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交流材料(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交流材料(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4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交流材料(范文推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交流材料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目标任务: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立德树人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丰富发展高等教育新理念新模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新工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元的,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新工科给理工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1.凸显人才质量,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具的工程师。传统的工科更多地强调工具理性,强调目的与结果,将人的发展片面化,忽视其精神内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凸显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2.强调中国话语权,培养热爱祖国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师。我国处于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需要培养面向未来和领先世界的人才,需要有家国情怀、热爱祖国、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注重培养理工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奉献祖国人民的远大抱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在人才培养上,还要打破传统的思想牢笼,鼓励学生“走出去”,站在全球视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地将中国理念、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理念、国际标准,成为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中国卓越工程师。

3.呼唤方式创新,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的发展在于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高等教育新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在素养,完善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理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扬工匠精神;
不断探索交叉性学科,开设综合性课程,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等,进行深入的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参与式学习等。方式的创新,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习的有效性,也能让学生有更强的好奇心、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从而推动新工科改革创新和进步发展。

二、新工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方向,理工科学生正处在接受科技发展红利的最前沿,因此亟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多融入人文素养,加强柔性教育管理,培养更具国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新工科人才。

1.加强理工科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思想觉悟。理工科学生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应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成为理性、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理工科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强而文科基础薄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认识都有明显不足。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国家发展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伴随西方国家的文化冲击,大学生容易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自我定位偏差、信仰功利倾向较突出等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创新理论课程形式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其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2.加强理工科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家国情怀。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的理工科学生教育“重技轻德”,往往更加侧重于专业技能方面,而在爱国主义教育上相对缺乏,因此,应加强理工科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凸显国家责任感和民族担当。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历史、文化的深刻认同和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助于其应对纷繁复杂的思想和舆论环境。引导学生秉承“兴学强国”的责任和使命,将个人理想、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结合起来,将爱国情怀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在服务社会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3.培养理工科学生创新创造力,提高创新意识。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更多的挑战,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需具备专业性、创造性、主动性、多样性、全面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动性。新工科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理工科学生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

三、新工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可以更有效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新工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意以下三个融合。

1.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可从多层次阶梯型课程体系与柔性化培养方案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方面,丰富与完善高校多层次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等,将理论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识教育包含人文系列课程模块和理工科课程模块,需强调人文系列课程的占比,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专业教育中,既需要基础性的专业理论知识,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为其长远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要紧跟时代、国际潮流,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提高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跨学科思维等,提升理工科学生专业水准。另一方面,构建柔性化培养方案,使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教育能够更具灵活性、创新性,在普遍的评价体系上根据情况做不违背原则的调整;
在课程选择范围上,不局限于校内、本地区,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全国相贯通,使学生选择更加多元化、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在学生成绩考核上,采用多种形式,以适应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产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个性化的需要。

2.推动课堂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理工科学生的教育不应仅在课堂的专业教育中,而应该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人才综合能力提升有重要推动作用。为提升实践育人的效果,要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举办类型全面的科技竞赛,鼓励理工科学生多参与多投入,在竞赛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
工科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室的一次次探索与尝试,要完善学校实验设备,更新技术,让学生能够了解学术前沿、紧跟时代潮流;
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和市场需求,为自身就业创业提前做好准备。同时,要鼓励理工科学生多参加志愿服务,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有更加生动、全面、接地气的了解,提升理工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3.完善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学科设置中,面上分层施教,点上重点培养突破。坚持创新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创业实践教育、社会需求、实践锻炼相融合,建立基础综合能力训练、创意思维训练、创意产品转化的体系,指导学生将思想转化为实际,鼓励交叉学习、跨界学习、敢于质疑、挑战学科前沿问题等,完善相关体系。另一方面,要注重资源的调配与整合。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中需整合社会、政府、企业、高校等资源,促进高校、地方、企事业单位深度融合,在高校教学实践方面创新改革。

上一篇:“第二个结合”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主题教育,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访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交流材料 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 材料