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统计论文【五篇】

铁路运输统计监察系统采集处理路局、站段统计业务相关的原始信息和统计资料,收集完成后根据监察系统的业务要求进行数据分析、检查,最终形成报告显示出来。2系统架构铁路运输统计监察系统分为统计监察平台和各专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铁路统计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铁路统计论文【五篇】

铁路统计论文范文第1篇

铁路运输统计监察系统采集处理路局、站段统计业务相关的原始信息和统计资料,收集完成后根据监察系统的业务要求进行数据分析、检查,最终形成报告显示出来。

2系统架构

铁路运输统计监察系统分为统计监察平台和各专业监察子系统两大部分。统计监察平台主要负责提供各专业监察子系统的挂接服务,并为各监察子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模块、监察通用模块、通用字典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等核心公共模块。各专业监察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各专业的具体统计业务数据进行监测、预警和查询,最终通过图表或表格的方式展示给用户。

3系统监察平台的设计

虽然各专业监察子系统开发时间不一、开发团队不一,但其最终用户相对集中,且不同监察子系统的用户存在交叉,因此作为统计监察平台,有必要制定一套规范,对各子系统的开发工具、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共享模式、界面风格等做出约束,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降低各专业监察子系统的开发工作量、缩短开发周期,更便于实现各子系统与平台以及各子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使各专业统计监察工作更加高效化。基于上述考虑,统计监察平台的功能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数据共享模块

考虑到不同的平台与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统计监察平台应该提供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各监察源点系统也应该根据平台提供的数据采集接口,结合自身原始数据的特点进行实现。目前系统有直接访问方式、Web服务访问方式、文件访问方式三种。

2)监察通用模块

a)不同来源原始数据之间的对比

各监察子系统通过统计监察平台调用监察通用模块提供的功能对不同来源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将比较的结果信息返回给各监察子系统,为监察人员提供监察依据。

b)数据的通用处理加工方法

各监察子系统通过XML文件中的配置信息获取统计监察平台中的数据,并根据XML文件中的配置信息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排序、过滤、汇总、列运算等一系列处理后为各监察子系统返回结果。

c)数据指标的波动监测

根据指标的变化规律,通过计算与分析得出指标的正常波动范围,并根据正常的波动范围设置指标的阀值。根据设定的阀值可以对重要指标进行监测,并及时给出预警,为进一步的监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通用字典模块

a)单位字典单位字典

是对总公司、铁路局、站段的组织结构进行维护。

b)监察源点系统字典

监察源点系统字典是对信息化建设投产的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维护,同时可以对源点系统获取数据的方式进行统一的配置,如直接连接数据库时需要配置的基本信息化,Web服务方式获取数据时需要调用的方法名、参数等信息化。

c)单位上线系统字典

单位上线系统字典是对某个单位目前投入使用的系统进行管理维护,并根据单位对系统的共享方式和使用配置进行特性化维护。

d)其它字典

提供各专业监察子系统通用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站名字典、品名字典等标准字典的管理与维护。

4)系统管理模块

此模块提供对各监察子系统的用户、权限和日志等的管理。

a)系统登录与用户管理

统计监察平台为各监察子系统提供统一的以用户名、密码和校验码进行审核验证的登录方式。只有平台管理员才能对用户的权限、角色、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进行维护。

b)用户的权限与角色管理

统计监察平台为各监察子系统提供统一的权限和角色的定义,不同的权限和角色可以区分监察的单位范围、系统范围,不同的用户按照不同的角色和权限进行监察工作。

c)日志的管理

日志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错误信息或用户进行重要操作时系统在服务器端记录的信息,系统将提供统一的日志管理。

4信息共享模块设计

铁路运输统计监察系统是针对多个专业统计系统开发的统计监察工具。由于在不同的统计系统中,数据结构、存储方式、安全权限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针对每个系统单独开发读取模块和统一开发数据读取引擎的设计;
并在系统中注册读取模块、定义参数模板、配置运行参数,制定执行任务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共享。主要开发及配置过程如下:

1)开发读取模块

在获取某个统计系统的数据之前,首先要开发一个用于读取、分析、处理该统计系统业务数据的读取模块。模块的开发需要对该统计系统的数据源进行详细的分析,梳理出需要监察的业务数据和在读取过程中需要用户提供的参数清单,根据分析结果编写读取模块代码并封装成DLL文件。

2)开发统一的读取引擎

数据读取引擎是一个能够利用读取模块和运行参数生成数据读取任务的系统服务,他随时监测数据读取任务的生成条件和系统目前正在运行的数据读取任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动生成下一个读取任务,并放入线程池运行。

3)注册读取模块

系统管理员将开发完成的读取模块文件放置在数据读取引擎能够访问到的路径,将这个路径和模块名称保存到在引擎的配置文件中。

4)定义参数模板

系统管理员在数据读取引擎上配置好读取模块之后,需要配置在生成读取过程中所需用户提供的参数清单。参数清单用键值对的方式保存到系统中,并通过模块名称对应配置的读取模块。系统中将模块名称和参数清单两者组合称为参数模板。参数清单中的参数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能由用户编辑”的参数;
另一类是“由用户编辑的”参数,用户必须填写,不能为空。

5)配置运行参数

同一系统在不同单位或服务器部署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些个性化差异,为了屏蔽差异,在生成读取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将不同的参数值传递给数据读取模块,因此必须为不同的单位配置不同的运行参数。可以配置的参数分为共享参数和非共享参数两种。

6)配置执行计划

执行计划是用来调度系统生成读取任务的一组配置信息。用户选择一个配置好的参数模板,给参数列表附加上一个执行周期,系统就会将根据执行周期生成读取任务,调用读取模块,并将参数列表传递给读取模块执行读取操作

7)读取实例管理

读取实例管理主要是针对数据读取引擎中的实例运行状态和日志进行查看。并根据业务需求,重新运行实例。在实例异常失败的情况下,通过查看日志功能对实例运行过程进行错误追溯。如果是参数问题,在修改参数后再次运行实例,会将原实例信息删除并替换为最新生成的实例信息,但实例ID(TaskID)不会改变。

5应用功能设计

系统主要应用功能是收集站段原始数据、统计指标等,分析、检查、比较收集信息,最终查找出来有问题或可疑的数据,为路局监察人员提供参考和查询。

6结束语

铁路统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课程体系 校企结合

中图分类号:
U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铁路工程类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传统的骨干专业,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专业。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使之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根本。

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动力。自2010年起,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根据铁路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形成了符合专业实际、切合行业发展需求、具有铁路特色的“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课程标准与铁路行业标准相融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通,强调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懂设计、精施工、善维护、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

一、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以生涯为目标――确定改革方向。使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能力,并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以铁路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技能鉴定项目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涵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创新教学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系统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5.以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能力。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解构学科体系,设立课程模块

传统的高速铁路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是基于学科体系的,采用的是“三段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固定程序,把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解构学科体系,就要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以技能培养为出发点,专业课和基础课平行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时展开。为适应“基于高铁项目施工过程”实践课程体系三个阶段的技能训练要求,在理论课程体系设立了相应的三个知识模块: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综合知识模块。三个知识模块和三个技能训练模块齐头并进,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二)以能力训练为重点,遴选课程内容

以能力训练为重点,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简过多的理论,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指导作用。如把专业基础课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整合为一门课《工程力学》,大大压缩了理论课时;
同时,为增强学生对高速铁路测量的技能,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基础上增加了《高速铁路工程监测技术》一课,提高了操作技能的实用性。

(三)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优化课程组合

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凡是与工作任务有关的知识都纳入教学内容,无关的知识尽量不讲。按照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对每一个课程模块,按照对应各阶段的能力要求,设计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通过讲、学、练结合,完成每一个任务、项目、模块,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如在材料、岩土性能测试基本技能项目中,有关材料、岩土的性能很多,与工作任务无关的性能尽量不讲,重点学习和训练它们的力学性能测试。

二、充分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校企文化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以校园文化传承铁路铁路文化,培养学生适应铁路“半军事化”管理的职业特质,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将企业文化、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习,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素质,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三、建立“三维度”教师考评体系,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教师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整合社会资源能力的三维度考评体系,促进教师扎根课堂、深入一线、放眼行业,打造掌握高职教育规律、引领技术前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四、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形式多样化、校企联合一元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高速铁路检测省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高速铁路实训工区、铁路轨道养护实训室、工程软件训练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景,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高职铁工专业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足。从我们走访用人单位,整理收集的反馈意见来看,总体来讲,我院铁工专业毕业生素质较全面,能吃苦耐劳,技术操作能力强,能够成为合格的工程人员。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到了实际工作中,短时间内很难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分析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传统学科型教育的局限性,大多数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学习书本知识,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与企业需求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类型,采取适合的培养模式来发挥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因此,高职铁工专业的课改必须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铁路统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速铁路信号系统;
安全评估;
层次分析法;
灰色理论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8-0075-02

铁路运输凭借其安全、快速、大容量、气候适应性强等优势,在交通运输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速铁路包括运营速率不小于250km/h的高速新线,以及改造后最高运营速率不小于200km/h的线路。我国现有高速铁路里程已超过1.6万公里,而且其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高速铁路信号系统作为列车安全高速运行的保障变得更加重要。

1.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安全评估的研究意义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是铁路路况、行车信号等数据的采集、处理中心,也是整个铁路运输系统的控制枢纽,它涉及电子、通信、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等多个领域,与整个铁路运输系统的安全和效率紧密相连。铁路信号设备发生故障或铁路信号系统出现错误,都会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甚至导致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这就要求在高速铁路前期规划、整个建设过程、运营和维修中都要考虑信号系统的安全性能。如何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对其进行安全检测和评估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因此,研究铁路信号系统的安全评估问题意义重大。

安全评估,又称安全分析、安全评价、危险评价或风险评价。顾名思义,安全评估是以实现系统、工程安全为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评价和预测拟建或者已有系统、工程可能存在的危险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这是其广义的内涵。狭义的安全评估则是对系统固有的潜在危险及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和预测并作出定量评估。根据安全评估指标,对系统的有害因素、薄弱环节进行判别,从而采用改进技术,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尽量降低系统的失效率,提高可靠性。

2.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安全评估的方法

1)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在项目初期,通常对系统的潜在危险没有全面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PHA适用于小规模系统,是在项目设计、试验、生产或施工之前,预先对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识别其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安全隐患和产生危险的条件,同时对其严重性即危险等级进行预测。针对PHA的分析结果就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潜在危险的发生。

2)专家评估法

专家评估法,顾名思义,就是由一群工作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专家来完成评估工作。由于我国高速铁路信号系统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安全评估中存在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如系统工作的人员管理问题),这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就必须依靠专家分析法来解决。通常的方式有表决法、评分法和安全检查表(Safety Check List,SCL)法。

3)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子系统,也可按实际需要将子系统细分到设备元件,分析这些独立的评估单元可能产生的故障类型和故障影响。通过FMEA可以分析出元件、设备的故障类型以及可能对系统产生的影响,同时辨别出单一故障和系统故障。进而根据结果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这些影响,提高设备的可靠性。FME是故障树分析的基础,通常采用故障树分析法评估时都要先进行故障模式分析。

4)事件树分析(ETA)

事件树分析(Event Tree Analysis,ETA)是一种时序逻辑的事故分析方法,它按事故发展的时间顺序由初始事件推出可能产生的后果,以此实现危险源的识别。由于事故的发生通常是多个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部分事件以另一些事件的发生作为前提条件,又可能引起其它事件。因而它们之间存在因果逻辑关系。ETA以树枝状图来表示事件之间的关系,以一个初始事件为起点,依据事故的发展顺序,分阶段一步一步进行分析,每一事件可能的后续事件取完全对立的两种状态(如成功或失败、安全或危险、正常或故障等)。通过ETA,可以进行故障诊断、分析系统的薄弱环节、实现系统的优化设计等。因而ETA在风险评价中使用较为普遍。

3.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理论的安全评估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AHP将要评价的对象层次化,根据问题性质和目标将其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元素,按照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结构模型。即通过被评价对象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重要程度来决定评价结果。它建立在一定的主观判断基础上。最终归结为最底层(指标、措施、方案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度的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问题。主要分为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最大特征根法、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五个基本步骤。

2)灰色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包括灰色预测法、灰色关联度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而在本论文中,主要用到灰色系统中的“灰数”这一概念以及灰数的白化方法。灰数,指的是对于一个研究对象,只知其大致范围却不知道其确切取值的数。灰数的白化,就是将不明确的灰数进行清晰化和确切化。在此过程中要用到白化权函数。该函数是直角坐标中的一条三折线或S曲线,用来定量地描述某一评估对象隶属于某个灰类的程度。常用的白化权函数有左升右降的连续典型白化权函数、下限级白化权函数、上限级白化权函数和三角白化权函数。

3)灰色层次法的评估过程及在安全评估中的应用

灰色层次分析法就是将灰色理论应用于层次分析法中,用不同的灰色统计数来表示不同指标对各评价等级的隶属度。“隶属度”指的是一个指标属于某一个等级的程度。区别于清晰集合里面“非此即彼”的界定性质,模糊数学通过“隶属度”这一概念将其扩展为“亦此亦彼”的界定方式,用“属于程度”来替代“属于”和“不属于”,同时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分析。例如假设我们认为人的身高x(cm)达到180则为高个子,并且给定如下的隶属度函数:

若有一个人身高为175cm,则f(x)=0.75,即这个人以0.75的隶属度属于高个子。

在安全评估的应用中,将灰色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结合,根据灰色评价矩阵和权重向量计算各准则下指标的风险矩阵,再根据准则权重向量和各准则下指标的风险矩阵计算隶属度矩阵。将系统属于各安全等级的隶属度矩阵与灰类等级分值矩阵相乘,得到系统的风险。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及灰类分值得出系统所处的风险等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高速铁路信号系统中的计算机联锁系统,将系统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进行分析。在专家评价样本矩阵和两两判断矩阵的基础上,根据评价流程得出分析结果。

铁路统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不确定条件下编组站动态配流模型及算法研究景云 王慈光 (8)

沪杭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叶玉玲 王艺诗 (13)

铁路网抗毁性分析王伟 刘军 李海鹰 蒋熙 (18)

《铁道学报》网上投稿系统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22)

铁路旅客期望与旅客满意关系研究陈小君 林晓言 (23)

高速列车隧道内等速会车时气动作用力的数值模拟赵晶 李人宪 刘杰 (27)

LZ50车轴钢微动磨损特性研究郑健峰 罗军 彭金方 金学松 朱旻昊 (33)

高速受电弓-接触网动态受流性能及双弓距离的研究吴燕 吴俊勇 郑积浩 宋洪磊 郑琼林 (38)

列车运行过程的自适应模糊控制余进 何正友 钱清泉 徐涛 (44)

升压型DC-DC开关变换器的混杂建模与控制研究马红波 冯全源 郭进 (50)

一种Contourlet图像块编码算法张悦庭 孟晓锋 尹忠科 王建英 (56)

一种抗SPA隐写分析的图像隐写策略刘培培 朱中梁 王宏霞 (63)

《铁道学报》网上投稿系统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69)

车辆作用下板式轨道动力分析模型及验证罗震 翟婉明 蔡成标 王开云 (70)

客运专线道岔尖轨矫直残余应力研究周文 刘学毅 王平 林红松 (74)

大跨度钢桁拱桥拱桁交叉节点疲劳试验研究李贞新 强士中 卫星 任伟平 (79)

《铁道学报》投稿须知 (83)

中央扣对大跨悬索桥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徐勋 强士中 (84)

剪力滞对箱梁弯曲刚度影响的分析周世军 柳舒甫 张家玮 (92)

海洋环境下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分析王磊 赵艳林 (96)

《铁道学报》被数据库收录情况 (101)

《铁道学报》网上投稿系统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113)

《铁道学报》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要求 (118)

《铁道学报》网上投稿系统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140)

《铁道学报》稿约 (152)

综述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边坡与斜坡路基研究综述熊治文 廖小平 徐兵魁 韩龙武 (102)

简讯

第三届交通运输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TE 2011)征稿启事 (107)

《铁道学报》对撰写中英文摘要的要求 (150)

研究与探讨

夹杂物对轮辋裂纹萌生的影响米国发 刘彦磊 张斌 付秀琴 张弘 宋国祥 (108)

车轮电磁超声探伤技术及自适应滤波算法研究戴立新 韩激扬 王泽勇 王黎 高晓蓉 (114)

我国高速铁路牵引供电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李群湛 (119)

一种超宽带(UWB)正交成形脉冲设计方法张敏 朱刚 王九九 烟翔 (125)

基于区域计算机联锁的CTC系统研究王秀娟 郭辉 王永涛 (130)

桥上无缝道岔纵向力计算理论与试验研究杨荣山 刘学毅 王平 (134)

地铁荷载作用下叠交隧道长期沉降的半解析法赵春彦 周顺华 袁建议 (141)

洋流作用下悬浮隧道的混沌行为分析秦银刚 周晓军 (146)

基于序优化方法的列车运行调整算法研究陈雍君 周磊山 (1)

技术站广义动态配流问题的遗传算法赵军 彭其渊 文超 徐进 (9)

双修制下的动车组运用计划编制研究张才春 花伟 陈建华 (16)

基于CRH5型高速动车组车辆的轮对动态特性与等效锥度关系初探张剑 金学松 孙丽萍 张军 (20)

空调列车硬座车厢内污染物扩散规律研究陶红歌 陈焕新 谢军龙 舒朝晖 (28)

基于实测数据的高速动车组谐波分布特性与概率模型研究杨少兵 吴命利 (33)

《铁道学报》网上投稿系统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38)

计及列车车体随机振动影响时受电弓的随机动力响应宦荣华 潘国峰 金伟良 朱位秋 (39)

基于交换式以太网安全通信协议的模型和仿真研究张岩 唐涛 马连川 徐田华 (43)

一种基于块平均互信息率的物理层抽象算法张金宝 郑洪明 谈振辉 (49)

《铁道学报》网上投稿系统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54)

一种基于带宽估计的动态接入链路选择机制的研究与实现江海昇 董平 秦雅娟 张宏科 张思东 (55)

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基于QoS的自适应频谱分配策略李翠然 赵佳颖 (61)

《铁道学报》网上投稿系统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65)

随机轮轨力作用下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预测仿真王建西 许玉德 练松良 方永明 (66)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普通路基地温监测及其预测分析孙志忠 马巍 温智 李东庆 冯文杰 (71)

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区域性高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孙书伟 朱本珍 马惠民 (77)

考虑场地类别和地震动特征周期分区的Ay-Dy格式地震需求谱刘艳辉 强士中 (84)

《铁道学报》网上投稿系统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89)

考虑集中弯矩作用的箱梁剪力滞分析有限梁单元周世军 杨子江 (90)

隧道工程喷射混凝土衬砌基面粗糙度的面积扩大系数评定方法蒋雅君 陶双江 (95)

考虑隧道施工参数变化时地层变形的时空统一计算方法研究施成华 雷明锋 彭立敏 (100)

兰新铁路百里风区风沙流结构特性研究蒋富强 李荧 李凯崇 程建军 薛春晓 葛盛昌 (105)

《铁道学报》网上投稿系统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130)

《铁道学报》网上投稿系统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146)

《铁道学报》稿约 (152)

简讯

《铁道学报》投稿须知 (27)

《铁道学报》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要求 (118)

《铁道学报》被数据库收录情况 (151)

研究与探讨

基于GIS的东北地区铁路运输空间极化动力机制分析魏冶 修春亮 赵映慧 (111)

单一品类大宗货物铁路局部运输网络组合风险评价方法研究管小俊 王喜富 沈喜生 (119)

三电平逆变器无拍频控制策略研究葛兴来 冯晓云 (125)

小波变换在牵引供电系统谐波检测中的应用赵闻蕾 邹积岩 赵红丽 张明 (131)

超偏载集中监控系统的研究曹松 马千里 蒋荟 刘春煌 (136)

铁路路基病害的智能识别杜攀峰 廖立坚 杨新安 (142)

考虑钢-混凝土滑移效应的下承式钢桁结合梁受力特性研究高静青 顾萍 孙颖 史庆春 (147)

基于最优接续网络的动车组交路计划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苗建瑞 王莹 杨肇夏 (1)

大型客运站股道分配问题的模型与算法贾文峥 毛保华 何天健 刘海东 (8)

基于Vague集与粗糙集的铁路安全信息提取方法戢晓峰 何增辉 刘澜 (14)

横风中不同行驶工况下高速列车非定常空气动力特性杨志刚 马静 陈羽 张杰 (18)

《铁道学报》网上投稿系统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23)

高速铁路接触网悬挂系统维修计划的优化研究李雪 吴俊勇 杨媛 严翔 刘晓民 徐伟燕 (24)

列车驾驶模拟器模糊自适应洗出算法研究王小亮 李立 张卫华 (31)

基于补偿反馈线性化的悬浮控制器设计崔鹏 李杰 张锟 (37)

基于无线Mesh网络技术的列车宽带接入原型系统设计胥桓 方旭明 向征 (41)

一种基于榕树型拓扑的铁路无线Mesh网络结构邹复民 蒋新华 林漳希 王桐森 (47)

基于灰色理论的轨道几何状态中长期时变参数预测模型的研究曲建军 高亮 田新宇 辛涛 (55)

车辆轴载作用下无砟轨道路基面动应力分布规律探讨黄晶 罗强 李佳 张良 (60)

基于轮轨线性相互作用假定的车桥相互作用理论及应用张楠 夏禾 郭薇薇 (66)

混凝土连续梁板中无黏结CFRP筋应力增长规律郑文忠 白崇喜 (72)

《铁道学报》网上投稿系统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78)

盾构隧道正交下穿施工对既有隧道影响的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何川 曾东洋 苏宗贤 (79)

黏弹性饱和介质中半封闭圆形衬砌对弹性波的散射徐平 刘干斌 (86)

《铁道学报》网上投稿系统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97)

《铁道学报》网上投稿系统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104)

简讯

《铁道学报》投稿须知 (30)

综述

基于GNSS的轨道占用识别技术综述王剑 张辉 蔡伯根 上官伟 (93)

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应用安国栋 (98)

研究与探讨

铁路特大型客运站候车室面积及数量计算模型研究张天伟 颜月霞 王扬 王志臣 (105)

SS_(3B)型电力机车长大下坡道稳钩能力分析马卫华 杨俊杰 罗世辉 宋荣荣 (109)

盘形制动有限元模拟计算方法研究杨智勇 韩建民 李卫京 陈跃 王金华 (114)

双选择衰落信道下OFDM系统基于梳状导频的变换域频率分集式信道估计刘留 陶成 邱佳慧 (119)

一种基于MVB网络通信的中央控制设备设计方案及其实现李常贤 邹积岩 赵明花 于跃 (125)

不同类型轨枕轨道结构动力性能试验研究练松良 杨文忠 刘扬 (131)

楔形刚性桩与桩周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刘杰 何杰 闵长青 (137)

基于桥墩历史水痕与气象预报的中小桥水害预测文雨松 李整 邹希云 刘小丰 (141)

基于定序优化的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铺划方法周文梁 史峰 陈彦 (1)

公交化城际列车开行间隔优化廖勇 (8)

基于因子分析与AHP的高速列车乘坐舒适度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陈祥 李芾 (13)

非对称环形通道对磁流变液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廖昌荣 骆静 李兴 富丽娟 (19)

高精度高速连续测量轮轨动态作用力的研究侯卫星 王卫东 曾宇清 (24)

大秦铁路货车车轮磨耗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胡海滨 吕可维 邵文东 李立东 刘振明 (30)

基于混合微粒群优化的多目标列车控制研究余进 何正友 钱清泉 (38)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簇头预测和功率控制的节能路由算法丁一鸣 吴昊 李承恕 (43)

基于半监督聚类的网络入侵检测算法魏小涛 黄厚宽 田盛丰 (49)

活性粉末混凝土抗拉性能研究安明喆 杨志慧 余自若 翟延峰 高康 (54)

高速铁路纵横梁体系结合桥面横梁面外弯曲问题的研究张晔芝 张敏 (59)

体外预应力梁和体外索共同工作规律的研究宋志刚 唐益群 邓波 金凌志 (65)

地铁隧道斜交穿越地裂缝带的纵向设防长度黄强兵 彭建兵 高虎艳 王海祥 (73)

遂渝线无砟轨道桩网结构路基现场动车试验测试分析肖宏 蒋关鲁 魏永幸 (79)

简讯

《铁道学报》2010年报道重点 (48)

《铁道学报》稿约 (72)

研究与探讨

基于神经网络的运输通道-经济带系统的耦合度计算与分析付晓豫 荆新轩 施其洲 (85)

基于配放约束的货物多车配载优化模型与算法王海星 李振江 (93)

《铁道学报》网上投稿系统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97)

交流传动机车主变压器谐波损耗分析董安平 艾兵 吴广宁 周利军 张雪原 (98)

车轮踏面外形及轮径差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李艳 张卫华 池茂儒 周文祥 (104)

受电弓滑板磨耗测量算法的研究冯倩 陈维荣 王云龙 于国旺 (109)

《铁道学报》网上投稿系统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113)

采样信号周期数对克拉美-罗下界的影响黄清 谈振辉 (114)

基于音频内容的混合域脆弱水印算法范明泉 王宏霞 (118)

南京地铁地基土标贯与物理及力学参数关系试验研究蒋建平 李晓昭 罗国煜 (123)

长大隧道横通道受力分析张志强 何本国 何川 (128)

青藏铁路格拉段高立式沙障防风固沙效果研究刘世海 冯玲正 许兆义 (133)

基于无偏灰色模糊马尔可夫链法的铁路货运量预测研究谢建文 张元标 王志伟 (1)

铁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任民 (8)

客运专线乘务交路计划编制的优化模型与算法王莹 刘军 苗建瑞 (15)

公铁联运货运网络潜在运能分析李红艳 陈治亚 何世伟 许旺土 (20)

铁路路网系统运输能力灵活性研究雷中林 何世伟 (26)

铁路客运站旅客聚集规律研究张天伟 (31)

列车曲线上制动时的安全性分析阳光武 肖守讷 张卫华 (35)

横风对列车通过曲线限制速度影响的数值研究陈锐林 曾庆元 (40)

磁浮列车的非线性解耦控制刘恒坤 郝阿明 常文森 (46)

一种基于智能的GPRS网络QoS动态规划方法杨焱 黄正全 朱刚 张小津 钟章队 (51)

电气化铁道脉冲电磁骚扰的Simulink模型陈嵩 沙斐 王国栋 (55)

冻土地温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智鹏 冯云梅 蒋秋华 王成 (59)

基于极小曲面的高阶PDE图像去噪模型王钰 魏学业 肖硕 (64)

基底富水条件下隧道铺底结构疲劳寿命的试验研究黄娟 彭立敏 施成华 (68)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7年《铁道学报》期刊评价指标 (73)

基于坐标协因数阵的GPS网隧道横向贯通中误差严密计算方法研究刘成龙 王鹏 (74)

真空预压数值分析中竖向排水通道的讨论雷鸣 王星华 夏力农 聂重军 (78)

《铁道学报》被评为”2008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97)

第九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名单 (F0002)

第九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名单 (F0003)

简讯

第九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评选揭晓 (30)

下期要目 (34)

欢迎订阅2009年《铁道学报》 (63)

《铁道学报》2009年报道重点 (93)

《铁道学报》投稿须知 (125)

《铁道学报》稿约 (126)

综述

几种典型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的比较研究杨光 唐祯敏 (82)

研究与探讨

感应电机转子磁链闭环鲁棒观测方法研究王涛 肖建 徐英雷 (88)

列车制动减速度控制问题的探讨吴萌岭 程光华 王孝延 金碧筠 (94)

一种基于竞争神经网络的铁路UM71信号频谱识别方法赵林海 邱宽民 穆建成 (98)

一种基于Radon变换和双谱分析的纹理旋转不变性分析方法王晅 赵杰 (103)

基于形态学方法的车道线检测算法研究徐岩 雷涛 (107)

基于价值工程的铁路建设工程评标方法探讨肖蕾 王俊和 (111)

铁路统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铁路信号 形式化 方法

一、引言

由于系统的失效会导致出现重大生命、财产的损失就是安全关键系统,铁路信号系统就是这样的一种系统,因为当前复杂的、规模大的软件系统,使得频繁的出现需求的变更,这样导致很困难实现模型化,针对这种情况,目前常用的方法就是形式化描述需求。本文对铁路信号域形式化方法进行了探讨。

二、铁路信号系统

2.1 铁路信号域知识

铁路信号是一个有名的论域,根据传统的方法可以将铁路信号进行划分,可将其划分为车站、编组站、区间、和调度集中,当前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其就属于铁路信号的一个子域。而在最近的几年中,在其他的三大子系统中也不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在铁路信号领域中因应用计算机技术出现的问题通过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就是铁路信号域知识形式化表示的目标。

2.2 铁路计算机信号系统

铁路信号控制包含很多个子系统,在一个调度区段内,车站连锁和区间闭塞是与列车运行紧密相关的俩大部分。现代通信、计算机等技术是车站联锁系统的主要手段,来对进路进行控制,知识一个联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色灯信号机、轨道电路和动力转辙机是三大室外基础设备,执行行车的指挥命令是基础设备的作用,通过联锁软件来对行车安全进行保证,对于作业效率的提高也需要通过连锁软件来实现。对于区间内列车的行车安全需要通过区间闭塞系统来实现,对于区间通过能力的安全性的提高也需要区间闭塞系统的保证,随着列车的运行区间的通过信号进行自动转换,分区信号的显示受到同时相邻车站的进站信号变化的影响。系统控制层是车站联锁系统和区间闭塞系统的核心,系统控制层也是系统逻辑运算功能的实现者,其具备故障―安全性能是非常必要的。联锁机构和控制设备不仅接受人机界面层的信息,还接受监控层的信息,监控层的信息主要包括信号机状态、轨道电路状态、动力转辙机状态和列车运行状态的信息等。根据需求处理输入的操作信息、联锁机构、状态信息、控制设备等是系统控制层设备的功能,来实现内部信息的改变,进而相应的输出信息可以产生,也就是道岔控制命令和信号控制命令,然后再监控层的控制部件得到执行。

三、铁路信号计算机系统的形式化表示方法

3.1 知识的内涵表示

铁路信号域的基本知识是由下述几个部分组成的:区域信号布置平面图、区域性数据、铁路车站、基本规则库等。规则库和单云库是构成知识库的俩部分,而单元图形库和结构库是单元库的组成部分,与铁路现场相对应的拓扑结构和图形存放在单元库中,铁路信号域的规定、定理等知识的导出规则、基本原理等存放在规则库中,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实现功能是根据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的。铁路信号计算机系统必须遵循基本规则,对经验知识进行整理,成为断言的形式,然后再由断言的形式变成规则。系统的基本规则的表达是通过一阶谓词逻辑来形式化出来的。

3.2 知识的关系表达

是否具有一系列的抽象化模型是铁路信号系统形式化表达的关键,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将脱继电器网络形式信号电路的约束摆脱掉,进行更一般的表达,而且要以数据库作为基础。高度的抽象来对系统进行模型化是数据库构建的实质,对信号系统中的变量进行转化,形成若干个基本的变量,比如道岔、信号机、区段等,这些作为底层层次,而转化的进路作为高层次,横截面就是界限,其长度就是所有区段的总长,而且将一定的数量的信号机、道岔、区段包含在内,信号机、道岔、区段与进路之间相互联系。

四、总结

当前,这个系统在数个车站完成了测试工作,其正确性和有效性得到了验证,而且在铁路区间知识域也适用于这种形式化的表示方法。本文对铁路信号系统中的俩部分进行了介绍,分别是铁路信号域知识和铁路计算机信号系统,并对铁路信号计算机系统的形式化表述方法进行了探究,重点探究了知识的内涵表示和知识的关系表达。我坚信,随着铁路信号域知识不断的扩充,也需要更新知识库,而且需要不断的对铁路信号域的形式化表示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在铁路信号系统中应用。

参 考 文 献

推荐访问:铁路 统计 论文 铁路统计论文【五篇】 铁路统计论文(精选5篇) 铁路统计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