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培养【五篇】

广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是进行正确的逻辑思维的前提保证。同时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也有利于直觉、灵感等的产生。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医学院校中,医学课程设置占比重较大,对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学教育培养【五篇】,供大家参考。

医学教育培养【五篇】

医学教育培养范文第1篇

一、合理的课程设置

广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是进行正确的逻辑思维的前提保证。同时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也有利于直觉、灵感等的产生。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医学院校中,医学课程设置占比重较大,对人文、美学、史地等缺乏重视,势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在保证完成医学基础课程授课的同时,增加人文等课程安排(课时不够,也可利用选修课的形式,或开办灵活多样的兴趣小组,由资深的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了解多学科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在医学基础课程设置时,也应该打破过去一贯的理论讲授为主,实践为辅的课程安排,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如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通过大量的试验可以验证其理论的来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多元性的课堂教学

前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学习是通过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而进行的,教师应该是学习的支援者而不是指导者。”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导,主要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造成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学生兴趣低下,教学效率低下。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替代以往单纯的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更多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运用生动逼真的动画及具有说服力的试验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独创性的精神空间,为学生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接受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不同看法及见解,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够宽松的课堂气氛或对学生所持不同见解进行驳斥,引导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此外,还应该开展生动的课堂讨论,对一些尚未定论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及本学科前沿的理论进行讨论。教师不应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地位,而应树立“学生为主”的思想,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设立一些答案不唯

一、解题思路不唯一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的空间,以激发创新意识。如在每节课后给学生布置一到两道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下次课再给予解答,在培养思维训练上收效很好。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开展形式灵活的“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欲望的重要手段。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当今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创新欲望,在学习中被动接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味模仿,不求甚解,甚至在一些研究生中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必须予以彻底纠正。我们可以经常性地邀请资深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报告会等,介绍他们的成长历程、学术观点;
经常性地开展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竞赛,如教师科技成果报告会、大学生优秀论文大赛、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等,给学生充分的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广泛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创新性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引导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或参与教师所从事的课题研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现象,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便于今后更好地进行创新性实践活动。

2、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开展医疗服务,深入病区用已学的知识解释和分析问题,有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不足,弥补现有知识体系中的缺陷,勇于正视不足,不断创新。

3、改革传统的实验课教学,调动学生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实验室设备、仪器和环境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当前基础医学教学中实验课比重相对较少,且大多数都停留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的水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实验教师的师资力量。现有实验教师队伍的师资相对比较弱,有待提高,也可以由任课教师来担负一部分实验教学工作,改变现有状况。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完成实验,动手整理分析实验结果,不惟书,不惟师,只尊重实验结果,充分发挥创造性。

(3)改革实验内容。选择一些有争议、有新意的实验让学生去做,使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分析其结果。

(4)加强实验课管理,改变以往“重教学,轻实践”的观念,增加实验课在教学中的比重。

医学教育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
卓越医生;
医学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53-02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与医疗体制改革攻坚时期。为了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由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实施、不同类型医学院校参与的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于2012年正式启动。

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和方向。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卓越医师的关键。如何加强五年制临床医学的人文教育是我国医院院校,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医学人文教育在五年制临床医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中的重要性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我国近几年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从面向基层、到医学教育标准、再到“5+3”培养模式的设计,不难发现“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不仅仅是拔尖计划,而是针对不同层面的医学教育提出的教学改革、提高质量的要求。根据区域教育、卫生规划,地方医学院校是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主体,其主要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医学生的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和新型医患关系的形成,临床工作出现了新变化和新趋势。据调查,在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占不到20%,其他80%均缘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忽略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有可能造成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不能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1]。而目前,医学教育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比较普遍。医学生往往埋头于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而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足,其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相对薄弱[2],这些都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相悖。因此,在加强医学生自然学科和临床诊疗技能学习的同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将医学人文教育置于卓越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要的地位。

“5+3”培养模式中,前5年为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3年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内容。其中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的重点不仅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关的人文科学的内容也应是学习的重点。作为开展五年制临床医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主体,必须立足本校办学定位,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扎实医学基础、深厚人文底蕴、高尚职业道德、全面医学理论和牢固临床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进一步的临床培训打好基础。

二、五年制临床医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中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策略

医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如何加强五年制临床本科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卓越医学生的前提。

1.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引导,建立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五年制临床医学生的摇篮,首先应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中的重要性,在培养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南华大学将医学人文技能教学模块纳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毕业实习之前的必学课程。构建出了以医学具体专业课程为主导,以医学伦理学为中心,以医学心理学、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哲学、医疗卫生法规等课程为辅助的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并且相继联合国内几所大学编写了一系列医学人文教育教材如:《医学人文素质导论》、《医学生临床沟通教程》和《应用卫生法》等,开设了相应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拓展式教育等方式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医患沟通技巧等医学人文技能。我校把医学人文教育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内容,形成医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氛围。制定出了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行动规划,不断完善、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2.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唯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医学不同于单纯的人文学科,临床医学教学不仅是课堂上的、理论的,而更应该是在病床边的、情景的,具有感性、形象等特征。因此,具备医学专业知识以及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更适合临床医学人文的教学。医学专业教师通过对人文素质培训,参加各种人文学术活动等加强自身的人文知识学习。在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启发、引导和感染学生;
将临床实践与人文素质进行结合,在传授自身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临床实践工作经验,将临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医学人文情景融汇、贯通于教学之中。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精神。

3.营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以独特的人文魅力浸润学子。医学院校以及临床见习、实习的环境和氛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制约或激励作用,也是大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设置人文景观,在教学楼道和实验室悬挂众多医学大家的肖像或格言,营造精术济世、救死扶伤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将人文内涵融合于学校建设之中,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内化每一个学生。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讲座、辩论赛、演讲赛、临床技能竞赛等拓展医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塑造自我。通过校园的整体氛围与医学生的群体心理对于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4-5]。

4.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拓展式教育模式。在国内我校率先建立了基于网络,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医学人文素质课外拓展式教学。“拓展式教学法”就是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型“人文”教学方式,“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我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是在文本教材的基础上,拓展诸如现实问题、课外读物、网络资源等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我们通过应用拓展式教学,提高医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开拓医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医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实践中,我们建立了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课外拓展式教学模式,在指定文本教材的基础上,按照“阅读文本教材问题提出情景模拟拓展式阅读(自主探究)互动拓展讨论拓展总结延伸”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兴趣、法律法规意识、人文素养。我们将“以人为本、德术并重”的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临床医学教学的整个过程。

通过建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建设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网站,开展多形式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为原则,实施医学人文教育全过程渗透、分块侧重、集中强化的教学举措,为卓越医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的培养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贾伟华,周立春.医学临床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0,(3). 

[2]吴朝明,钱掩映,金建,陈浩.强化临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院,2010,(10). 

[3]徐国斌.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 

[4]陈英群,于德华,盛红华,蔡巧玲.发挥综合大学优势?摇发展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 

[5]郭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浅析[J].法制与经济,2012,(7). 

医学教育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

能力培养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各种新的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快速发展,使得医疗保健的快速发展。然而,医院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投诉和纠纷[1],由于缺乏医疗工作者和患者之间的沟通造成的占2/3[2]。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高品质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因此,在医学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的医学知识,还要加强沟通能力。这种结合临床教学和自己的教学经验,临床形式的交流与沟通技能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讨论。

1医学生沟通能力缺乏的原因

1.1医学人文教育不足。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施文理分科的专长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教育仅仅作为一种工具,培养专业人才,不提高整体素质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位置。在需要医学人文高素质人才,但也因为同样的根源医学教育表现出相同的“人力不足”。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虽然相关的医疗机构也开设了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但这些课程较为单一,大多是选修课相对偏少,当然是比较单调的,缺乏灵活性的形式教学工作。人文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人的精神和人类知识的理解,在医疗应用仍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只关注医疗科普知识,忽视了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人文主义。

1. 2医患沟通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主要借鉴了前苏联医学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较注重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对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我国医患沟通学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医患沟通学在医学教育中横跨了医学和人文科学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 对师资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大批的临床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其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一时难以适应医患沟通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 对医学教育其他领域(如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 教师的人文课程培训少,使这些教师在后续的医患沟通培养方面感到力不从心。

1. 3对于医患关系沟通与教育方面的短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医学教育学习前苏联的主要医学教育模式,更加重视医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上,而忽略了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能力,使我们的耐心沟通教育开始晚,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医患沟通在医学教育中的科学医疗和人文两个不同的学科之间,教师的质量要求更高。目前大量的临床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难以适应教学课程的任务,另一方面,在其他领域(如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人文学科教师培训课程较少,这些教师在随后的医患沟通培训方面感到力不从心。

1. 4受现代医学极速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科学的理解的人体达到高水平的医学理论知识达到“喷涌”的水平,医学界和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知识密集前所未有,导致医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并在咨询轮,并检获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的方面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另外,由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门诊和住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以及过度依赖实验室的检测和治疗,问诊和体格检查的通信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通信被忽略。这些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亲眼目睹的现象,学生们将毫无疑问是医患沟通方面越来越冷漠的尴尬。由于长期重实用,轻质量的教育理念,使培养医学生都受到影响,导致出现许多今天的医疗专业医药现代化的,文明的现象相反的整体素质,使我们的医疗教育可以无法适应生物-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

2培养医学生医患淘通能力的重要性

医患沟通时医务工作者进行医学实践的基础之一,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医学技术知识本身,是医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1加强医患沟通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导致疾病发生的比重已经高出生物因素。医学模式的转变不再是泊来的口号,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及转变医学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在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患关系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出现,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形式把医者与患者置于平等的地位,要求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必须尊重患者,平等相待[5]。医务人员有义务把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告诉患者,成功的双向交流,往往会得到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和对诊疗的主动配合,从而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但医患双方的知识背景存在极大的差异,要把艰身复杂的医学问题在短时间内准确地告知患者并使之理解绝非易事,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具备高超的交流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人文素质,而这些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必须始于学生时代,始于医学生初涉临床之时。

医学教育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
口腔医学;
教育

1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

口腔医学专业在我国发展速度较快,因具有自身独立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特点,每年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都与临床医学专业分学科进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医师资格认可方式,其通过率也是检验和衡量各医学院校专业知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1]。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要求口腔医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懂得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时还要处理好整个社会的关系。患者到医院后要从生理和心理加以关注,不能只见“病”,不见“人”,不入“心”,留不住患者,达不到治疗效果也不符合现代医学模式。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除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和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2]。

2人文素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2.1制定课程标准完善顶层设计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06年开始就不断提炼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口腔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保健等卫生服务单位从事口腔疾病诊治、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每门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人文素质目标,将教学行为与工作任务对接,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处处体现医德医风。

2.2模块化课程管理

医学道德的核心是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对生命的根本态度,是对患者健康的终极关怀,是对人生命权利的尊重。根据临床口腔医生岗位设置课程,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三大类,其中选修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技巧》、《医学心理学》《卫生法概要》等。这些课程强化了素质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还开设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激发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就目前而言,加强人文课程的比重,不但不会影响口腔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2.3“校院融合、四个一致”教学模式改革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理解和动手能力[4]。“校院融合、四个一致”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而提出来的,在此种模式下教师与临床一线医生相一致,教学环境与临床操作环境相一致,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生产实习与就业培训相一致。专业教师均是临床一线的医生,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加入临床人文关怀的因素,在学校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训室模拟真实临床工作环境,感受职业氛围,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将专业课程任务化、项目化和人性化,实训课模拟临床接诊、问诊、检查、治疗等过程进行,将人文素质融入实训项目。实习就业单位除肩负就业培训任务外还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

3人文素质融入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将人文素质融入教师队伍建设,是医学院校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师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师德师风建设中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漯河医专口腔医学系针对此种情况组织新进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比赛;
教研会进行校风、教风和学风的研讨;
鼓励教师跨学科进行人文素质、德育教育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用教师的学识和人品来影响学生的三观,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何爱华[5]认为师德建设构成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境,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注重师德建设,以生为本,就是最好的思想教育。

4人文素质融入社会实践活动

人具有生物学特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医学一直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统一[6]。在口腔医学的教学安排中大力倡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职业人文素质水平和岗位胜任力,以迎合新世纪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2008年口腔医学系成立了“8020”口腔保健协会,旨在宣传口腔保健知识和预防口腔疾病的相关措施,提高人群口腔保健意识、培养大学生口腔健康服务能力,力求通过协会的努力使人类在80岁的时候口腔内还保留有20颗能够行使功能的自然牙。利用暑假及每年爱牙日进行口腔健康知识进校园、为社区老人及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进行义诊和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等。通过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向深度发展。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口腔医学的发展,要求口腔医生除了具备高超的医术外还应具备一定人文素质,这也是今后教育不断发展的方向。人文素质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和情操;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可能仅靠灌输和读书获得,更重要的是经历后的感悟[7]。

参考文献

[1]习正.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6):1085-1086.

[2]胡显章.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成都: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30.

[3]洪军,王伟,何成彦.重视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7):991-993.

[4]沈励铭,朱晓卓,徐伟静.对加强口腔医学生临床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8):25-26.

[5]何爱华.高校师德建设与德育实效性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75-77.

[6]高琴,周昌菊.浅议教师的师德与临床阶段医学生的素质教育[J].实用预防医学,2003,(5):797-798.

医学教育培养范文第5篇

1.1教学实践

高等医学本科学院以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为主,并且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对于将医学知识实践化则不大重视,所以教学实践所占的比例不大。而高职医学教育把实际操作能力放在首位,课程当中也以实践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的上岗经验,提高高职医学生的工作能力。

1.2教学方式

高等医学本科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对知识的传授,着重讲授、灌输、讲解系统的知识,让学生学到前沿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高职医学院对学生的教学一般都是采取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重在对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质的教学,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当中融合所学的知识。

1.3考核方法

高等医学本科学院考核的过程一般都以知识考核为主体,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了解、掌握、理解,考核都是以卷面的成绩为主。而高职医学院考核则将实际操作作为成绩的主体,一般通过实验来完成考核,这样的方式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当中适应以后的工作。

1.4教学计划

高等医学本科学院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线路是医学知识的掌握,所以一切的计划都围绕着知识的学习。高职医学教育对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为主,一切的计划围绕加强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为中心,保证学生具备实际工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从以上的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高职医学教育完全是在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因此所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合特定的医学职业和人群。这样的教育方式与高等医学本科教育具有根本上的区别,虽说高职医学教育也是高等教育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实际上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就业教育。但是,这类教育因其就业的局限性,仍然使许许多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对于当前的形式来说,高职医学教育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保证就业的稳定。首先,保证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使其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成员的基本素质;
其次,确定高职医学学生应该具备的特征和素质;
之后,明确高职医学生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
最后,合理的安排知识与实践的比重,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保证学生既具备专业的知识,也具有实际的操作能力。

2改善方法

2.1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为一个合格的医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人文、专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不光有助于提高就业的竞争力,还保证了学生工作以后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保证学生在从业以后是一个合格的医学工作者,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2.2办学特色

高职医学院校办学的宗旨不是培养求职者,而是培养一批医学岗位技术操作者和实践者,让培养的人才来改变整个医学体系,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医学工作。所以,高职医学院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让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岗位竞争当中取得一定的优势。作为高职医学的办学特色,学生的临床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3师资力量的建设

一个好的学校,靠的不光是办学的特色,很大的程度上还由学校的师资力量所决定。而好的学校,对于学生就业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学校要积极增强师资力量。师资力量主要是教师和硬件设备: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从教师的基本素质入手,要保证教师具备教学的能力;
硬件设备则包括很多方面,如电子设备、教学楼、书籍资料、培训基地等,学校要加大对这些方面的经济投入,来保证教学设施的完备。

3结语

推荐访问:培养 医学教育 五篇 医学教育培养【五篇】 医学教育培养(精选5篇) 医学教育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