县城建设情况

  目前县城完成的项目有:年借民族节之风,打通新建了一条长公里,宽20余米的金玉大街,县委、县政府正式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主要工作并列入议事日程。2.县城商贸

  大街建设于2000年9月动工,2002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整个商贸大街规划占地亩,共建成街道共11条,总长3372米,面积60684㎡,种植行道树850棵,预埋电信、电视管线300余米,出售小宗地350宗,44300㎡。目前,开发区已建成房屋面积8万余㎡。3.北回广场建设规划设计占地亩。整个广场栽种各种名贵树种235棵,铺种草坪及绿化造型8800余㎡,广场边建成商住房150余户约9万㎡建筑物。4.龙泉小区建设。整个龙泉小区规划总面积亩,规划设计街道9条,总长3304米,总面积㎡(含过境路面积)。自2016年3月31日破土动工以来,道路骨架现已形成,主道路全部浇灌结束,该规划区中的县法院、县财政局、县森林公安分局、县交通局、县工商局办公大楼已建成并投入使用。5.县城金玉大街改造工程验收投入使用,此路段属县城第一条沥青混凝土路面,于2016年2月完工,共铺设人行道青石路面8694㎡,改造沟面200米,修复破损路面5944㎡,改造路灯108盏。年共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万元,建设改造了县城环北路、北回小区道路及龙泉小区、环北路、东安新村道路、玉鼓路延长线道路;投资万元修复改造了县城及兴街的路灯,解决了人民群众长期反映的出行难及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年12月20日开工建设县城环城南路。该项目经县发改局批准(西发改投资[2016]51号)立项,改造道路长600m,计划投资200万元,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改造6m宽主路、给

  排水、路灯安装、绿化等基础设施。项目自2016年春节前全部完工投入使用,改善了沿线人民群众、过往车辆出行难的问题,市容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

  经过多年的努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显著加大,县城面貌日新月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基本成型,各项功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明显改观。2016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共建成城市道路47条(段)25公里万㎡;绿化面积6万平㎡,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栽种行道树2863棵;安装各种路灯864盏,还建成了四个专业市场(两个农贸市场,一个粮食市场,一个畜牧市场),一个日供水6000吨二水厂,建成公交线路3条,站台40个,拥有公交车9辆,年输送人员35万人次。

  此外,为进一步拓展县城的承载能力,改善县城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县委、政府于2016年启动了县城人社局片区旧城改造、塘房公园开发建设。

  ——县人社局片区改造占地面积㎡(亩,不含县一中范围亩),改造建设涉及拆迁9个行政事业单位、86户房改房、47户居民住户、一个宾馆、一个运动场、一个灯光球场和约51亩未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总建筑面积㎡。该片区改造后拟建一个体育运动中心、一个行政办公大楼和房地产开发,概算投资亿元。已完成规划总平面设计、房屋所有权入户调查登记、征求意见、房地产价值预评估、社会稳定风3

  /24

  险评估等工作。计划2016年5月前完成人社局至西洒派出所片区房屋搬迁;2016年10月前完成规划范围内的所有房屋搬迁。

  ——塘房公园开发建设总占地面积84亩,其中:拆迁占地亩;原北回公园和公共道路占地25亩;新征建设用地亩。共涉及拆迁3个企事业单位、13户房改房、4户居民住户、2个加油站,需拆迁涉土地总面积㎡(亩),房屋总建筑面积㎡。改造后拟建公共绿地及县委政府接待中心(主要建设一个三星级以上的宾馆)。现完成规划总平面设计、大部分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计划12月底前启动宾馆建设。

  2、兴街镇小城镇建设

  兴街镇总体规划于1985年编制,1995年进行了修编,2016年又进行了第二轮修编,修编后的总规面积为。兴街小城镇建设从1998年开始,成立兴街综合经济贸易发展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兴街开发建设管理,2002年兴街列为全省中心小城镇试点建设之一,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把兴街发展定性为:全县的经济中心,文山州南部商贸物流中心,以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为主的工贸重镇,兼顾旅游、度假、休闲的河滨中心城镇。目前,兴街综合经济贸易发展区一期工程从1998年到现在已开发土地亩,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99万元,建成街道12条,总长米,总面积万m2横纵交错的道路网络。并建成长50米大桥1座;安装路灯

  186盏;25米高杆灯1棵;铺设供水管网3800米;通讯光缆1300米;种植行道树908棵;建成农贸市场2个;小商品批发市场1个;粮食市场1个;木材市场1个;宾馆1个;三级车站1个;中学生运动场一块(占地亩),进入开发区单位15个,居民500余户,吸纳了2000多人进入到兴街镇,大大提高了兴街镇的城市化水平,使兴街镇的建成区面积从提高到了。

  兴街镇的发展方向:按照“山、水、城相依”发展目标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生态**”建设目标,兴街镇具体近期建设区域涉及中部核心区、商贸物流区、出口贸易加工区三大功能区域。近期产业以特色商贸、物流发展为主,辅助发展工业。一是重点开发地区(老街方向)。商贸物流区:建设商贸区,打造人流、物流集中的商贸区块;出口贸易加工区:兴建物流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标准化产房,形成环境优美的生态工业园区。二是重点改善地区(兴街二期开发)。中部核心区:重点改善居住和交通环境区域,完善镇区防灾体系,提升镇区服务功能,打造特色魅力城镇名片。建设兴街传统商业金融服务中心。三是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内容。基础设施规划主要项目为:污水处理厂、供排水、客运站、垃圾中转站、畴阳河河道整治项目等;主要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为:兴街镇中心公园、步行商业街、医院、修理站等。主要进行建设的产业发展项目是:商贸综合市场、加5

  /24

  工区交易市场、仓储物流区、英茂糖业等。

  目前,兴街镇二期开发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该项目建设范围:东至新县二中;南至兴街降压站;西至江东水库住宅楼;北至弯腰树村民小组。项目建设用地总面积800余亩。其中: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园建设用地面积约220亩;可开发建设用地面积580余亩。规划设计主街道9条:其中:30米街1条,20米街4条,16米街3条,总长约5500m。整个项目分两个批次进行,第一批次开发建设面积365亩,第二批次开发建设面积亩。整个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综合商场、中心广场、农贸市场、风情商业街、行政办公区、商住区、住宅区、文化、教育、卫生等建设区及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该项目规划范围内共涉及房地产征收80余户,需征收宅基地面积万㎡,征收房屋建筑面积万㎡。现已完成土地的勘测定界、土地征用、土地报批、第一批次土地招拍挂、规划总平面设计和详细规划设计、道路施工图设计、房屋所有权入户调查登记、征求意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房屋征收预评估、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方案等工作,现正进行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征收等工作,已完成投资280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7000万元。

  3、董马乡小城镇建设

  完成了董马街路面进行全面翻修,浇灌混凝土路面长564m,总面积3948㎡,共投资万元。完成派出所至董竹

  路640米16米大街的建设。2016年以来,按照董马集镇总规图(三纵六横)的开发建设具体措施,完成了粮管所至水坝180米长的地基开炸、道路浇灌;水坝米挡土墙的建设及公路地基土方回填;20米大街连心桥建设;出让宗地60宗,6500余㎡。

  4、鸡街乡小城镇建设

  对鸡街农贸市场进行规划,并对鸡街街道进行翻新为混凝土路面,共投资万元;开发建设老街道以北(大树脚)至那安堡,全长732米。规划建设内容:一是从大树脚至广播站建宽16米、长230米的大街一条;二是从广播站至那安堡建宽20米、长502米的大街一条;三是采取“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办法,出让土地开发街道建设,将20米街道向两旁延伸18米,自2002年10月动工以来,街道已浇灌、栽种了行道树,出让宗地40余宗,面积6000余㎡。

  5、莲花塘乡小城镇建设

  莲花塘乡建成一条宽20m,长175m,面积5500㎡的街道,并竣工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于2001年动工建设,建370米长、20米宽主街1条,共征地亩,总投资100余万元,出让土地48宗,收回出让金160余万元。2016年新启动老城区(乡政府)旁至文麻路16m宽道路一条,长117m,面积1872m2,工程于2016年竣工投入使用,总投资约25万元。

  /24

  6、蚌谷乡小城镇建设

  蚌谷乡新建成一条长300m,宽20m的街道,已交付使用,并对蚌谷乡集镇总体规划修编进行了审定;征用土地亩,其中拆迁补偿用地亩,可出让土地㎡,道路占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5万元;共收回土地出让金89万元;并投资万元建成一个占地亩的停车场及畜牧交易市场。2016年启动宽20m、长300m、面积6000m2道路1条,宽12m、长160m、面积1920㎡道路1条,工程于2016年完工投入使用。

  7、法斗乡小城镇建设(坪寨乡已撤并归为法斗乡)

  法斗乡政府驻地,规划工商所门口街面至老供销社,全长149米,总面积㎡,总投资60万元,街道两旁可出让土地㎡,现已全部出让完毕;新建综合市场1个,占地1041㎡。坪寨二期工程卫生路建设于2002年9月动工,顺利完成集贸广场卫生路二期工程招商引资建设,并于同月动工,共开挖卫生路土石方万m3,新增街道长350米,宽15米,规划商品房用地48宗3840㎡,已全部出让完毕。

  8、新马街乡小城镇建设

  共征用土地亩,可出让面积亩,现已出让8亩,建设总投资11万元,可出让地亩。

  9、柏林乡小城镇建设

  一期工程于2016年4月动工,共投入资金50余万元,建设面积10800㎡,打通了弯刀寨街与漂八路入口,建

  成与老城区相连,长100米宽20米和18米的道路两条,出让土地40宗3040㎡,收取土地出让金10万元,未出让宗地约260㎡。并于同年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共征地15亩,费用14万元(含房屋拆迁、补偿等费用),推山填沟后可新增可用土地10000㎡。

  (二)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在小城镇建设中,由于我县基础底子薄,财政收入紧缺,因此,我县将城镇建设与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城镇的扩容提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是加快县城区旧城改造进程。深入细致做好并完成县城新华书店至邮政宾馆片区、公安局片区、县人社局和图书馆片区、人民路的房屋拆迁调查和初步测算工作;组织实施**会堂前四户及县政府至新华书店片区的旧城改造拆迁工作,起草了《**县城旧城改造拆迁安置补偿方案》,进行房屋拆迁预算,为下步开展房屋拆迁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二是加快两污工程建设步伐。**县城市生活污水厂及配套管网项目选址于西洒镇下坝尾阴洞自然村,初设批复概算总投资万元,建设规模为近期万m3/天,远期万m3/天。项目自2016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以来,至2016年12月9

  /24

  底完成厂区业务用房和附属设施土建工程施工,完成投资1100万元。配套管网工程于2016年2月中旬开工,现厂区工艺管道及雨、污水管网制安工作结束、管网区域二(金玉路塘房丫口段)、区域三(普兰路段)污水管网安装已结束,共铺设管网5650米,正在做道路恢复;城区管网区域一(塘房丫口至厂区)正在进行征地补偿和开工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3670万元,预计年内可实现污水处理厂的试运行和投入使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选址于距县城5公里的脚魁小冲子,批准概算总投资万元。项目设计规模日处理40吨,填埋库容32万立方米,使用年限16年。项目于2016年6月10日开工建设,至2016年12月初,项目建设已基本完工,共完成投资3200万元。2016年12月22日进行环保验收监测,进入试运行阶段。试运行3个月后,于2016年5月31日进行了工程质量验收,质量评定为合格工程。下步将按相关程序,完成分项验收后报省发改委总验。

  三是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提高城镇的外部环境、居住水平和聚集力。2016年—2016年共启动廉租房建设1974套98700㎡,概算总投资11925万元。截至目前,2016年100套、2016年1050套、2016年724套共1874套93700㎡廉租住房已建设完成。经申请审核,共安排682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入住;2016年100套廉租住房由教育部门具体实施,现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正待组织竣工验收。

  四是以农村民居地震和农村危房改造为切入点,提高城镇农民的住房水平。2016年—2016年,上级共下达建设任务6750户(拆除重建5700户,修善加固1050户)。总投资3441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5700万元、县级配套190万元、群众自筹28520万元,已完成投资19920万元。现除2016年2400户拆除重建已建设完成1325户,正在开工建设1075户外,其他年度的建设任务已通过验收。

  二、我县小城镇建设的做法、经验

  近年来,**县的小城镇建设工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小城镇,大战略”、“西部大开发”、云南省实施的“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通往南亚及东南亚大通道”以及文山州打造通道经济的历史机遇,按照我县“抓两镇(西洒、兴街)促三乡(董马、鸡街、莲花塘)带全县”的小城镇发展思路,结合全县“两条经济带”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了全县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县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县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发改、建设、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11

  /24

  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2016年11月2日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县城总规调整》。该项规划已上报州人民政府,待批准后公布实施;兴街总体规划修编根据2016年12月2日州人民政府城镇规划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对《**县兴街中心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的审查意见,对规划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在加大以上两镇总规调整修编报批力度的同时,争取资金完善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其他各乡(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组织编制,县建设局搞好指导和协调联系工作。

  (三)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加快了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主要是采取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来建设城市,改变以向城市全部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思想,由投资商建设好城市基

  础设施,然后划相应的土地补给投资商按规划要求建设经营,用以盘活城市土地资源,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凡能推向市场的市政项目都推向市场,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建设。做到投资商和政府双赢的局面,投资商获得效益,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投资商又再投入城市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四)多措并举、多广筹资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根本

  小城镇建设要认清形势,找准目标,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切入点。否则就会造成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发生,我县的小城镇建设就是采取开发一片、完善一片、炒活一片的方法来吸引投资商搞活城市建设,按照规划,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绿化、亮化等工程来拉动土地的开发建设。

  (五)在城镇建设投入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按照“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城镇建设思路,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筹措资金,先后对县城和兴街、鸡街、董马等乡(镇)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和改造,服务功能进行一步得到增强,城乡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

  三、我县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3

  /24

  (一)各级领导在小城镇发展指导思想和认识上的偏差和不足

  目前**县的小城镇建设大都处于自发状态,部分乡镇对小城镇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将小城镇建设摆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战略和改革开放大格局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超前谋划和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相对滞后、而且水平不高,规划执行难度大。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我县有的乡镇虽然新增几条街道和新建大量房屋,但老街道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水、电、通讯、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交通道路建设、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完善、不配套,没有凸显出特色。

  (二)规划不合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县小城镇发展

  首先,全县的城镇总体规划,从1984年开始对县城及乡镇作了第一轮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1993年到1999年重点对县城和兴街、蚌谷、鸡街等乡(镇)的规划进行总规修编。由于受当时思想、政策的影响,整个总规超前意识

  滞后,规划面积小,功能不齐全,根本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其次,由于我县县级财政困难,规划编制资金缺乏,特别是专业规划编制缺口较大,致使城镇控规、专业性详规不到位,难以提出较为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设项目。总体上看**县小城镇建设还比较落后,整体水平不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标准低、功能弱、没特色,乡镇企业分散、粗放、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

  (三)融资渠道不畅,经济发展的低层次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主要表现是:1.县乡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2.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3.从小城镇建设工程中收取得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投入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比例少。4.小城镇建设市场化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后劲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四)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后劲不足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是要有特色产业及骨干企业的支撑。目前,我县城镇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乡镇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长速度缓慢,现有的农、畜产品15

  /24

  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不足,缺乏“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工业生产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产格局,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

  (五)城镇基础设施薄弱,质量不高

  目前很多城镇供电、供水、排水系统不完善,没有进行污水和垃圾处理,道路效能不畅,绿化程度低、卫生、环保、文化、体育设施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健全配套。城镇沿公路呈带形发展,居民住户沿街为市,诸如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千人拥有医生数、房屋景观形象等主要指标的差距很大。如县城现有的集贸市场少,文化娱乐设施少,市民广场与公共绿化少,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空间小,未能形成均衡的绿地系统,电力电讯与排水排污管线不完善,房屋体型与色彩缺乏特点,未打造出特色风貌形象,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品位的提升也有较大影响,城市环境景观亟待改善。

  (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城市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无法完全满足城镇市民的需求

  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如征地费、拆迁补偿费、基础设施建设费、税金等。虽然我县一直按照“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建设思路推进小城镇建设,企业和私营小老板没有参与到小城镇建设当中来,有待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中。

  四、对下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一)提高认识,增强城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一,领导重视是做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关键,近几年来,我县的城市面貌之所以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得到了省、州、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第二,高度认识做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加大城镇规划工作力度和规划经费的投入,强化规划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工作透明度。第三,加快城镇建设是创造对外开放优势,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的客观要求,城市建设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和城市形象,能有效地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第四,加快城镇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城镇建设对乡镇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从而协调城乡经济同步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二)科学规划,夯实基础

  17

  /24

  城市总体规划是整个城市规划的龙头,是编制城市规划的第一步,它决定了一个城市的规划区范围、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城市性质、城市的发展方向及城市内部和对外交通组织、城市多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等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首先,在做好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和兴街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前提下:一是做好规划面积为168公顷的**县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是做好规划面积为130公顷的兴街镇集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是做好兴街道路系统专业规划;四是做好兴街排水系统专业规划;五是做好兴街给水系统专业规划;六是做好**县城绿地系统专业规划;七是做好**县城道路系统专业规划;八是做好其他乡镇的规划编制。其次是在总规的指导下,按城市发展要求做好相应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一是做好县城人民路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二是做好县公安局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三是做好县城龙泉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四是做好县城上新民居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五是做好兴街物资中心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县城和兴街为龙头,以五个重点小城镇为牵引,指导和协助各乡镇完成好新一轮的规划修编工作,并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做好相应的专业规划。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做好全县的旅游规划工作,重点抓好“两河”(鸡街河、畴阳河)、“一街”(民族特色风味小吃街)的规划设计工作。

  通过做好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工作,力争把县城建成

  一个城市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舒适的绿色园林城市和全县的政治、文化中心;通过做好兴街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力争兴街将建成一个创业条件优越的全县经济中心以及文山州南部的商品仓储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以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为主的工贸重镇,建成一个山水田园风光秀美、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的休闲旅游集镇。在此前提下,县城将按照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优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面貌,提升政治、文化中心城镇的品味;兴街将抓住“四大机遇”(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构建东盟自由贸易区、文山州打造通道经济、建设对越合作口岸),依托“两大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经商氛围浓的人文优势)加快第二轮开发,成为全县扩大招商引资的窗口和对外开放的前沿。

  (三)深化改革,落实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大力精简小城镇的政府管理机构,减少机构设置。大力推行“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的窗口办文制度,公开办事依据、程序、结果等,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认真清理废止那些已过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推行重点项目领导挂点联系制,建立“定领导责任、定目标进度、定质量效益、定资金投入、定奖励办法”的五定机制,坚持19

  /24

  特事特办,优化小城镇经济发展环境。二是深化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与非农户口差别,打破城乡分割,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城乡关系。不论本地人或外地人,只要在城镇有固定住所,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论其住房是自建的还是购买的,不论其收入来自二、三产业还是农业或退休养老保险,都允许转迁入户,凭身份证和房屋产权证免费办理迁户手续,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此外,还应降低农民进入小城镇的“门槛”,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要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改变过去“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大力推行劳力就地转移和跨区域就业相结合的办法,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等,形成有利于劳动力转移体制和政策环境,拓宽增强富余劳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渠道。三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和商业保险体系,为小城镇居民的就业、养老、医疗等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

  (四)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融资的路子。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小

  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贷款,通过按揭抵押、财政贴息和分期还款付息等形式,鼓励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鼓励社会及个人投资开发房地产、商贸市场、兴办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医院、个体娱乐场等公用事业。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探索建立小城镇建设发展基金,将土地转让金、财政返还、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其它各项管理费等都纳入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基金,由乡(镇)财政所管理或成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按照有关法律和制定的规章进行管理,提高使用效率,解决资金瓶颈,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三是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增长点。小城镇发展,最关键的是要繁荣经济。首先,要根据小城镇自身的特点,采取外引、内联、嫁接、改造等办法,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拓展产业链,发展规模经营。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和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带动小城镇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等产业发展。特别是兴街镇具有很好的优势,随着国际大通道文船二级路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兴街的地理位置优势,把兴街建设成为一个辐射西、麻、马、越南的一个小商品集散中心。围绕小商品集散中心,建设批发市场,销售渠道,搞活流通。其次,发挥小城镇联结大中城市和农村的优势,着力培育种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基地。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加大对农业资金、21

  /24

  信息等投入,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订单农业”,切实办好农业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带动农民致富,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加快发展文化、教育、交通、通讯、金融服务、商品流通、旅游资源开发等第三产业,夯实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

  (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要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机制为主线,不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推动城市化进程。一是及早做好准备,加快改造县城人民路等老城区主要道路,逐步解决行路难、路难行问题,形成畅通、安全、有序的城市路网骨架;二是在规划的指导下,将县城旧城改造、公安局片区改造、龙泉小区建设及下新民居住区建设等纳入建设改造盘子,定出加紧改造的时间表。同时要不断加快县城人社局片区、塘房公园开发建设步伐,不断拓展城镇承载能力;三是围绕兴街二期开发,争取尽快完成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兴街小城镇在兴街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制定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并加大落实力度,强化招商引资,积极创建融资平台,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力争将兴街小城镇建成“相对集中、联动开发、产业集群”的特色产业园区;四是加快县城两污工程的项目验收和运营工作,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五是加快全县城镇开发建设项目储备库,多方筹资融资加快开发建设;六是采取适度举债、向上争资、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七是按照国务院、省、州政府的要求,抓好**县廉租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程的建设,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七)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加大市政管理力度,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

  开展综合整治活动,充分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城市管理。不断创新环卫、市政监察等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市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各项城镇功能,加大城区绿化和亮化工作的管理力度,努力营造“洁、亮、绿”的23

  /24

  城市环境。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宽严相济”的原则,提高管理效率和广大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在增强建设部门自身管理工作能力的同时,要在提高市民素质上下功夫,促进城市管理迈入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

篇八:小城镇发展现状

  农村小城镇发展建设问题与对策

  曲祺霞

  【期刊名称】《黑龙江农业》

  【年(卷),期】2001(000)012

  【摘

  要】@@一、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与问题rn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由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城市化也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目.哈尔滨市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同我国北部大部分地区一样起步较晚,但镇建制发展很快.解放初期,全市12县(市)7区范围内镇建制不足30个,到2000年底全市共有113个镇建制小城镇,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向前推进.但是,在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由于总体指导原则不尽明确,缺少宏观协调规划,加之受行政区划和管理权限的影响,许多地方出现盲目发展的现象.

  【总页数】2页(P17-18)

  【作

  者】曲祺霞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经管总站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建设新农村发展小城镇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王奉和;王献忠;尹衍成

  2.旅游型特色小城镇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特色小城镇为例[J],庄绪策;黄红发

篇九:小城镇发展现状

  中央电大

  “一村一”

  《小城镇建设》论文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学员姓名

  学

  号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

  学

  校

  舟曲电大工作站

  二0一三年六月十八日

  目录

  一、小城镇发展的现状------------------------------------(3)

  二、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原因----------------------------(4)

  三、小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5-10)1、小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5)

  2、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6)

  3、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7-8)4、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8-9)5、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9-10)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内容提要】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由于小城镇建设是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工程,所以,应当对其中一些内在的并互为联系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导思路: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承担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性组织和商业性组织,小城镇中的主导性产业与多样性产业问题,实现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与适宜的政策,等等。对以上问题如能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并正确处理,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就会有大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关

  键

  词】小城镇建设

  人口

  产业

  政策

  【正文】

  一、小城镇发展的现状

  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近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在东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

  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

  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片面强调要在本市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和制造业基地。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不惜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但却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还有一些城市脱离本地实际,贪大求洋,追求高标准,试图建成国际性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等;只重视现代服务业,不重视那些能增加就业、吸纳农民进城的一般性服务行业的发展。

  二、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城镇化建设上,发展小城镇的推动源应当是产业行为,即市场行为。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即需要产业载体,这种产业可以是第二产业,也可以是第三产业,或者二、三产业并重。但在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的就业结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例不同。小城镇发展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东部地区部分小城镇已初步完成工业化,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很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小城镇的发展。

  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为非农产业提供场地、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内容,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力,使之规模扩大。载体与内容的发展要相适应,否则会带来诸多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发展在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下走了一条重内容轻载体的发展道路,把城市建设成为生产基地,建设了许多工厂,而忽视了生活消费,造成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并因此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搞小城镇建设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重载体轻内容,不少地方高标准搞基础设施建设,搞“五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而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使小城镇建设没有经济支撑。

  非农产业集中效果不好。东部发达地区业已分散的乡镇企业搬迁成本太高,只好维持现状。中、西部地区则缺乏乡镇企业,许多乡镇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镇工业,或者说还没有开始农村工业化进程,也就没有集中的对象。

  三、小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

  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思想。

  (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

  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现在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可以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

  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三)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5万到10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需要3亿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具体可以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可以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基础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二是工业主导型。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特别是已经形成拳头产品或形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应当以此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三是商业贸易型。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可以通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四是旅游开发型。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可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形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五是交通枢纽型。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可凭借运输方便、信息快捷、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并搞好三产配套,形成新型城镇。六是海洋开发型。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诸如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等,形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内容的主导产业。七是资源采掘型。有矿藏

  资源的小城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形成矿务小城镇。以上主导产业类型,仅仅举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关键是善于发掘、组织和利用。

  (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但现在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不过6000多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而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胆改革户籍制度。对大中城市以下,特别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生活来源,就要允许落户,并且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第二,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第三,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这样,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

  之忧,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但是可以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第四,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这也阻碍了农民积极入镇。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第五,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主要参考材料:

  1、高潮(《小城镇建设》杂志社总编辑)

  《小城镇建设运筹与管理实务全书》新华

  2、郭成

  陈爱国

  石谦

  《MPA肯尼迪模式政府城镇建设管理经典》

  吉林出版社

  11

篇十:小城镇发展现状

  浅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在其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小城镇建设作为城镇体系规划中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做好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对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区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及现状,提出当前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小城镇规划问题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镇建设也在大规模的进行,小城镇大战略是城镇新政的基本要求。作为城镇体系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在城乡发展结构中,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基础支撑,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小城镇的规划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促进经济建设、调整城乡布局、改善居住环境、协调各项建设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发展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小城镇规划建设方面还存在影响发展的问题,因此,应当重视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现代化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从而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1、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规划规模盲目扩大,脱离实际

  在当前的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普遍存在着脱离自身基础和经济发展需要,盲目扩大规划规模,摊大饼式地增加面积,摊子铺得过散的现象。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高城镇化率,不结合自身实际地扩大小城镇人口发展规模,对人口规模的盲目扩大,远远超过合理发展的现实规模,使小城镇用地规模和相应的设施标准过高,造成了长期的不合理与浪费。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只想着修的道路如何宽、盖的楼房如何高、建多少市场和广场,集聚多少人口等等,一味的把街道修的更长更宽,市场越做越大。使得城镇建设花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导致了有规模无市场的尴尬局面。

  1.2、规划缺乏长远性、严肃性和稳定性

  有些地方由于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和科学精神,规划意识不强,只着力于眼前经济利益,考虑短期的效益。把规划目标制定的短浅,致使出现规划“几年一变”的现象,极大的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有些地方虽然修订了长期的规划方案,但在领导任期期间未能有效的实施建设到位,在领导换任后规划建筑变

  的盲目,规划设计也随意更改,促使规划渐渐走样,出现规划项目停滞不动,项目选址随意变更,基础设施拆拆建建等现象,这都说明了地方对规划的意识不够,对规划没有严肃性和连续性。

  1.3、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是按性质定位、规模设定、布局建设三个步骤进行,对城镇性质的定位不能真正概括当前城镇发展日益复杂的职能;部分规划工作者对实地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诸多要素调研不够深入,盲目套用典型规划或利用以往经验,忽视各个城镇贵重应当具有的个性特征,导致小城镇规划趋向样式单一、风格雷同的模式,这在当前多元化的经济体制下,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失去了自身应有的活力。

  1.4、小城镇建设没有特色

  在小城镇的规划中,往往忽视了对小城镇风格特点的研究,没有对小城镇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进行准确的把握。在规划建设时,通常以大城市的规划模式来指导小城镇的建设,例如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广场位于小城镇中心,民用建筑高度缺乏层次感,建筑布局十分单调、呆板,这使得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成为了大中城市的简单缩影,毫无特色而言。

  1.5、城镇规划滞后,造成资源浪费

  城市的规划应当给城市未来若干年发展建设提供指导性,但部分小城镇的规划管理部门由于受到经济影响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对城镇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规划的概念只是在纸上画画而已,使得城镇建设没有了规划的约束,只是为了符合领导的意愿;或者整体规划不强,忽视同周边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性,造成城镇布局不合理。这种小城镇的建设对规划不重视,不光导致在财力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上带来了极大浪费,也为以后的城市管理和改造埋下极大隐患。

  1.6、不注重对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当前的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先编制总体规划,在经过有关部门批准通过后再补做环境保护的规划。这使得小城镇的环境保护规划受制于总体的建设规划,造成对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损害。有的小城镇在旧城开发改造中,不重视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没有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做相关的文化考证,在旧城改造中一概拆除,缺少了应有的保护和保留。这样的规划建设下,使得历史悠久的城镇面目皆非,重要历史建筑无处可找,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荡然无存,割断了历史与现代的连接文脉,失去了小城镇应有的历史文化。

  1.7、居民规划意识不强,建设违章现象严重。

  在当前的小城镇规划建设中,部分地区用地资源紧张,建设用地指标缺乏,城乡结合部地段的土地市民难以取得合法手续,按正常基建程序无法取得合法规划许可。加之一些城镇建设监督执法力度不强,造成乱占土地违建现象存在,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难度较大,使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的塑造难以保证。

  2、解决小城镇规划问题的措施

  2.1、结合自身实际,客观分析,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应当做到科学合理,把区域规划和小城镇规划进行结合,充分考虑城镇的总体取向,根据发展性质、建设规模、发展目标、推进速度等客观要素找准城镇的定位,明确城镇发展的市场取向,这样才能有利于小城镇格局的合理布局与形成,有利于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规划的可行性进行严谨的论证,才能避免短视规划或好高骛远给城镇规划建设带来的不利后果。

  2.2、规划设计要具有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

  优秀的规划设计是做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想做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就必须正确的认识规划的重要性,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建设规划在经过批准后就应当具有法律效应,不能因为某些人或组织的意见要求而随意进行改变,所有的建设活动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规划执行。由于经济形势和城镇建设的发展,可能会发生规划与城镇建设实际不相符的情况,这时也要由相关部门批准,并经过专家组的反复论证后才能更改或调整,对原规划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但要避免换领导换方针的做法,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3、小城镇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

  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是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只有具备特色的支柱产业,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否则小城镇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要把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要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如农业资源优势强、经济实力弱的小城镇,可以确定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格局。要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相关商贸流通业。引导发展小城城镇房地产业,鼓励引导城镇居民向现代化住宅消费模式转变,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

篇十一:小城镇发展现状

 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XX10月18日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吸纳农村劳动力、活跃城乡经济、加速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加快小城镇建设被各级党委政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布局有所改善,对农村经济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初步形成,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进一步改善。那么,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如何推进?这些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就以上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指导乏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地方的党政干部没有把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善城(镇)乡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三农”问题中深层矛盾的突破口来抓;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开阔,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思考;对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方

  面的内在关系研究不深,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未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摆上突出位臵,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在机制和体制上缺乏协调性,过分强调和依赖客观条件。同时,不少地方对原有的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

  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

  (二)小城镇规模小,难以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小城镇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理论研究表明:当一个小城镇人口在5万人以上,镇区人口在2-3万人时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目前我市镇区常驻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镇还没有,因此很难产生聚集效应。其次小城镇在聚集企业、劳动力和经济总量等方面能力也较弱。大部分乡镇纯粹是“吃饭财政”,政府根本就没有钱投在小城镇建设上。

  (三)重点中心镇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较弱。二是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三是对当地农民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强。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是大多数重点中心镇缺乏优势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强力支撑。

  (四)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在:(1)不少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气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2)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

  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风格品味不高。(3)开发建设方式落后。许多小城镇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4)普遍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小城镇管理人员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缺手段;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5)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五)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城镇

  发展的大问题。从目前来看,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虽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道路,乡镇政府投资仍然占较大比重,尤其在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是如此。在目前不少乡镇的财政还属“吃饭财政”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建设小城镇筹措资金主要采取“以地生财”、“集资建镇”和“借资建镇”三种办法。“以地生财”这种办法在当前土地宏观调控、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将越来越行不通。“集资建镇”也是小城镇筹集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问题是这种“集资建镇”实际上有不少是变相的乱收费、乱摊派,比如向落户小城镇的农户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向建筑施工单位收取建筑配套费等。企业主、老百姓,乃至地方干部对此颇有意见。第三种办法是“借资建镇(包括施工单位垫资开发)”,这种办法可能一时能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发生的债务在偿还和化解方面缺乏手段。

  (六)对重点中心镇建设,缺乏必要的强有力的扶持措施。通过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几年,重点中心镇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投入较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理应享受上级政府的“特殊照顾”,催生其更大更强。然而,上级政府在这些重点小城镇建设上没有专项资金投入,没有贴息贷款扶持,没有单独建设用地指标,没有特殊的税费返还比例;它们和其它小城镇一样,交的税费一分不少,申批事项一项不漏,享受不到特殊的优惠政策。

  (七)行政区划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建制镇主要按行政区域设臵,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不少城镇镇区无法达到最低的人口规模,要素集聚能力差,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合理,造成建制镇和重点中心镇设臵与布局不合理现象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不仅在县域范围内存在,在县市、区域间也有这种情况。行政区划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提高,也制约着生产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八)相关配套改革滞后。主要表现在:(1)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小城镇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问题条上“管得

  着,看不见”,而块上“看得见,却管不了”,协调解决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城镇政府自身存在着严重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导致行政效率不高。(2)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未打破。比如对小城镇的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劳动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不能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待遇,缺少保障措施。(3)农业税费减免配套政策和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滞后,致使

  离开农业的农民“弃土”动力不足,工作在镇上、生活在农村的“两栖”现象较为普遍。(4)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限制了小城镇的外延扩张,不少小城镇缺乏应对策略和措施。

  二、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小城镇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小城镇建设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还是一个亟待探索实践的课题,她不同于县市级城市。存在的困难及发展措施既有共性的、又有个性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加以推进:

  (一)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是没有农村的城镇化就没有全市的城镇化。城市发展的出路在于城乡一体化,而农村发展的出路在于城市化,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发展小城镇。从现实来看,小城镇的发展,一是有助于发挥集聚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可凭借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优势,使之成为二、三产业的首选之地,形成产业集聚,经济总量扩张。二是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产业集聚的直接效果是吸收劳动力,增加城镇人气,形成人口集聚。而人口的大量集聚,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带动房地产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的连锁发展,既拉动消费,又增加群众收入。三是小城镇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大量农民进城镇定居,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使其缩短与现代文明的距离,自身的素质渐移默化得到提高。从我市的情况看,大部分乡镇的城镇化进程已明显地之后于工业化。目前,我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发现优势,趋利避害,挖掘潜力,找准符合各镇实际的发展路子和工作重点,牵住城镇建设这一城镇化进程的牛鼻子,适当超前投入,加快建设,使城镇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二)因地制宜、精心规划。目前,在规划上主要存在着规划编制过短或过大、新建区链接难、产业布局随意性等一些问题,为此,我们要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1、规划要注意科学性。确定合理的城镇中远期发展规模,既是规划的重点,又是规划的难点。通常情况下有二难,一是人口规模预测难,二是用地规模难确定。这“二难”往往是城镇规划会审时的焦点问题。规划期限15-20年,远期人口规模不能以城镇化目标率简单计算,而应从城镇经济规模,承载能力,集聚力、辐射力等方面综合分析,科学测算。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乐观、经济发展强劲的建制镇,生产要素集聚能力明显、发展前景乐观、经发展强劲的建制镇,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就强,人口规模预测不能囿于现有全镇户籍人口,否则15-20年后,今天的规划就不尽科学。比如,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同样会持续,将来势必有一部分外来人口在城镇安家,即使不安家,暂住外来人口事实上也成为城镇承载负荷,其相关功能自然必须跟上。因此外来人口也是城镇预测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建制镇用地规模,现在是按人均用地来上限控制。但事实上这一规定有其不科学性,如有的镇工业园区定位在城镇旁,成为城镇的一部分,势必会占去人均用地。

  故用地规模不能一味按人均用地指标去控制,只能作为基本原则,不同城镇应区别对待。因此,在确定规划盘子大小时,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科学的测算之上。

  2、规划要注意完整性。城镇规划越是完整就越有操作性。精品规划才有精品城镇。规划的完整性体现在规划本身的系统性和规划制定的程序性。一是规划的系统性:根据《福建省村镇建设管理条例》

  规定,建制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总体规划是总纲,它从宏观上确定城镇发展战略,落实总体规划的发展战略,具体指导城镇建设还要有近期建设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如新区五年建设规划以及道路交通、给水、排水、排污、三线(电力、电讯、广播电视)、绿地系统等专业规划。各区块的建设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合理确定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以及合理安排配套设施。凸现城镇形象和特色的重要部位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有条件的镇还可以编制镇域规划,从镇域甚至区域范围来考虑增强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规划不可以因陋就简人为降级,因为城镇不论大小,规划对建设的指导作用是一样的。二是规划制定的程序性,在推进民主和法治的进程中,政府城镇规划必须严格做到法定程序,如果规划的法定程序不到位,在建设和管理中就难以做到依法行政。城镇规划经会审通过,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后,再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才有合法性。有了合法性才有刚性、权威性。

  3、规划要注意特色性。特色的营造要从宽角度,深层次去

  发掘。即从城镇产业、历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观上去发现自己的特色。(1)经济特色。经济特色不能停留在农业、工业、商贸的划分上,可从产业中的闪光点、有知名度的行业上去体现。(2)历史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阿不能因为城镇历史不悠久,历史上没出过什么知名人士和发生过有影响的事件,就觉得没有文章可做。其实每一个乡镇都有一定的风俗风情和延续的历史文化。只要筛选好、操作好、营造好就是一种特色。(3)建筑风格。建筑特色是城镇形象最普遍的展现,营造建筑特色要体现城镇的地理区位、乡土风情、人文风格,并与山水风景相协调。建筑风格既不能盲目照办照抄,变成“万国城”或“千城一面”,又要在把握主体风格的前提下,运用现代先进设计标准和设计技术,体现建筑的不同个性,使建筑活泼、协调而不死板杂乱。

  (三)经营城镇,加快建设。

  1、加大投入,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应当超前投入、超前建设的重点是市政基础设施,要根据近期建设规划,坚持基础先行原则。道路、管网等主要基础设施最好提前几年建设到位,这样做至少有三条好处:一是能够促进规划蓝图的实现。道路网络是城镇的骨架,从意义上来说,道路建设的到位等于规划实施成功了一半;二是有利于群众和开发商对城镇规划的直观认知,联想发展前景。道路框架提前形成是对规划的最有力的宣传。三是有利于提高级差地租,促进土地增值。道路建设一旦到位,其两旁的土地就会增值,提高收益。在建设过程中,道路等级不能盲目追求宽大平直,要按照道路的性质以及

  人流、车流的密度确定不同的宽度和功能划分。主街道路要达到一定宽度,做到机非隔离(考虑交通工具的多样性),设臵人行道(需盲人道,无障碍通道),为减少二次建设投入,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应将给排水、下埋管线、消防栓、绿化同步跟进。

  2、完善和提升配套功能。要吸引和承载大批人群进城镇,不仅要有好的市政设施,更要有完善的配套功能。农民之所以要向城镇靠拢,最根本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教育环境、医疗保健环境、交通通讯环境、文化娱乐环境,跳出脏乱差。如果城镇的环境比村里好不了多少,对农民就没有吸引力。为此,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着力提升配套功能。一是形成水清、灯明、路洁、地绿的静态环境。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城镇绿化相对比较忽视,其实绿化是美化的重要方面,在塑造人居环境和城镇形象中,绿化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重要。工作中要遵循植皮的地带性,选择乡土乔灌木,并少量引进外地树种和花草,达到投入少、见效快的效果。二是提升教育、文化、卫生、治安等动态环境。如城镇中带“中心”字号的如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文化中心等设施和机构,要按社会事业建设发展规划,做大做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心。三是营造城镇特有环境。某些城外无城中有的设施要适量建设,有条件的镇要根据可能集中财力予以建设,如公园、广场、影

  剧院等综合性、群众性、大众性的文化娱乐场所,对城镇功能配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理顺投融资机制。乡镇由于财政收入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一般都采取财政直接投资方式。由此产生两对矛盾:

  财政可用资金少与基础设施建设量大的矛盾,想超前作出投入与财政融资难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始终制约着城镇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量入为出”适应不了新的发展形势。为此,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呼唤一个符合市场主体的单位,使政府行为通过市场化运作。比如可由镇政府投资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由公司融资和投资小城镇,形成“投资——收益——再投资——再收益”的良性循环。一切适宜于社会经营的配套设施,如幼儿园、文化娱乐、宾馆、饭店等配套设施,由政府前臵条件,均可由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和经营。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投资压力,又能更好地得到这些设施周围土地资产增值的收益。

  4、提高商业用地的开发的效益。由于乡镇知名度不高,人气和商业氛围不浓,商业用的不像城市和中心镇那样烫手。因此,提高商业用地开发的效益可在以下几方面作些尝试:一是加大城镇规划的宣传。如设臵大型规划效果图广告,臵于主要道路旁,让群众和开发商一幕了然看到你镇几年后的样子,从而驱动群众购房臵业欲望和开发商的开发动机。二是做到先基础设施配套(大配套),后出让土地,增加开发土地的级差地租,提高开发收益。三是根据供求状况控制供地规模新供土地待完工和即将完工房售道85%左右时推出,预防房价下降带来连环影响,价值下滑——买房人减少——开发商亏本,下步开发就很难出让好地价。

  5、灵活运用多种开发方式。灵活的开发方式是加快建设和人口集聚的有效手段。各地小城镇建设多数处于开始的初级阶

  段,房地产市场相应处于培育期,主要街道两旁、商业中心周围地段,商业和住宅用地理应采取公开出让方式。但当基准地价高于市场需求价时,就会产生无路可走的尴尬。出路在于:一是鼓励老镇区

  农居户联户翻建,按规划重建,仍保留新建房集体所有土地性质,打破因拆迁成本高而无人开发的局面,促进老镇城区逐步得到改造。加大力度对老镇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不能唯利益,急需改造的设施应当净投入,二是在城镇区域规划农户住宅区,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期建设。由城投公司收回土地整理成本费(个人建房土地指标

篇十二:小城镇发展现状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9811个,建制镇数量已超过乡的数量,占乡镇的比重达50.7%。迅速发展的小城镇已经成为聚集乡镇企业的重要载体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的压力。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我国小城镇建设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

  1.规划滞后

  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2.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有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弱。

  3.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因素依然存在

  (1)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市场融资机制不健全

  目前,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引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据有关部门测算,小城镇建设每平方公里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服务设施等)至少需要2.5亿元,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财政饭”状况的制约,资金短缺不利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2)市场尚未在小城镇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土地是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但在小城镇建设中,用地大都以协议出让为主,很少进行土地的挂牌拍卖出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造成小城镇建设使用土地普遍存在廉价、土地使用率低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3)相关配套体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引导性政策措施不配套。当前小城镇建设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性障碍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小城镇发展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例如,受上述制度约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形式大多数都是采取半工半农,就业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流动”不“转移”,导致农村工业与农村城镇化相分离,制约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4.部分小城镇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一是城镇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新的破坏;二是城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三是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四是一部分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虑“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二、发展小城镇的几点建议

  1.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引导、启动和调控作用,改善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1)政府要承担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定位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必须先行。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要从合理的区域发展的需求角度来提供小城镇发展的充分供给。因为,在一个发达的区域内,大都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镇、村庄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不可能离开对方而得到健康发展。一味地单方面强调某一形态的作用只会损害这一地区的全面综合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的经济特别是非经济后果。所以,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工作十分重要,要将其放到其所在的整个区域发展框架中去做发展规划,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注重实效,突出特色,与中心城市配套规划,形成城镇一盘棋,周边城镇相互呼应的系统效应,使小城镇成为连接广大小集镇、农村与城市的纽带。

  (2)政府要立足于创新,从制度和政策上推动小城镇建设

  在我国传统的二元结构格局下,小城镇建设经常会遇到一些政策性和制度性的矛盾和问题。当前要从推进我国向一元化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高度,积极探索,加大改革力度,消除推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城乡分割,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从体制和政策上为小城镇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

  ①适当调整行政区划,逐步扩大重点镇和中心镇的规模。

  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尽快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应坚持实行以居住地确定落户地点,以现行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农民向小城镇聚集。要确保进镇农民在子女上学、参军、招工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最终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

  ③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土地经营权,并允许其依法有偿转让;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合理用地与严格保护耕地的关系,引导农民宅基地的有序流转,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存量土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④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积极探索以社区股份合作制形式改造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组织,尤其是要深化村级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民真正体现为集体资产的占有人,给外出人口转让本属于自己的一份财产权利创造条件。

  ⑤探索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险体系,以解决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小城镇建设的融资环境,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机制。小城镇的中小企业属于多种经济成分,要改变包括小城镇在内的农村资金净流出和一定程度的金融歧视,实行公平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创业,建立面向城镇中小企业、农村乡镇企业的金融体系。政府除了规范市场秩序、税费收取外,重要的是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改善服务,特别是改进金融服务,发展小额信贷和中介担保服务。政府要积极推进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建立适合公用事业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公有事业融资市场,加大证券、资本市场融资力度,最广泛地吸引社会投资。

  (3)政府要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个职能明确、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小城镇管理体制

  小城镇管理体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适应,在理顺职能的基础上进行机构改革,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强化服务功能,管理好公共行政和公益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4)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上应更多考虑“三农”的利益

  应采取向小城镇倾斜的支持政策,使小城镇成为接纳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体,使小城镇成为当地农产品集散、加工、储运的中心,使小城镇成为引进外

  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和人才以及教育和培训农民的根据地,使小城镇成为与大中城市在市场、信息、交通、科研和文化上沟通的纽带。

  2.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小城镇自我扩张、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固然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是,政府不能也无法大包大揽,市场才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力量,自我扩张、自我发展才能实现小城镇建设的良性循环。因此,小城镇建设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资源有效配置的经营模式。

  一要盘活存量土地、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存量资本,运用市场规则将政府在城镇建设中的中长期投入最大限度地通过“投入——产出”的资本运动形式表现出来。城镇土地是政府掌握的最大国有资产。因此,政府要通过有效运作城镇土地资产,促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可以以地生财,努力实现收益最大化,从而优化和提升城镇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各种经济成分的资本都可以投入到有收益的准公共产品(如城市公交、供气、供水等)及部分可市场化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

  二要建立和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新体制,有效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解决城镇土地开发与经营中的资金瓶颈与障碍。可通过政府投入一定的启动资金,吸纳多种投资主体的资金,进行市场化运作。(1)有步骤地改革小城镇现行财政、税收体制。理顺县镇两级财政关系,建立镇级财政,将镇级预算内、外收入统一纳入财政管理,聚集财政资金,规范收支行为,合理分配,从制度上保证小城镇建设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2)建立小城镇建设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资方向;(3)金融

  部门要对小城镇重点企业、项目和有回收效应的公用事业重点项目在资金上安排专项贷款,创新金融衍生工具,比如为参与小城镇建设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将沉积在银行里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4)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打破公共设施建设上的各种垄断,放宽国外、民间资本准入条件和准入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无力投资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实行有偿使用,积极引导农民、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把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培育成小城镇建设财源的主渠道,逐步建立起个人参与小城镇建设的引导机制、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5)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开发公司,按照规划统一开发,积累建设资金,滚动发展。小城镇开发公司的发展前景很广阔,比如,发展大工业、大项目的配套产业;适应农业向公司加农户和订单农业方向发展的要求,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创造适宜的软硬件环境,为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和农产品加工、贸易、运输等提供便利的条件;发展休闲旅游业;发展房地产业,等等。(6)要积极建立和发展形式多样的银企机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多渠道融资,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和金融服务中心,并组建专门以非公有制经济为对象的地方金融机构,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3.增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无论在发展战略上还是城镇形态规划方面,都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融历史、文化、民族与时代特色于一体。

  (1)建设小城镇,要树立新的发展观,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

  城镇化的主要对象是农民。作为城市化的组成部分,小城镇建设的本质、主要任务、主要内容是改变农民的社会关系,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化农民为市民。小城镇发展要为企业、人口、劳力按市场机制流动和聚集创造条件,要确认劳动者、企业在就业和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小城镇在内的劳动力市场城乡开放,清理限制歧视农业人口流动就业、向小城镇迁移的规定,政府应切实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保护劳动者就业权益和公民的其他权益。

  (2)小城镇建设一定要有产业支撑

  小城镇产业发展的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既有利于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又利于小城镇经济凭借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今后20年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还会是廉价的,巨大的人口负担将变成人力资源的优势,我国应将依托中小城镇发展劳动密集产业提到发展战略上来。我们要既重视追赶信息技术革命,又注重劳动密集产业发展,抓住机遇,以中小城镇为基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相互为用,共同推进。

  根据小城镇的特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原则是一业特强、多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将发展小城镇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要发挥小城镇功能和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观光旅游业;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吸引乡镇企业进镇,鼓励农村新办企业向镇区集中。

  (3)小城镇发展要重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充分挖掘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重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抓好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可以肯定,一个文化设施齐全、教育资源丰富、品味高雅的小城镇对人们是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的。

  (4)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小城镇大都有自己的特定区位环境和产业资源,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应该发挥小城镇接近自然和乡村的天然优势,形成城乡一体、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新型城乡结构形态。小城镇作为人们理想的生活居住地,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适度增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工程,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要合理布局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设计开发具有时代气息和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创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镇生态环境。

篇十三:小城镇发展现状

 关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几点思考

  【提要】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全面进入转型期,工业化要求城市化,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今后的几十年里,大力发展小城镇是提升城市水平的主要手段。

  【关

  键

  词】小城镇建设/城镇化/工业化/健康发展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

  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建国后前30年相比,有了显著提高。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相伴生的小城镇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民间投资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发展。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发展的压力,弥补了国家资金紧张的不足,拓展了城乡商品市场拉动了城市化需求。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目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准确地论述了小城镇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

  1.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制度,且管理粗放,缺乏强有力的法制规范和规划指导。

  目前传统意义上的制度制约尽管有所缓解,但仍然是重要的约束因素,这一方面造成农民进入城镇缺乏法律与制度的保障,更容易由于规则不统一、不透明而给农民带来许多额外的高负担,提高了农民进入城镇的成本,也容易由此滋生腐败现象。

  2.小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受限,城乡争地加剧

  我国土地资源有限,每年城镇发展而使耕地减少的事实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城乡争地现象日趋突出。

  3.小城镇数量的增加尚未起到通过大量吸纳农业人口和促进乡镇企业集中,来缓解人地矛盾,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

  4.小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城市生态遭破坏

  5.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依靠行政力量推进,加重农民负担

  目前的小城镇建设存在着急功冒进,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乱铺摊子现象。

  6.小城镇人口素质堪忧,小城镇发展人才匮乏

  7.面临着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

  8.小城镇发展导致了许多公共设施的低层次重复建设

  9.目前许多小城镇的发展很难产生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

  进入21世纪,是我国小康社会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会遇到很多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我国三农问题和小城镇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我国能否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

  1.城镇化道路

  中国的农村城镇属于农村范畴,在宏观政策制定时,小城镇归类于农村经济序列。这一背景注定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起伏具有相同脉络。

  城镇化过程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农业资源非农业化的过程,是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迁移过程,是传统乡村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的转变过程,是城乡空间平等发展和逐渐融合的过程。

  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1)加强规划,科学更新。科学的规划具有预见未来的任务,能预测城镇生态成长的一般规律。加强农村小城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总体规划,以战略的眼光,把握宏观经济态势,确定城镇再发展方向。

  (2)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小城镇再开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将发展农村小城镇作为一种国家发展策略,针对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0年7月制订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意见》实质上对农村小城镇的再开发提出了战略要求。

  (3)加强行政干预。目前我国对小城镇发展采取的是自由化政策,鼓励“城市经营”有加,国家监管不足。市场行为是趋利的,城镇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二者不能在目标上达成完全耦合。在规模控制、土地利用、重点发展镇的确定、衰落镇的淘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等方面显然需要国家干预。

  (4)确定小城镇再开发序列。小城镇再开发应根据国民经济的战略部署确定实施序列。

  (5)多途径解决资金问题。首先,在未来几年中,国家对农网改造、交通建设、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加大投入力度;其次,金融部门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信贷政策和信贷资金支持的重点之一;第三,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乡镇企业投资建设小城镇;第四,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建设小城镇。

  2.工业化道路

  乡镇工业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工兴农、以工富农”成为我国广大乡村摆脱贫困、增加收入、走向富裕道路的主要途径。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实现这一途径的主要手段。乡镇企业发展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在小城镇设置工业园区,使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是针对中国国情的科学选择。如焦桥镇规划建设的化工园区及南部工业园区给焦桥镇的发展带来长久的利益,设置乡镇企业工业园区使之集中发展可以从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入手加速工业化进程,从而提高非农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度,以加速城市化进程。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的过程,这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在我国,这一规律更显示出极强的中国特征。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小城镇建设的目标一般分为近期建设目标(近三年到五年)和远期建设目标(近十年到二十年),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

  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

  三、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焦桥镇规划建设的预算,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5万到10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需要3亿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

  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四、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

  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如焦桥镇现在居住在镇驻地的人口也不过4000多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而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胆改革户籍制度。对大中城市以下,特别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生活来源,就要允许落户,并且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第二,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第三,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这样,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但是可以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第四,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这也阻碍了农民积极入镇。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第五,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耿洪兵.90年代中国大城市旧城更新若干特征浅析[J].城市规划,1999,(7):14~18.

  [2]阳建强.旧城更新改造的理论思考与现实选择[R].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4.1~5.

  [3]吴良镛.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方可.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汇刊,1998,(1).

  [5]慈鸿飞.近代中国镇、集发展的数量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6,(2).

  [6]袁中金,王勇.小城镇发展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23~24.

  [7]张安录,杨刚桥.小城镇发展与建设用地管理[J].城市规划,2000,(9):51~53.

  [8]王奇,叶文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9~12.

篇十四:小城镇发展现状

 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从山上向山下转移,富裕的农民正在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在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国家和有关省市、区、县制定了一系列小城镇发展优惠政策。据权威部门统计,截至1996年底,中国农村小城镇已发展到5.8万多个,其中建制城镇6992个。老城自来水受益率达到8199%,人均享有公共绿地23平方米。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新建小城镇已成为农村产业的基石,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由于小城镇建设兴起的时间短,发展速度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对小城镇建设规划重视不够。有的根本没有计划,听行政领导讲话;;有些人有计划,但他们留在纸上画画,挂在墙上。一些已建成城镇的工商业和住宅功能区划不合理,混合现象普遍。乡镇企业分布分散,企业和人口难以聚集,导致农村第三产业无法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而发展。此外,小城镇争相建房,街道、道路和消防道路非常不规范,建筑风格混乱。尤其是,将道路作为城镇几乎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二是小城镇产业结构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城镇经济功能低下,难以发挥“桥梁”作用。据统计,1997年小城镇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78∶12∶10,显然,小城镇仍然是以农业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结构,没有体现出“城镇”风格和特点,而且第三产业总量过小与结构失调矛盾并存。

  第三,小城镇资源浪费严重。据数据显示,小城镇单位土地面积提供的GDP仅为全国城镇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占人口200多万城市的3%。在小城镇建设中,污染依然严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小城镇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小城镇在农村是第一位的,在城市是最后一位的。它们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具有接受城市辐射、促进农村牧区集聚的功能。既有城市化的文明程度,又有田园牧歌的特点。要从促进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高度抓好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位置,建设农村工业化、市场化的载体。经过几年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认为要搞好“小城镇大战略”,必须着力处理好五种关系,解决好五大问题。

  处理好规划与建设的关系,解决规划滞后和不按规划执行的问题。规划是龙头。规划好,建设好,则流芳百世,否则将遗憾千古。作规划观念要新,思路要宽,眼光要远。规

  划可以区县为单位制定,由一位领导负责,成立有规划专业人才参与的相结合的有严格责任制的班子进行。具体要做到三“性”:一是超前性。整个规划必经确立“高起点一步到位,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环保土管等方面关系,使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连片发展和工业小区合理开发结合起来,与市场流通,社会

  设施、住宅区和公共设施应考虑在内,使其在30年内不会落后,50年内不会被拆除。第二,连续性。规划可以随着形势的发展而调整和完善,但大思路不能改变,不能半途而废。日夜改变命令,更不用说计划和实施了。特别是党政领导要带头落实,不张嘴,不批准,保持计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第三,可操作性。整个计划既不能不切实际、急功近利、高瞻远瞩、优柔寡断、消极消极等,必须处理好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的关系;一方面要尊重合理的法律,实事求是;另一方面,我们要有紧迫感,创造条件,不失去任何发展机遇。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解决支撑点不足的问题。对小城镇的支持是经济发展。我们不能为了小城镇建设而搞小城镇建设。我们不能把小城镇建设当作“展品”。小城镇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小城镇建设不应该是简单的建几栋房子的概念,而必须有优势企业、拳头产品和特色经济。就是要有小城镇发展的支撑点。小城镇发展的支撑点在哪里?专家认为,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是引起农村经济质变的重要因素,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点。因此,我们必须在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要努力做到三点:一是向高科技方向延伸发展。及时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大力引进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高、投资效益好的项目,实行高起点、大跨度、集中投资,逐步使乡镇企业从单一的资源加工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的多元化结构发展。避免以浪费丰富资源为代价重新出现“高效”企业。二是投资者多元化。政府要大力引导个体私营产业发展,努力做到三个方面同时实现:一是在企业规模上,坚持大中小企业相结合;在产品形式上,坚持零部件、整件和终端产品相结合;在产品档次上,坚持高、精、低、一体化原则,努力把农村劳动力优势转化为发展单个产业的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第三,保障措施向市场化过渡。乡镇政府要顺应政企分开的改革潮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解决乡镇企业发展问题,加强调整,努力把资金和人才聚集到优势产业、规模企业和畅销产品上。要加强引导,督促企业重视新产品开发,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优化服务,帮助企业融资、开拓市场,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多元制投资的关系,着力解决硬件不硬的问题。小城镇建设要转变观念,广开门路、依靠民力,借助外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多元筹资融资,调动各方建设积极性。力改过去政府修路建房,农民“树下”剩凉的弊端。可以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筹资,一是股份筹集一点。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个人以参股的形式,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收益部份分配给投资者,已有的基础设施,可以进行有偿转让,可以作为股份参股。二是政策用足一点。国家规划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如城镇建设维护费等应主要用于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收费管理,严格执行市场收费管理办法,保证该收的经费全部收,足额用于小城镇建设。三是各方扶持一点。乡镇财政从预算外资金中挤出一些资金;金融部门可以通过发

  行债券,横联拆借等手段,融通一些资金,动员和鼓励有经营实力的企业和部分专业大户以及社会各届人士帮助一些资金。

  解决了建设与管理的关系,解决了活力不足的问题。目前,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外部管理体制、小城镇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承包制度仍需改进。小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户籍制度与小城镇发展不相适应。因此,为了防止出现“新城镇、旧体制”的现象。要突出“三个活跃”。一是搞活行政管理体制。有关部门要统一管理城镇人口(无论是老年人口还是新入城人口),建立并不断完善住房、医疗、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以农民和企业共同负担为基础、政府扶持为辅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搞活土地流转机制。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严格审批征地手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或划拨、统一管理的原则

  “五统一”办法。实行多样化的土地供给方式,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和严格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集中土地使用权通过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方式直接进入小城镇土地市场,严格划分小城镇的土地权属关系,切实做到国家(政府)收税,所有者收租,管理者收费,并降低税、租、费的征收标准。禁止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搭车收费。三要搞活户藉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小城镇户藉管理制度改革,打破原有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管理模式实行按居住地进行户籍管理的模式。凡在小城镇有稳定收入,有固定居住场所的农民及其他迁移人口,都应转成当地城镇居民户口,并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城镇增容费和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参军服役,计划生育上也要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彻底改变“农转非”等指标控制式的户籍迁移方式,就是要让大量富裕起来的农民涌入小城镇,参加小城镇建设和消费,改变我国城镇人口比例过低的现状。处理好发展乡镇企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解决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缓慢问题。乡镇企业固然十分重要,是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但乡镇企业往往在选项目,寻找投资者方面比较难,因此小城镇发展的起始动力还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快,见效快。当前,必须抓好个人私营经济的发展,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要充分认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对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作用,摆正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真正把个体私营经济从满足于发展低层次,小规模商业饮食逐渐转到全方位,高起点,高层次的发展格局上来。二是效果到位。要制订系列优惠政策,把社会各方面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积级性调动起来,比如对社会上急需而又可以安排劳动力就业的,采取倾斜政策可以扶持;优先支持投资少,见效快,直接为生产服务的行业等。三是措施到位。坚持基础,传统和新兴行业一齐上,基础行业的重点放在交通、通讯上,传统行业的重点放在搞活商业摊点和饮食服务上。坚持合理布局,发挥资源优势,以小城镇主要街道为轴心,按照“建一处市场,兴一门产业,活一方经济”的要求,重点扶持,协调发展。

篇十五:小城镇发展现状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带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我国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并严重制约着小城镇自身的发展。小城镇的合理发展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加速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前提和基础。解决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小城镇的建设、改进和完善小城镇管理水平、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保障制度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问题;对策

  -1-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一、绪

  论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小城镇建设的高潮。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因此,解决好小城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摆脱小城镇发展的束缚,使小城镇又好又快发展,不仅对丰富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全国小城镇发展和建设,推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依照科学的方法,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可行的措施、更加扎实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谋划新时期小城镇发展战略,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条件和农村建设的总体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城镇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遇到了发展中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国家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需要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313。7万个村庄,其中行政村56。3万个,1。8万个建制镇(不含县城关镇)和2.1万个乡集镇,村镇现在非农建设用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小城镇建设用地3。16万平方公里。小城镇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能力,直接影响农村地区10亿人的民生,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1]。因此,实现我国小城镇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快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一)

  小城镇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

  -2-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从全国情况看,很多建制镇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但在一部分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无科学规划.有的乡镇缺少小城镇总体规划,因乡镇领导的“口头规划”或虽有规划但规划的标准低,而缺少科学性、合理性和超前性,不能有效的指导建设活动;还有的乡镇虽然有很好的规划,但规划的随意性较大,随意更改规划的内容,造成规划形同虚设。而且,很多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盲目攀比,不注重实际情况的问题.小城镇的发展没有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是一味的追求政绩,反复建设、频繁改造,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严重阻碍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2、无详细规划.一般的讲,总体规划只解决了能建什么地问题,还不能解决怎样能.目前,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都没有进一步编制详细的规划。因此各个单项的建设只能靠乡镇干部个人对规划的理解而决定.由于受到规划建设知识水平的限制,一些领导干部很难提出独特的见解,有的死搬硬套其他地区的建筑样式,造成大部分城镇的一个模式、一张面孔,没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按建设单位或个人的要求,想怎么建就怎么建,建筑之间不协调,使小城镇建设的整体性不强.(二)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配套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保障小城镇正常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衡量小城镇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实践中许多基层政府往往将小城镇仅作为人口聚集和财政增长的手段,注重于经济方面的建设,而忽视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致使基础设施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乡镇工业的需要,也不适应小城镇居民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能源短缺,交通运输条件差,环保设施不健全,排、供水设施欠发达,难以发挥其区域内农村工业中心、商业中心、交通中心、财经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与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大部分小城镇内缺少绿化、广场和停车场等,旧城改造过程中,只满足于原拆原建,不能按规定退足道路红线或预留公共建筑、绿化、广场用地,使小城镇缺乏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和吸引力.(三)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3-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由于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因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同样也是我国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如:覆盖范围过于狭窄,城乡之间差距大,社会化程度低等等。除这些问题之外,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自己独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各镇发展水平相差甚远,无法实现统一的保障标准.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即便在同一地区的乡镇间,甚至同一乡镇的村与村之间发展差距也相当大,无法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互济。事实上,目前的农保资金虽然是统一收缴,但是各乡镇甚至是各村分立账户,只能在小范围内实现统筹,职工保障水平极其有限,这也是目前很多乡镇参保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2、部分小城镇参加保障的意识不强,不能正确认识其重要性。由于目前实行的保障制度名义上是“个人账户+社会统筹”的方式,但实际上是现收现付制,因此面对不甚匹配的权利与义务,社会保障负担重的企业参保往往带有甩包袱的倾向[2].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既不利于小城镇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全。

  (四)小城镇规模偏小

  近些年,很多省(区、市)通过实施撤乡并镇、镇镇合并等调整行政区划的方式,提高了小城镇积聚能力。但是,真正能发挥小城镇功能的建成区面积,普遍没有得到根本性增加,规模过小仍然是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主要问题.2002年,全国平均每个建制镇人口为32309人,镇区人口为5600人.镇区人口超过3万的镇,占所有建制镇的5%,镇区人口超过5万的镇仅占所有建制镇的2.5%。城镇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呈正相关的关系。相关研究证明,小城镇镇区人口达到5万人,方能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规模效应的不足,致使城镇功能难以完善[3]。同时,小城镇人口规模较小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小城镇能够统筹的资源有限,不仅难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相应的辐射作用.这种在小腹地和小吸引范围内的内部积累式自我发展,难以产生极化效应,发展速度有限,竞争能力提高缓慢。

  (五)小城镇管理效率低

  -4-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1、小城镇政权建设不完善。一方面,机构臃肿,普遍超编,少则上百人,多则数百人,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影响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条块分割,小城镇与上级政府权力交叉,上级政府的部门在小城镇的大量派生机构,切割了小城镇的权利,妨碍了小城镇的统一管理.税收、工商、供电等一些经济较好的企业或部门全部收归县(市)垂直管理,城镇中收取的城建维护税、建设配套费和市场管理费等主要集中由县级政府使用.这些因素造成小城镇基础设施维护费用不足,缺乏发展后劲.即使依靠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解决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也可能因为没有稳定的维护资金来源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小城镇政府管理缺乏创新意识和手段。调查发现一些小城镇管理缺乏创新精神,严重依赖垂直的计划体系的技术和财政支持。泛言之,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着政策和实施手段不一致的问题,导致资源的无效使用。在快速的城镇化以及满足增长的城镇人口需求所需要的行政资源之间,存在着不断扩大的差距。同时,政府也需要从直接干预经济中退出来,将职能转换到提供法制框架、规范建设标准和加强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上来[4]。

  (六)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是居民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不但大中城市要重视,小城镇也要重视。虽然小城镇比大中城市有更大的、更广阔的自然天地,稀释污染能力稍强,但防治污染的能力较弱[5]。小城镇由于乡镇工业发展等原因,导致生态环境不良加剧。近些年来,虽然小城镇的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对环境的治理投入的较少,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水源水质破坏严重,大气污染也很严重,能源使用结构很不合理;另一方面,在城镇街道上随处可见个体摊贩占道经商、施工单位不文明施工、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倒乱扔、管线乱拉乱横、广告乱贴乱画、花草遭破坏等现象,这种状况在一些小城镇和新兴城镇尤为突出。

  三、小城镇发展的战略对策

  随着我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和环境也日益完善和成熟。扫除小城镇发展的障碍,提升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增强小城镇的功能也因此变得越

  -5-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来越紧迫,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各种相应政策,使小城镇健康合理的快速发展。

  (一)

  规划先行,科学引导,高起点建设小城镇

  要提高对小城镇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大战略”思想,把发展小城镇放在中国推进城市化及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的高度加以认识.从规划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合理的小城镇规划至少要体现以下几点:首先是超前性,即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科学预测小城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展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小城镇规划工作。按照这一思路,小城镇规划的标准和起点要高,但不能太离谱,不能脱离对小城镇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其次是科学性,即各个规划区的安排要合理,发展要留有余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要做到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还有一点就是本土性,即小城镇规划要体现地方特色。小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特点的集中体现[6]。因此,如果小城镇规划一味照搬大城市的样子,必然使小城镇失去特色,失去自我,也失去了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意义。

  小城镇规划工作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这是做好小城镇规划的最基本点。而且,规划的制定要严肃认真,要发动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一旦制定出来,首先要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使其具有法律效力,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实施,不能随着乡镇领导人的变动而随意更改。

  (二)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拓宽投资渠道,努力实现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国家成立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中央财政给予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的专项支持,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加大金融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国债资金和地方政府的财政信贷,应更多地向农村地区的小城镇倾斜。

  2、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对小城镇供水、供电、通信、燃气等具备自负盈亏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支持企业和个人参与建设、经营和管理。对位于大城市近郊或城镇密集地区、土地升值潜力较大的小城镇,

  -6-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可以将土地使用权与具体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捆绑,筹集建设资金。

  3、要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的联建共享,推进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向小城镇延伸。无论是内陆地区还是沿海发达地区,对投资大、建设门槛较高的城镇基础设施如供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等,应依据区域内的合理布局,由受益方共同出资建设,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三)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1、小城镇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必须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逐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把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社会保障管理职能划归为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避免政出多门,自行其是。

  2、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的监督机制,构建有地方特色的保障机制。要建立有小城镇参保方、筹资方、受保对象、有关社会团体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镇社保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检查、指导和监督.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小城镇社会经济的的发展地区差异很大,因此,不能搞“一刀切"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各小城镇应立足于自身的情况,结合实际来探讨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保障体制。

  (四)合理的扩大小城镇规模

  城镇规模是城镇功能最综合的表现。一般认为,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功能将会得到优化和强化。转变小城镇规模过小的限制,应加快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聚焦,对进城的乡镇企业在驻地、建房、办照等方面提供高效和快捷的服务,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特事特办,所有手续在一个地方办理,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从而调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的积极性。此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二、三产业,提高小城镇的就业空间和小城镇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在小城镇人口政策方面,要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7].还有,要改变小城镇“遍地开花”的发展战略,走分步骤、有阶段的小城镇发展道路。先重点发展一批潜力大的小城镇,形成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其他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条件和积累经验。

  (五)提高小城镇的建设管理水平

  规范而高效的城镇管理,是确保城乡规划全面实施、城镇建设有效推进、城镇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

  -7-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首先,要改革小城镇的管理体制,使管理体制同城市接轨,依据精简与效能的原则,完善管理权限,扩大管理范围,转变小城镇政府职能。强化小城镇的财政和税收功能,加强公共管理功能。并且应严格规划实施,重点加强对已有建成区建设用地资源的整合和挖潜,对现有环境的治理和改造,通过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小城镇的环境面貌和居住条件。

  其次,要更新小城镇的管理理念,做好统筹各项建设活动的同时,更要注重小城镇的综合管理,提高小城镇的文明建设能力、资源利用效率、经营运行质量和社会管理水平,提高为农民带资引镇服务的政府工作能力。小城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城镇管理事简面宽,绝不能简单的套用城市管理方法,要不断创新小城镇管理方式,积极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

  (六)注意保护环境,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

  对于小城镇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的现象,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促进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禁止在规划建设用地以外新建乡镇企业.淘汰落后的,对水、空气、土地造成严重影响的企业,采取技术改造、清洁生产的措施.要严格保护天然的林地、草地、湖泊、河流,针对小城镇人口及经济规模小的特点,研究制定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的经济政策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小城镇建筑节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开发推广切合小城镇实际的污水处理、供水安全保障以及垃圾处理等技术,研究制定小城镇的污水处理、供水安全保障以及垃圾处理的标准规范[8].同时,也要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与管理的监管,提高执法力度,对环境保护进行大力宣传教育,认真贯彻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8-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四、结

  论

  近年来,小城镇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建设新农村战略的实施有力的推动着小城镇的发展。

  本文对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分析,深入的研究了我国小城镇的现状及所形成的一系列制约因素。小城镇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规模较小、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都是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很好的解决,直接关系着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在强调这些问题的同时,积极的分析了一系列解决的对策和策略,比如用科学的规划、如何进行科学规划来提高小城镇的发展质量等相应的应对措施;用政府监管和群众提高自我认识相结合的方法来改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等。当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小城镇的保障制度、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因自身知识的有限而仍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在今后小城镇的发展中,定会出现某些新的问题和障碍,而我们也应保持一颗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头脑,为小城镇更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洋涛(keiks)

  郑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

  个人博客:hi。baidu。com/keiks

  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9-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五、参考文献

  [1]汪光焘,新时期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12月。1[2]

  朱文忠,杨章明,朱坚强,小城镇发展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5月。228~229[3]

  王志强,小城镇发展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31~32

  [4]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92

  [5]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红旗出版社,2002年9月.390

  [6]王茂林,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9月,147

  [7]程俐骢,城市管理概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36~38

  [8]

  孔祥智,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问

  题。2001(3)

  -10-

篇十六:小城镇发展现状

 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

  权轻舟

  【摘

  要】我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小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参考相关方面研究成果、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将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问题加以概括,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并结合陕西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措施.

  【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0(037)006

  【总页数】3页(P331-333)

  【关键词】城镇化;小城镇;规划;对策

  【作

  者】权轻舟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陕西,渭南,714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91.1

  1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

  1.1城市化水平刚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世界银行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并以比重低于30%为低水平城市化,达到30~70%为中等水平城市化,高于70%为高度城市化。据此衡量,我国还属于中低水平的城市化。

  1.2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增长与城镇有限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耕地则因建设占用等原因而逐渐减少,加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的减缓,吸纳劳动力成本增加,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及吸纳数量呈减少的趋势。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增长幅度将会相对减缓,从而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1.3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城市规划普遍脱离实际,人为压低规划的人口规模致使实际人口数早就突破了规划末的人口规模,由此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

  2小城镇发展现状及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小城镇是指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均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活服务中心,是一种从乡村型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向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2.1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是在一个脆弱的基础上起步进行小城镇建设的。我国小城镇的真正转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由于农村集市的复兴,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兴盛,使古老城镇日新月异,新兴城镇破土而出,复兴型、改造型、合并型、新建型同步发展,小城镇呈现一派兴旺发达景象[1]。

  1978—2000年,我国城市由193个增加至663个,增加了2.44倍;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至20312个,增加了8.35倍;城镇人口由17000万人增加至45612万人,增加了1.683倍。大量增加的城镇人口,除了小部分是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外,绝大部分是由于城镇数量的增加尤其是小城镇数量增加而吸收的农村转移来的人口。

  2.2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2.2.1小城镇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

  小城镇是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载体,是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必然,通过发展小城镇,将更多地聚集产业和人口,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建设小城镇来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仅符合我国国情,而且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作出的抉择。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2.2小城镇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我国小城镇规模有所扩大,为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的转移拓宽了空间。

  同时,我国小城镇经济实力的增强,发挥了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3发展小城镇可以完善城市化建设网络

  小城镇的发展对于建立一个健康、持续和均衡的城市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任何地区的城市体系都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小城镇在这个网络系统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滞后必然要影响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小城镇是大城市与乡村联系的重要纽带,对于打破城乡分割状态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2]。

  2.2.4农村的城镇化将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主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我国的城市化问题主要是乡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问题。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难题是解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发达国家主要是大力发展新兴城市及城市工业解决失去土地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可以称为单一的城市化道路。但是我国无

  法把几亿农民都集中在城市或建设大量的城市,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我国采取乡村剩余劳动力分散就业办法,这就是农村的城镇化道路。也就是说在我国存在两种城市化形式:一种是城市的城市化,即大、中城市的发展;另一种是农村的城镇化,即乡村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乡镇的建设发展,农村产业及人口结构的城市化。

  3当前小城镇发展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很快,但由于其成长具有特殊背景,即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加上一些乡镇干部急功近利、扩大财源的心态,我国小城镇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走一点弯路,出现一些问题,在小城镇建设中须予以关注:主要是小城镇缺少区域规划作指导;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城镇发展相脱节;小城镇规划成为领导政绩体现的工具;不切实际的盲目扩大城镇规模;用地布局不尽合理;不讲科学地追求高标准;规划的编制深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

  3.1管理上的缺失

  3.1.1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盲目兴建

  有些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盲目攀比、贪大求洋、盲目扩张的倾向,财力难以承受,全然不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没有考虑到小城镇政府资金运用的能力和效果以及社区居民的现实收益。

  3.1.2不能发挥地区优势,趋同化严重

  城镇工业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忽视农副产品加工业,结构趋同。这种城镇的布局,完全背离了城镇的功能和客观经济规律,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缺乏起码的经济内涵,只是砖头、石块和行政机构的简单排列。

  3.1.3腐败问题严重

  在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也受到权力腐败之风的侵蚀,为建设小城镇大搞集资摊派,致使群众不堪重负。这是一些地方小城镇建设发展不快、缺乏后劲的重要原因之一。

  3.1.4小城镇定位不合理

  在城市化质量方面,一些小城镇也不尽人意,发展的定向、定位存在盲目性。目前很多小城镇规模过小,布局散乱,功能不完善。因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因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小城镇的建设缺乏地方特色,小城镇人口、资源、环境各不协调,影响了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2城镇区划阻碍小城镇的发展

  3.2.1规模小,起不到辐射带动作用

  现行行政区域规划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做出的,乡镇规模小比较利于管理。但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小规模乡镇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3.2.2行政人员多,农民负担沉重

  镇域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不少,必然加剧农民的负担。规模与农民负担的关系可见一斑。

  3.2.3小城镇的行政边界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

  有些地方小城镇发展很快,早已突破了原来的规划,有的地方两个或多个相邻的镇已经联在了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区域,但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这些经济区域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各镇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3.3投资体制不完善,资金来源困难

  资金短缺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大问题,也是小城镇领导人考虑最多的问题之一。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

  3.4生产生活污染问题

  小城镇建设必须解决好生活、生产污染的问题。在农户自然聚居的情况下,一家一户的生活污水等生活垃圾的排放不会超过自然净化的能力,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上万人聚集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排放的生活污水等生活垃圾就会大大超过自然的自净能力。如果相应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不完善或建设不到位,就会导致对环境的污染。

  3.5缺少足够的就业岗位

  小城镇建设必须解决好基础产业的问题,要利用产业的带动将农民集中起来形成小城镇。小城镇的出现有其出现的必然条件,在当地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之后,农户有能力也有需求,必然会向小城镇过渡,绝不能依靠行政命令将农户聚集在一起。同时,乡镇企业进入小城镇和农民进城的成本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抑制了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3.6社会服务体系未能达到城镇的要求

  小城镇建设必须解决好城镇内的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进入小城镇,必须能够让农民感觉到与在原住处、原生活方式下截然不同的感受,享受到真正的城镇生活。小城镇建设不仅仅是把人集中在高楼中,在社会服务体系上也存在着具体的要求。只有形式而没有相应的配套服务的小城镇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小城镇,也得不到农民的欢迎。

  3.7西部许多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由于西部地区居民缺乏现代谋生手段,于是纷纷滥砍乱伐、过度开垦,从而加大了西部很多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

  4城市化中小城镇问题的应解对策

  4.1加强制度创新促进小城镇建设

  4.1.1加强户籍制度改革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的创新就一直处于自下而上的自行性改革攻坚阶段。由于制度供给不足,流入城市的农民长期在体制管理之外生存,既不利于城市的稳定,也不利于维护进城者自身的合法权益。政府应当积极将目前的自下而上的改革转变为自上而下的改革,及时推进户籍制度的创新。

  4.1.2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制镇管理体制改革应围绕“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来进行,主要内容为一是简政放权、二是精简机构。“简机构”是“简政”的必然结果,精简机构又是和精简人员联系在一起的。

  4.1.3进行乡镇合并,扩大小城镇的规模

  乡镇合并与小城镇建设。我国的小城镇普遍偏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普遍较弱。这种状况还导致在经济发达地区高速发展的小城镇已经连在一起,难以划清边界,重复投资现象严重。小城镇普遍偏小还是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省市已经开始了乡镇合并工作。适当合并乡镇,扩大小城镇规模,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措施。

  4.2环境整治和管理

  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吻合的。因此,对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2.1制定有关政策,保护农村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政策及研究对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关注不够,尽管从宏观上已经明确污染是影响社会发展乃至产生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但具体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情况不明,难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也就是说,当前针对小城镇的环境政策,尚不知道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研究可以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到有的放矢。

  4.2.2进行合理规划,保护环境

  不同发展程度的小城镇需要重点解决的环境问题是不同的,我国对小城镇环境治理的投入本来就很有限,而这有限的投入还没有注意

  分区域分类别解决问题,这就需要特别重视资金投入的方向。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欠缺的。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小城镇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治理环境问题的政策和方案。

  4.2.3做好环境规划,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编制好小城镇环境规划,避免出现“工业集中、人口集中、污染集中”等问题。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突出生态环境的特点,考虑到环境保护设施的用地要求。这就要求环境规划同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区域体系规划、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等相衔接,充分考虑道路、排水、环保等公用设施的建设[3]。

  4.2.4加强环境保护基础体系建设

  过去,在小城镇环境问题上政策和投入没有跟上,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环境监测和统计在小城镇地区存在明显漏洞,甚至根本就没有这种监测和统计资料,这也是小城镇环境的具体情况好像明白又不清楚的内在原因。

  4.3进行科学规划并解决好投资管理和社会保障

  4.3.1小城镇发展要做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新兴的小城镇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集镇,而是向小型城市发展的过渡阶段。规划是小城镇发展的龙头,要做到“先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小城镇的规划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和思路来确定,将区域规划和小城镇规模结合起来,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城镇布局,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乡镇企业、专业市场以及重点企业进行集中建设,改变一些地方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布局分散的格局,使之相对集中,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

  4.3.2投资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城镇投资体制。小城镇建设要运用市场机制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形成以政策扶持和政府投入为导向,主要依靠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外资等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多元投入机制。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

  施应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使小城镇的基础建设资金形成良性循环。

  4.3.3投资体系建设

  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小城镇特点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在小城镇开展养老、医疗等保险项目。进一步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开农民进入县级市、县城关镇及县城以下小城镇落户的限制。

  参考文献:

  [1]郑生权.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言实出版社,2008.[2]叶堂林.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与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孙前进.走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之路[N].中国环境报,2001-05-01.

篇十七:小城镇发展现状

 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分析及其探索

  作者:刘文娟

  袁余鑫

  来源:《经营者》2019年第17期

  刘文娟

  袁余鑫

  摘?要?PPP融资模式能够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小镇的发展,通过PPP模式的专业化,依托当地的人才、资金,整合优质资源,促进当地跨越式发展。然而,这种模式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还不是很成熟,需要逐渐完善。本文旨在分析PPP模式下特色小镇的现状,并对其正确发展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PPP模式?特色小镇?现状分析?探索路径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特色小镇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互联网+”鼓励小城镇在加快进程、提升产业、创新科技、吸引人才等方面勇敢迎接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农村振兴战略。从表面上看,以城市群为主体、以提升特色为目标的小城镇,是促进农村振兴、连接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发展的载体。PPP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是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可以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使其与特色城镇相结合,实现快速发展。

  一、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全国有民族特色城镇403个,其中第一批127个,第二批276个。在人口规模上,有人口100万以上特色镇32个,人口20万以上特色镇6个。从各地区特色镇的数量来看,华东地区最多,特色城镇有117个。总体来看,特色城镇建设正成为我国经济的新热点。在这股热潮的背后,特色小镇已不再是一般的经济概念,不再是行政概念,而是集工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的经济发展新动力。

  同时,根据一些小城镇的统计,一个特色小镇的平均投资在50亿~60亿之间,小的在10亿左右,大的可以达到100亿。根据住建部的总体规划,1000个特色小镇将产生5万亿~6万亿元的投资,占全国GDP总量的7%。如果按照31个省市的总体规划,2400多个特色小镇将产生12万亿~15万亿元的投资,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二)目前中国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概念不清。特色城镇资源配置不合理。事实上,借用当地风景名胜区或历史遗迹包装的特色小镇来抬高房地产价格,是违反公平原则的。

  2.政策滞后。理论解释不足。理论是实践的前提,要正确把握特色小城镇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让决策者和参与者从理论上理解其战略意义,更好地从全局出发,优化实践。

  3.管理不当。缺乏基层治理。特色城镇建设也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眼力布局不应局限于城镇转型升级,更应注重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升级。特色小镇的发展为重构新的有效基层治理模式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二、PPP模式概述

  (一)PPP模式的定义

  PPP模式指政府与私营机构之间为提供某些公共物品和服务而建立的伙伴关系,以特许协议为基础,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保证合同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双方能够独立行动,获得更有利的结果。

  (二)PPP模式在特色小镇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特殊项目一旦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流供给,资金成本无法及时收回。特色城镇具有投资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如何保证资本充足流动,不破坏资本链,对特色城镇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模式利用社会资本筹集资金,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因此,在城市特殊项目的投融资中,采用PPP模式显得尤为重要。PPP模式在特色城镇中发挥着以下作用:

  1.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为了保证城市特色项目有充足的资金流动,避免因资金流动崩溃而引发的一系列破产问题,有关部门要继续拓展项目融资方式,增加新的要素;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不断创新,探索新的融资平台形式,确保特色城镇资金流动,强化实际。

  2.在特殊城镇项目中应用和推广PPP模式技术和经验。PPP模式在项目投融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政府部门、企业等参与融资的部门应加强对PPP模式的认识,加强对PPP模式的学习和掌握。

  3.重视产业,增强城镇优势,增强特色城镇对PPP模式的吸引力。特色城镇应根据城镇的实际情况,回归自身,寻找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

  三、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路径探索

  第一,深入探索和培育多方位的城镇特色产业。在特色小镇的设计中,传统文化要进行改造和创新,与时俱进,与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化美学和消费水平相结合。培训当地专业管理团队,更好地规划项目融资。

  第二,规范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和特色城镇PPP融资渠道。要彻底改变以GDP为核心的地方绩效评价体系,提高项目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尝试PPP透明监管立法,切实落实监管。完善PPP作为融资手段的理念,强调公共管理和协同创新的理念。将社会资本引入公私合作模式,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管理意识,通过优化风险配置,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促进社会资本创新。

  第三,在公平竞争和社会福利双重目标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城镇的购买力平价融资。购买力平价融资模式扩大了社会资本的经济参与,因此,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城镇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政府决策的偏差,合理分担项目风险。

  (作者单位为武汉东湖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发超.PPP模式下特色小镇的风险分摊研究[D].广西大学,2017:74.

  [2]

  林向阳,廖中武.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的定位与规划分析[J].城乡建设,2017(10):35-36.

  [3]

  杨建军,茅路飞,徐杰.演进视角下特色小镇发展模式辨析与的思考规划理性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8(10):161-164.

篇十八:小城镇发展现状

 小城镇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以仙人渡镇为例

  程琼

  【摘

  要】小城镇文化建设的推进,是小城镇建设的必由之路,关系到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文化发展战略的实现和全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本文通过对仙人渡镇小城镇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小城镇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建议。

  【期刊名称】《科技创业月刊》

  【年(卷),期】2012(000)006

  【总页数】3页(P154-156)

  【关键词】小城镇;小城镇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作

  者】程琼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035

  小城镇文化即为一种让小城镇居民感到精神和谐的工具,既包括了让小城镇居民精神愉悦的文化生活的形式内容,也包括了小城镇生活习俗、乡风民约、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以及小城镇文化设施建设等。

  仙人渡镇位于老河口市南部,南与樊城区太平店镇接壤,西临汉水与谷城隔江相望,东与本市张集镇毗邻,北与李楼镇相连。

  20世纪80年代,仙人渡成立了文化站。文化站下设图书活动室、电影放映队,以各种文艺手段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整个辖区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1986年以后,仙人渡镇的文化事业日趋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发追求精神生活,镇内相继出现了许多自发的群众性文艺组织。

  20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口号,乡村经济得到长期迅猛的发展,不少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也上了一个台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城镇以及农村文化的发展。仙人渡镇文化站按照文化部要求,村里有“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采取国家扶持、乡镇自筹的原则,掀起了文化创建、文化达标的热潮。

  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发展注入了文化的内涵和灵魂,突出了文化对于发展的战略价值。到2005年仙人渡镇文化站发展成为新体制下的文化体育中心,借助市场大舞台,积极开展阵地活动、图书借阅、组织民间文艺团体下乡演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纵观仙人渡镇文化变迁的历程,在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如:文化事业日趋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居民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小城镇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状况势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2.1文化事业日趋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仙人渡镇文化工作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文化部门办文化的格局,文化事业更加兴旺,先后举办了“展示新成就,高歌十五大”等文艺专场演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每逢传统节日,都要举办大型传统文艺汇演(南岗村、西街村的龙灯、王楼村的狮子、崔营的花棍和花鼓戏等)以烘托节日气氛,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1991年仙人渡镇被全国农民体协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2003年春节,仙人渡镇的舞龙、舞狮、秧歌、旱船等传统节目到老河口市参加文艺展演,受到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2.2居民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文化建设积极性逐步提高

  在现代社会中,小城镇居民接触的新事物比往常要多得多。外出务工人员在繁华的城市接触到了许多城市文化,回到家乡,不满足于当前的文化生活状况,渴望过上城里人一样丰富多彩的生活;而留守本土的居民的视野也早已不限于传统的农业耕作,经济富裕起来的城镇居民有了更多的需求。而随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论”政策方案的提出,小城镇居民切实感受到了国家对小城镇发展的重视。不断推进的小城镇文化建设,切合了小城镇居民的精神需求,广大小城镇居民愿意充实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尽管仙人渡镇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水平不匹配、文化消费水平不足以及传统文化缺失成为困扰小城镇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

  3.1文化建设滞后于城镇的发展

  仙人渡镇城镇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2009年以来镇委镇政府以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为契机,把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城镇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此外,仙人渡镇结合工业园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需要,对镇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规划进行了修编。经过不懈的努力,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城镇型产业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仙人渡镇的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传统的文化设施以及文化活动形式都无法充分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无法满足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所带来的文化需求。例如,在几年前就建立起来的录像厅、文化站等设施,目前的营运情况大多不太理想,利用率普遍较低。前几年还存在的新华书店也由于效益不佳而撤销。不少建于社区的活动室仅以棋牌活动为主。

  3.2文化消费不足

  仙人渡镇经济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该镇第一产业处于相当落后的手工劳作阶段;

  第三产业也并不发达,1992年到2012年这30年间,其第三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1992年,仙人渡镇有私营商铺49家。其中文化消费类2家,占4.08%;娱乐消费类3家,占6.12%。2002年仙人渡镇共有私营商铺202家。其中文化消费类7家,占3.47%;娱乐消费类12家(其中有1家棋牌室有在工商所登记),占5.94%。2012年,仙人渡镇共有私营商铺360家。其中文化消费类0家;娱乐消费类38家(其中有6家棋牌室有在工商所登记),占10.56%。

  综合以上三组数据,可以看出文化消费在仙人渡镇的无足轻重。30年来,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是零售业(1992年:53.06%;2002年:64.85%;2012年:61.39%);其次是餐饮生活服务类(1992年:16.33%;2002年:13.37%;2012年:12.78%);排在最后一位的是文化消费类(1992年:4.08%;2002年:3.47%;2012年:0%)。仙人渡镇文化消费在整个日常消费中比例偏低,而且与其他各种消费的上升趋势相反,其文化消费呈下降趋势。这种差距是不正常的,也是小镇文化建设薄弱的体现。

  3.3传统文化个性缺失

  如果缺乏对中国形态各异的小城镇进行对比,谈起小城镇,会让人感觉千镇一面,形态雷同,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对其文化特色的深入挖掘。现代文化深入农村,有精华也有糟粕。社会转型给仙人渡镇传统文化带来了考验,当前一些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如仙人渡镇的舞龙、舞狮、秧歌、旱船等传统节目慢慢被遗弃,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会这些项目了。而一些不好的如摸牌赌博等糟粕被吸收了。我们提倡的“八荣八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思想难以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得到体现,正是因为一些城镇居民放弃了这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却吸收了许多腐朽的文化。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主要从思想和体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不足。在转型期,不少基层干部的思想跟不上转型步伐,认识不到小城镇文化建设对城镇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重要性;上级部门下达的文化建设任务,基层政府要么将资金挪作它用,要么举行一些流于形式的文化活动。地方政府偏重小城镇经济建设,加上群众对自身的文化权益的认识不深,对在城镇开展的一系列形式上的文化活动没有应有的热情。其次,小城镇文化管理体制的局限。一个是“城市偏好”,小城镇文化所需的资源数量庞大,往往都是由政府供给文化资源,供给主体单一,社会力量对文化建设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城市;另一个是“城乡分治”,历次文化体制的改革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特征。在城市中,从人员到制度以及所有制形式都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以往计划经济时期的包揽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得文化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在小城镇以及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而滞后,如管理欠缺、市场机制欠缺等,文化体制改革显得异常艰难。

  在城镇化进程中,为促进小城镇文化建设,使之与小城镇经济建设同步,针对目前存在的文化消费不足、传统文化个性缺失以及制度供给短缺等问题,我们可从转变城镇管理者的发展观念、挖掘地域个性文化以及加强制度供给等方面着手。

  4.1树立城镇管理者的文化产业观

  在政府层面,政府职能从管制走向服务是大势所趋,但很多干部仍然没有树立这个意识。首先,地方政府干部应该高度认识小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时刻做好为城镇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准备,并且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落实相关政策;其次,要切实扭转一些基层干部在城镇建设方面特别是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二者关系上的“先后论”、“不能兼顾论”。经济建设既不能放松,文化建设也要同时进行。最后,要认识到小城镇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特殊性决定了它相对于经济建设见效较慢。

  在城镇居民层面,首先,作为城镇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

  位,积极参与建设,为自身精神生活的改善作出努力;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小城镇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以及复杂性。因此,广大城镇居民应该积极配合基层政府,做好长期进行文化建设的准备。

  4.2保护小城镇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个性文化

  我国各地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有的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但是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正在慢慢流失,我们应该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抢救、恢复,使之发挥传统文化经典之长,弥补现代文化之薄弱环节。传统文化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低位,小城镇文化资源中传统文化不能丢弃,挖掘和保护优秀的文化资源,可以激发小城镇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有效的挖掘与利用不仅可以提升地方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更能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当代中国小城镇文化建设,要将地方在历史长河中所积淀的优秀文化加以提炼,融合时代因素,使之更加具有文化底蕴,进而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促进小城镇的稳定和谐。

  4.3完善小城镇建设制度文化供给

  历史伟大实践证明,党和国家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此,政府仍然应该是我们小城镇文化建设的主导者。社会力量集结起来将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够有力地推进我国小城镇文化的建设。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点:

  (1)改革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绩效考核体系是对政府干部的一种工作鉴定,决定了干部的升迁,因此极受干部的重视。基于这一点,我们要改变过去“以GDP论英雄”的考核体系,而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使得文化建设工作的好坏也成为评价干部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2)建立一整套健全小城镇文化建设的奖惩制度。该奖惩制度建立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基础上,实行问责制。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设立国家文化荣誉制度的设想也可以运用到农小城镇文化建设中,对于在小城镇文化建设中有杰出贡献的干部给予奖

  励;反之,则予以惩罚。

  (3)政府发挥导向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的文化事业主要是由政府组织进行,这种政府包揽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但由此也养成了一些文化单位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打破了有国家统管的局面,出现了由国家、企业、个人联合办文化的现象。但是由于我国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型时期,商品经济也有力的冲击着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目前处于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时期,国家对经济建设的投入较多,而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有限,需要依靠社会力量。

  【相关文献】

  1袁中金主编.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辜胜阻等.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热点问题探索[M].武汉:科学出版社,20073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64温铁军.中国城镇化道路与相关制度问题[J].开放导报,2000(5)

  5赵秀玲.统筹城乡发展与培育城镇文化核心竞争力[J].现代经济探讨,2010(6)

篇十九:小城镇发展现状

 青岛理工大学

  城市规划设计(论

  文)

  题目:浅谈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学生姓名:

  崔明阳

  学生学号:201203164

  院系名称:

  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

  城规121指导教师:

  李兵营

  蒋正良

  2015年

  9月

  15日

  浅谈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学生姓名:崔明阳

  指导教师:李兵营、蒋正良

  专

  业:城乡规划

  学

  校:青岛理工大学

  时

  间:2015年9月15日

  【摘要】

  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本文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从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角度可以把城市和分解为两个互为相联的子系统城市和农村的联系是必然的,城乡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应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然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关系遭到了严重扭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中央还明确提出小城镇作为新时期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正文】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发表的《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认为小城的出现可以使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布下相互交流的众多“节点”把城乡有机衔接起来,并从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王学仁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

  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两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小城镇在协调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1、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和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2、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在资金方面对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3、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城镇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最佳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资源、环保、规模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同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动升级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从农业产业方面看,小城镇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镇发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卫生、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二、在协调城乡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

  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1、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可能导致“准城市化”现象泛滥,不利于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城乡二元结构,但不利于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因为这种城市化模式本身隐含着鼓励农民进小城镇,限制农民进大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在不彻底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不彻底政策。其实践结果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演变成“农村——小城镇——大城市”这种三元结构,使部分小城镇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生活在小城镇的居民既不像市民、又区别于农民,从而使人们担心的“准城市化”现象泛滥。

  2、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布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政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的不是很熟悉;城镇干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使得

  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3、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路、公厕、绿化、农贸市场、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必须配套建设,而各种配套性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资金紧缺,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很多小城镇以马路作市场人车拥挤阻塞严重,有的小城镇尚未安装自来水,人们吃水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小城镇电力不足,供应不正常,不能满足乡镇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需要;小城镇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社交场所;还有不少小城镇缺少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场,乱扔垃圾现象比较普遍。

  4、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因而节约土地应该成为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而点多面广的小城镇往往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的低效率利用,据有的学者估算,这种城市化道路比起正常的城市化道路要付出8倍多的土地代价,乡镇企业职工人均用地比城市职工多3倍以上

  。从另一方面看,乡镇企业污染严重,且治理能力远不及城市中企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管理混乱,改革滞后。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与现行条条块块的管理关系难以理顺,使之在调控引导过程中受到多方挚肘。镇政府对税务、工商、信用社、交通、土管所、城建所、供销社、供电所、派出所、司法所、农口七站等主要部门没有管辖权,只有“义务”因而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如在土地管理使用方面,体制不顺,思想不解放,对本行政区域外需要用地者有种种限制,将外地人才、资金、技术等拒之门外,制约了土地等许多因素的合理组合。

  三、国外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借鉴

  (1)美国的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经验

  1、重视规划的作用,美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城镇。同时还要根据建设需要编制详规。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高速公路,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负责小城

  镇内社区内的、水电、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3、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4、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重视城镇特色是美国城镇建设的特点之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5、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一个好的城镇更需要好的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管理作风。

  (2)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

  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社会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城镇建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的调控作用,德国的村镇建设是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3)英国的小城镇建设经验

  英国小城镇建设经验集中体现在几次规划运动中,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新城建设运动、米尔顿·凯恩斯城建设、中心村的建设等,集中体现了规划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纵观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做法各具特色,但都具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重视规划的权威性和按规划实施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重视人文环境的继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对策

  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世界小

  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所以我们

  可以在借鉴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

  的实际,寻求加强中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以促进呈现协调发

  展。

  (1)规划,合理布局是基本前提

  要遵循城镇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镇规划必须突出科学性,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破原有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使小城镇成为联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梁。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坚持把“农村化、农村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以及监督反馈的管理制度,保证规划的有序进行。同时,小城镇建设规划还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反对遍地开花、平衡推进的做法。

  (2)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最终目的

  可持续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和“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工程,通过合理布局规划,协调新城和旧城的关系,保护古建筑,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创造优美、和谐、舒适的城镇环境。

  (3)深化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是重要内容

  加强小城镇建设必须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首先,要全面落实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力条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市公共资产,走资本运营的路子,在城镇土地转化和升值、房地产增值中筹集建设资金,深化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培育资本市场,最广泛地吸引社会投资,理顺财政关系,完善小城镇地方财政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稳定和资金来源。

  (4)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是根本保证

  美国小城镇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镇“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而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却是很多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因此,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要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搞好城乡社区服务上来为私人投资和居民生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要加快城镇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注重培养和引进城镇建设和发展急需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型人才,提高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决策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大力发展繁荣城镇科学文化事业,结合社区文化建设,提高进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要依法行政,搞好小城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步建立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总结

  小城镇建设和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变革的过程。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三农”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搞小城镇经济建设,忽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小城镇的发展就要走弯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目前我国的小城镇普遍偏小,对资源的积聚能力普遍较弱。小城镇普遍偏小还是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的主要原因。适当的合并乡镇,扩大小城镇规模,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措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调节和控制作用。市场活动需要规则,在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出面制定规则或

  帮助有关民间机构制定规则。不仅如此较小的自然村也要向中心村集中合并,不断增加村庄规模。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把农村发展作为基础,适当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好的做法。不能用牺牲农业和农村作为建设小城镇发展的代价。要通过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出农户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的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小城镇建设的过程是农村居民点衰弱的过程,但同时也是农户经营规模扩大的过程。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道路。本文就通过政府作用、小城镇发展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提出的一些措施、农村经济结构改变等方面研究,比较全面的就目前更好的推进我国小城镇建设,从而实现我国早日实现城市化,提供了比较合理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2]陶文达.发展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3]李金旺.中国小城镇财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

  [4]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5]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6]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许

  浩.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8]李

  泉.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9]成德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10]谢

  云、雷海章.新时期农村城镇化的制度因素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5年02期

  [11]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叶裕民.中国城镇化滞后的经济根源及对策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13]叶裕民.中国城镇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推荐访问:小城镇发展现状 小城镇 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