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计算机人才培养【五篇】(范文推荐)

目前,在就业市场上,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面临着“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难招”的困境。一方面,企业需要花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去招聘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计算机人才培养【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人才培养【五篇】

计算机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一、引言

 

目前,在就业市场上,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面临着“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难招”的困境。一方面,企业需要花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去招聘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作为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职院校,自1999年高职大发展以来,对计算机人才培养非常重视,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量呈现快速增长,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这种略显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计算机应用技能更新换代速度太快,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和提高,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又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没有根据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去开展教学,仍然使用着一成不变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这与企业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企业发展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没有做到有效对接,导致企业抱怨学生素质低,而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抱怨企业要求高。

 

本文拟就目前企业需求与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无法实现有效对接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企业需求与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教育体系“重普教、轻职教”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大部分优质的生源流人普通高校,进入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学生一旦步入高职院校,很难再进入普通高校学习。这种单向不交叉发展的教育模式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低人一等”,客观上也影响了企业的招人政策和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看法。

 

(二)企业对自身发展的人才需求定位出现偏差

 

近年来,企业在引进人才时,片面理解“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竞争的根本就是人才竞争”,大量招聘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把高学历等同于高能力,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结果往往出现招来的“人才”不适合企业、被招入的“人才”学非所用的情况,导致既增加了企业的培训和管理成本,又浪费了国家的人力资源。

 

(三)企业过于急功近利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往往不愿意将大量资金用于新进员工的培训。在引进人才时,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引进人员基本都是应急式的招聘。另外,在招聘时,企业过于注重工作经验,希望新引进的人才能够立即发挥作用,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对应届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要求过于苛刻。

 

(四)企业对人才需求宣传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单纯的计算机操作员、程序员扩展到在技术、市场、业务以及流程层面上的多维技术人员。然而,由于企业在自身人才需求方面缺乏广泛宣传的意识,一般仅在招聘工作中才会向社会传达出人才需求信息,导致社会和高职院校对企业需求知之甚少,了解不多。

 

(五)企业与高职院校缺乏深入的合作机制

 

目前,许多企业都乐于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入企业文化的平台,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一个能够让企业和高职院校达到双赢的培养模式,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的运行机制,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学校和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合作不够深入等。

 

(六)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不高

 

高职院校过分追求全面的技能培养,开设了软件开发、网页制作、图片制作、动画制作等几乎所有的应用课程。时间短、课程多,每门课程浅尝辄止,导致学生对任何专业方向的岗位工作都无法胜任,企业自然不愿招人。同时,由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群体处于被电脑“包围”的特有环境中,他们普遍性格内敛、不善言辞,加上缺乏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这就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自我约束、人际关系、心态调节等能力较差,在文化修养、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等方面也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

 

三、企业需求与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有效对接的措施和建议

 

(一)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的责任感

 

企业的生存离不开人才,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人才。企业通过培养,使人才得到发展;人才通过努力,使企业不断壮大。企业和人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不可能脱离彼此而独自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给予学生适应社会、提高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锻炼平台。同时,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支持力度,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合作,及时准确地让高职院校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核心环节给予支持,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社会和企业自身输送人才。

 

(二)企业应制定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战略

 

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对于企业来讲,技术并不是问题所在,更重要的在于掌握该项技术的人。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为此,企业应该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人才战略。1.明确企业人才战略目标。人才战略目标是人才战略的核心与灵魂,是企业所希望达到的期望值。人才战略目标是企业制定人才规划、战略措施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企业人才战略成败的关键所在。

 

2.制定企业人才规划。企业人才规划是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预测。为了能够实现企业人才战略目标,必须制定企业人才规划。合理的人才规划可以保证企业正常发展的人才需求,避免出现应急式的招聘。在制定企业人才规划时,要与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相结合,兼顾现实需求和长远战略需求,注重企业人才结构的优化,不能大而空、全而虚。同时,人才规划应注重动态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时展的新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3.制定具体的企业人才战略措施。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重在落实。要引进好的人才,就一定要有科学的选拔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措施。同时,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新进员工的培养上,要加大投入力度,充分挖掘各层次人才的潜力。

 

(三)企业应提高招聘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选才的关键是知能善用。招聘作为企业引进人才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成功招到适合其发展需求的人才。同时,企业的用人标准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因此,企业招聘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对企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在招聘工作中,企业应该尽快从重学历、重经验的人力资源观逐步转变为重能力、重职业道德的人力资源观。人才的内涵不应过于教条,而应丰富化。“职业忠诚、责任感、创新进取和团队协作”等职业道德应该成为企业选人的重要标准。

 

2.制订科学合理的招聘标准和流程。目前,在招聘市场上,诸如“年龄35岁以下”、“本科以上”或者“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之类的招聘条件比比皆是,企业并没有花大力气去制订出科学合理、能够选出企业所需人才的招聘标准,导致企业招到的人才往往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甚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企业应该在招聘流程、人员配置、面试环节设计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避免出现经验取人、以貌取人的情况出现。

 

(四)深化“校企联合”模式

 

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职场文化、团队文化等因素无不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从而逐步提高个人素养,并得到企业的认可。

 

企业和学校应该从运行机制、管理文化、培养方式等各方面去改进和完善“校企联合”模式,让计算机专业学生真正融入企业文化,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学生逐步具备企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各种专业技能。

 

1.加强互利共生,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既有较高人文素养,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是双方利益的最大结合点。要自始至终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利益共享机制,协调好“育人”和“逐利”的平衡点,使学校和企业能够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比如,“订单”合作培养方式就是一种能够使学校和企业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很好的合作模式。

 

2.加强文化建设,建立文化认同机制。企业和学校需要充分理解、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努力弱化双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建立一支熟悉双方文化的管理团队,营造出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氛围,从而实现各自文化的相互认同。

 

3.加强沟通合作,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基础上,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管理机制要努力做到有效衔接。在管理上,多沟通交流,充分听取对方意见,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共同治理的民主管理机制,防止出现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粗暴干预对方培养和管理的情况。

 

4.企业应深入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去。企业对“校企联合”模式重视不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送到企业定岗实习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太合理,能力不够,很难满足企业要求,对企业帮助不大,甚至可能还是一个负担。因此,企业应该更多地介入到学生的培养中去,积极参加专业课程设置和学习规划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能够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这样,企业就会更加重视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中去。

 

(五)推进教育体系改革,优化高职学生素质结构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高职以及普通大学在打通学历层次方面已经有了单向发展模式,即中职毕业的中专生,深造2年,可获得大专文凭;通过联合招生、自学考试、专升本考试等方式,高职毕业的大专生,深造2年可获得本科文凭,甚至通过全国统考,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打通了职业教育上升进修的通道。但是,这种教育体系将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进行了等级分类,高职教育相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人一等,被看成是一种次等教育。

 

在现行教育体系下,读高职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根据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我国普通本科院校1170所,高职(专科)院校1321所。普通高等本科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14261人,而高职(专科)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仅5876人,大部分优质生源流人普通高校,进入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不高,这严重影响了整个高职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也加大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难度。为此,急需对我国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改变高职教育目前的劣势地位,让更多的优秀学生乐于选择高职教育,从而优化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

 

1.探索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双向发展模式。德国作为一个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体系科学、完备,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只是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有差异,并没有等级区别。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爱好、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自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技能型和学术型人才成长链。我们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探索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双向发展模式。

 

如授予高职学生“工士”学位,取消高职与普通大学之间的层级差别;从跨专业、跨学校、跨学历类型等各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开通更加便捷、多样的高职院校学生进入普通高校或者普通高校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通道,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职业规划、学识水平等选择所期望的教育类型。目前我国也正在对这项改革工作进行研究。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后,我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对于整个职业教育,国家要构建新型职教体系,使其作为一种类型化的教育存在。

 

2.整合现有普通高等院校,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力量。因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高职教育被看成是次等教育,所以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部分的高职教育将“升本”作为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很多高职院校晋升为本科院校后,因学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根本无法适应综合大学的办学要求。因此,可以根据我国现有的普通高等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对普通大学进行整合,将应用能力强的部分大学重新转为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应用能力强的特点,专心发展应用教育。国家教育部目前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表示现在的改革方向就是将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院校重新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本科院校占目前高校总数的比例达50%,改革力度非常大。

 

通过以上两种措施,逐步改变高职院校的弱势地位,增加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得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共同发展。学生选择教育方式的重心也不再仅仅是传统本科,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自身特点去选择教育方式。这样,将彻底改变高职院校的整体生源结构,提高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促进高职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形成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达到现代企业的要求。

 

(六)优化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极其广泛,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在仅有的3年学习期间,不可能要求学生精通计算机专业各个方向的应用技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对专业课程进行科学设置,改变目前的片面求全现状。

 

1.准确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深入调研分析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细化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结合企业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计专业课程,强化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2.动态化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会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而不断发生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作为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更新课程设置,从而能够始终与企业需求形成较好的对接。

 

(七)营造高职院校良好的人文校园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人文、校史积淀的集中体现,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教育、导向、凝聚、愉悦等功能,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直接确定了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等人文素质。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对于高职院校的其他专业,计算机系因其自身专业和学生群体的独有特点,人文氛围较弱。作为学生所处的一个基本单位,系部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应厘清高职计算机系部文化建设思路,不断深化计算机系部文化内涵建设,改变计算机系人文氛围较弱的现状,努力营造良好的系部人文氛围,优化系部人文环境,对于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计算机系部人文建设中,应该发挥高职计算机专业自身特点,注入IT行业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软件设计、平面设计、网站开发等个人或团队性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把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计算机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等元素有机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将得到认可的、效果明显的活动作为计算机系部的传统活动继承和发扬,逐步形成富有计算机独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同时,创建计算机学生和IT行业零距离接触的平台,将当今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计算机先进技术和理念融入学生培养和系部文化建设中,形成计算机系独有的人文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实现让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企业所要求的较强的沟通交流.自我调节等综合能力。

计算机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本文分析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提出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内容,对于促进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实现计算机人才的有效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应用型人才;
培养;
策略

一、制定科学明确计算机教学目标

要实现有效的人才培养,必须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计算机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需要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在这个人才目标的引领下,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为了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作为计算机教室就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能够将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为作为职业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目标,围绕这种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计算机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升。对于学校而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资源,设置课程内容,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职业学校只有将培养实用性的高级技术型人才作为计算机教学的终极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制定合理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院校在开始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水平及市场计算机人才需求情况等因素进行课程设置,要能够建立合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需要考虑市场需要和计算机行业的人才结构特点,需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行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学校要对本地区的计算机行业发展情况进行有效调查,确定市场需要的计算机人才类型和人才数量,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专业定位,通过计算机专业分析,对计算机人才培养范围及框架进行定位,要结合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加强课程开发的力度。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计算机实际发展水平是日新月异,可以说,每时每刻计算机领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很多新技术在计算机领域中不断出现,作为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育要紧跟时展步伐,不断进行教学课程内容的创新,即使这样,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如果课程内容开发力度不足,改革力度不够,课程内容将会远远地落后于时展的需要,因此,计算机课程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保障计算机教学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

第二,要加强计算机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在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计算机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对于人才培养,对于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进步作用重大。创新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到计算机学习状态中去,使学生能够在上机操作中,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索的机会,要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探索,进行计算机专业技能学习,使学生在摸索中不断加深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发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都需要开展个性化的计算机教学,教师要在了解学生计算机素养,在了解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实施个性化的的教学,真正弥补学生计算机知识方面的欠缺,指导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不足,通过个性化的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引导,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进行计算机创新教学,需要突出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每个教师都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能够以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将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理论引导下,使学生进出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中,给学生以理论的指导,通过突出实践教学的方式,真正促进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探索[J].枣庄学院学报,2012(04).

计算机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进一步加强我国计算机通信网络人才的培养力度,有效创新培养模式,离不开有关部门对于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当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计算机通信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依然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和国外发达国家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相比较,我国一个较为明显的缺陷就是长期缺乏相关的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上的政策支持,没有制定出一个长期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才培养战略,这方面的缺乏使得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长期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

二、进一步创新我国计算机通信网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我国在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师资建设、培养模式创新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继续努力,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一)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师资建设,尤其是要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要进一步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培养力度,有关部门要联合相关企业,建立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鼓励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同时,有关高校还可以聘请一些拥有计算机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外聘老师以及兼职教师,到高校任教,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高校中计算机专业教师认证资格,优先聘任那些拥有“双证”即拥有专业技术资格证和普通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到校任教,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创新我国计算机通信网络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步。

(二)进一步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和力度。高校以及高职院校今后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尤其是要加强产学研相结合,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完规定的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要联系有关企业安排学生进行诸如顶岗实习等的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实习在学生毕业中的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技术开发、科研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进一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三)有关部门要加强相关的政策支持力度。教育部门要严格制定出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进一步加强对有关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规范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经费投入,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教育部门要加强在这一块的资金支持,支持高校积极开展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各种各样具有特色的实习基地,制定各种政策以鼓励有关高校和相关企业加强人才培养上的合作,开辟多种形式加强有关高校对计算机通信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总结

计算机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策略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1.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前很多高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设置与教学活动开展中选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是这些都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方面,对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

2.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教材陈旧。计算机教学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课程教材陈旧,二是课程内容重视理论,忽视实践。在课程教材陈旧问题这一方面,当前部分长校仍在沿用以往比较旧的教材,一些教材的使用时间长达五六年。然而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这些同旧教材之间构成了一定的矛盾。这些陈旧的教材用于教学,使得学生无法获取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自身的知识系统无法更新,更无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计算机教学的实验内容缺乏综合性。在开展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常常照本宣科,以课本内容为依据进行实验教学,忽视了实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开展综合性的研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教师都是以各个语法知识点为依据设计单个独立实验。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课程体系的完善。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应不断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首先要更新计算机教材。在编制计算机教材时要紧跟当代科技发展,将最新科技成果及科研成果加入教材中。要保证教材定时更新,更新时间定为二年以内。其次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以将计算机发展较快国家的教育经验作为参考,并结合自身的办学能力进行创新。再次,在课程内容方面,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与计算机行业顶尖的企业合作共同制订教育培养计划。

2.加强实践环节建设。利用各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些环节主要包括随课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各种竞赛等。随课实验通常情况下是对计算机原理的深入研究,它的独立性要求较高,能够为后面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应用这一方面时,要重点分析这种方式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在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试验箱选择时,我们选择的是基于FPGA的组成原理试验箱,并且利用了部分仿真软件,提高了计算机原理教学的有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竞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意义更为重大。首先,高等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中要求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需满足学生在4年完成4万行代码的要求。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阶段实现一个具有一定复杂度的综合系统。其次,为学生参加各种嵌入式、物联网等方面的设计竞赛提供帮助。再次,我们与计算机企业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去实践。

3.促进学科竞赛,培养创新人才。学科竞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科竞赛来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开展,应注意以下几点:(1)鼓励学生参加诸如包括计算机网络大赛、全国大学生软件大赛与地区计算机应用大赛等学科竞赛。(2)将教师科研项目作为依托,选择优秀的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并对他们进行相关的知识训练。(3)在参加一次计算机竞赛时,训练基地可以选择“科研项目案例”的实训基地,并针对竞赛的内容,选择相应的科研项目成果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学科竞赛,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与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就必须认清当前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加强实践环节建设、建设新教学评价体系、开展学科竞赛等途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郭风,朱韶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3-24.

[2]田贤忠,刘楠,孙国道,等.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学习模式探讨[J].高教与经济,2009,22(4):46-49.

[3]冼广铭,曾碧卿,冼广淋.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9(4):242-243.

[4]赵莉萍.整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J].中国冶金教育,2009(5):52-53.

计算机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高职;
计算机;
人才培养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很严重的人才培养弊端,严重阻碍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符,课程体系中的内容具有滞后性,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考核形式单一,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发展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使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识

根据我党十会议精神,对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决定,必须进一步加快并落实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明确现代职业教育在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环节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深入优化职业教育领域的文化产业结构,统筹区域教育资源,并且提高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水平,加快推动各种职业人才培养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完善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制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办法质量提供保障,创新并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化课程培养体系,建立“双导师制”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水平,构建“开放式”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2传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弊端

2.1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需求背离

在传统的高职计算机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当中,始终存在着高职教育同当时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不一致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人才教育培养方式太过老旧,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比较模糊,不能够准确地洞察出企业的发展需求,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定位设置存在着认识误区,因而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缺乏计算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能力,缺少创新性的思维意识,他们往往做不到现代化企业对计算机专业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只能是在一次次企业面试中败下阵来,从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和重点本科高校的学生存在的差距是很大的,如果在技能应用能力方面依旧不能发挥出自身优势的话,将会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场竞争力不高,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就业率。

2.2课程体系内容存在滞后性

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也越来越快,然而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转变,或者是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什么变化,这也就导致了传统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很难提高学生的实用性综合素质,因为他们在学校接触的知识大多数已经过时了,比如说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材,大多数都是10年前的计算机知识,很多课本上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在社会上被淘汰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滞后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十分老旧,不能激发出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比较差,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也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2.3师资力量不足

一般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人才招聘要求都是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或者是博士学历,也就是对教师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要求很高,同时还有年龄要求限制的。然而,实际上,企业当中计算机专业实践性水平比较高的人才往往在年龄或者是学历上不能达到高职院校教师的招聘要求,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能型教师人才也是很少的,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尴尬教育现状,很多在职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技术操作应用能力方面是比较欠缺的,和企业的计算机专业水平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比较少,使他们的科学研发水平受到了限制,如果教师都接触不到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又怎么能教出更好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呢。

2.4教学考核机制单一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中,对于计算机专业这种实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仍然采用的是单一型的教学考核机制,这种单一理论型的教学考核机制,很难测试出学生真实的实践操作水平,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对理论知识进行背诵,却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岗位当中,这固然是和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思维有着密切关系,不能够合理地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缺乏一个正确评价,不能把学生在实际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操作中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显现出来,考核形式单一,考核面窄,缺乏科学的企业评价模块,没能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计算机作为一种普及性非常广的工具,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弊端,导致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并不具备更好的竞争优势。

3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当代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3.1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十提出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纲要,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应当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和企业的发展相接轨,明确当今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市场竞争形势十分严峻,因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利益为导向,将眼光放长远一些,注重对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设定上,需要对我国当前的转型发展背景进行研究,立足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定期开展市场考察项目,对计算机专业的用人企业进行分析,实行“校企联合”的发展战略,在学习期间安排学生到将来可能前往的就业单位去实习,虚心听取用人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意见。

3.2创新并改革课程体系内容

针对传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老旧的问题,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开展“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教学战略是大势所趋,必须创新并改进新课程教育体系,努力更新课堂教学的内容,使高职教育能够同企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比如说在高职院校中建立一个计算机技术产业园,融合社会上最为尖端的计算机技术,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又或者是通过“岗前培训”以及“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实习发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将高职学校教育同企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一同参与到企业科研技术项目的开发当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3提高师资水平

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正确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实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方案,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技术应用水平,各大高职院校都积极开展了“双导师制”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优化了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人才结构,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所谓“双导师制”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就是聘请企业当中优秀的工程师到高职院校中给学生讲课,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让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当中进修学习,了解当前企业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现状。采用技能培训、专业技术考核以及项目研发的方式,可以快速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基于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对高职教师的责任心和师德要求也是很高的,教师要不断提升并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好地开展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3.4完善高职人才考核机制

应当建立健全的高职人才考核机制,提高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力度,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与他人沟通交往问题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模式以及团体协作能力,这也都是现代职业教育对综合性人才所提出的要求,需要在高职计算机教育考核机制中,添加企业考核模块,对学生在实习中的真实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找到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实践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抗挫折和抗打压能力,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综上所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正确指导下,高职院校针对传统计算机人才教育培养弊端,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对策,树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并改革了新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了“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师资教学水平,并且完善了高职人才考核机制,为计算机领域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梁幸平.订单式培养与现代学徒制对比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2]涂向辉.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其内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

推荐访问:培养 计算机人才 五篇 计算机人才培养【五篇】 计算机人才培养(精选5篇) 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