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篇)2024年1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汇编(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6篇)2024年1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汇编(完整),供大家参考。

(16篇)2024年1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汇编(完整)

2024年1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汇编(16篇)目 录

2024年1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汇编(16篇)

目 录

中共政协全国委员会机关党组: 

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1 

中共中央统战部: 

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7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4 

自然资源部: 

抓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蓝色动力  22 

中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狠抓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29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深刻把握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37 

中共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 

坚决扛牢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  42 

中共民政部党组: 

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49 

中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 

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6 

中共中国作家协会党组: 

识古今之变展时代气象  63 

金华市科技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构建高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优地  69 

 

中共江西省统计局党组: 

全省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72 

天津经开区党委: 

筑牢思想根基凝聚奋进共识为天津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77 

中共政协辽宁省委员会党组: 

聚焦中心工作 持续提升政协履职质效  79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 

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83 

大庆油田党委: 

牢记总书记重大嘱托奋力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百年油田大庆油田党委…88

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中共政协全国委员会机关党组

  党的20D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2023年7月17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进一步系统部署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人民政协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发挥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组织广大政协委员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协商讨论、加强民主监督、广泛凝聚共识,努力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一、深刻把握***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重大原则、目标任务、建设路径等作出全面谋划,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在于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新征程上,要深刻领悟“两个

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强调“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要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和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鲜明态度,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总书记指出,“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反映了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指明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新征程上, 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 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强调“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系统观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新征程上,要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助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论述, 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新征程上,要紧扣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积极助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
强调“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大国大党领袖的天下情怀,宣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致力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宽广格局和历史担当。新征程上,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来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在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二、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献计出力

  全国政协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围绕有关重要问题积极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政协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围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大气污染防治”、“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生态领域重要问题履职尽责。十四届全国政协深刻把握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找准履职方向和着力重点,深入调查研究、有效协商议政、开展民主监督、广泛凝聚共识,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集思广益、凝心聚力。

  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后, 全国政协党组和机关党组及时传达学习大会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六项重大任务”的重要论述,制定

《中共全国政协党组贯彻***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和大会精神的意见》。报请党中央批准,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加开一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组织全国政协常委深入学习领会***生态文明思想,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革命、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深入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提出许多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政协机关党组积极协调、扎实推进,促进履职成果有效转化。

  紧扣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问题深入协商议政。十四届全国政协先后组织召开“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远程协商会、“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强化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专家协商会等。主席会议有关成员就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建设美丽中国、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等问题带队进行专题调研或牵头开展专项研究。组织召开“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金融标准和政策体系”、“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形成了一批有分析、可操作的协商建言成果,多项意见和建议得到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批示或被有关部委采纳。

  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界委员履职担当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汇集了来自相关领域的85名委员。委员们坚持以学为先,通过参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委员读书活动等方式,深入学习领会***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制度文件,把握好履职方向和重点。包括环境资源界在内的广大政协委员积极履职,微信3231169整理,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出提案700余件,报送社情民意信息1400余篇,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委员们还立足本职岗位,在各自所属的理论研究、科技研发、能源资源、工业制造等领域,带头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责任,并积极参与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深入界别群众宣介形势政策,传播绿色发展理念。

三、立足新征程新任务,以高质量履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任重而道远,需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系统部署了新征程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要求“各级政协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协商

和民主监督力度”。全国政协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发挥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助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在履职行动上、体现在工作成效中。

  深化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研究。把***生态文明思想纳入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担当。积极组织环境资源界等相关界别和相关专门委员会委员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研究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重大问题的能力水平。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领会***生态文明思想,增强服务政协委员履职的能力。深入推进绿色机关创建活动。

  围绕美丽中国建设重要问题持续议政建言。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在制定年度协商计划、开展有关履职活动时安排谋划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相关议题,引导委员聚焦如何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如何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如何统筹好耕地保护和荒漠化防治、切实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深层次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视察、考察、调研、协商会议和专题研究等方式深化研究,不断增强研究分析的穿透力,拓展协商议政的纵深度,提出更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

  紧扣党中央重大部署开展民主监督。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部署,结合“十四五”规划重大部署落实情况,组织协调委员聚焦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和修复、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点问题开展民主监督。坚持协商式监督定位,综合运用协商会议监督、调研监督、提案监督等方式,把民主监督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经常性履职结合起来,做到情况真实准确、立论有理有据、建议具体可行。把握好协商式监督的时、度、效,使民主监督的过程真正变成及时反映情况、深入研究问题、共同推动工作的过程。

  广泛凝聚建设美丽中国共识。运用好全国政协宣传平台等载体,组织委员面向界别群众和社会大众,宣介好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讲好各地区各部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故事,面向国际社会讲好我国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重要贡献。发挥政协委员专业优势和社

会影响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在青少年中播撒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种子。鼓励支持广大政协委员找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结合点,在奋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

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统战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统一战线工作,开创了新时代统战工作新局面。***总书记以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内与国际相关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宏阔视野,围绕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形成了***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的智慧结晶和新时代统战工作实践的理论升华,是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全面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以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2022年7月,党中央召开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集中阐释了***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概括为“十二个必须”,即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必须解决好人心和力量问题,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必须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必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必须发挥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争取人心的作用, 必须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把握做好统战工作的规律,必须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十二个必须”是一个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既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明确了统一战线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本质要求和基本方针,又从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总目标出发,明确了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的任务和重点,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发展新篇章。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新时代统一战线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特别是在“第二个结合”上,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比如,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德政”、“仁政”的思想主张,强调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
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强调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天下共治理念和“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强调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D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思想,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强调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强化共同奋斗的政治引领;
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要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等等。这一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运用到统战工作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新发展、开辟了新境界。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出强调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作用。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先后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尽管统一战线在不同时期担负的历史任务有所不同,团结联合的范围对象有所变化,采取的政策策略也有所区别,但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始终没有变,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法宝作用始终没有变。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党中央强调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党的中心任务和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

担负着更重要的使命。特别是统一战线处在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前沿阵地,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总书记鲜明指出,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强调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应运而生、顺势而成,联系微信32311699,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需要统一战线、需要什么样的统一战线、怎样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以全新视野深化对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的规律性认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统一战线发展成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新时代的统战工作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新的任务要求,需要把握大势、承前启后、与时俱进。***总书记突出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强调要处理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潜绩和显绩、原则性和灵活性、团结和斗争“四对关系”。这些重要论述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既讲矛盾的普遍性又讲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了战略与策略的有机结合,充满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为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比如潜绩和显绩的关系,统战工作是做人心的工作,是有看得见的显绩,但更多的是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很难进行量化评估,不是说短时间就会发生很明显的变化。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统战工作“等不得”的紧迫感,做到只争朝夕、把握当下,又要对统战工作“急不得”有清醒认识,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 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洞察新时代统一战线面临的时与势、肩负的使命任务、内部结构的发展变化,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不断解决统战领域深层次的矛盾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

  二、***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导新时代党的统战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在直面和解决新时代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科学总结新时代统战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强大的实践指导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新时代统战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统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党中央召开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颁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规文件。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各级党委,都成立了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 与统战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党政部门和人民团体纳入成员单位。推动党委(党组)落实统战工作责任制,增强统战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D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3年底,党中央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政党协商会议201次,其中***总书记亲自主持和出席的达48次,就一些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充分听取党外人士意见。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发挥重要作用。受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先后开展脱贫攻坚、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民主监督,开辟了多党合作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新领域,开创了彰显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新实践。支持各民主党派深入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D建设,使新时代多党合作展现出勃勃生机。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的生动局面更加巩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和民族地

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加强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治藏方略,加强抓稳定和促发展两方面工作的统筹结合,把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推动藏传佛教界内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有力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迈出新步伐。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进一步完善宗教工作政策法规体系,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的原则,着力解决宗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要求,加大宗教人才培养力度,自觉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宗教关系日益健康和谐。

  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组织动员更加有力、发挥作用更加有效。在党外知识分子中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学DS、跟党走等主题教育,加强政治引领、价值观引领、事业引领。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开展“凝聚新力量·筑梦新时代”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研究制定重点群体统战工作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持续加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断巩固与党同心、团结奋进的思想政治基础。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民营经济统战工作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加强思想引导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解读,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民营经济人士把握发展大势、稳定发展预期、坚定发展信心。评选表彰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积极推动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深入推进工商联改革和建设,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民营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引导民营经济人士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在助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受教育、作贡献。

做好港澳台和海外争取人心工作,凝聚侨心侨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不断加强。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定不移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持续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港澳同胞的爱国精神,加强港澳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各类爱国团体工作,形成更广泛的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广泛团结海内外台湾同胞,稳步推进反“独”促统工作,厚植支持和追求国家统一的民意基础。坚持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加强华侨权益保护,引导海外侨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广泛团结海外侨胞致力于国家现代化建设。

  三、切实将***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转化为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关键是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知和行统一起来,在增共识、聚人心、促团结上见实效,着力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中理解把握这一重要思想, 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其他方面重要思想、重要论述是密不可分、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必须对党的创新理论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特别是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真正做到在学思践悟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理解把握这一重要思想,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的政治自觉。统战工作是党的政治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学习贯彻好***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首先是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分析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和处理解决矛盾问题,都要把准政治方向、落实政治要求。特别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和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认真落实统战工作责任制,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履职尽责、发挥优势,努力为完成党的20D提出的各项决策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泛凝心聚力。

  从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实践中理解把握这一重要思想,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的行动自觉。***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科学理论体系,随着实践深入丰富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在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用力。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突出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结果导向,深入开展新时代统一战线重大理论问题和各领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树立统战思维,增强统战意识,善于运用统战资源和统战方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推进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阐明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做好“三农”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万工程”,经过20多年持续努力,不仅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更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路。“千万工程”是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最生动最鲜活的案例教材。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深厚的实践支撑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千万工程”创造了整省全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样本。“千万工程” 最早从整治农村环境、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 由点及面,不断扩容建设。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引领、万村振兴”迭代升级,“千万工程”的范围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已经成为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内的一项系统性工程。20多年来,浙江省把“千万工程”作为“三农”工作的主抓手、推动山乡巨变的总引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实现了浙江乡村由“脏乱差”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精彩蝶变。“千万工程”经验,生动诠释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这一历史性课题,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样本。

“千万工程”经验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和旺盛的实践活力。浙江省在推进

“千万工程”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系统成熟、行之有效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比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农民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和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坚持D建引领、大抓基层,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等等。乡村振兴各方面工作都能从中找到相对应的可学可鉴的实践参考。同时也要看到,浙江省推进“千万工程”经历了不同阶段,不同的市县也有不同的基础和条件,但贯穿其中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是相通的。不管是东部还是中西部,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相对欠发达地区,都可以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振兴的路子。

  “千万工程”经验的灵魂和精髓在于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是要原封不动照抄照搬浙江某个点上的具体做法,更不能脱离实际搞一窝蜂,关键是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理念方法,因地制宜转化运用到乡村振兴全过程各领域。要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实践载体,紧密结合各地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等客观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进一步明确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抓什么、怎么抓,不断提高工作实绩实效。这也是检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成效最根本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二、深刻把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

  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重点,可以概括为“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安民心、稳大局的“压舱石”作用。图为2023年10月31日拍摄的广西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云峰村稻田景色。新华社发黎寒池/摄

(一)“两个确保”: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2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战胜了黄淮罕见“烂场雨”、东北华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较为严重的灾害影响,实现了农业丰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安民心、稳大局的“压舱石”作用。面对今后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必须始终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

供给摆在首要位置,确保14亿多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定并完善种粮农民补贴,继续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更好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这两个积极性,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主攻大面积单产提升。我国耕地资源稀缺,扩大耕作面积的空间有限,潜力主要在单产提升,这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推动粮食单产和产能迈上新台阶。

  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这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命根子,要在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上狠下功夫。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大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确保建一块成一块。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分散小农户与统一大市场联结起来,在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解决好“谁来种地” 问题。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除了用好传统耕地资源外,还要拓展利用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资源,农林牧渔并举,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让全国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总体形势是好的, 没有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脱贫地区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返贫致贫风险始终客观存在,必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强化监测帮扶。继续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进一步提升防止返贫监测精准性、帮扶实效性,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存在高额医疗费用负担的,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
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及时消除返贫风险。抓紧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

强化产业帮扶。做好帮扶产业分类指导,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

板,强化产业帮扶资金项目绩效管理,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让留在当地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产业支撑。

  强化就业帮扶。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发挥好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帮扶车间、公益岗位等作用,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就业岗位。

  强化内生动力。帮扶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不能光靠“输血”,重在增强“造血”能力,更多依靠自己努力富裕起来。要落实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地区的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支持政策,努力在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能力上下功夫,推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二)“三个提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这些年,各地在发展乡村产业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规模小、主体弱、链条短、同质化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抓好乡村产业,关键是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促进产业融合。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农村流通,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乡村经济新的增长极。

  建好平台载体。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各类平台载体建设,集成政策、集合要素、集中服务,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着重提高区域内产业集聚发展能力,通过平台载体提档升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完善利益联结。发展乡村产业根本要让农民增收致富,不能富了老板、穷了老乡。要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促进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让广大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加强资本下乡全过程监管,有效防范和纠正投资经营中的不当行为。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这些年, 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还很多。要围绕“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

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加强乡村规划引领。重点是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避免在空心村无效投入、造成浪费。编制村庄规划要注重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确保真正有需要、能落地、真管用,不能为编而编,防止规划变成“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乡村建设要注意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不能盲目照搬城镇建设的模式,把乡风乡韵搞没了。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推动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不断擦亮乡村绿色本底。

  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现阶段,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仍是大趋势,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切入点,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D建引领、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深入推进抓D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强支部。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育管用机制,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只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力凝聚力提高了,我们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才能更加坚实,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才更有保证。

  抓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围绕提升治理效

能,进一步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把矛盾纠纷尽可能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树新风。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市优质文化向乡村延伸覆盖, 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增加有效服务供给。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

(三)“两个强化”: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乡村振兴靠什么?归根结底要靠创新驱动。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水平。围绕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解决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微信3231169整理,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垦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等。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 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强化农民增收举措。近年来,农民收入总体上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缩小。但要看到,支撑农民增收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两大动力”同步减弱,农民增收面临不少挑战。必须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稳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大头,2022年占比达41.96%。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培育壮大劳务品牌,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

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家庭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4.63%,其中超过

60%来自农业经营收入。要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促进产业经营增收。

  拓展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20.88%。要持续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聚焦农村低收入人口,进一步加大帮扶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财产净收入仅占农民收入的2.53%,这方面增长空间还比较大。要鼓励通过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进一步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多措并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确保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专门强调了抓落实问题,提出要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党中央关于2024年“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已经明确,关键是铆足干劲、真抓实干,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确保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见行动、见实效。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乡村振兴是一项历史性任务和系统性工程,必须动员更多力量、用更大的力度来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细化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部门责任和地方责任,要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政策落实。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把责任真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特别是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明确主攻方向,扎实组织推动。落实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推动各有关部门结合部门职责任务, 加大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既要突出实绩实效,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又要通过督查考核推动真抓实干、补齐短板,及时纠正工作偏差。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往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可能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模式包打天下,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充分尊重地域差异性,确保各项工作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多给基层一些自主权,多提定性要求,少提定量指标,鼓励基层把中央精神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贯彻落实,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层层加码压指标。

  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一年有四季,务农讲农时。做好“三农”工作需要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不能急功近利、刮风搞运动。统筹考虑财力可持续、农民可接受,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超越发展阶段、盲目举债大拆大建。方向一经明确,蓝图一经绘就,就要锚定目标,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件接着一件抓,一年接着一年干。只要坚持不懈抓下去,乡村面貌就一定会有一个大变化。

  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农民是最讲实际的,“三农”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农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办实事、讲实效,真正惠民生、暖民心,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不能大包大揽、代替农民选择, 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干任何工作都不能劳民伤财甚至侵害农民利益。多做看得见实惠的工作,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避免出现“政府干、农民看”的“两张皮”现象,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抓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蓝色动力

自然资源部

  海洋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战略空间,我国是海洋大国,利用好、保护好海洋资源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党的20D作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总书记2023年7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以科学方案和务实行动不断强化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治理,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蓝色动力,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一、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新时代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取得重大成就

  ***总书记对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历来高度重视。在沿海地方工作期间, 总书记就对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深刻洞见和独到见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不断丰富完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指引我国海洋事业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海洋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固的资源能源保障和接续空间。***总书记对此一直有深刻思考。在福建工作时, 就提出了建设“海上福州”战略,发出“向海进军”的号召。党的十八大以来, 总书记进一步将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方面加以深刻阐述,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强调“海洋是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总书记关于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重要论述,展现了深切的海洋情怀和深远的战略考量。

  在***总书记领航掌舵下,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重大改革与重大工程扎实推进。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严格管控围填海,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并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管控责任制,深化海域、无居民海岛有偿

使用改革。推动海洋空间规划全面融入陆海统筹、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开展海洋督察工作,实现对海洋开发保护活动及行政管理工作的全方位监督。海洋重器接连问世,“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雪龙2”号、“天鲲号”等成为总书记“公开点赞”的国之骄傲。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实现水深3000米的跨越,“蓝鲸1号”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实施海洋预报“芯片”工程,突破海洋预报关键核心技术,风暴潮、海啸、海流等预警报模式实现自主化和业务化运行。

  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事关高质量发展成色。***总书记多次就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意义、主攻方向、方法路径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要求“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要坚定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加快培育新兴海洋产业”, “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尤其要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显著成效。海洋生产总值由5万亿元增长到9.4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8%左右,在“稳增长”和保障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 海产品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海上油气成为国家能源重要增长极。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能力进入世界第一方阵,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已达235.7万吨/日, 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的近30%,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海洋微生物资源保藏库。出台一系列政策,助力沿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国累计批准用海用岛项目超过3万个,面积约261万公顷,涉及投资额超过63万亿元。

  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事关美丽中国建设。***总书记将海洋保护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系统阐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原则及目标,强调“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指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

  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我国注重严格管理、系统保护、科学修复,进一步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

理,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手段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用海用岛。全面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海洋自然保护地面积达9.4万平方公里。组织实施“蓝色海湾”综合整治、渤海生态修复、红树林保护修复、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整治修复岸线2000公里、滨海湿地4万公顷。制定海洋碳汇行动计划,实施蓝碳生态系统调查监测,逐步摸清我国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和碳汇潜力。海洋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向好。

  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海洋的连通性、流动性、开放性,决定了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享有同一片“蔚蓝色”。***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体现了全球海洋“一脉相通、互联互动”的自然属性与生态特征,有效融合了全球海洋“保护优先、和平合作”的主导价值与目标愿景。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海洋国际事务提出倡议、作出承诺,主张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把深海、极地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为全球海洋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走深走实,深度参与并支持全球海洋治理。在联合国框架下关于深海采矿、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等规则的制定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结合国情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等倡议和行动。继2017年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后, 在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首次举办海洋合作专题论坛, 发布《“一带一路”蓝色合作倡议》和蓝色合作成果清单,海上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方案被广泛接受。“蓝色伙伴关系”机制更加成熟、合作更富活力, 2022年联合国海洋大会期间,我国举办“促进蓝色伙伴关系共建可持续未来” 边会,共同发布《蓝色伙伴关系原则》,促进形成“可持续的蓝色伙伴关系合作网络”,推动“蓝色伙伴关系行动”,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深海与极地保护利用迈上新台阶,“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倡议,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已拥有5块、面积达23.5

万平方公里勘探矿区,成为拥有矿区数量最多和矿产种类最全的国家。持续组织开展南极考察和北冰洋考察,中国成为亚洲首个驾驶破冰船到达北极点的国家,承办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取得积极进展。

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海洋资源开发保护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成就来之不易、令人鼓舞,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同时也要看到, 国际海洋形势日益复杂,全球海洋治理关键领域国际规则正在酝酿,增加了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外部矛盾风险和潜在机遇;
国内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海洋资源供需矛盾和优化开发利用问题亟待破解,人民群众对海洋所承载的美好生活要求更加广泛和多元。要统筹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开发与保护两种关系、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两件大事,以更有力措施提高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水平。

  坚持陆海统筹。陆海统筹是党中央推动建设海洋强国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重要观念。***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增强系统观念, 在“统”的基础上更加体现“筹”的创新。立足“陆海一体化”基本规律,探索统筹陆海资源配置和生态保护的有效路径。立足国家重大战略,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形成以陆促海、以海带陆的发展局面。

  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贯穿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各领域、各环节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与发达海洋国家相比,我国战略性、基础性、颠覆性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性和高附加值创新成果较少, 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问题还比较突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目标,持续深耕关键领域,着力突破海洋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瓶颈。

  坚持生态优先。美丽海洋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统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重大原则。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妥善处理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强化科学布局、整体保护、系统修复、高效利用,守牢生态安全边界,给海洋休养生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全面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人民至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海洋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是衡量海

洋强国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要针对当前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反映突出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痛点”和“短板”重点施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命财产安全、优质海产品供给品质、海洋生态环境健康、亲海空间的诉求,进一步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坚持合作共赢。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海洋日益成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主题。要拓展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深度和广度,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把握好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把应当做的且当前能够做的先做起来。既要将国内海洋保护利用行动与履行国际条约和义务相结合,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也要积极将海洋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成果与国际共享,不断扩大“海上朋友圈”。

三、抓细抓实抓牢海洋资源开发保护

  新征程上,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20D精神,全力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抓细抓实抓牢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各项任务,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落地见效。

  优化海洋开发保护空间布局。贯彻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 2035年)》,印发实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整体谋划、科学构建海洋空间利用秩序,推动形成点上开发、适度集聚、优近拓远的海洋空间格局。强化陆海主体功能匹配,打造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的重要支撑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及措施优化。积极引导海洋产业优化布局和融合发展,加强海水养殖、海上风电等产业活动及沿海港口、海底电缆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统筹。拓展滨海旅游空间,塑造高品质亲海空间。充分考虑风暴潮、海平面上升等海洋灾害风险因素,优化海岸带城乡空间布局。

  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开展全国海洋资源调查并形成定期调查制度,查清我国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家底。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逐步形成并完善海域海岛海岸线全覆盖、用海行业与用海方式相结合的用途管制体系与制度。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有效利用存量资源。强化海岛资源保护,严格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管理。加强海岸线分类保护,推进建立海岸建筑退缩线

制度。研究重点用海行业或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集约用海政策要求,促进行业用海精细化管理。有序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工作,探索海洋功能立体分区, 研究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机制。

  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面完成海洋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科学论证、扎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构建海洋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继续推动实施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一湾一策”推进近岸海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升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巩固提升海洋碳汇能力,建立健全蓝碳交易规则体系。抓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治理海洋垃圾和微塑料。创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推进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平安海岸带,提高重大海洋灾害风险早期识别能力,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系统修复和海堤生态化改造,促进生态和减灾协同增效。

  促进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海洋经济深度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和现代海洋城市。推动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促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提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转化平台服务能力。引导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深水远岸养殖和可持续远洋渔业,加强海洋油气安全生产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发展绿色港口。促进海洋文化和旅游业品质升级。推进潮流能、波浪能、浮式风电、海上能源岛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发展,服务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深度参与海洋国际治理。全面参与联合国及其专属机构、区域组织的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实施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中国行动。围绕构建蓝色伙伴关系,与沿海国家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双边多边合作,将蓝色经济合作纳入国际次区域一体化合作。开展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积极完善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共建国家的对话合作机制。发起国际海洋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计划,努力推动形成更多公共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打造好全球滨海论坛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岛屿国家论坛等国际和区域平台,放大海洋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治理影响力。加强深海矿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持续做好南北极科学考察和保护,参与北极务实合作,提升我国参与深海极地保护利用及治理能力。

  强化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支撑保障。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监管、科技、宣传“组合拳”。加强法治保障,推进海洋环境保护法、

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实施,开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制修订。强化监督管理,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海洋督察、海洋监管及海上执法协调机制,构建中央与地方联动、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管理的监督体系。加强科技支撑,推动开展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力量布局,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及高效运行,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视海洋文化宣传,持续推动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并重点向内陆省市延伸,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在全社会营造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海洋故事。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狠抓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

  ***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为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一、全面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进展成效

  2023年,我国外部环境变乱交织,经济工作的复杂性、挑战性多年未有。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平稳运行。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 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明显快于2022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新冠疫情三年年均4.5%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居于前列,对全球经济实际增长的贡献超过30%,仍是全球增长的最大引擎。就业物价基本平稳,前11个月, 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2022年低0.4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3%,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内需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2%。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突出体现为一产稳、二产增、三产快, 结构趋优、走势向好。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工业生产稳步恢复,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其中制造业增长4.7%,电气机械和汽车行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预计均在940万辆左右,汽车出口有望突破500万辆,成为汽车出口第一大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较强,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

  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重大科技创新捷报频传,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顺利返航,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C919大型客机实现商业运营并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集成电路、高端芯片、仪器仪表设备等领

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国有企业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持续推动市场准入放宽,外资外贸结构趋优。以人民币计价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持平,新优势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前11个月,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合计增长41.7%。一批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 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在2022年创历史新高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9.5%。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前11个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6万列、运送货物175万标准箱, 同比分别增长7%、19%。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快制度型开放步伐,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出台实施。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深化。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动力源地区引擎带动作用得到加强,规模经济效益、创新要素集聚、人才高地建设、对外开放开发等走在前列。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要功能区关键作用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并重的阶段。区域板块发展平衡性进一步增强, 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持续完善, 各地区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区域经济布局更趋优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9%。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加强,前11个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不超过30微克/立方米;
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7.8%,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50%, 历史性地超过煤电。

  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挑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耕地保护持续强化,粮食等民生商品量足价稳。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保障有力,用能高峰期间能源供应总体平稳。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扎实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抗冲击能力持续增强。数据基础制度

体系初步构建,数据安全能力不断提升。

  总的看,2023年我国经济顶住了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和国内的下行压力,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取得新突破。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不懈奋斗的结果。

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趋势

  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认识,既增强忧患意识、直面问题和挑战,更增强信心和底气、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

  一方面,外部风险挑战有所增多。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带来外部不确定性, 国际原油天然气供给可能进一步紧张,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加剧,对世界经济和通胀走势带来不利影响,对我国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带来压力。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3%,2024年增长2.9%, 明显低于疫情前(2000—2019年)3.8%的平均水平。全球金融市场风险持续累积,一些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规模屡创新高,持续加息下基准利率水平升至历史高位,部分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加剧、资本持续外流、偿债难度增加,可能引发国际收支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调整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发展将更趋明显,区域价值链体系加快形成,我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面临削弱风险。

  另一方面,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并存。有效需求不足,外需恢复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稳定出口压力较大;
居民就业增收预期偏弱,消费能力受到抑制;
投资增长面临制约,房地产开发投资呈下降趋势,后续投资还将继续承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些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受订单不足、库存偏高、成本高企等影响,企业生存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局部地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在风险隐患;
个别行业金融风险跨国境、跨市场、跨领域传导的可能性明显增强,可能加剧国内股市、债市、汇市、期市、楼市波动。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制度型开放还需加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隐性壁垒仍待破除,要素有序流动仍受到制约。

  同时更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我国发展仍然具备良好支撑基础和许多有利条件。

  政治保障坚强有力。“两个确立”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前进道路上,坚持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我们一定能够汇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伟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

  制度优势日益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持续显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展现出抵御风险、应对考验的强大韧性,并将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物质基础更为坚实。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左右,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 还有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等优势,将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兴产业加快成长。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超大规模且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潜力巨大,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和开辟产业新领域新赛道投资还有很大空间,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也将为需求扩大注入活力。运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用好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体系完备优势,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活力必将不断释放。

  调控政策空间较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有力有效应对一系列困难挑战的斗争实践中,我国宏观调控经验更加丰富、体制更加完善、手段更加充足。我国政府债务水平显著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近年来保持低位,具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充分空间。同时,我国储蓄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进一步扩大投资提供了坚实基础。

  总之,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有底气,不断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三、深刻领会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提出“五个必须”,体现了对发展规律认识的守正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对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深刻领会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新的使命任务和发展环境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只有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壮大经济实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确保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

  深刻领会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也是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着力点。越是面临复杂形势和不确定性因素,越要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供给侧和需求侧,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扩大释放消费新潜能,在推动供给与需求双升级进程中畅通经济循环。新征程上,要进一步深化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把握,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打通两者结合的断点堵点卡点,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长期向好。

  深刻领会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制度型开放,既是我国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需要,也是主动作为彰显大国担当、为全球经济治理作出中国贡献的需要。新征程上,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活力。

深刻领会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

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面对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既要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壮大物质技术基础,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又要通过高水平安全为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环境,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新征程上,必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顺利推进。

  深刻领会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 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最集中最具体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务, 是最大的政治。新征程上,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 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四、有力有效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系统部署了9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抓落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加强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巩固和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强化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推动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价格、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加强对重大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的评估和督导,充分发挥应有效能。做好经济形势和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回应市场关注和社会热点, 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

发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导向作用,切实推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有效

落地。结合中期评估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实,研究提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编制实施好年度计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年度重点工作。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到更加突出位置, 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用好各类资金加强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区域协调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全能力建设等领域,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严格资金使用监管, 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更大力度激发民间投资,建立重点产业常态化项目推送机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实施,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分级分领域持续储备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高质量项目。加强项目用地、用海、环评等要素保障,推动重点项目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推动消费持续扩大,促进绿色、智能消费,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更多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增加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领域服务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活力。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高标准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 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施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抓好招商引资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提升中欧班列发展水平。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落实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持续推进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推

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强化综合统筹和综合平衡,推动统筹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取得新成效。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促进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大力促进居民增收,加大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强化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数据等领域安全保障,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推动节能改造,扩大可再生能源消费,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深刻把握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一、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

  去年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2023年,我国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今年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趋势性向好,在战胜挑战中不断发展,展现出旺盛活力、不竭动力和巨大潜力,总体呈现“稳”“进”“好” 特征。经济总体回升向好。2023年1—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分别为4.5%、6.3%、4.9%,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2%,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内循环主导作用明显增强,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3%;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前三季度新设经营主体同比增长12.7%。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9%。

  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从风险挑战看,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更趋激烈, 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在高通胀、高债务、高利率制约下,世界经济增长动能趋弱,风险挑战增多,外部环境对我发展的不利影响加大。与此同时,国内有效

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发展中着力破解。从发展机遇看,求和平、谋发展仍然是各国人民共同心愿,经济全球化仍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调整中蕴含新的机遇。我国是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在世界经济中的位势不断巩固提升,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持续增强,有利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提供更坚实战略支撑。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持续显现,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注入新动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聚集增加,宏观政策空间仍然充足,发展的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二、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彰显了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对时与势的准确把握,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领会其深刻内涵。

  坚持稳中求进,稳是大局和基础。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的重点要放在稳定经济运行上, 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统筹改革发展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制度优势不断彰显,国家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积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坚持系统观念,做好全局谋划,兼顾当前和长远,科学实施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在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前提下, 积极稳妥、循序渐进促改革谋发展,通过以增量带存量,不断推动增长、优化结构、提高质效,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在实际工作中,要紧密联系经济运行,紧扣发展突出矛盾,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积极提振发展信心,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进”创造有利条件。

  坚持以进促稳,进是方向和动力。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掌握稳定经济增长、引导社会预期、防范化解风险等工作的战略主

动,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
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预期和新的动力。新征程上,必须把握好稳和进的关系,坚持在大局稳定中谋发展,在发展前进中破难题,确保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在实际工作中,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激发和释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坚持先立后破,统筹兼顾、辩证对待稳和进。稳和进、立和破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用好科学合理的新机制、新经验、新规则,打造新的增长动能。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要及时破除。同时要稳扎稳打,尊重规律,把握好时度效,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要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努力实现最好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统筹好立和破的辩证关系,加强前瞻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积极稳妥、蹄疾步稳做好各项工作, 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在固本培元中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首先要会立,不断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做好年度工作和中长期目标任务衔接,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稳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其次要善破,对不合时宜的旧制度、反复出现的老问题,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加以改革,不断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狠抓落实做好今年经济工作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

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联系微信32311699,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 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坚定不移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及其他经济社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项目建设。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畅通民营企业诉求反映和问题解决通道。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赋予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更多自主权。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提升境外投资质量和水平。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优化债务结构。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切实保障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供应。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推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乡村产业提质升级,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

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

  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扎实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重点行业和重要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多渠道促进灵活就业。分类分步推进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健全普惠托育、普惠养老等服务体系,发展银发经济。加强煤电油气运保障协调,切实做好重要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坚决扛牢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

中共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对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学深悟透***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精神,坚决扛牢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总书记强调,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新时代新征程,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工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技术进步、保障物质产品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创造高质量就业、带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是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柱,是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的重要依托。世界近现代历史启示我们,一国特别是大国实现现代化,无不依赖于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决扛起时代使命,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不断把新型工业化推向前进。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原则。***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最大政治优势,我国工业化的伟大成就归根到底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人民群众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依靠,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造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阵地,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是维护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坚实支撑。前进的道路注定不会是一马平川,我们将面临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新型工业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目标。***总书记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只有加快推进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 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大”和“全”的独特优势更加明显,“强”起来的步伐持续加快,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发展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建成制造强国具有良好基础和条件。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总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任务。***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只有顺应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大趋势,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才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跃升。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聚焦重大任务,强化统筹协调,狠抓贯彻落实,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方法路径。***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要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
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有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困难挑战, 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掌握用好科学的方法路径,提升干事创业的能力本领,以创造性工作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二、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 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我国工业总体上仍然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隐患增多。也要看到,我国物质技术基础雄厚,市场规模巨大,人力资源丰富,创业创新活跃,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特别是有***总书记掌舵领航,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推进新型工业化具备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既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又主动化解风险挑战,不断开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局面。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D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一是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落实落细系列稳增长政策举措,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发挥工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发挥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带动作用, 实施钢铁、石化、汽车等10大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支持工业大省“勇挑大梁”, 支持各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增长目标,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等加快发展,形成更多产业增长极。多措并举扩大需求,加快实施制造业“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深化产融合作,持续开展“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行动,推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智能家电等优质产品下乡,着力稳住大宗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预测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做好预研预判和政策储备。

  二是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和战略支撑。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 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把发展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着力补短板,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实施“一链一策”,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化点成珠、串珠成链,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着力锻长板,聚焦稀土、光伏、新能源汽车、5G等优势产业链, 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提升产业质量。着力强基础,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突破一批战略性标志性装备。用好首台(套)首批次等政策,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

  三是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坚持把产业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系统布局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项目实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一体化推进技术攻关、迭代应用、生态培育,推进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在企业布局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优化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和布局,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深化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和运用,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坚持新老并举,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完善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政策措施,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质量品牌建设,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巩固

提升优势产业,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完善产业生态,增强高铁、电力装备、通信设备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名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制造、安全应急装备等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北斗产业发展和规模应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开辟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发挥高新区等产业园区作用,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制造业在国内有序转移,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五是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制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分类探索路径,强化标杆引领,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制定推动通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政策,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工程,加快通用大模型在工业领域部署。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中试检测、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大力发展智能产品和装备、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提升集成电路、关键软件等发展水平,加快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融合创新。加强5G、数据中心、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深化工业数据应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动力”。

  六是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加快节能降碳技术和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大绿色产品供给,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完善绿色制造标准和服务体系。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升能源电子和绿色能

源装备发展水平,推动内河、近海船舶电气化改造,扩大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高效节能环保装备等绿色消费。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发展。

  七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体力量。工业发展根本上要靠企业,企业强工业才能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让各类企业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激情竞相迸发。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制造业头部企业,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强强联合,支持龙头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一流企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完善中小企业工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行监测体系,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深入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 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场景和创新要素,促进大中小企业深度融通、全面协作。

三、汇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要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当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汇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

  加强统筹谋划和沟通协调。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 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全过程各方面。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充分发挥办公室统筹协调和督导落实作用,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高效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重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项目、重要政策有效落实。建立健全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全面落实“十四五” 系列规划,启动“十五五”规划研究。充分发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国家高端智库、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作用,强化决策支撑和咨

询服务。

  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工业和信息化制度体系,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加强战略性领域顶层设计,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强化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等政策协同,引导更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制造业流动, 健全产业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着力强化金融精准有效服务,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大国工匠、卓越工程师和更多高技能人才。完善工业和信息化法治体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化解矛盾、应对风险的能力。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包容审慎监管,鼓励创新探索,让企业敢闯敢试。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我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更大力度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吃改革饭、走开放路、举创新旗,充分激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落实重大改革举措,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更高质量“引进来”,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市场准入,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强化重点外资项目服务。更高水平“走出去”,鼓励企业多元化布局、国际化发展,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优势互补合作,推进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网络建设,推动构建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凝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磅礴精神力量。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孕育形成了“两弹一星” 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精神和“哈军工”优良传统,这些都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面对繁重艰巨的任务,要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团结奋斗形成的伟大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传承优良传统,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提升斗争本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中共民政部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20D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作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部署,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重大任务,赋予民政部门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更加光荣的职责使命。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经济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各级民政部门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的20D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着力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一、巩固拓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 始终确保民政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各级民政部门的首要政治责任,也是确保民政工作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要求。***总书记指出,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民政、民生、民心之间的内在联系,诠释了民政工作的政治属性。民政部党组始终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政治要件”,不断增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始终确保民政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2023年4月党中央部署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民政部党组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通过认真开展理论学习,加深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的理解领会,深化了对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解把握,体悟了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提高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能力。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升了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

转变了工作作风。通过积极主动破难题促发展和严格抓好检视整改,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认真抓好干部队伍教育整顿,进一步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通过推进建章立制、构建长效机制,完善了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制度机制, 加强了民政工作制度建设。通过着力发挥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巩固发展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民政部党组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把每一个党支部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新征程上,民政部党组将继续推进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持续推动***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地生根。

  二、认真履行特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职能,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

  ***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总书记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总书记还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针对特殊困难群众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民政工作的宗旨理念、重要目标、基本职责和着力重点。民政部党组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把保障民政服务对象,特别是广大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权益作为首要责任,把群众关切作为“晴雨表”,把群众满意作为“度量衡”,瞄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民政事业,使各项民政工作更好体现党的初心使命,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 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单独纳入低保,着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国救助城乡低保对象4045万人,其中城市662

万人,农村3383万人。全面推行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加大对临时遇困人员的救助力度,2023年已实施临时救助543.8万人次。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与教育、医疗、住房和城乡建设、乡村振兴、工会、残联等部门建立共享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予常态化救助帮扶。加强特困人员救助,全国保障特困人员469.4万人, 其中城市36.5万人、农村432.9万人。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引导支持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指导各地扎实开展“寒冬送温暖”和“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保障了极端天气条件下临时遇困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

  提升儿童福利水平。坚持儿童利益优先原则,健全困境儿童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完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措施,推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更加科学精准。持续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纳入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组织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 帮助残疾儿童健康成长。加强教育帮扶,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 为考入大中专和高等院校的孤儿发放助学金。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转型,统筹养育、教育、医疗、康复、心理健康一体化发展,为儿童成长提供更好条件。

  健全残疾人福利制度。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截至2023年12月底,分别惠及困难残疾人1182万人、重度残疾人1573.3万人。各地普遍建立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部署开展“精康融合行动”,加强精神障碍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成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区49个,加快推进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

  新征程上,民政部党组将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方针, 持续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提升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精准管理,多措并举、压实责任,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扶弱济困、敬老爱幼、乐善好施、慎终追远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努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品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对人口老龄化

问题。***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分析人口老龄化形势,科学确定我国老龄工作战略定位,创新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观念思路,系统阐明老龄工作目标原则和重点任务,全面回答事关老龄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老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民政部党组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D作出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等重大部署,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

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制度。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推动各地出台实施方案、发布本地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加快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设。出台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指导意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组织推进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地解决养老服务重点难点问题。

  持续提升基本养老服务能力。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会同财政部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为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持续推进新建居住区同步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优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推动各地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完善老年人福利补贴政策,落实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等项目。截至2023年9月底,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40万个、床位820.6万张,同比分别增长7.2%、0.5%。指导各地加快实施探访关爱服务,提前发现和预防居家养老风险。

  加强养老服务监管。在近年来大力实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开展全国养老服务监管效能提升年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指导各地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研究制定养老机构重大安全风险隐患标准和预收费管理措施,发布《关于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持续整治养老服务领域诈骗行为和欺

老虐老现象。

  2023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完善了老龄工作体制,将组织拟订并协调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等职责划入民政部。这是党中央着眼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民政部党组深刻认识肩负的使命任务,将紧紧抓住“十四五”重要窗口机遇期,进一步强化党对老龄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
持续推进健全相关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推动完善健康支撑体系,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推动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持续引导动员全社会参与,鼓励支持老年人发挥积极作用,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路子。

四、不断强化相关社会治理,提升民政领域公共服务水平

  ***总书记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总书记还对社会组织管理、慈善事业发展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民政部门强化相关社会治理、提升民政领域公共服务水平指明了方向。民政部党组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精神,持续改进优化管理服务,着力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组织工作的领导,协同推进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引导广大社会组织听党话、跟党走。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税费优惠、人才保障等政策的落实力度,激发社会组织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助力民生保障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组织部分全国性社会组织和东部地区社会组织同全国160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结对帮扶。动员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提升社会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选树一批先进社会组织,强化示范带动效应。持续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严厉打击整治各种非法社会组织,净化社会组织生态空间。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实施“阳光慈善”工程,加强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监

管,提升公益慈善事业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举办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和第十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加强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加大便民利民惠企力度。实施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方便群众申请。扩大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21个省份, 覆盖我国总人口的78.5%。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申请“跨省通办”。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推进“互联网+地名服务”,方便群众出游出行,助力乡村振兴。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为企业减轻负担专项行动,清理违法违规收费,全面规范合法合理收费,帮助市场主体减负纾困。

  新征程上,民政部党组将进一步落实党对社会组织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引导支持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风险隐患,进一步发挥服务群众、企业、行业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完善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政策措施,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活动的全过程监管。加强行政区划统筹规划和战略研究,严格审核行政区划调整事项。认真抓好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加强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建设,弘扬优秀地名文化。深化平安边界建设。健全基本殡葬服务制度,持续推进婚丧领域移风易俗。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办事程序,推进民政服务“网上办”、“指尖办”,提高便民利民惠企水平。

五、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工作落实,不断增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能

***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

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总书记还对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创新提出重要要求。民政部党组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运用系统的观念、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破难题、增活力、提质量。

  针对民政服务设施建设滞后问题,统筹实施“十四五”规划和102项重大工程,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以及社会服务设施兜底线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加快“十四五”殡仪馆补空白和精神卫生福利设施建设实施进度。针对民政法治建设滞后问题,推进重点急

需领域立法,做好慈善法修订工作,推进社会救助法(草案)制定工作,加快修订《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积极推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社会组织名称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制定。针对一些决策部署落实不够有力问题,完善督查工作机制,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针对民政事业保障支撑不足问题,统筹推进新闻宣传、信息化建设、政策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培训、科技研究应用、统计调查等工作取得新进展,统筹加强各级民政机关和直属单位管理,强化民政事业发展的支持保障。针对基层民政力量薄弱问题,指导乡镇(街道)民政工作队伍建设,组织开展能力提升行动。

  新征程上,民政部党组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改革思维, 紧盯中央关心的重点、群众关切的热点、政策落实的堵点、发展滞后的难点,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一批改革举措,全面提升民政工作法治化、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加快落实“十四五”民政事业规划,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强化民政工作支撑保障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行稳致远。

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中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党的20D报告明确指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我们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认识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重大意义,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高水平公平竞争治理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论述

  ***总书记高度重视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深刻理解把握总书记重要论述,更好地学以致用、指导实践。

  牢牢把握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政治属性,主动服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总书记强调,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出发,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等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有效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有利于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有利于更好维护广大生产者、消费者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我们必须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治高度,加快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竞争规则,推动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牢牢把握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基础地位,积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总书记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监管效

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既要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又要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规范经营主体竞争行为。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是保障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更好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推动经营主体在公平竞争中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切实以有为监管托举有效市场,推动提高市场运行质量和效率。

  牢牢把握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发展特征,更大力度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总书记强调,要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
 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在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需要通过公平竞争营造更加普惠公平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需要通过公平竞争有效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创新和优胜劣汰功能,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和质量效益;
需要通过公平竞争充分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找准强化公平竞争政策实施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连接点,以更加科学有效的竞争监管促进更高质量发展,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牢牢把握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法治原则,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依法打击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是抵御外部风险挑战的重要依托和巨大优势。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任务,也是培育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筑牢公平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法治基石,对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整体带动作用。我们必须加快建设科学完备、系统规范、运行高效的公平竞争法律制度体系,持续强化重点领域竞争监管执法,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流动。

  牢牢把握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开放特点,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竞争领域制度型开放。***总书记强调,要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公平竞争是国际经贸往来的重要基础,公平竞争制度是国际经贸规则的重要内容。适应国

际开放规则的演变逻辑和趋势,不断深化竞争领域制度型开放,能够推动我国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以高水平经营主体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能够吸引更多国际资源和要素进入中国,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增长机会;
能够提升我国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扩大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参与全球竞争治理,积极构建符合我国发展实际、对接国际通行标准的公平竞争制度规则,更好维护国家发展利益。

二、全面把握我国公平竞争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亲自部署制定公平竞争重大政策,完善公平竞争监管体制机制,深化公平竞争监管实践,推动我国公平竞争治理进入新阶段,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得到进一步激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公平竞争顶层设计日趋成熟。党的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意见》,第一次形成公平竞争顶层设计政策框架,为统筹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新修改的反垄断法进一步将其明确为法律规定。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动实现竞争监管统一执法,挂牌成立国家反垄断局,进一步强化专业力量。国务院调整设立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委员会,工作机制更加顺畅,有效增强了竞争监管合力。

  公平竞争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更加公平,通过统一经营主体登记管理制度,为经营主体更加及时、充分、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制度保障。市场竞争规则更加科学完善,构建起由1部法律、1部行政法规、5部部门规章、8部反垄断指南组成的反垄断法律制度体系,为经营主体提供清晰明确的规则指引。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扎实推进,实现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全覆盖。制度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审查增量文件159万件,清理存量文件447.01万件,废止和修订排除、限制竞争的文件9.08万件,有力规范了政府行为,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公平竞争监管执法有力加强。坚持监管为民,在公用事业、建材、汽车、原料药等领域加强竞争监管执法,有力保障了消费者权益。依法加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等重点领域经营者集中审查,引导和规范企业投资并购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竞争格局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强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反垄断执法,推动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连续五年开展反不正当

竞争执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虚假宣传、仿冒混淆、刷单炒信、商业诋毁等竞争失序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依法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333件,审结经营者集中案件5249件,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25.05万件,有效预防和制止了一批竞争违法行为。

  全社会公平竞争意识显著提升。全面加强对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解读,每年发布中英文版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年度报告、典型案例,强化以案释法,促进经营主体提升竞争合规意识。定期举办中国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中国公平竞争政策国际论坛、全国公平竞争大会等宣传倡导活动,组织政府部门、商协会及各类企业开展专题竞争合规培训,指导企业加强反垄断合规体系建设和商业秘密保护,大力培育和弘扬公平竞争文化,引导全社会形成认同公平竞争、践行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

  竞争领域制度型开放持续拓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竞争国际化发展趋势,坚持全球视野、公平精神和竞争理念,不断加强竞争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目前已与美国、欧盟等35个国家和地区反垄断执法机构签署62份反垄断合作文件,微信3231169整理,加强信息交流和立法执法协调。在11个多双边自贸协定中设立竞争政策专章,成功举办第七届金砖国家国际竞争大会,为完善全球竞争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促进我国在更加公平的国际竞争中不断提升竞争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科学判断当前我国公平竞争治理面临的基本形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恢复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对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提出了更高要求。

  公平竞争需求更加迫切。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迫切需要公平竞争。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内大循环还存在堵点,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现象仍有发生,需要持续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着力纠治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持续优化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公平竞争。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部分民营企业生存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挑战,需要不断强化公平竞争政策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在公平竞争中做大做优做强。有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迫切需要公平竞争。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塑

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当前,一些损害创新的竞争违法案件仍时有发生,需要通过完善竞争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进一步营造创新土壤、保护创新成果、放大创新收益,实现竞争和创新的良性互动。

  市场竞争生态更加复杂。超大规模市场加速演进带来新挑战。当前,我国已发展成为拥有超过1.8亿户经营主体、14亿多消费者、4亿多人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呈现出一系列前所未遇的阶段性特征。各方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商品和服务多样性显著提高,经营主体管理水平和合规意识参差不齐,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仍不平衡,公平竞争治理的难度明显增加。经营主体间竞争合作关系日趋复杂带来新挑战。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线上线下市场加速融合,产业升级和业态创新不断加快,各类经营主体间竞争行为的多样性、复杂性大幅提高。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既要发挥好大企业的规模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又要保护好中小微企业创新和发展空间;
既要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又要维护好平台内经营者权益,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些都对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带来更大挑战。竞争违法行为更加隐蔽复杂带来新挑战。随着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行业和经营主体呈现出技术密集型特点,竞争违法行为的技术性、隐蔽性更强,对其监测预警、识别取证和判定处置难度加大,这对公平竞争治理的动态监管、穿透式监管、数字化监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际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对接高标准国际竞争规则、增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吸引力的压力增大。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普遍更加强化公平竞争内容。加快完善公平竞争法规政策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迫切性日益凸显。深度参与国际竞争治理、维护企业“走出去”合法权益的压力增大。大国博弈加剧背景下,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维权难度大。丰富我国竞争政策工具箱、加强国际竞争治理规则协调、支持我国企业更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合作的迫切性日益凸显。规范跨国企业垄断行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稳定性的压力增大。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热衷于技术垄断,频频对我国进行封锁,部分跨国企业滥用先发优势,提高市场进入门槛, 压缩我国企业发展空间。依法规制跨国企业垄断行为、维护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环境的迫切性日益凸显。

四、以更加有力有效举措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我们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D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持续巩固提升公平竞争治理效能,推动构建统一开放、公平高效、诚信守法、安全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优化经营主体发展环境,激发市场竞争活力。广大经营主体是公平竞争的源头活水。要将促进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作为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前提, 扎实推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完善企业吊销、注销等规定,健全强制退出机制,促进市场新陈代谢,增加发展质量和活力;
及时制止制约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侵害消费者切身利益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为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发展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空间;
细化落实支持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涉企收费专项整治,推动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强化竞争监管执法,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公平竞争是政府提供的重要公共品。要将强化竞争监管执法,作为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抓手,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反垄断执法,持续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
依法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侵犯商业秘密等行为,健全经营者集中分类分级审查制度,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用好行政约谈、行政指导、指南指引、承诺整改等弹性手段,为企业创新留出试错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监管环境。

  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提高市场竞争水平。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高水平竞争。要将促进经营主体更加注重通过质量和创新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作为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方向,充分发挥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建圈强链、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完善多元化、多层级的质量激励机制,使质量第一、自主创新、以质取胜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加快建设适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质量基础设施,深入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提升面向广大经营主体的质量综合服务效能;
抓紧完善我国质量治理体系,扎实开展中央质量督察,深化质量工作考核,推动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

  系统推进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提升竞争监管效能。高水平竞争需要高效能监管。要将系统推进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作为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支撑,加快完善反垄断法配套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基础

制度,制定竞争执法专项指南,不断增强公平竞争制度规则的可操作性和可预期性;
构建常态化信用监管机制,精准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健全信用承诺、守信核查、失信惩戒、信用修复闭环管理体系;
加快市场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 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竞争监管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规范化水平。

  深化竞争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竞争是国际性的竞争。要将稳步拓展竞争领域制度型开放,作为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任务,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对外开放重要方向,支持我国资本和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并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产品;
深化多双边竞争监管执法领域合作,进一步加强立法协调、执法协作、立场协同,维护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合法权益;
 更大力度参与国际竞争治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竞争规则,开展高质量竞争监管,打造高层次交流平台,更好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构建协同高效的竞争监管机制,强化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工作合力。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构建协同高效的竞争监管机制, 作为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保障,推动部门协同从个案对接向规则对接转变,强化竞争监管与准入监管、行业监管、金融监管、安全监管等统筹协调;
 推动经营主体从被动合规向主动合规转变,支持和指导企业加快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增强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自觉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推动竞争治理从单向监管向多元共治转变,着力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方共治格局。

识古今之变展时代气象

中共中国作家协会党组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作协工作和文学事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深入学习贯彻***文化思想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切实把***文化思想贯穿到作协工作和文学事业全过程各方面。

一、坚定文化自信创造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独特表现形态和重要载体,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学习贯彻***文化思想,要立足于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和深厚丰饶的文化沃土,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国文学经典的基础上创造新经典,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以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谱写新时代文学的崭新篇章。

  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汲取古典文学精华。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醒目、最具活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而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具有源头意义的《诗经》、《楚辞》到朴素自然的汉魏乐府, 从耀古烁今的先秦散文到博约瑰丽的唐诗宋词,从意趣盎然的元代戏曲到文笔雄浑的明清小说,纷繁迭变的文体记录了中华民族深植骨血的文学基因,印刻着中华民族不同时代的情感变迁,体现了古典文学持续悠长的创新创造活力。我们要向这些伟大的经典学习和致敬,自觉汲取古典文学精华,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建构当下时代文化精神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当下文学发展的重要源泉。

  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革命文艺传统。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党的领导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新文学的前进方向、发展道

路、呈现方式和基本形态。广大作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矢志不渝投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壮丽征程,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同频共振、同步而行,催生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崭新形态,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文艺、红色文艺传统,产生了一大批反映革命历史进程、社会发展进步的经典之作,塑造了一大批富有鲜明时代气息和独特精神内涵的典型人物与新人形象,赋予百年中国文学深厚的革命精神和人民底色。我们要自觉弘扬百年中国新文学的红色文艺传统,自觉把文学创作同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大局结合起来,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树立新时代文学的高远目标。当代中国,江山壮丽, 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新时代的火热实践为新时代文学提供了丰厚的生活土壤和表现空间,广大作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满怀热忱描写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推出了一批生动反映时代生活和人民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作协要继续引领广大作家深入学习贯彻***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探索面向未来的文学发展道路,积极创新创造,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二、秉持开放包容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思想中蕴含着博大的世界格局和宽广的文明视野。作为党领导的文学事业,也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学是一种“世界语言”,是沟通民心、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我们要从人类文明演进规律和世界文化格局中认识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全球性的文化课题,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坚持不忘本来,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让国际社会听得懂、听得进、听得信,就必须找到文化的契合点、情感的共鸣点,发出独具魅力的“中国声音”。万物有所生, 而独知守其根。丰富多彩的“中国声音”必须有独特的中国文化作为支撑。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突出特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

的整体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只有立足于中华文化,以中华民族丰厚的生活经验为积累,满怀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挚爱之情,将个人才情转化成合适的形式,才能真正创作出属于本民族的文化精品。

  优秀文学作品是讲好中国故事最为生动鲜活的形式和载体。讲好中国故事, 就要以独具特色的中国形式,描述关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生活内容、风土人情与情感体验;
就要在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中,古今并融,以现代的观念转化古典的资源,打破封闭僵化的落后观念,推陈出新;
就要在丰厚渊博的文化传统中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向世界传递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讲信修睦等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宝贵价值理念。广大作家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精神根脉,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养料,充实文学创作,增强文化主体性, 努力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让世界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去感知、理解、喜欢中国。

  主动吸收外来,丰富中国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开辟文学创作新境界。世界文学丰富了中国作家对文学的理解,让自身的写作增加了潜在的参照系。面对各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与丰富多样的思想文化资源,广大作家要以开放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对我们有益的精华与营养,以怀抱真理的心态吸收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推动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强调中华文化立场,强化文化主体性,并不是要封闭、僵化和保守。文学创作应该向着一切人类生活展开,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大格局大气象。对于外来文化,要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批判性地吸收和创造性地转化。

  积极面向未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时代文学应以博大的胸怀、精湛的技艺、生动的形象塑造出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文化差异性的精品力作,通过有效的文学创作展现人类精神和生活的“共同美”,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共同价值为着眼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鉴互融关系。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作家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宏阔视野关注社会、世界、自然与人类自身,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为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新的维度,为

展现当代中国人民的心灵变迁史留下了独特的文学记录。中国作家在题材内容、审美趣味、写作技巧等方面彰显出了全新的气质,新一代青年作家展现了宽广的国际视野,在与汉学家、翻译家的深度互动中,深刻参与了世界文化的建设, 许多作品生动地呈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互动,中国文学对世界文明的启示意义与建设价值日益彰显。

  中国文学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人类经验的结晶,值得与世界共享。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文学仍然是一座没有被充分开掘的“富矿”。近年来,中国作协积极构建对外交流机制,搭建文学交流平台,创建“一带一路”文学联盟,实施“扬帆计划·中国文学海外译介”、“Z世代”国际传播等工程,积极推动“网文出海”,举办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等,通过多种方式、渠道积极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吸引各国汉学家、翻译家关注中国文学。下一步,中国作协将继续创新工作思路, 健全交流机制,拓宽交流渠道,改进交流方式,以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法努力构建包括中青年作家、海外汉学家和翻译家、版权贸易与海外出版专业人才在内的新时代文学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支持书写新时代中国伟大实践和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走向海外,搭建连接人们心灵与精神世界的“文学之桥”。

三、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作协工作和文学事业提供了宝贵机遇和强大动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我们要在文学工作中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使新时代文学事业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加强思想引领,坚守文学正道。新时代文学要牢记“国之大者”,以历史方位标注文学坐标,把文学放到“两个大局”中去认识、去推动。广大作家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紧跟时代步伐,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积极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深刻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精神气象。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以崇高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肩负起文化重任,在创作中弘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为中国式现代化

提供价值引领。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生活的承载者和文明的传承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柳青、周立波等老一辈作家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新时代作家应该继承他们的优秀经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人民共情,与时代共振,将人民置于文学表现的中心位置,记录人民开创历史的伟大实践,描绘人民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 展现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生动的细节和艺术的表达塑造时代新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主动应对挑战,破解发展难题。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浪潮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面对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的巨大转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找准位置、扎稳根基,及时更新观念、积极求变、主动破题,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构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开创文学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以我为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努力在思想观念、文本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段等各方面创新提质。强化并充分发挥文学在各艺术门类中的“母本”功能,将创意、创新、创造有机结合到创作过程中去。坚持艺术标准、体现人民需要、倡导多样风格,积极打造文学新力量、壮大文学新阵地、建构文学新形态,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强化互联网思维,以“文学+”的开放姿态和巨大包容力积极融入现代传播格局,以数字化为文学工作赋能。努力探索文学发展新路径,打破路径依赖,主动探索新模式、搭建新平台、引入新资源、拓展新空间。近年来,中国作协先后与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科协、生态环境部、国家民委等单位,以及芒果TV、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展开战略合作,推动优秀文学作品向电影、电视剧、网络视听节目等形式转化,释放了文学的巨大潜能。

  树立战略眼光,高位谋划未来发展。党的20D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新时代作协工作和文学工作要紧扣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把加强作家队伍建设和组织文学创作结合起来,既要团结凝聚广大作家, 打造有活力有创造力的作家队伍,又要加强文学生产,把“抓作品”和“抓环境”结合起来。2022年以来,中国作协着力抓好精品创作,大力实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把推动“两个计划”作为长期性、系统性重点项目,尊重文学规律,强化精品意识,加强统筹协调,久久为功推动工作开展。“两个计划”凝聚全国文学界智慧力量,聚焦长篇小说体

裁,充分发挥其“时代百科全书”的独特优势,力争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全要素上打造精品力作,带动新时代文学整体发展。以培育文学新力量为重点,建设规模宏大的文学人才队伍。精心策划“作家活动周”,以“作家”为中心,以“回家”为理念,以“活动”为载体,带动各级作协组织贯穿起密切联系服务作家、培养人才队伍、增进文学界大团结、共促高质量发展等目标任务。以“中国文学盛典”为契机,重塑文学与读者的关系,让优秀作家作品以更丰富的形态、更新颖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以优质文学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意气风发迈向新征程。

构建高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优地

金华市科技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创新价值链上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我市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紧扣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高效率转移、高标准体系、高水平转化等方面的堵点卡点,深化全链条全周期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基本形成源头创新—概念验证—早期孵化—产业落地—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金华成为首个获批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的城市,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上升至全省第二梯队, 年度技术交易额突破200亿元。

一、深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

  全省首推“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通过“揭榜挂帅”营造各展所长、良性互动、整合资源的创新环境,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上“经济场”,相关做法获中组部、国务院督查室肯定,科技部以《金华探索全球引才新路径》为题向全国创新型城市推广,“揭榜挂帅”云服务平台获浙江省改革突破奖,列入全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S1目录”,发布企业技术攻关需求榜单5300余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近500项,兑现榜金近5亿元。

二、创新“百博入企”合作范式,推动科技成果高效率转移

  重视产学研融合,积极探索“百博入企”柔性引才模式,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近三年,“百博入企”机制引进入企博士389名,为企业开展各类技术服务5000余次,解决技术难题200多个,帮助企业引进高校团队200余个,引入专家880余名,协助企业制定实施自主研发项目960余项,与企业联合申请专利近1000项,起草各类标准155项。

三、构建“一个过程”全链平台,推动科技成果高水平转化

  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现代化的核心环节,概念验证是跨越技术创新链“死亡谷”的关键一步,对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意义重大。金华在全省率先建设浙江大学—金华联合创新概念验证中心,开展对早期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进行验证,实现有组织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高能级孵化器、加速器平台不断涌现,拥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62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97 家,2022年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 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5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

四、搭建交叉融合生态环境,推动技术转移体系高质量建设

  依托中国技术交易所资源优势,在项目孵化、产业发展、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政策研究等方面全面提升区域技术交易能力,先后与高校院所设立50余家技术转移中心,引进共建3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全市纳税千万元以上的工业制造业企业80%以上与高校院所有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金华工科会升级为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累计促成近2000家企业与科研院所达成紧密合作,实施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2500多项。成功举办2023国际量子光子学大会。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金华将继续健全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服务体系、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成果转化全过程各环节,形成一个成果库、一批联合创新中心、一支技术经纪人队伍、一批成果孵化基地、一个成果转化“基金丛林”、一揽子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等“六个一”体系,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供给、需求、人才、资金、服务“五端机制最优”,打造成果转化全国最优地、首选地、理想地。

  因此,一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方位机制改革。深化转化载体建设机制改革。依托浙中科创走廊“一廊六城”建设,打造环师大创新圈、义乌高教园区创新圈等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载体。推进“金华产业光源”大科学装置建设,通过实施金华线站、金华先进线站和金华产业光源“三步走”战略,建设国内首个服务产业的大科学装置。引导推动各类创新企业、科技服务机构与园区双向赋能、精准服务,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联合攻关、科创项目路演等领域深化合作。深化市场运营反哺机制改革。推动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实体化运营,精准匹配本地产业需求,导入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助力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快中技所金华中心建设,探索与浙江网上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形成层次多元、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技术要素交易网络。完善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探索孵化器市场化运营机制改革,建立孵化器利益联动和反哺机制。深化青年人才流动机制改革。做好百博入企“后半篇文章”, 实行入企博士参与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积分制绩效考核,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上”应用到“工厂里”。完善产业导向的高层次技术经纪人体系,探索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遴选青年骨干挂职担任成果转化助理,开展技术转移方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探索建立技术经纪人贡献积分机制与收益分配机制。

二是加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转化载体高质量建设。强化合理资金

支持。设立专项“概念验证基金”“中试基金”,为“概念验证”“中试”环节项目提供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确保足够资金支持符合扶持条件的项目。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成果转化领域,为“概念验证”“中试”环节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对“概念验证”“中试”的实验室及市场验证环节给予特别关注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管理政策体系。提前谋划政策布局,根据“专精特新”等行业发展趋势,加快建立“概念验证”“中试”政策体系。对接地方科技战略需求和本地产业链优势,建立“概念验证”“中试”管理负面清单白名单,实现概念验证及中试基地与项目建设管理有法可依。规范管理行为措施。补足现有政策文件的“缺失项”,清理不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阻碍项”, 避免对概念验证及中试阶段不合理的规定做法,最大限度地预防对概念验证及中试活动的不合理管制,防止对概念验证及中试活动“以拒代管”行为及层层加码的监管方式。

  三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一体化配置管理。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一体化供给。加强向优势产业及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投入及专项资源投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统筹,形成系统完整的科技政策集中供给体系,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在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科技型领军企业合理布局“学科-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载体平台,明确上述主体在区域创新体系及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功能定位,推进人才培养、成果输出、产业落地更好结合,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赋能作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治理。通过内部协调各部门职责,外部整合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推动符合条件的创新主体无差别享受相应政策,“多快好省”为创新主体提供“雪中送炭”式创新服务。规范政府对“概念验证”“中试”等管理行为,避免过度管制。创新科技管理运行制度,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容错机制。

全省经济回升向好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中共江西省统计局党组

  2023年是江西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西考察指导,为江西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省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20D精神和***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部署要求,全力以赴稳增长、强动能、促发展,全省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经济运行稳步回升发展,韧性持续彰显

  2023年,全省经济顶住压力、砥砺前行,展现出较强的活力和韧性,经济增长整体回升,生产供给稳步增加,有效需求加快恢复,物价运行总体稳定。

  经济增长韧性增强。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巩固提升经济回稳向好态势的若干措施,持续打出稳增长的组合拳,经济增长回升态势明显。初步核算,2023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2200.1亿元,较2022年最终核实数增加986.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4.1%,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提高2.9、1.7、0.7个百分点。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回升压力较大、资源型产业受价格下挫影响的背景下,全省经济增长逐季回升,殊为不易,展现出强大韧性。

  农业经济形势良好。强化农业发展投入,有效夯实农业发展根基,全省农业经济呈现平稳发展良好态势。202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98.9亿元, 增长4.2%。粮食生产实现面积、产量双稳定。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660万亩以上,达5661.4万亩;
总产量达439.7亿斤,连续11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畜牧产品供应充足。全省主要肉产品产量367.6万吨,比上年增长2.5%,其中, 猪肉、禽肉产量分别增长3.0%、0.9%。

  工业生产持续回升。全面实施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 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省工业生产逐季回升。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提高8.2、2.2、1.2个百分点。重点行业增势良好。全省38个行业大类中,1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总量靠前的十个行业合计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长6.5个百分点。主要产品平稳增长。全省重点监测的433种产品中,有144种增速达到两位数。其中, 太阳能电池增长92.3%,集成电路增长66.2%,新能源汽车增长47.7%。

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以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服务

业布局,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全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作用凸显。2023年, 全省服务业增加值16043.2亿元,增长3.6%,占GDP比重49.8%,比上年提高0.9 个百分点。接触型聚集型行业增长较快。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接触型聚集型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8.5%、13.4%, 合计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23年1至11月,全省规上服务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94.9亿元,同比增长16.4%。

  有效需求加快恢复。扎实推进“十百千万”工程,大力实施促进商贸消费提质扩容三年行动,有效需求恢复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增势强劲。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9.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5个百分点。其中,道路运输、水利环境行业成为主要增长动能,分别增长38.9%、14.3%,合计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3个百分点。消费亮点明显增多。智能绿色产品需求旺盛,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31.6%;
网上零售持续活跃,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突破20.0%;
住宿餐饮加快复苏,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1.7%、17.4%,比上年提高6.0、12.2个百分点。

  物价运行总体稳定。精准把握政策保供稳价力度,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供给, 物价运行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2023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3%,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总体偏弱等因素影响,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各月价格同比均在负区间运行,全年下降3.4%,较上年回落6.9个百分点。

二、转型升级稳中提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2023年,在全省经济稳步恢复回升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省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创新成效加快显现。研发平台加快提升。经典名方现代中药创制、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5家。创新主体加快壮大。累计培育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457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6381家,入选国家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4637家,增长35.0%。科技成果加快产出。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登记17173项,合同成交额1593.65亿元, 增长110.1%。新增专利授权量6012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375件,增长19.9%。

  协调发展效能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种植结构调优,圆满完成油料扩种100万亩任务,比上年增长13.0%;
油菜籽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86.3

万吨。工业生产转型升级,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6.1%,高于全省规上工业3.7、0.7个百分点。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推进。全省重点产业增势良好,新能源、有色、钢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8.6%、16.7%、14.9%、13.2%。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13%,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

  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绿色发展位居前列。绿色发展指数连续九年居中部地区第一,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指数高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能源消费逐步转型。能源消费逐步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有望达18.0%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电力装机比重突破50%,达53.6%。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设区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96.5%,上升

4.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两项指标均居中部六省第一;
 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7.0%,再创历史新高。

  开放发展纵深推进。生产型企业逆势增长。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生产型企业3877家,新增365家,进出口总值达3937.7亿元,占全省比重由2022年的55.1% 提升至69.1%,增长12.7%。“新三样”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出口分别增长42.7%、17.4倍和1.5倍,占全国出口份额4.3%, 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贸易市场多元共进。贸易伙伴已遍至全球228个国家和地区,增长3.2%;
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1977.8亿元,较协定生效前的2021年增长32.6%;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727.7亿元,占比47.9%。

  民生福祉持续增强。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23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4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55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5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1%。民生支出稳定增长。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5893.8亿元,增长2.4%, 比重78.6%。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支出分别增长4.2%、7.0%、8.3%、5.3%。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6.1万人, 增长1.9%;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5.4万人,增长2.6%;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1万人,增长1.5%。

三、坚定信心稳中求进,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望2024年,既要看到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内部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能级不强等问题,更要看到我省“四面逢源”的

区位优势、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 经济发展有稳的基础和进的支撑,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下一步,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五届四次、五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 加快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1269”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重点产业集群提升突破,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推动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着力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贯彻落实促消费系列政策,大力提升消费设施便利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与消费的深度融合,促进消费潜力加快释放。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动摇,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用活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政策开发性金融工具,精心谋划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全面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西经济区建设,积极对接沿海地区产业布局、承接新兴产业转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快建设综保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积极发展离岸贸易、海外仓等新业态。

  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深入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打响“赣字号”农产品品牌。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做好扩大就业工作,着力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兜底帮扶。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健全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办好教育卫生事业,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持续增进老区人民福祉。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新一轮对标提升行动,复制推广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大力优化市场准入、企业发展、投资建设、法治保障、涉外服务和普惠民生办事流程,集中解决企业用能成本高、办事手续多、融资招工难等一批突出问题,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筑牢思想根基  凝聚奋进共识  为天津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天津经开区党委

  天津经开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文化思想,深刻领会“七个着力”重要要求,坚决扛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筑牢思想理论“主阵地”。认真落实“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重要要求,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 将学习贯彻***文化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邀请中共中央DS研究室原副主任冯俊以“深入学习贯彻***文化思想”为题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讲座,天津经开区中层以上干部200余人参加,进一步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结合主题教育安排,用好“第一议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班、泰达讲堂等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的学习体系,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前瞻性、针对性、时效性。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依托,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题实践基地,围绕理论与实践互动创新,总结经验做法、推出典型案例,示范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是深挖区域禀赋,培育城市文化“标志区”。紧紧依托滨城核心区定位, 围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目标,充分发掘爱国、工业、 海洋、创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标志性的文化亮点,以天津茱莉亚学院、美丽

滨城•  会客厅为重点,高水平推进沿海河景观带建设,加速推进塘沽南站、时

尚广场等城市更新项目,推出一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体验性的工业游精品线路,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区域文化软环境,推动耀华中学滨海分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泰达岳阳道小学加快建设,组织开展灯光秀、音乐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谱写滨城泰达人文之美。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长效管理、常态推进的文明城区建设新格局,创新“泰友爱”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壮大文明群体,助力美丽“滨城”建设。

  三是传承泰达精神,打造开发开放“新高地”。以全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成立40周年为契机,精心策划新闻宣传,组织开展纪念活动,传承好“开放、开拓、励精图大业,求新、求实、众志建新城”的泰达精神,继承“闯”的血脉,敢“破”敢“立”,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蹚开新时代经开区建设发展新路子,营造团结奋进浓厚氛围,增强干事创业精神动力。凝聚起“在泰达、

爱泰达、为泰达”的思想共识,以思想汇聚力量,以精神彰显担当,锚定现代 化泰达建设总目标,团结拼搏,接续奋斗,努力打造D建引领的“红色泰达”、投资沃土的“金色泰达”、生态文明的“绿色泰达”、开放创新的“蓝色泰达”、宜居宜业的“多彩泰达”,奏响建设“绚丽泰达”的时代强音。

聚焦中心工作  持续提升政协履职质效

中共政协辽宁省委员会党组

(2024年1月31日)

  党的20D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共辽宁省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20D精神, 把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的奠基之举、垒台之作,以超常规举措打一场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辽宁省政协着眼更好服务民族复兴伟业和辽宁全面振兴实践,围绕助推三年行动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不断提升履职效能,着力当好辽宁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

一、强化理论武装,着力在推动思想政治引领上取得新成效

  ***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要通过有效工作,努力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尤为需要政协组织落实好“三个重要”要求,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思想意志统一到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这一政治任务上来。辽宁省政协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引领方向,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一是以党组专题学习为引领。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及时梳理***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中央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同省委有关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一起列入党组会议学习议题,专题传达学习,第一时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具体要求上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将党的20D精神划分为学习专题,定期开展集体学习,着力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把学习宣传贯彻作为头等大事,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与***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起来,一体学习领会、一体贯彻落实,不断用***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前进方向、激发奋进动力。

  二是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扎实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组织省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省级领导干部读书班,精读细研党中央指定学习书目和省委自选篇目,区分专题深入学习研讨,交流心得体会,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认识。坚持省政协党组和机关党组、专委会分党组及机关党委、机关党支部五级联动、共同发力,运用读书班、专题党课、报告会、在线学习等形式,兴起学习贯彻热潮,引导党员干部在深学细照笃行中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升华觉悟境界、增强能力本领,推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取得扎实成效。

  三是以委员经常性学习为载体。把加强委员学习培训作为十三届省政协开局之年的强基固本之举,组织全体新任委员集中培训、港澳委员专题培训和特约监督员民主监督工作培训,突出政治培训和委员履职要求,把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根本任务,把政协工作知识作为重要内容,引领委员感悟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实现思想共同进步、能力整体提升。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20D精神等主题,持续举办4期委员读书活动,利用主题教育读书班和常委会会议集体学习等时机,举办4期委员讲堂,面向委员阐释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团结引导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共同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为辽宁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深入建言资政,着力在围绕中心履职尽责上作出新贡献

  ***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紧紧围绕大局,深入协商集中议政,强化监督助推落实。党的20D以来,中共辽宁省委围绕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打造新时代“六地”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辽宁省政协把政协工作置于全省工作大局中来思考谋划, 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优势作用,认真履行职能,积极服务助力。

  一是紧贴重大决策部署组织协商议政。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和政协委员跨学科、跨界别、跨领域的优势,聚焦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重点工作,灵活运用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会、月度协商座谈会、远程协商会和专家协商会等多种形式,开展高效务实的协商活动,并不断探索创新会

议组织形式,着力提高建言“靶向性”、增强资政“含金量”。

  二是紧盯重要战略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发挥省政协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关键少数”作用,选定有关全面振兴新突破的110个课题开展深入调研;
借助智库专家“外脑”,聚焦辽宁经济形势、营商环境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汇聚东北三省一区政协合力,就加快推进哈长沈大城市群及蒙东区域协调发展开展联合调研;
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围绕办好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政协研讨会、辽宁沿海经济带政协研讨会和辽河论坛、东北振兴论坛等开展系列调研,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前瞻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采纳,有效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施策。

  三是紧跟重点任务落实开展民主监督。牢牢把握人民政协协商式监督特色优势,紧扣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实施中的重要部署,确定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建设、辽西北防风防沙固土建设等15项持续3年开展的民主监督议题。各专门委员会围绕相关领域工作重点调研了解情况、持续跟踪监督、形成监督意见,并把监督性调研、视察同专题协商会、月度协商座谈协商会、远程协商会等贯通起来,助推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贯彻执行,促进有关部门改进工作。围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及年度为群众办实事等任务落实,制定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动开展民主监督的意见,通过发挥特约监督员作用,推动民生事项按期按标准完成,取得群众满意的扎实成效。

三、广泛凝聚共识,着力在汇聚振兴发展合力上彰显新作为

  党的20D报告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迫切需要凝聚振兴发展合力,奏响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大合唱”。辽宁省政协切实发挥统一战线组织的职能作用,扛起凝聚共识、加强团结的职责使命,着力丰富团结联谊平台载体,持续增强凝聚共识实效,为三年行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一是扎实做好增进团结工作。将凝聚委员共识融入履职活动,利用政协会议时机组织全体委员学习领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具体要求,引导正确看待形势、坚定必胜信心、明确前进方向。各种协商会议的议题设置征求委员意见, 讨论交流尊重委员意见,成果反映体现委员意见,使协商过程成为增进了解、加深理解、消除误解的过程。主席会议成员坚持走访看望政协委员,党组成员坚持与党外委员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委员的思想动态,

加强思想沟通,做好统一思想、深化共识、理顺情绪、团结鼓劲的工作,画出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

  二是积极面向社会传播共识。持续开展讲好“辽宁故事”、展示良好发展预期界别组活动,组织政协委员面向各界群众、社会公众广泛宣传阐释省委关于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策部署,把目标讲鲜活,把任务讲具体。通过短视频、“随手拍”等创新形式打造活动升级版,更加直观反映三年行动新进展新成效,展示辽宁新气象新变化。发挥“辽事好商量,微信3231169整理,聊事为人民”协商平台联系群众功能,组织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深入“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和界别工作室开展协商座谈、政策宣讲,推动解决民生实际问题,把委员作业写到群众的心坎上,最大限度为辽宁振兴发展减阻力、增助力、聚合力。

  三是广泛汇聚振兴发展合力。有效发挥“全球辽宁人”平台作用,加强与港澳委员和特邀列席人士联系,召开投资辽宁项目推进会,宣讲三年行动政策举措,吸引促成各方面人士到辽宁投资兴业。举办“港澳和侨界代表人士看辽宁”“辽港青少年携手同行,共创美好未来”夏令营等活动,积极宣介省情和振兴发展成果,释放良好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组织辽宁省政协代表团访问印尼、柬埔寨、越南等国家,进一步加强与各个国家地方间友好交往,推动在商务、旅游、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为推动辽宁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汇聚强大正能量。

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

  ***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精辟概括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 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为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一、聚焦更好承担功能使命,坚决有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判断和决策部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必须坚持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使命责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整体上深入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提升企业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品牌价值等5个方面价值,坚决当好服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性力量、带动我国产业体系全面升级的引领性力量、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力量。

  着力提升国有资本整体效能。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国有资本不断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工作中既关注面上量的集聚,也关注内在结构改进和发展质量提升, 不断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放大整体功能。

  着力提升国有经济综合贡献。通过提升增加值,推动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有效承担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等功能,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通过提升政治安全、社会效用等方面功能价值,在服务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改善民生中主动作为,高水平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更好体现在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作用。

  着力提升国有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围绕提升经济增加值,持续优化资本投向和布局,提高经营质量和资本回报水平,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冲动,减少低效

无效资本占用,形成更多有利润的收入、有经营现金流的利润。围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主动适应行业产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积极布局新领域、塑造新优势,加快转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打造新的产业支柱, 积聚未来发展潜力。围绕提升品牌价值,练好内功、外塑形象,以恒心办恒业、以品质树品牌,引领企业持续做强做优,打造更多“国家名片”“百年老店”,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二、聚焦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全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总体保持“一利五率”目标管理体系不变,具体要求是“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即推动中央企业效益稳步提升,利润总额、净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协同增长,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同比改善, 研发投入强度和科技产出效率持续提高,整体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风险,为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提供有力支撑。

  扎实推动高质量的稳增长。深入开展提质增效稳增长专项行动,加强大宗商品价格、市场、汇率等分析研判,打造高端化差异化竞争优势,优化产品结构,抢抓市场机遇,提升经营效益。深入推进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专项行动,完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上市公司真实价值。以数字化为支撑、智能化为方向,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强化集团战略管控,优化企业财务、规划、市场运营管理链条,推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降本节支, 深化“两金”管控和亏损治理,提升资产周转效率和经营创现能力。坚决有力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加快健全合规管理长效机制,从严从细抓好安全环保工作,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切实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推动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和中央企业“十四五”规划重大投资项目落地,高标准落实与地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重点项目。聚焦产业链强基补短、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保障,布局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倍增行动计划,加大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投资力度。

  积极做好民生服务和基础保障。全力做好基础产品的保供稳价,加快已核准发电项目开工,加强煤电油气等运输通道网建设,增强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供给,促进氢能、新型储能技术迭代和产业转化,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坚决扛起应急保障责任,加强应急救援综合平台和力量建设,完善重特大事故和

灾害应急响应机制。

三、聚焦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明确要求,

也是中央企业加速动能转换、加快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国资央企将着力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发挥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中的引领作用。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方位践行新型举国体制,深度融入国家攻关体系,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进一步发挥中央企业市场和场景优势, 加快关键领域国产化替代应用。大力度提升创新整体效能,深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重点领域研发投入,提高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系统性优化创新生态,分类推进以科技产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结合实际制定更多针对性强、力度大、科技人员期盼的创新支持政策,对创新活动给予足够的包容支持,让企业科技人员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骛搞科研。

  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深入实施产业焕新行动,聚焦转型、投入、创新、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力争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扎实推进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加快培育启航企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地深海、激光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强基转型,促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数字化转型试点和智能工厂建设,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打造更多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链领军企业,深化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找准产业链关键领域和标志性重点产品,开展技术攻关、资源整合、场景建设,在制造装备、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增强保障能力。继续落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战略性资源安全保障工程, 推动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和增储上产。

四、聚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打造现代新国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出明确要求。2024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国资央企将统筹安排进度,抓好推进落实,在重点难点任务上务求突破。

  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稳步实施战略性重组,加快新能源、矿产资源、主干管网等领域专业化整合。更好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功能作用,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优质企业,及早投资布局,打造专业化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投入,加大对中央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持力度。

  围绕完善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健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党委(党组)“前置事项清单”,推进科学、理性、高效的董事会建设,提高董事会科学决策、规范决策水平。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着力推进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提质扩面,构建精准高效、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推动中长期激励科学有效落地。

  围绕健全制度保障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协调机制作用,推动改革重大举措落实落地。进一步优化出资人监管权责事项,完善监管方式,增强政策供给的精准性、科学性、一致性。完善出资人监督体系,健全违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提升监督效能。

五、聚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D建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是高质量发展的必

然要求。国资央企将坚持以***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为统领,落实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以巡视整改为契机,以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为关键,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重点,更加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更加突出规范化制度化、更加突出职能作用发挥,全面系统整体提升D建质量,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深化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探索建立主题教育常态长效机制,在把握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上融会贯通。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落实重大战略、重大任务中把准政治方向、落实政治要求,扛起职责使命,狠抓工作落实,把坚决做

到“两个维护”体现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担当使命、推进工作的实效上。

  切实提升D建工作质效。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积极选用勇于担当、本领高强的企业领导人员,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大胆试大胆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夯实D建基层基础,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方式,打通D建责任链条,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

  切实强化正风肃纪反腐。把巡视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健全覆盖巡视整改全周期的工作体系和制度流程,加强问题整改督办,以巡视整改的高质量、真成效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重拳纠治“四风”顽疾,健全风腐同查工作机制,筑牢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堤坝,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2024年,国资央企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使命、开拓奋进,全力完成好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以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牢记总书记重大嘱托  奋力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百年油田

大庆油田党委

  编者按:2023年1月18日,***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塔里木油田西气东输第一站干部员工,提出殷切期望,作出重要指示。一年来,中国石油广大干部员工牢记总书记嘱托,站好岗、供好气,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本报陆续刊发中国石油部分企业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工作实践和取得的成效。今日刊发第二期,敬请关注。

  一年前,***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塔里木油田干部员工,万里之外的大庆石油人共同沐浴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浓浓深情,感受着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思想伟力。大庆油田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考量自身责任使命,砥砺奋进、勇毅前行。

  一、以“篝火学两论”的劲头深学细悟,用重要指示精神凝聚党之大庆的忠诚力量

  ***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石油基层干部员工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石油工业的具体化、实践化,是指引大庆油田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百年油田的前行灯塔。我们按照集团公司党组“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PDCA循环全链条落实机制”,制定《贯彻落实***总书记视频连线重要指示精神实施方案》,明确3大类9个方面重点举措,两级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208次,学出忠诚、学出力量。一是激发了感恩之心。总书记视频连线塔里木油田,两次莅临大庆油田, 多次对石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这是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勇做党和国家最可信赖骨干力量的动力之源。二是学出了使命之责。大庆油田要奋力开启企业成长“第二曲线”,做到“大庆不老”、基业长青,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上当好“压舱石”“顶梁柱”。三是悟出了前行之路。编制《新时代大庆油田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发展规划》,绘就“新思想领航、新理念定向、新发展开路”的“施工图”“决心书”。

  二、以“三老四严”的态度苦干实干,用重要指示精神展现党之大庆的旗帜风采

  大庆油田深刻领会总书记“能源安全是最重要的安全之一”重大嘱托,牢牢抓好原油高质量稳产、弘扬严实作风、发展接续力量“三件大事”。一是以报国者姿态展现能源保供新风采。原油累产突破25亿吨,原油产量连续9年硬稳

产,天然气连续13年箭头向上,新能源产能当量同比大幅增长,迈出从油气向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升级的坚实步伐。二是以引领者姿态展现页岩革命新风采。全年提交多项勘探成果,页岩油产量稳步提升,页岩革命曙光初现。三是以奋进者姿态展现企业治理新风采。坚持“四化”治企准则,构建“红色网格治理” 新模式,完成新一轮组织体系优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四是以攻坚者姿态展现科技创新新风采。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4件,立项国际标准3项,全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央企直属企业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是以传承者姿态展现伟大精神新风采。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选树“新时代铁人式标兵”,总结“三老四严”培育形成60周年实践内涵,“石油魂”宣讲累计超过1000场,能源报国的动力持续激发。

  三、以当好“顶梁柱”的自觉笃定前行,用重要指示精神开创党之大庆的时代伟业

  奋进新征程,我们将牢牢把握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打造“五型”领军企业。一是打造主导资源配置、做大能源基地型领军企业,保持我国重要油气生产基地地位,建成东北地区绿色低碳能源中心,进入国家能源调控枢纽行列。二是打造具有市场影响、聚拢产业热地型领军企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新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建强油气产业链、多能融合产业链、CCUS全产业链,壮大黑龙江中西部产业圈。三是打造引领行业技术、构建开放高地型领军企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互联互通,强化陆相页岩油和提高采收率技术策源驱动,担当现代能源创新链的重要环节。四是打造彰显管理特色、探索治理胜地型领军企业,完善红色网格治理模式,创新新时代岗位责任制,树立国有企业治理新范式新样板。五是打造传承红色基因、铸就精神源地型领军企业,与时俱进丰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时代内涵,牢记践行“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重大嘱托,为端牢能源饭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20篇)2024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汇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访问:(16篇)2024年1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汇编 理论学习 党组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